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富翁二次创业去种地,农民直呼搞不懂

如果你年过七旬,拥有上亿资产,还会选择再做一番事业吗?


大多数人会选择回家安度晚年,然而74岁的王西志却毅然回到了家乡,风风火火承包土地搞起了农业。多数人表示不理解,这样的一位富翁,不好好在家享受安逸,又何必这样折腾自己呢?


74岁富翁二次创业去种地,农民直呼搞不懂


不忘初心农业梦


王西志,原任河南周口市太康县合作社业务科长,在30年前从堪称“铁饭碗”的农业合作社辞职,后下海经商,历经多年成为资产上亿的富翁。


年幼时,他的父亲因革命事业牺牲,生活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他母亲的身上,然而造化弄人,就在这十分艰难的时候,他的母亲也因为劳累过度去世了。


王西志在众人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努力下被供销社招聘,成为了供销社的一员。从站台人员一路努力成为业务科长,后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40多岁的他选择了下海经商,经过了多年的努力,成为资产上亿的富翁。74岁时,当所有人都认为他应该回家安度晚年的时候,他却迎着重重困难干起了农业!


74岁富翁二次创业去种地,农民直呼搞不懂


他表示对农业一直很关注,并坚持调查农业十五六年。在他的农田中,采用小麦辣椒套作模式种植方式。新品种有富硒小麦,种出的辣椒有粮银1号,艳红,子弹头,质量好,产量高。一般食用辣椒是4000,他的辣椒辣度高达40000,一斤顶十斤辣!不仅可以用来食用还可用于工业。



销售上他采用订单种植,订单收购的方式,所以根本不存在卖不掉的风险。农户们跟着他尝到了甜头,纷纷入股,就这样,74岁的王西志带领着太康县的村民们,一步步实现着他的农业梦。当然,任何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其中的辛酸与努力都成为了这不忘初心的农业梦最为坚实的铺垫石。


改良土壤,为农产品质量保驾护航



由于这些年过量施用化肥引发了许多土壤问题,导致土地养分不足。为了让种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好,产量高,王西志在耕地上采用深耕的方式。第一年土地不能耕太深,耕了25公分,从第二年起开始耕30公分,以此保证耕作层。


74岁富翁二次创业去种地,农民直呼搞不懂


他还采取了粉碎秸秆还田的方式,保证土壤有机质,还施入有机生物肥复混肥,并每年都化验土壤配方施肥,不造成一点儿浪费,从而保证增产。


专家团队,为科学种植提供权威


2015年,王西志出面成立了河南粮银豫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由国内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组成的专业团队为其作指导。他用100亩田进行试验,成功后大规模推广。


74岁富翁二次创业去种地,农民直呼搞不懂


以五里口、板桥、逊母口镇为中心,规划流转土地40793亩,并在太康,永城,舞阳三县拥有4700亩辣椒种植基地。在专业的技术指导下,无人机喷防辣椒小苗,采用化硒实用技术,他农田种出来的辣椒绿色健康,广受好评。



模块管理,为公司农户谋利益


谈到管理模式,王西志表示,分为公司+合作社+农户+政府指导这四个板块。农民以土地估价租金入股,公司以农资,资金,技术入股,年终按投资比例分红,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家都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一亩地小麦收入一千多块,辣椒收入大概有8000块。除去包括农民分红摘辣椒费用、种子费用等投入成本,一亩地大概还有4500块的纯利润。农户们纷纷尝到了甜头,更看到了希望。


据了解,西边的合作社今年大盈利,一亩地2000棵就有两万收入,除去五千成本,400亩就是600万,加上别的收入基本达到1000万,全部的投入成本,仅凭这一家合作社就赚回来了。


74岁富翁二次创业去种地,农民直呼搞不懂


“优质产品、绿色产品和长寿产品,综合到一体变成了品牌,今后变成我们地域性标志性产品,就在这地方能生产别的地方还真生产不出来!”王西志老先生自豪地说。


烈士孤儿、供销社铁饭碗、下海经商、亿万富翁,这些都是跟随王西志一生的标签。


74岁的身体带领着农民共同致富,种出健康绿色的农产品,以3100亩数字农业试验田为核心,辐射4万亩示范方,带动了10万亩大开发,探索出了一条建设数字农业,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之路。


身体的衰老并不代表心灵也会随之老去,王西志老先生对农业的热情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安逸而有一丝一毫的消退。他那份执着与热情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农业带来的独有魅力。


如果是你,又会如何选择呢?欢迎留言。


信息来自长江蔬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