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的星鏈計劃真的可以取代地面移動通信網絡嗎?

秦汝鵲


1、什麼是“星鏈計劃”?

馬斯克就發射4000多顆同款通訊衛星,分佈700英里高度的不同軌道上,覆蓋全球。而量產會極大的降低單星成本。按照spacex的最樂觀預計,單星製造加發射,成本一百萬美元出頭。

衛星的數據為:上行720/1440Mbps,下行1440Mbps,Ku波段,兩塊相控陣天線一收一發,通信時衛星仰角需>40度。地面互聯網接入需要專用的接收單位。目前,地面接收單位大小跟一塊披薩餅差不多,根據尺寸跟靈敏度的不同,接收單位硬件暫定售價將在100-300美元左右。

2、 “星鏈計劃”有什麼用?

提供最高1G的全球衛星互聯網服務,終端頻段11G。自摩托羅拉銥星計劃實現了全球小終端衛星電話後,人類面向個人用戶的衛星通訊將有第二次飛躍。可能提供全球實時監控服務。衛星計劃安裝拍攝監控設備,可以按照客戶的要求,提供某個區域的視頻實時跟蹤拍攝服務。

3、未來有什麼前景?

首先是衛星製造,現在的衛星都是小量定製,一個型號的衛星製造一兩個,多的造幾十個算頂天了。小量生產意味著單價貴,研發成本分攤大,反過來限制了衛星的發展。

其次是火箭發射,這是spacex的強項,通過火箭回收等一系列顛覆性創新,大大降低了火箭的發射成本和發射服務頻率。隨著獵鷹九block5的投入使用,spacex將實現單個火箭10次複用。不但大大降低了發射成本,也大大提高了spacex的實際發射能力。

現在由於偏遠欠發達地區,人口密度低,基礎設施不完善,一般運營商很難提供普遍服務。就算像中國移動這樣帶著政治任務,虧錢也要上的主,對偏遠地區的網路覆蓋也力不從心。而衛星互聯網恰恰是為此而生的,通過衛星落地,能以極低成本實現全球網絡覆蓋。這在經濟上顯然是可行的。google和facebook規劃的全球互聯網,很有可能通過這一形式完成。


一格說科技


說到馬斯克,很多人認為他就是個瘋子。這不,前兩天剛炸了一艘價值超過3億的火箭,這場史上最華麗的“煙花表演”只是為了檢測載人飛船的逃生能力。再加上各種星際移民的言論,想必沒幾個人會看好他的計劃。

馬斯克的星鏈計劃是什麼?

“星鏈”計劃是美國SpaceX公司首席執行官馬斯克於2015年1月宣佈的一個項目,擬於2019年至2024年間在太空搭建一個由1.2萬顆衛星組成的網絡。其中1584顆將部署在地球上空550千米處的近地軌道,最終將使所有衛星連成一個“星座”,目標是為整個地球(包括南極)全天候提供高速低成本衛星互聯網。到2020年,總共約360顆衛星在軌就能覆蓋美國和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區,實現全球覆蓋則需要24次發射。

是創舉還是騙局

目前來看不是很靠譜。且不說發射衛星所需的巨大成本壓力以及在政策上面臨的重重阻力,單在技術方面,“星鏈”計劃就很不過關。

首先,速率不夠。

根據“星鏈”計劃的官方文件,一顆衛星的典型覆蓋面積是353萬平方公里,相當於9個多德國和220個北京。要知道,全世界比這個面積大的國家也只有6個。

第二,很難連上。

馬斯克互聯網衛星使用的是Ka和Ku波段,而我們用的智能手機使用的Wi-Fi頻段分別是2.4GHz和5GHz,相對來說全向性就比較強,在路由器周圍任何方向都有較均勻的信號,以方便我們的使用。但Wi-Fi的全向性信號衰減很嚴重,會隨著距離變化呈平方倍衰減。2.4GHz和5GHz的信號本身就傳不了多遠,更不用指望傳遞給太空中的衛星了。

因此,星鏈計劃還是得三思而後行。


鎂客網


c=b*log2(1+s/n),讀懂了就知道衛星通信可以做到大用戶高容量可移動,但是不能同時做到。所以星鏈最可能是農村偏遠地區入網業務,不可能是全指標超越5g的6g技術,如果用於移動網絡,那與民用移動通信系統相比,可能比2g都不如。


用戶2690399536029


當然啦,不然你說馬斯克費那麼大勁幹嗎?[機智]



ZZB大千世界靜觀眾妙


完全孔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