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佛教之八:大乘學說的興起2


《世界宗教源流史》佛教之八:大乘學說的興起2

佛教之八:大乘學說的興起2

在大乘學說的形成過程中,位於南印度且具有較多機會與海外思想文化交流的案達羅地區是諸多中心之一。在這裡活動的大眾部制多山派對" 制多" 的崇拜,向民間推動了建塔和供養塔的群眾性信仰,該派神化佛陀,貶低阿羅漢,推崇以普渡眾生為己任的菩薩。這一派僧侶思想活躍,在其內部分化出東山部和西山部之後,又分化出王山部與義成部。正是在這種具有爭鳴氛圍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龍樹這樣的一代宗師。


  公元前43年,斯里蘭卡發生戰亂,著名的大寺毀壞荒蕪。公元前29年阿巴耶王恢復執政後為感謝摩訶帝沙長老的幫助,摧毀了耆那教寺廟在廢墟上為之建造了無畏山寺。傳統的上座部大寺僧侶譴責摩訶帝沙" 時常往來於俗人家中,違犯戒條" ,將他" 擯出僧伽" ,為之辯護的僧侶也被褫奪僧籍。


  無畏山寺主張隨順世法、深入一切眾生度脫他們、上座部堅持傳統戒律,反對比丘親近帝王權貴、出入世俗人家;無畏山寺吸收犢子部的" 補特伽羅" 教義,以" 常我" 存在反對上座部的" 無我" 之說。當時有相當數量的比丘聚集於無畏山寺,形成與上座部對立、孕育大乘學說的一箇中心。


  自阿姆河流域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一直是東西方民族與文化交流融合的一個" 熔爐" ,來自希臘、波斯、印度、中國(公元前139 年張騫曾出使大月氏和大夏,公元前60年西漢政權設西域都護府,轄50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特別是中國西部于闐等地及內地的包括巫術在內的傳統宗教觀念的影響,都作用於傳播到此地的佛教,使之在宗教儀規和" 法事" 方面有所變化,在處世態度上也更為開放和靈活。有些學者將這一時期佛教在中亞的嬗變概括為" 巫術化" :不但襖教對日和火的崇拜,已經滲入佛教行列,民間巫術的滲透更加嚴重而且普遍。早期來華的知名僧侶,包括安世高、支婁迦讖、以至佛圖澄、曇無讖,都同時以巫術見長。現存有多種失譯的雜咒佛經,大都出現在2 、3 世紀,也反映了西域佛教的這一趨勢。從總體上看,佛教的巫術化是佛教向大乘過渡的一個重要環節,大乘日益向多神主義發展,也是由這裡開始的。" 大乘佛教在這一地域的發展不僅僅是思想觀點的,而且也是形象藝術的。由於希臘文化在這裡有較深廣的影響,神化佛陀、宣揚佛本生、表現菩薩諸行的宗教需要很自然地藉助於希臘藝術的表現形式,形成對佛教藝術(特別是雕塑藝術)影響甚大的健陀羅藝術。


  


(3)大乘的基本特徵


  任何新學派或新思潮的崛起都以某種觀點為基礎,大乘佛教在其產生的初期,除了許多僧侶投身於普渡眾生、以通俗的藝術形式宏揚佛法外,還有許多像馬鳴、龍樹、提婆這樣的僧侶,致身於新觀點的闡發與系統化。


  佛教教義的系統化和精緻化並非大乘獨創,在一部分僧侶積極入世的同時,另一些僧侶則將佛陀開創的簡單明瞭的人生學說,朝著" 探討人生本原和世界本原的方向" 、即本體論的方向拓展。這中間,原屬於上座部的僧侶以《阿毗曇心論》、《大國婆沙論》和《品類足論》為代表,圍繞法相、有、無、因緣、五位六十七法等問題形成了所謂的" 說一切有部"。杜繼文先生主編《佛教史》在概述其理論價值時指出:" 有部哲學的直接目的,是為早期佛教的業報學說提供理論說明。那些相互分離的、僵死的、永恆存在的自性,為什麼會在" 因緣" 等到條件下,積聚成活生生的具體事物。有部歸結為是" 業" 與" 惑" 的作用。" 業" 與" 惑" 也就是決定人及其周圍一切現實事物的" 因緣"。所謂三界五道,窮富夭壽,就是由於"惑業" 不同而感召的法體自性在積聚複合上的差別。為了求得福果避免惡報,甚至從生死達到涅槃,就必須改變" 業" 的性質,從而在根本上改變法體自性的複合結構。這就是宗教修習和道德實踐的任務。"   與此同時,活躍在南亞與中亞地區的大乘理論家們,也以《金剛般若經》、《小品般若》、《摩維詰經》和《阿彌陀經》為代表,提出"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因緣合會" ," 方便" ," 善巧" ," 極樂世界" 和" 不二法門" 等重要概念,闡明一切世俗活動與菩薩行的關係。後經龍樹《中論》、《十二門論》和《百論》的理論概括,特別是他的中觀思想與二諦說,不僅為大乘學派繼承發揚,而且為上座部大多數學派所接受。


  學者們認為,大乘佛教雖然與上座部佛教具有不同的教義和處世之道,但其寬容的胸懷使之對早期佛教的維護者們不僅不反對,反而尊以" 聲聞" 和" 緣覺"。然而大乘之所以自命為大乘,是因為他們認為早期佛教只是佛陀對根淺下愚者權變之說、乃是" 小乘" ,而本宗派的主張才是闡揚佛陀的" 究竟" 之言,是為" 大乘"。大乘佛教與上座部佛教相比,更加註重強化佛的崇拜和構造佛的本生,更加弘揚菩薩和強調菩薩行的重要性,特別是將早期佛教所堅持的" 戒、定、慧" 三學發展為包括佈施、忍辱和精進在內的" 六度"。除此之外,大乘佛教還吸收" 外道" 思想與土著宗教觀念,使其經典沿著《法華經》類、" 淨土" 類和秘密類(如巫咒等)三大線索發展。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