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中,朱棣死後祕不發喪,用鹹魚掩蓋氣味,歷史上真的是這樣嗎?

孤獨的愛影室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明朝的北征大軍到達榆木川,一代傳奇帝王朱棣,于軍營中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生於戰火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0),正在東征西戰的朱元璋聞報,說他有一個妃子生了一個王子,按道理來說,添人進口對於一個家庭是一件喜事。但此時的朱元璋似乎對這個消息並無多少喜悅之心,前方的戰事正讓老朱焦頭爛額,甚至於連去看一眼這個孩子都沒有,只是按照慣例賜名,賞賜一應物品後,便繼續投入他偉大的造反事業。這個孩子,就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日後的明成祖永樂大帝。

當時的戰況,朱元璋剛攻下應天(南京),還沒等站穩腳跟,前線就傳來勁敵陳友諒進攻太平(安徽塗縣)的告急文書,要知道太平是南京的門戶,如果陳友諒打下太平,首當其衝的就是南京。軍情緊急,朱元璋對這個剛出生的兒子也沒有太過上心。要知道,兒子可以再有,但是戰爭輸了,那就是要丟性命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朱棣可想而知就不會受到太多特殊的關照,稍微大點後,就在軍營裡混,他老爹本身從事的就是打打殺殺的工作,所以朱棣整天見得最多的就是明晃晃的刀劍和缺胳膊少腿的大兵。他從小就對戰爭,有很深刻的認知和理解。

洪武三年(1370),朱棣十歲,受封燕王,並在十年後,也就是洪武十三年,就藩燕京北平,當時的北平,有苦寒塞北之說,元朝的殘存勢力蠢蠢欲動,朱棣就藩在此,也是鎮守大明的北大門之意,就藩期間,兩次率師北征,招降蒙古大將乃兒不花,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多次的勝利,加強了他在軍隊中的影響。

在經過“靖難之役”後,朱棣成功的登上了皇位,成為皇帝,年號永樂。當上皇帝后,朱棣對於戰爭,似乎情有所鍾,又數次親率大軍征討北元,一直打得北元消失在茫茫大漠之中。

死於征途

永樂二十二年正月,蒙古的阿魯臺又開始蠢蠢欲動,在明朝邊界沿路搶劫,侵擾大同等地。此時的朱棣,身體因為連年的征戰和操勞,已經大不如以前,但是為了徹底解決蒙古這個隱患,他還是騎上了戰馬,開始了第五次北征。

但是他沒有想到的就是,這將是他最後一次出征。

按照慣例,朱棣挑選了幾個大臣與他一起遠征,在他挑選的人當中,有一個人,在不久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這個人就是當時的內閣首輔,文淵閣大學士楊榮。

北征的具體情節不再贅述,大軍進入蒙古後,阿魯臺卻逃之夭夭。經過反覆搜尋,仍然不見這個狡猾的敵人,此時朱棣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且糧草不足以支撐繼續搜尋,在多名大臣的建議下,朱棣下令班師回朝。

大軍在到達榆木川后,朱棣終於支撐不住,在軍營中病逝,一代帝王,就這樣結束了他的一生。

秘不發喪

在《大明風華》中,朱棣逝世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氣味。這在歷史上是不正確的,秘不發喪不假,但是沒有用鹹魚來遮蓋氣味。

秘不發喪的原因在於,朱棣死後,首當其衝的問題就是,皇位的繼承。雖說朱棣在臨死前已經下旨傳位於太子朱高熾,但要知道朱高熙也在虎視眈眈,早在朱棣遠征之時,這個不安分的皇子就敏銳的意識到,他的老爹估計很快就要走人了,於是朱高熙派出密使潛伏在京城,以便隨時報告動態。

朱高熙十分想得到皇位,並且不惜的造反。但是這一切的前提建立在確認自己的父親搶救無效死亡之後,才能動手。不然,依照朱高熙的道行,和朱棣來對比的話,還是太淺。

而第一個知道朱棣死訊的人,是朱棣的內侍馬雲(確實叫這個名字),在朱棣死後,他以內侍的身份召集兩個人開會,這兩個人就是楊榮和金幼孜。

三人經過商議,做出了秘不發喪的決定,並每日按時給皇帝送膳食,以便掩人耳目,同時,安排楊榮秘密回京,向太子朱高熾報喪,並籌備太子登基等事宜。

而處心積慮的朱高熙,從頭到尾,都被矇在鼓裡,等到他知道消息的時候,他的哥哥朱高熾已經登基繼位了。

六十多年前,在戰火硝煙中降生的朱棣,經歷了無數風波,終於在征途中結束了他的一生,生於戰火,死於征途,也許就是朱棣的宿命。


史曉生


先說一下史實,在永樂朝,朱棣作為一個不服就幹,幹就幹死的狠人,在順利的從靖難之役中奪取了侄子的皇位後,在南京沒消停幾年,就把大明朝的首都遷到了北京,並且在北京接著發言不服往死裡乾的精神,先後五次御駕親征,遠征對大明朝有巨大威脅的蒙古,在第五次帶領隊伍親征回北京的路上,這位雄才大略的大明永樂皇帝終於戀戀不捨的閉上的眼睛,享年六十四歲,由於在外,沒辦法讓政權穩定交替,所以確實在當時採用的封鎖消息的手段,秘不發喪,一直到把朱棣遺體安全運到北京城,才公佈此事。


