春歸何處︱遭遇昨天

《春歸何處》圖文系列已發佈文章


春歸何處︱遭遇昨天

魔鬼梅非斯特


由於人們無法把握過去,所以有人懷疑它是否真實存在,甚至乾脆將它與不存在等量齊觀。德國近代哲學家叔本華說:“過去的一切已經過去了,它的存在如白駒過隙,彷彿不曾有過似的。”(《論生存的虛無》)如果說這還只是比喻的說法,那麼更有甚者,則乾脆將過去等同於不存在,如歌德《浮士德》中的魔鬼梅非斯特——

過去!一句蠢話!

幹嘛說過去?

過去和全無是完全一樣的同義語!

永恆的創造於我們何補!

被創造的又使它復歸於無!

已經過去了!這話的意思是什麼?

它就等於說,本來不曾有過,

翻轉來又像是說,似亦有諸。

而我卻毋寧喜愛永遠的虛無。

時間來而復往,就像加上又減去同樣的數目。但時間一旦過去,是否就等同於不存在?當然不是。過去無疑也是一種存在,它首先存在於過去,是屬於過去的存在;其次還會延伸到現在以至將來,是屬於現在和將來的存在。過去並沒有消失,它就存在於現在之中,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除了正在產生的事物,現存的事物都是在過去產生、在過去已經存在的。人不是從石頭縫裡迸出來的,而有自己的祖先;即便從石頭裡迸出來的孫悟空,也經過了億萬年“靈根育孕”。梅非斯特將過去等同於“全無”和“不曾有過”,不僅否定了過去的時間,而且一併否定了過去的客觀存在。對此,中國古人可能會說他“無君無父”,而在基督教看來,則是否定了上帝的創造。


春歸何處︱遭遇昨天

上帝創造世界的神話


上帝創造世界據說就是在遙遠的過去,但上帝創造的世界至今仍然存在。有個故事說,一個人吃燒餅,一直吃到第六個才飽,於是他認為先前吃下去的五個都不必要。他說:早知道這樣,直接吃第六個就飽了。從第一個到第六個體現了事物發展的順序和持續性,否定先吃下去的五個燒餅就好比否定過去。上帝創造世界也像吃燒餅,他在第一天把光明和黑暗分開,在接下來幾天把天和地以及大海分開,又讓大地和海洋生出植物和動物,在第六天創造了人。當人被創造出來時,前幾天創造的一切依然存在;如果否定前幾天的創造,將其等同於虛無,那麼,人即便被成功地創造出來,也沒有生存的環境。

說過去存在於現在之中,吃燒餅可說是最直觀的形式。自然在過去的造化,人類活動在過去留下的痕跡,都會這樣直觀地存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尤其是無生命的物質,如深埋地下的文物,它在過去客觀存在著,現在仍然客觀存在著,便是到了將來還可能客觀存在著。時間為萬物所共有,並不依人的意識為轉移,對時間沒有意識的物質同樣有時間,同樣有它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埋在地下的文物多少年來很少變化,但其同位素卻在不斷衰減,時間同樣給它們打上了印記,記錄下它們的過去,這用科學的手段完全可以檢測出來。生長著的樹木沒有意識,卻有年輪,那也是時間給它打上的烙印,它的過去因而直觀地呈現於現在之中。


春歸何處︱遭遇昨天

萬物的過去存在於現在


萬物的過去都存在於現在之中,但生命與無生命的物質有所不同。無生命物質對運動、發展、變化較少依賴,相對靜止倒可能有利於它們長久存在,如文物保護,在很多情況下就是儘可能創造相對靜止的條件。生命則不同,生命在於運動,離開運動、發展、變化就沒有生命,正如心臟一旦停止跳動,死亡隨即到來。正由於此,無生命物質的過去相對靜止而直觀地存在於現在之中,生命的過去則比較曲折而多變地存在於現在之中。蛹化為蝶,蛹就成為過去,想再回到蛹,不可能了;但蛹並沒有消失,更不等同於虛無,它化成了蝴蝶,存在於蝴蝶之中。

