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對於歷史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就2這調調


地理環境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比如中國東南沿海條件較好的地區和西部內陸山地條件稍差的地區相比,不管是從農耕、交通、商貿等方面的發展都有較大的差異,東南沿海地區農耕文明早,交通發達,自然條件好。而西部內陸交通不便,自然條件差,嚴重製約了了經濟、文化、歷史、社會的發展。放眼全球,沿海國家和內陸國家相比,沿海國家的總體發展都比內陸國家好。比如,中亞、蒙古等內陸地區明顯發展較差。因此,地理環境對歷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東西部發展地圖

東部城市

西部城市


彝族文化傳播


有影響,而且影響很大。主要原因就是面臨交通環境和外界的溝通程度不同,而導致在生活、飲食、思維習慣中巨大差異,交通越是阻隔不暢,越是差異明顯,反之,交通越發達越相似。

高山密林、平原地帶、海島環境,不同的地理環境養育不同的社會圈層和人物性格。

高山密林地區,因為山高路遠的交通不暢,很容易形成地方勢力做大的封建割據,比如祖國西南的巴、蜀,每逢中原王朝勢力衰弱的末期,就極容易形成地方割據,這些地方的人也有自己一套自己自居的生態體系,吃喝拉撒,不出秦嶺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而平原地區由於政令通行無阻,更容易出現權力一統,畢竟在平原地區,就算有人想要割據,但是要為此付出的代價,也就維護割據現狀的成本,是極其高昂的,其成本遠高於信息閉塞的深山老林地區,比如歷史上的冀、幽、並等州,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北京、河北、遼西等地,歷史上遼、金、滿、蒙的大一統時期,遠大於有明一代的對峙時期,而且當地語言溝通無障礙,不像以前湘西,在隔壁村說什麼你都聽不懂的高成本溝通。

靠海的國家,尤其是四面環海的國家更有其相似的傳統和思維方式,時刻緊盯大陸,而又有自己完整的歷史脈絡,比如英國、日本,就連日本“脫亞入歐”前選擇的列強學習對象都是學習的英國,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雙方都是四面環海的海島國家,地理環境一致。

所以說,地理環境的不同,帶來了無論 是“人”還是“物”,因為在交通條件上的受限,導致了不同地域和外界溝通的機會不均等,而影響了不同的生活軌跡。


米缸摟著麥芽糖


斯塔裡夫·阿諾斯在《全球通史》裡說過:中國為什麼會擁有世界上最古老、連續不斷的文明?一個原因在於地理方面——它與人類其他偉大文明的相隔絕程度舉世無雙。東邊是海洋西邊是沙漠。地理環境深刻的影響著人類的價值判斷、思維方式、行為特徵,也對歷史的發展,政治的格局造成很大影響。

在公元2世紀,古羅馬帝國的克羅狄斯·托勒密就已經根據地球上的大陸與海洋的位置,以及各地區的位置關係,用經線和緯線描繪出世界地圖,並有著作《地理學指南》。雖然他的地圖在我們現在看來有很多錯誤。導致哥倫布至死都以為他發現的美洲大陸是托勒密地圖中的亞細亞大陸。但是在當時絲毫不影響歐洲的君主們按這個地圖的描繪指導他們去征服世界。

而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卻要由十五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也叫大航海時代)開始,這個時間是整個人類歷史的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在這之前人類相互生活在相對獨立的陸地上,沒有哪塊大陸上的人對“世界”這個詞有完整的概念。而在人們通過地理清晰的認識了世界之後,便帶來了新的一輪資源爭奪的狂潮。

而中國,也在十五世紀前後,由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這是全世界對地理認知的提高帶來的歷史大事件。然而鄭和之後,中國對海洋的探索似乎又斷了,這也是因為中國所處的地理環境所決定的。中國傳統的地緣思想一直是:北守南融、以藩為屏、以夷制夷、重陸輕海。

20世紀前後隨著認知的加深,:陸論權、海論權、空論權等等概念逐漸被提出,“地緣政治”作為一門學科也逐漸被各國所重視。從蘇聯的解體與中國逐步崛起,當代的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也在改變。比如南中國海豐富的資源和重要的海上通道使得亞太地區成為政治經濟鬥爭的重點區域之一,東盟的成立就是地緣政治的產物。


考古系大師姐


中國得天獨厚的地理特點,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

中華民族從夏商周到秦漢魏晉南北朝,再到唐宋元明清。一共20個朝代,五千多年的歷史。據歷史學家統計,中國大一統的時間遠遠長於分裂的時間。這正與中國所處的地理環境和地理位置有著密切的關係。

山脈河流起到屏障作用

中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地方,大的地理環境如下,

東南:有太平洋,這個方向只有日本和朝鮮能不斷的騷擾東南沿海地區,但是根本對中華政權構不成任何威脅。

西南:喜馬拉雅山脈,世界上最高的山脈,不可逾越。

西邊:崑崙山以及一望無際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

北邊:天山,阿爾泰山以及祁連山陰山。

所以西方或印度等外族想在短時間內打到中原地區簡直是不可能。那麼,中國唯一面臨的威脅便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等,在中國歷史上都為中國的和平和統一帶了了不少麻煩,尤其是“十六國時期”、“唐末”、兩宋等時期。少數民族的強大,造成了中原地區戰火不斷。

除了山脈的優勢,水域也是一大優勢。中國自古是“北人騎馬南人乘船”,水戰便成為了他們的一大軟肋,所以,在北魏最強大的時候,魏文帝拓跋宏幾次南征都沒成功,淮河大片水域以及長江天險,很難攻打到相對弱小南朝。

地勢: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東部高原地區空氣稀薄,人煙稀少,習慣生活在平原沿海地區的人們很難適應高原氣候給人帶來的影響。西方軍隊無法適應這種氣候,更是不能染指中原。清末,八國聯軍侵華全部是從東南沿海登陸,進行侵華戰爭的。

文化:地理上的特點,形成了一個保護圈,中華民族一直在這個圈子裡繁衍生息,所以也形成了不同於世界各族的文化基礎。也就是說,中國這幾千年的人口基礎和文化基礎,也起到了一層保護膜,一個少數民族真正的統治了中原地區,如果兩者的文化格格不入,那麼少數民族的統治也必定會被顛覆,像元朝,沒有很好的解決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關係,所以,起義不斷,只維持了97年的統治,便被完全顛覆了。

這就是中國獨特的地理環境帶給我們的歷史變化。長期的大一統,造就了非凡的民族文化,這非凡的民族文化使中華民族一直高高聳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並生生不息,熠熠生輝!


讀史思辨


地理對歷史文明起源有著深刻的影響,比如中國,東南地區地理環境好,氣候適宜,人類採集食物容易,沒有食物短缺的壓力,農業種植就出現的比較晚;西北氣候差,人口少,文明的進程更是緩慢;西南氣候好,但山地多,群落與群落被高山隔絕,不同群落缺乏交流溝通,民族特色豐富多彩;唯有在長江、黃河流域,人口眾多,地勢平坦,食物不是很豐富,需要大量種植農作物食用,農業種植比較早,文明繼而產生。大概做個說明,有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

範教授的南書房


安徽與江蘇的人都到江西來討過飯,我爺爺奶奶爸爸就到江西來才沒餓死,但不是討飯,我爸在景德鎮工作。經濟不好,多方面原因,不能單純歸結為地理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