但電視劇裡,把秘不發喪的橋段演繹成用鹹魚掩蓋氣味,這簡直是胡扯八道,估計編劇當晚喝高了,把秦始皇死後用鹹魚的段子給寫進去了,那麼當時到底用什麼辦法呢,在下面揭秘。

朱棣死於永樂二十二年的8月的盛夏,地點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的榆木川,去過這邊的朋友估計知道,這個地方在夏天的時候其實也不算太熱,所以朱棣的屍體並不會那麼容易腐爛,其二,在處理朱棣屍體上,採用了用錫打造內棺完全封閉的方式,這樣可以有效的阻斷空氣中腐敗細菌的侵入,所以根本就不會用什麼鹹魚的方法遮蓋屍臭,因為就算有味兒根本就散不出來。


老豬的碎碎念



朱棣死後的確是秘不發喪的,但不是用鹹魚掩蓋氣味,而是收集錫器融化打造成桶裝把朱棣放在裡面封好,這樣保存了朱棣的遺體,朱棣其實是在攻打蒙古班師回朝的路上,因為事發突然所以當時隨行的大臣楊榮決定秘不發喪,因為但是太子朱高熾的確是朱棣選定的儲君,但是皇子朱高煦也一直對皇位垂涎不已,為了防止有變就只能秘不發喪處理。


並且為了防止消息洩露,打造錫器的人事後都被滅了口,並且隨行的人一日三餐給朱棣送,這樣一直回到京城都沒有人朱棣已死的消息,就這樣朱高熾登上了皇位,楊榮功不可沒,事實證明朱高熾也的確是一位好皇帝,就是有點短命,實屬可惜。


婉兮歷史


歷史上不是這樣的。

據正史記載,永樂二十二年,朱棣第五次北征歸途至榆木川,突然病重,遂留下遺詔,傳位於太子朱高熾,之後駕崩。



朱棣駕崩後,當時皇子朱高煦就藩于山東,但卻一直串通宮人大臣,覬覦皇位,而太子朱高熾在京城監國,如消息洩露,容易引發二子奪嫡,政局動盪。

所以,當時隨侍朱棣的太監馬雲、大學士楊榮及金幼孜三人當機立斷,遂決定秘不發喪,然後用錫融化後製成內棺存放朱棣遺體,以掩蓋味道,並以龍車運載,早晚飲食如常。同時令人進京密報朱高熾,朱高熾這才順利繼位。



而用鹹魚遮掩氣味的事也是存在的,應該是秦始皇去世後趙高、李斯等人的把戲。

當時秦始皇在東巡途中抵達了沙丘,因急病去世,但去世前他並未指定太子或提前選定接班人,所以當時丞相李斯與太監趙高密謀,令幼子胡亥繼位。為掩人耳目,二人故意買了一堆鹹魚和臭蝦,放置在秦始皇的遺體附近,以遮掩屍臭,就這樣一路把秦始皇的靈柩運送到首都咸陽。



可見《大明風華》裡這一段的演繹是有點張冠李戴了。但作為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來說,這麼演繹其實倒也不算什麼,畢竟大家看的是電視劇,而不是歷史書。


達摩說


朱棣作為一代雄主,雖然因靖難之役奪了侄子的江山,但其登基後的所作所為,完全可以比肩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大明朝國力強盛,百姓富庶,物阜民豐,讓鄭和下西洋促成了萬邦來喝的盛景。其五次北伐漠北征服蒙古諸部,使明朝邊境安靜了幾十年。他本人也在第五次北狩,返回的時候殞命,但是不是如同《大明風華》中,朱棣死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氣味,歷史上真的是這樣嗎?

《大明風華》中朱棣是怎麼死的

在《大明風華》中朱棣不顧自己年邁的身體,為尋求自己的再歷史上的名聲,再太子以及朝臣的都反對的情況下,依然堅持發動第五次漠北戰爭,使得那些早已臣服於大明的阿魯臺、兀良哈、瓦剌等蒙古部落,於是聯合起來在瓦剌馬哈木的帶領下,對抗朱棣率領大明精銳,因第五次北伐目的性本來不強,且漢王朱高煦通敵馬哈木,造成明軍在三峽口大敗於蒙古諸部,朱棣險些被瓦剌也先俘虜,後勤補給又遭到阿魯臺部的干擾,難以運到前線的情況下,朱棣只能邊戰邊退。