如果說人所擁有的時間是人的寶貴財富,那麼,過去就是他已經消費的部分。我們手中的積蓄花掉以後就到了別人手裡,流逝的時間則到了過去。花錢消費滿足了維持生命所必不可少的需求,因而延續了我們的生命。在這個意義上,人因有過去而有生命。又因為時間的財富總是越花越少,隨著人所擁有的未來通過現在轉化為過去,生存的領地逐漸被死亡佔據,當生命中只剩下過去時,生命也就終止了。在這個意義上,人也因有過去而有死亡。仍以吃燒餅為例,過去就好比吃下去的燒餅,一方面為人體這部機器提供了燃料,使其得以正常運轉;另一方面也助這部機器不斷燃燒,直至促使它化為灰燼。所以歌德說:“我們全靠過去才活下來,也因過去而遭到毀滅。”(《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可說是生也過去、死也過去,沒有過去,就既沒有生命,也沒有死亡。


春歸何處︱遭遇昨天

所有思想造成了我們的今天


過去的歲月一去不返,但並非消失得無影無蹤。過去的歲月不可追尋,但仍然存在於過去,假如有時空隧道,在理論上仍然可以追尋。既然時空隧道只是幻想,過去就只能在現實中尋找。有道是:“從小看大,三歲看老。”將這話倒過來,從一位老人身上應該可以看到他三歲時的影子,正如一本外國書裡所寫:“我們每一個成人都是一樣的,都有一個三歲時候的自己藏在裡面。”(《生命的重建》)其實,當我們有了一把年紀時回頭去看,不僅三歲,十八歲、三十六歲……過去的所有年月幾乎都可以在現實中找到。我們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度過的所有日子,無不影響著我們的現在。還是那本書上說:“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根據我們以前的信念,以前的思想,以前的行為而造成。昨天,前年,二十年前,四十年前所說的話,所有的思想,造成了我們今天的形態。”(同上)人與人的不同,除了遺傳基因的區別外,在很大程度上就因為人們有著不同的過去。即便生存於大體相同的時代和環境,由於個人的經歷不盡相同,讀過不同的書,做過不同的事,接觸過不同的人,都可以造成人們各自不同的自我。這樣,過去存在於現在之中,就表現為過去的因造成了現在的果。


春歸何處︱遭遇昨天

昨天播種了今天的收穫


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一部電視劇叫《遭遇昨天》,人們在現實中看到過去的影子、受到過去的影響,也可以說是“遭遇昨天”。 昨天就是過去的歲月,它的影響無處不在,人們磕頭碰腦就會遭遇昨天。波斯詩人奧馬爾·哈亞姆在其《魯拜集》(一譯《柔巴依集》)中寫道——

昨天,準備了今天的顛倒、瘋狂;

醞釀了明天的沉默、凱旋、絕望……

這詩句也許過於沉重,但其中蘊含的哲理並不為錯。如果有誰在今天做出什麼顛倒瘋狂之舉,那麼確乎是在昨天就已經準備;如果有誰在明天凱旋歸來,那麼確乎是在昨天就已經醞釀。筆者寫這些文字,還是在二三十年前產生的想法,放在今天恐怕連想都不會想;也正因為昨天有所積累,今天才能勉為其難,否則即便想做也只能抓瞎。昨天的耕耘帶來今天的收穫,昨天的錯誤今天為之付出代價,昨天的因造成了今天的果。今天固然可以創造新的生活,但只能在昨天的基礎上,而且要到明天才能看到結果;而當明天到來時,一切仍然是在“昨天”創造的。

(作者簡介:焦加,原某報高級編輯、高級評論員。從事編輯工作34年,任評論員26年。所編欄目獲首屆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名專欄獎、首屆中國新聞名專欄獎,個人獲第二屆韜奮新聞獎提名獎。所撰評論在全國性評獎中獲獎數十次。編輯出版該報雜文系列近20種,寫作出版雜文集《親自讀書》等4種,其中《親自讀書》一文入選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張志公主編初中第六冊《語文》課本。近年致力於系列文史隨筆寫作,出版了《我眼中的風景——生·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