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武士道而自殺的日本文豪,1970年三島由紀夫當眾切腹震動文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結束,日本輸得一塌糊塗。

戰後,日本完全被美國所控制,成為了美國人粘板上的魚肉,任期宰割,然而,對於前來實行統治權的美國人,日本人似乎並沒有過多進行反抗,反而顯得態度異常恭順,這連美國人都感到詫異:這還是幾個月前嚷嚷著“一億玉碎”,要和我們同歸於盡的日本嘛。

這種現象催生出一門奇怪的學問:研究日本人的民族心理,著名的《菊與刀》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

為武士道而自殺的日本文豪,1970年三島由紀夫當眾切腹震動文壇

但是,絕不是所有日本人都這麼服氣的,雖然反抗美國的人很少,但是有些人仍然有一些奇怪的思想,這裡面最著名的人物莫過於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這個名字但凡是對日本文學稍微瞭解一點的人都不會陌生,他是日本大文豪,此人不僅在文壇享有盛譽,而且極有個性,喜好熱鬧,三教九流之輩無不結交,好美酒,嗜佳餚,高朋滿座,位無虛席,人緣極佳,深受朋友的歡迎,其三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也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國語版最多的當代作家。

此人是個真性情,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公佈,得主是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在第一時間得知得主不是他,臉色鐵青一言不發駕著自家跑車上高速公路奔馳數小時,顯見未能得獎對他打擊極深。

為武士道而自殺的日本文豪,1970年三島由紀夫當眾切腹震動文壇

當然,文學上此人是一代巨匠,但是政治上,此人的觀點相當獨特,按照現在的劃分,他無疑屬於右翼。

右翼,難道這個大文豪是一個喪盡天良的反動極端分子嗎?也不是這樣,日本右翼這個概念其實很寬泛,大家大概理解為:對日本的民族特性有很強執念的人就好。日本右翼最初是怎麼誕生的呢?那還是在明治維新初期,當時日本全盤西化,有些人心裡不滿,對此產生抗拒,最初的右翼思潮就產生了,當然,右翼思潮後來也往往伴隨這極端民族主義,擴張主義等。

三島由紀夫是這麼一個右翼分子,此人對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和嚴厲的愛國主義深為讚賞,這麼一個人對於二戰後日本社會進一步的“慕洋心態”以及受制於美國的政治現實自然是非常不滿……

為武士道而自殺的日本文豪,1970年三島由紀夫當眾切腹震動文壇

正常人不滿一般做不成事情,但文學家天生有種不切實際的虛幻想法,三島由紀夫行動了!1968年,三島組織了自己的私人武裝組織——“盾會”,聲稱要保存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並且保衛天皇。

這無疑是瘋子行為,但三島由紀夫不是一般人,他是享譽全日本的大文豪,所以他還真做成了一件驚天的事情,1970年11月25日,他發動政變,。當天三島交付了《豐饒之海》的最後一部《天人五衰》最終章原稿,並指示將過去發表的“異類主題短篇小說”集結成書《殉教》,之後,他帶領4名“盾會”成員東京市谷駐屯地的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以“獻寶刀給司令鑑賞”為藉口進入總監益田兼利陸將的辦公室,將其綁架為人質。

這可是驚天大事,很快聚集了一批自衛隊軍官,於是,三島由紀夫對著這些人開始了自己的演說,其呼籲大家,呼籲“放棄物質文明的墮落(當時日本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足,但同時,心理上離傳統的武士風格越來越遠),找回古人純樸堅忍的美德與精神,成為真的武士”。

為武士道而自殺的日本文豪,1970年三島由紀夫當眾切腹震動文壇

三島事件中鼓動自衛隊員發動政變的三島由紀夫(1970年11月25日)

但是三島由紀夫顯然不明白當時日本社會的真實情況,此時二戰時期的狂熱思潮在日本國內早就散盡,即使是意識形態領域也是左翼佔絕對優勢。三島在臺上號召自衛隊軍官推翻禁止擁有軍隊的《日本國憲法》,使自衛隊成為真的軍隊以保衛天皇和日本的傳統,但臺下人則大肆嘲笑,認為他是瘋子。

三島由紀夫發現是這種情況,其悲憤異常,做出一件更加令人震動的事情:按照日本傳統儀式切腹自殺。三島由紀夫在額際繫上了寫著“七生報國”(日本歷史的一個著名事件,14世紀時著名武士楠木正成表示即使戰死,七生七世都要報國)字樣的頭巾,拿起短刀往自己的腹部刺下,其它成員幫其“介錯”(看下切腹自殺者的頭顱),之後另一名成員田必勝也切腹自殺(後其它三名成員依“委託殺人罪”各判處四年的有期徒刑。)

為武士道而自殺的日本文豪,1970年三島由紀夫當眾切腹震動文壇

三島由紀夫文學館(山梨縣山中湖村)

此事被稱為“三島事件”,震動日本文壇,三島自殺時,很多作家趕到現場,但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但沒見到屍體,此事對其打擊很大。

三島由紀夫到底是個什麼人呢?雖然很多右翼份子紀念他,但這其實也有一種類似攀高枝的意圖,三島本人不是軍國主義分子,其曾寫過《武士道と軍國主義》一文對軍國主義加以批判,不過他批判的理由很奇怪,他認為那與近代化、工業化同樣都是由西洋傳來,並非日本原有的東西。他所追求的是“自己尊敬、自己犠牲、自己責任”的武士道精神。

所以,此人的價值有點類似復古的民族主義,有點像堂吉訶德,其價值信條早已不符合時代,當時《朝日新聞》如此評價:與其說支配三島的行動是政治層面的思考,不如說他的行動是發自於獨特的美學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