在自知時日不多的情況下,為防止第二次靖難之役,朱棣動了廢黜的念頭,召內閣首輔楊士奇到榆木川商量更改儲君事宜,在楊士奇的堅持下沒有廢黜,隔天朱棣就死在了榆木川。朱瞻基與楊士奇、于謙、樊忠等合謀秘不發喪,朱瞻基秘密返回京城讓太子朱高熾登基,第四天返回軍中並用醃製的鹹魚氣味,掩蓋朱棣身體發臭的氣味,迷惑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但他倆還是起了疑心起兵造反,最終在朱高熾、朱瞻基、楊士奇、于謙等,聯合之下挫敗了漢王的造反。

歷史上真實的朱棣是怎麼死的

真實的情況是,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正月初七,阿魯臺率兵攻打大同、開平,於是朱棣召見群臣商議北征之事,並且告誡邊關將士警戒待命,正月九日,積極徵調山東、河南、陝西、山西、遼東等地區的兵力,三月會和於北京和張家口並且舉行盛大的出征閱兵式。十二年春正月甲申,阿魯臺犯大同、開平,詔群臣議北征,敕邊將整兵俟命。丙戌,徵山西、山東、河南、陝西、遼東五都司及西寧、鞏昌、洮、岷各衛兵,期三月會北京及宣府。三月戊寅,大閱,諭諸將親征。《明史·成祖本紀》

四月初,朱棣親自率兵第五次出征,後來聽說阿魯臺向答蘭納木兒河逃跑,於是迅速帶兵前進,五月派使臣招降阿魯臺各部,當六月明軍先鋒部隊到達答蘭納木兒河時,阿魯臺部以不知所蹤,朱棣便命英國公張輔率領軍隊,搜索附近300餘里左右的山谷未發現一人,但是因為後勤補給的軍糧己經沒有了,於是率兵班師回京。己酉,發京師。庚午,次隰寧,諜報阿魯臺走答蘭納木兒河,遂趨進師。五月己卯,次開平,使使招諭阿魯臺諸部。六月庚申,前鋒至答蘭納木兒河,不見敵,命張輔等窮搜山谷三百里無所得,進駐河上。癸亥,陳懋等引兵抵白邙山,以糧盡還。甲子,班師,《明史·成祖本紀》

七月十六日朱棣感覺身體不適,十七日到達榆木川時病情突然加重,留下遺詔傳位於皇太子並不是《大明風華》中臨終前朱棣又廢黜之意,且經過楊士奇堅持不廢黜和朱瞻基的保證,才讓朱棣放棄了廢立之心。庚寅,至榆木川,大漸。遺詔傳位皇太子,《明史·成祖本紀》十八日,朱棣死於榆木川,享年六十五歲,有太監馬雲、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密謀秘不發喪的消息,也不是《大明風華》中的楊士奇、于謙和樊忠。

辛卯,崩,年六十有五。太監馬雲密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謀,以六軍在外,秘不發喪,熔錫為椑以斂,載以龍舉,所至朝夕上膳如常儀。《明史·成祖本紀》。在不發朱棣駕崩的消息之後,命人用錫熔化之後製成內棺裝殮屍體,用龍車運輸,所到之處和往常一樣。並沒有《大明風華》中中軍大帳周圍掛醃魚,以魚的味道來掩蓋屍體發出的腐臭味。但歷史有沒有用鹹魚,來掩蓋君王屍體的臭味的事呢

   

歷史上真的有人這麼幹過

這就是秦二世與奸臣趙高倆人,因秦始皇最後一次東巡,回來的時候平原津(今山東德州平原縣南)而身生病,後來病情日益嚴重,於是寫下一封蓋有玉璽的詔書,要求長子扶蘇回來參加葬禮,將他安葬在咸陽,書信已經封好,但是放在趙高手中還沒有寄出去。七月秦始皇就病死於沙丘了,享年五十歲。

於是趙高唆使秦二世胡亥謀權,讓李斯偽造遺詔賜死長子扶蘇、大將蒙恬。趙高一行並沒有立即回咸陽,而是按照原定計劃返回,因秦始皇死的時候恰巧碰是三伏天,又跑了三千里地到九原,因此他的屍體早都腐臭了,於是趙高命人拉了一車鹹魚,跟在秦始皇的車附近,以沖淡屍體的臭味,從九原的直道回咸陽秦二世登基,九月秦始皇葬於驪山。作為一代雄主的秦始皇,生前擁有如此豐功偉績,估計做夢都想不到死後於臭鹹魚為伍。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棺載轀涼車中,故幸宦者參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轀涼車中可其奏事。獨子胡亥、趙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賜死。語具在李斯傳中。行,遂從井陘抵九原。會暑,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行從直道至咸陽,發喪。太子胡亥襲位,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酈山。《史記·秦始皇本紀》

麇子文史


很顯然不真實,並無此事。《大明風華》這麼創作,應該是借鑑了秦始皇死後,趙高

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秦始皇屍臭味的故事。趙高這事倒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而朱棣死後用鹹魚掩蓋氣味,顯然是《大明風華》虛構的。

朱棣生前曾5次北征蒙古殘餘勢力,但除了第一次有較大斬獲和第二次略有斬獲之外,其餘幾次都毫無戰果,相當於在朱棣帶著幾十萬明軍在塞北搞武裝大遊行。

連續好幾次北征都沒有取得任何戰果,讓朱棣氣急敗壞,卻又無可奈何。在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好“搬師”回朝,但是在途中,他累倒了,而且情況越來越糟糕,當他行至榆木川(今內蒙多倫)時,就駕崩了,當時是8月份,天氣也比較炎熱。

朱棣突然去世,讓隨駕人員都很著急。於是多次跟隨朱棣北征的大臣楊榮提議密不發喪。因為朱棣的二兒子-漢王朱高煦一直對皇位虎視眈眈,如果這時有人對他報信說朱棣已經死了,他很可能會起兵謀反,導致太子朱高熾無法順利繼位,朝廷中很快會掀起血雨腥風。為了穩定政局,眾人都同意楊榮的意見。

但是榆木川到京城還需走很長時間的路程,為了防止屍體腐臭洩密,老成持重的楊榮想了個法子,他命人集中軍中所有錫器,找到工匠把錫器溶化後打造成一隻大圓桶,把朱棣的屍體放到裡面密封起來。隨後又把所有工匠都殺死。每天假裝朱棣還活著的樣子,一日三餐照常進膳,官員向朱棣上摺子彙報每天的工作,一切照舊,幾乎沒有人發現其中的異樣。

“中官馬雲等莫知所措,密與榮、幼孜入御幄議。二人議:六師在外,去京師尚遠,秘不發喪。以禮斂,熔錫為椑,載輿中。所至朝夕進膳如常儀,益嚴軍令,人莫測。”——《明史》

其他人護送朱棣的遺體回京,楊榮則快馬加鞭走小路趕回京師,向太子朱高熾彙報情況,輔佐朱高熾順利繼承大統。朱高熾即位後,就是明朝的第四個皇帝-明仁宗。

楊榮用錫桶密閉朱棣的屍體,雖然有失皇家尊嚴,但至少比用鹹魚掩蓋屍臭好得多。而且秘不發喪避免了政局動盪,讓朱高熾順利即位。這也比秦始皇死後,秦朝政局混亂不堪要好很多。朱高熾順利即位,也是朱棣最希望的看到的。既然如此,讓自己的屍體稍微受點委屈,朱棣應該不會介意的。


袁衛宇


在《大明風華》中,朱棣因兵敗而氣急攻心,病逝於第五次北征途中。臨終前,他密召內閣首輔楊士奇到榆木川交待後事,欲改立漢王朱高煦為皇太子。

在他駕崩後,楊士奇、于謙和朱瞻基商議後決定,暫時秘不發喪,以免朱高煦和朱高燧起兵造反。在穩住二王之後,朱瞻基快馬加鞭回京讓父親即皇位。

當時正值盛夏,為了掩蓋屍臭味,楊士奇等人在朱棣的營帳前晾曬了大量的鹹魚,以掩人耳目。在朱高熾順利即位後,二王才得知了消息,但為時已晚。

對於朱棣駕崩後放鹹魚掩臭這一情節,史書中並沒有記載。這一情節可能是借鑑秦始皇駕崩時的做法,秦始皇崩逝於第五次東巡中,當時也是酷暑天氣。

由於高溫及路途遙遠,秦始皇屍體已經腐爛。為了掩人耳目,趙高與胡亥決定將買來的鮑魚裝在秦始皇車上,改變路線,採取繞遠道的方法緩慢回咸陽。

“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史記·秦始皇本紀》

那麼,歷史上朱棣駕崩是怎樣的?

歷史上,朱棣也是病逝於第五次親征漠北途中,這次親征可以說是兩手空空,幾乎連敵軍的影子都沒有看見。當時朱棣已65歲,連年征戰令他身心俱疲。

朱棣是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四日從北京出發,於六月二十一日回師。在七月七日,朱棣刻石於清水崖上。八天後,他派呂震統治太子凱旋而歸。

七月十六日,大軍行至蒼崖戍,朱棣感到身體不適。次日到達榆木川,朱棣的病情突然惡化。趕緊讓人寫下遺詔,傳位給太子朱高熾,喪禮按高皇帝辦。

七月十八日,朱棣駕崩。太監馬雲與楊榮、金幼孜商議,決定秘不發喪,用錫熔化後製成內棺進行裝殮。將內棺裝在龍車中,所到之處飲食與平日一樣。

十九日,楊榮和少監海壽回京報喪。八月二日,楊榮趕到北京面見朱高熾,朱高熾隨即派兒子朱瞻基到開平奉迎大軍。七日,朱瞻基到軍中,發佈喪訊。

十日,朱棣遺體被迎入仁智殿,加外棺後殮入靈柩。九月十日,明仁宗朱高熾為朱棣上諡號和廟號,葬於長陵。以上便是朱棣從生病到下葬的全部過程。

《明史》中記載了這一過程:

秋七月庚辰,勒石於清水源之崖。戊子,遣呂震以旋師諭太子,詔告天下。己丑,次蒼崖戍,不豫。庚寅,至榆木川,大漸。遺詔傳位皇太子,喪禮一如高皇帝遺制。辛卯,崩,年六十有五。太監馬雲密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謀,以六軍在外,秘不發喪,熔錫為椑以斂,載以龍舉,所至朝夕上膳如常儀。壬辰,楊榮偕御馬監少監海壽馳訃皇太子。壬寅,次武平鎮,鄭亨步軍來會。八月甲辰,楊榮等至京師,皇太子即日遣太孫奉迎於開平。己酉,次鵰鶚谷,皇太孫至軍中發喪。壬子,及郊,皇太子迎入仁智殿,加殮納梓宮。

從朱棣病逝的整個過程來看,沒有始於鹹魚或鮑魚的記載。朱棣從身體不適到駕崩僅僅三天時間,從駕崩到下葬將近兩個月時間,這一段時期處於盛夏。

但史料中並沒有記載用何種方式來防腐或防臭,但記載中的錫制內棺可能很有講究,這個內棺密封性應該很好,隔絕了內外空氣流通,延緩了屍體腐爛。

秘不發喪卻是真的,這是皇帝在外駕崩後的慣用手法,自然是為了防止有人造反。朱棣的遺詔是讓皇太子朱高熾即位,其中並沒有提到漢王朱高煦等人。

電視劇是經過了藝術加工,與正史還是有一些出入的。大家要想了解這段歷史,建議先看史書再看電視劇,這樣有助於更好的瞭解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


野史也是史


先拋開史實不說,只說《大明風華》這部劇安排這一出完全就是畫蛇添足!因為這部劇中,朱棣死的時候是冬天,大雪紛飛,漢王還在烤火呢,即便是死了,也不會發臭,晾那麼多臭鹹魚分明是欲蓋彌章,漢王,趙王不起疑才怪!

劇中這樣設定大約是想學一下李斯、趙高當年怎麼處置秦始皇的屍體。當時李斯秘不發喪,把始皇屍身載轀涼車中,車上裝上鮑魚(古人所說的鮑魚即為鹽漬的鹹魚)。

可是不要忘了,秦始皇死於七月丙寅,正是最熱的時候,而且秦始皇生病就是走到琅琊時就中暑生病,死在沙丘。

當然歷史上的朱棣也是死在熱天,1424年8月,朱棣北征歸師途中死在榆木川,這個劇中做了改動。


尋桂子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大名風華》中,朱棣死後秘不發喪在歷史上是真的,而用鹹魚掩蓋氣味純屬原著作者及導演編劇為了劇情飽滿杜撰的,是假借了秦始皇死後秘不發喪的歷史橋段,朱棣死後用鹹魚掩蓋屍體氣味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

那我們來說一說,朱棣死後為什麼要學秦始皇、劉邦、成吉思汗一樣秘不發喪呢?又怎麼樣掩蓋屍體氣味的呢?

行軍途中如果洩漏朱棣死訊,會導致軍心不穩,很可能出現譁變或遭蒙古兵突襲。

辛卯,崩,年六十有五。太監馬雲密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謀,以六軍在外,秘不發喪。《明史·卷七》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棣死於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師途中的榆木川(海拉爾大興安嶺西坡一代)。實際上,朱棣在第五次出征前身體已經大不如從前,加上幾個月的鞍馬勞頓,回師途中就病重了,彌留之際召見英國公張輔,遺詔傳位太子,第二天就駕崩了。

行軍途中,主帥死亡本就是一件非常忌諱的事兒,而此時又是回師途中,如果冒然發佈朱棣駕崩的消息,將會導致軍心不穩,出現不可控的情況,比如:很可能會出現軍官領兵譁變,自立為王,或者韃靼阿魯臺部知曉朱棣駕崩的消息後會進行突襲,出於這兩方面的考慮,朱棣近侍太監馬雲,連夜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商量對策,最後決定秘不發喪,朱棣車駕飲食公文傳遞一切照舊。而後幾個人還因為遺詔的事兒起了點小爭執,有人建議以其他名義寫道敕令通知太子,楊、金二人則認為:“先帝在世時詔令稱‘敕’,如今皇上已經駕崩瞭如何稱‘敕’,如此是為詐,罪不小。”

二人這是擔心事發後會落個大不敬之罪,所以就草擬遺詔讓馬雲安排御馬監少監海壽隨同楊榮快馬加鞭回京向太子朱高熾報喪。

朱棣隨從中的太子黨成員楊榮和金幼孜等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封鎖消息,防止朱高煦知情後起兵叛亂。

當然,朱棣駕崩秘不發喪的原因還有更重要的一層,那就是防止消息走漏,以免讓一直覬覦皇位的漢王朱高煦得了先機。太監馬雲、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包括跟金幼孜一起報喪的御馬監少監海壽都是與太子朱高熾交好的人,也可以說是太子黨成員,那麼作為太子黨成員,在帝位懸空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如何保證自己的主子能夠順利登上皇位,這樣才能保證自己未來的榮華富貴。

所以他們起初密謀的時沒有讓英國公張輔參與,這其中有兩個原因,第一,張輔能征善戰,手握兵權;其次,張輔早年曾跟父親張玉同朱高煦參加過靖難之役,所以張輔張玉父子跟朱高煦的關係相當不錯。冒然讓張輔參與,如果張輔持反對意見,搞不好他會擁兵自立,或者他會跟朱高來個裡外聯合搶奪帝位。基於這兩個原因,馬雲、楊榮、金幼孜沒有讓張輔參與密謀。

朱高煦對皇位覬覦已久,在靖難之役時朱高煦曾幾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因此朱棣對朱高煦頗為器重,曾在戰場上親口允諾會封其為太子,由於朱高煦能征善戰,朱棣也曾說過,其最像自己。朱棣登基後,朱高煦仰仗戰功以及父皇對自己的寵愛自高自大,常常對別人說自己很像李世民,奈何朱棣可不是李淵,後來朱棣發現朱高煦壓根兒就不是當皇帝的料,就把太子之位給了宅心仁厚的長子朱高熾,然後又立高熾的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孫。這讓朱高煦非常生氣,不僅自己的皇位沒戲了,連自己後代皇位也沒戲了,於是就開始籌備起兵造反,朱棣知曉後非常惱火,差點將他貶為庶人,幸好哥哥朱高煦在朱棣面前鼎力相勸,朱高煦才逃過這一劫。

從此,朝野之中,無人不知朱高煦的不臣之心,所以防備朱高煦叛亂,朱棣之死秘不發喪勢在必行!

朱棣秘不發喪,掩蓋屍體氣味的方法

時至八月,雖然漠北一帶已經天氣轉涼,但是朱棣的屍體如果長時間不處理定然會腐爛,發出屍臭,這樣勢必會走漏朱棣駕崩的消息。這時候楊榮、金幼孜想了個辦法,把軍隊裡的錫器全收集起來鑄了口錫棺材將朱棣草草入殮,然後“所至朝夕進膳如常儀,益嚴軍令,人莫測”

這辦法著實不錯,就地取材,解決了大問題。而《大明風華》劇中用鹹魚一說是不太靠譜的,榆木川距海邊太過遙遠,不像當年秦始皇病死邢臺沙丘,那地方離著大海近,弄點鹹魚方便快捷,這榆木川(具體位置有爭議)離著大海相對較遠,弄鹹魚不現實。

所以讀書觀影,千萬不要過於相信小說和電視劇,畢竟很多劇情都架空的,想了解真正的歷史還是多讀史書為佳。


古曲古風


選擇困難症,誰都會有,程度不同而已,如果沒有,那是沒有碰到相應的事。

朱棣,挺果斷決絕的一個人,造反都沒那麼猶豫過,但是在太子甄選上卻躊躇不已,這造成在繼位問題上,亂象一片,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朱棣非常喜歡朱高煦,類己,人比較猛,但腦子差點事,老大朱高熾,人厚道,人緣好,但身體不好,屬於運籌帷幄型的,讓他親征蒙古怕是要死在半路上,哪點像自己呢,幾乎沒有。

令人糾結的是朱高熾有個好兒子,也就是“好聖孫”朱瞻基,這朱瞻基在朱棣心中的地位又比三個兒子加一起還要高,朱高熾耐不住軍陣,朱瞻基沒問題,自永樂中期每有出征,朱棣都要帶著朱瞻基,藉機培養他的軍事能力以彌補朱高熾的不足,為了防止好聖孫同志四肢不勤五穀不分,路過農家還要跟朱瞻基講解講解,就這份耐心這份待遇,誰都沒有過。

如果不顧禮法,捨棄立嫡立長將皇位給了朱高煦,要朱高煦百年之後再傳給朱瞻基那是白日做夢,皇權和魔戒差不多,能剋制慾望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死了也要傳給自己兒子,至於朱瞻基,一旦朱高煦繼位,別說皇位了,命都不會長久。

決定之後,永樂二年二月,雖然很不情願,但朱棣還是下定決心將朱高熾立為太子,朱高煦封為漢王,朱高燧封為趙王,名分就算這麼定下來了,朱棣也不必再被朝臣催來催去的,這在明朝很重要,國本嘛,以後還有很多亂子來源於此,至於朱瞻基,在經過7年猶豫期後被立為皇太孫,類似朱元璋的路數。

雖然朱高熾的地位被確定,但是朱高煦和朱高燧誰也不服,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儲位的爭奪,怎麼爭呢?打悶棍、丟黑磚、下絆子,陰招不斷,本來朱高熾就活得戰戰兢兢的,加上兩個兄弟不遺餘力的抹黑栽贓,天天如履薄冰一般,活一天就算賺一天,他當然知道朱棣不喜歡他這個非一般胖子,失去地位倒在其次,主要是怕耽誤了兒子的前途和他一脈滿門的性命。

可以說,朱高熾承受了老爹和兄弟全方位飽和式打擊。

身處實習期的朱高熾雖比顒琰好點,但也沒好到哪兒去,同樣受父親忌憚,沒什麼權利,基本上幹事都要事先報備,知道朱棣親征漠北,庶務方面權利的鉗制才稍稍放鬆一些。

就這,朱棣還要千叮嚀萬囑咐親賢臣、遠小人、納良言、忌苟安、勿捉妖、倒大黴等等,看似放權其實也沒什麼改變,勳臣·朱高熾是不能動的,高官·朱高熾是沒資格管的,即便是庶務,朱高熾在處理完也要及時寫下詳細處理過程和理由,靜待老爹親征歸來好隨時驗看,至於軍務,想都不要想,沾不得邊的。

朱高熾人厚道,也容易遇到厚道人,比如《明朝那些事兒》中的胡濙,作為大明資深克格勃,他被朱棣安排到太子身邊當細作,事無鉅細都要彙報,胡濙怎麼看太子都沒問題,他只忠於皇帝,從不和漢王、趙王勾搭,向來如實反饋,一來二去朱棣也就放心了,太子挺規矩。

如果一件事有章可循,有相應的成例在,那就找以前的方法辦,這種事歸朱高熾,其餘的一切還是朱棣管。

朱高煦

朱高煦是挺混的一個混人,對儲位的覬覦近乎明目張膽,讓他去雲南就藩,他仗著榮寵不去,朱高熾就問了,老爹的決定你為何不執行呢?漢王說了,我犯什麼罪了把我扔那麼遠的地方去受罪?朱高熾和朱標一個性子,你不愛去就別去了唄。

怕朱棣還不懂自己的意思,找朱棣申請侍衛上直親軍所屬的天策衛做自己的護衛,還動不動就顯擺:天策上將是唐太宗用過的名號呦,這可不是偶然的!意思是說,他這個老二以後要當皇帝,這是天意呀。不多久又命其就藩青州,不去,只想回南京快活,而且南京是兩京之一,有一套領導班子在,這要是攥在手裡······

自己爬不上去沒關係,只要把對手踩下去就行了,於是乎,髒水一盆盆的潑向朱高熾,朱棣喜歡好聖孫,可對朱高熾就這麼回事,畢竟自己說過傾向高煦繼位的話,就當給漢王出出氣,自己也順便敲打敲打太子和他身邊的勢力,讓他們知道這個國家誰在做主。

於是“好聖孫”一詞的來源-大才子解縉首先遭殃,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事,解縉已經受了打壓還沒學聰明,正值朱棣親征,解縉進京私自拜會太子,犯了大忌諱,而且密聊後解縉人就走了,這是大不敬,最後解縉被紀綱灌酒後埋到了雪堆裡。解縉只是其中之一而已,總之,東宮勢力受到皇權的極力打壓,一時間朝堂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人人自危。

高煦地位急轉直下

一切名分都定下,再玩曖昧就該出事了,所以朱棣當機立斷讓高煦就藩,並藉此斥責不知收斂的朱高煦:照規矩你早該就藩,怎能長期滯留京師,以前封你雲南就藩,你說遠不愛去,後來讓你去青州你也託詞種種,如果真是出於孝心,願意承歡膝下,為何一提南京你就兩眼冒光,留都留不住呢?!好,你去南京我也依你,但是留你嫡子在我身邊你也不樂意,以學業為藉口非要一起帶走,可見你以前所說都是胡說八道沒一句實話,這次就藩青州,不能再推辭!

這算撕破臉了,而漢王如何對應呢?朱高煦選拔各衛健武者隨侍,遠超應有護衛之數,引發朱棣忌憚,命令所選這各自歸位。而朱高煦回京後四處搶劫,私造兵器,朱棣雖怒,但還存了些舔犢之情,隱忍著沒有徹底爆發。

楊士奇適時的踢了漢王一腳,朱棣問了,有人說漢王心存不軌?楊士奇說:不知道耶,我們常侍太子左右,哪會有人當著太子說這種話呢,不過漢王兩次就藩都不肯去,您要去北京他卻要滯留南京,皇帝您明察他的用意才好。

就這樣,朱棣還是沒辦漢王,後來漢王縱奴行兇,四處搶劫,越制犯上,私造兵器,私養死士,造船練兵事發,朱棣忍無可忍要將其廢為庶人,太子講情,朱棣對太子說:我這是為你幹掉蟊賊,你怎麼著?還想養虎自患不成?你不聽我的早晚會後悔的。

於是,漢王就藩樂安,離著不遠,他也就不用抱怨了,如果心有不軌,高熾可以朝發夕至直接幹掉他。

朱高燧粉墨登場

漢王算是交代了,再作死就真的死了,所以同樣覬覦神器的朱高燧被推到了前臺,粉墨登場,多少年來抹黑栽贓雖有些成效,頗令朱棣起疑,但是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既然沒有解決問題,那就把根本解決掉,朱高燧覺得兩點之間直線最短,與其整治太子,不如直接幹掉老爹······

事實證明,朱高燧的點子雖然陰損,但是卓富成效,可惜被洩了密,造成功敗垂成。

曾經的朱高燧不打讓人省心,和漢王是一路貨色,從小到大犯了錯都受長兄庇佑,但是不但不思悔改,還夥同漢王一致想整死太子。

這次更直接,偽造遺旨,毒殺朱棣。

區區一宦官也敢和太子叫板,就因為朱高熾要裁減宦官的現有規模讓黃儼心存嫉恨,所以四處散佈消息說朱棣還是不想傳位給太子,趙王朱高燧才是最佳人選,這麼主動的投懷送抱,趙王怎肯錯過機會。

於是一群投機主義者湊到了一起,靠軍功他們是爬不上去了,但如果有從龍之功那這輩子算髮達了,軍官們夥同御林軍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扶立朱高燧。

計劃分為兩部分:

一、勾結黃儼找人毒死朱棣。

二、找人偽造遺詔,趙王繼位。

可惜偽造遺詔這人的外甥對快速發家方面有著非同一般的理解,這事我若參與容易掉腦袋,而且沒什麼油水可撈,但是如果我舉報他們那效果立竿見影,登時飛黃騰達呀,所以······

一群軍官+宦官自作主張扶立漢王,這也太扯了些,不可能的,肯定有人指使,而且是在趙王知情的情況下,但是這麼低端的人員配置也是沒誰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朱棣知道消息後,成功的端掉了暗殺團伙,徹底粉碎了朱高燧的從屬勢力,至少在朱棣死掉前,趙王、漢王安穩了很多。

可是······可是朱棣賓天怎麼辦呢?

《大明風華》中的史實部分飽受爭議,咱們還原一下真實場景:

朱棣死於北征歸途,漢王、趙王那時候算是乖寶寶,不過那是因為朱棣還活著,死了的朱棣是無法震懾這哥倆的,太監馬雲雖然不知所措,但卻知道大軍行進中不宜洩露消息動搖軍心,且三王素來不和怕是途中生事,所以緊急請教楊榮和金幼孜該如何處置。

當時大軍屬於常規狀態並非強行軍,行進速度有限,但是距離京師的路途遙遠,如果處置不當怕是平生變數,軍心不可動搖,繼統不能收到干擾,鹹魚?沒地兒弄去,真是腦洞大開。

首先確定基調,秘不發喪,朱棣病逝的消息絕對不能走漏風聲,其次兵分兩路,馬雲和金幼孜內外配合策應,掩人耳目,皇帝的行輦要吃喝不斷,一如既往,不能讓人看出絲毫異樣;另一路由楊榮帶團直奔京師報信,太子有了準備終於順利登基,而趙王、漢王無奈之下只能選擇再次隱忍,直到仁宗駕崩,朱瞻基就又上了他們的暗殺名單。

上一次朱高燧暗殺是認真的,下一次朱高煦謀反也是認真的,好在朱高燧及時吸取教訓懸崖勒馬最後落得個善終,而朱高煦則成了罐燜雞,只落得個肉香撲鼻。

朱棣屍身的氣味是如何被隱瞞的呢?

古代戰陣,凡遇出征都有工部能人隨軍,就地取材打造一應器物,楊榮命令工部官員蒐集軍營中所有的錫制器具,熔鍊後打造出一個錫桶,將朱棣屍身放入錫桶,然後做密封處理,所以外界是不會嗅到一絲氣味的,這比李斯的點子高明很多,再說了,秦始皇和臭魚的故事無人不知,連文盲都能說個清清楚楚,瞞人不易,反起疑心。

《大明風華》借用的是秦始皇的段子:

朱棣死於第五次遠程,始皇帝則死於第五次巡遊,在他死後趙高勾結胡亥威逼利誘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誅扶蘇、蒙恬。

問題是,他們用的是始皇帝的名義下詔,要是讓人知道扶蘇和蒙恬死於矯昭的陰謀,他們幾個也就別活了,所以始皇帝不能死,問題是始皇帝已經變成了死皇帝,這怎麼辦呢?只能通過其他方法掩人耳目的,方法就是《大明風華》的所演繹的始皇帝&臭鹹魚的故事,胡亥一路收集鮑魚扔到他爹身上,到底是鮑魚臭還是屍體臭,到底誰掩蓋了誰的氣味,這不是關鍵,關鍵是效果很好,一路上所有人都離得遠遠的,怎一臭字了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