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有了錢後搞藝術,有人窮時追求藝術,你的看法是什麼?

嘗態楊偉明


你好親,很開心回答你的問題

一般大家都以為,藝術,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的享受

而這種藝術的精神享受,是建立在豐厚的物質財富基礎上的,甚至是家財萬貫的支撐,不用為生活奔波,才讓你有大把閒暇時光進行藝術創作,享受藝術

西方美術史上,之所以湧現出無數經典油畫作品,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名門望族,美第奇家長,世世代代都在投資藝術,支持藝術的發展

正是因為有美第奇家族的雄厚的經濟財力資助,藝術家們才能安安心心地全身心投入創作

不用創作時,被許多事分心,不用思考怎麼養家餬口,怎麼賺點錢買顏料畫具,怎麼把畫賣出去等等

波提切利,米開朗基羅,達芬奇都受過美第奇家族的資助

正是因為美第奇家族,特別是銀行家柯西莫美第奇的倡導和支持,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得到了空前的繁榮發展

若不是美第奇家族的大力支持投資藝術,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不會發展得繁榮昌盛

美第奇家族正好應了那句話,沒有貴族,就沒有藝術

對於中國美術史,之所以院體畫發展得繁榮昌盛

因為院體畫家能安心創作,因為有宮廷畫院供養

正是因為有畫院供養畫家們安心創作,所以中國美術史上湧現了許多經典的院體畫

比如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宮中圖》

宋徽宗趙佶,身為皇帝過著養尊處優,奢華腐敗的生活,所以藝術創作是他帝王生活的主要部分,他留下了《芙蓉錦雞圖》《瑞鶴圖》《祥龍石圖》

也許大家認為,藝術,是富人貴族追求的精神生活

而窮人,一天到晚為生活奔波,掙扎在生死線上

甚至有些人活著就已經竭盡全力了,奔波一天之後,只想倒頭就睡,補充體力第二天繼續機械重複前一天的生活

活著已經竭盡全力,就連提升自己的時間都擠不出來,就不用說欣賞高雅的藝術了





但是,在中外美術史上,也有許多畫家貧窮一生,或者年輕未成名時都過著貧困的日子

西方美術史上,莫奈,高更,畢加索年少時都跟著貧困食不果腹的日子

梵高窮盡一生,都跟著貧困潦倒的生活,但是依然租的不了熱愛藝術,執著創作的心靈

個人拙見,梵高在創作時,內心是快樂的,繪畫的信念支撐自己走完十年的藝術生涯,甚至忘記了貧困帶來的飢餓,世人不理解的嘲諷



中國美術史上,鄭板橋,八大山人,齊白石,徐渭都嘗過貧窮的生活

甚至鄭板橋,徐渭一生都跟著貧困,坎坷的生活,但是貧窮依然阻擋不了他們熱愛藝術,追求藝術的狂熱執著,照常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經典傳世的畫作

美國著名演講家傑伊·瑞芬博瑞在《沒有任何藉口》一書中說: 任何你允許阻礙你實現目標的東西都是藉口!

對於藝術也是如此,任何阻礙你追求藝術的外部因素,都是藉口,包括貧窮

如果你因為經濟基礎有限,而輕易放棄你喜歡的夢想,那麼只能說明你不夠熱愛,所以你才可以輕鬆隨意找一個好藉口,終止追求

回答完畢

我是藝術狂人,從事少兒美術教育,如有美術,美術教育的疑問,歡迎私信

粉絲們,頭條朋友們,你們有什麼高見嗎?


藝術狂人2


首先可以肯定地講,無論是有錢時搞藝術還是窮時追求藝術,都是出於對藝術的真摯熱愛。

藝術的本質是真善美,藝術可以給人帶來心靈的共鳴精神的愉悅和思想的啟迪,藝術具有健康積極向上的力量,藝術有著不能替代的獨特魅力。等等這些就決定了藝術會為很多人喜歡,會為很多人痴迷,會為很多人追求。

藝術面前人人平等,追求藝術無論貧富。追求藝術的人中有窮人,也有富人,雖然經濟條件不同,但他們同樣熱愛藝術。只要努力,一樣可以收穫成就。

古今中外,任何時期都存在有錢的搞藝術和窮人追求藝術的情況,蓋因對於藝術的熱愛。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佛羅倫薩美第其家族出錢資助搞藝術,成就了很多窮但執著追求藝術的畫家。如被譽為繪畫三傑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就是依靠美第奇家族的經濟支撐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人有錢了搞藝術和人窮時追求藝術並不矛盾,區別只在選擇搞藝術的時機。很多人熱愛藝術,但由於受經濟條件的侷限而沒有更早地投入藝術。有些人起初對藝術並不太感興趣或者沒時間欣賞藝術,有錢後通過欣賞藝術喜歡上了藝術,進而搞起了藝術。很多人雖然窮,但酷愛藝術,情願克服重重困難去追求藝術,最終有志者事竟成。如梵高、莫迪裡阿尼、莫奈、雷諾阿等等。而且很多藝術家起點都是從貧窮時開始而後成為藝術大家同時成為有錢的人。像畢加索、達利、齊白石等都是這樣。



燈影書畫


謝謝你的提問。這個說法是不對的。追求藝術,與富貴貧窮沒有直接關係。

而且,藝術需要必要的物質支持。一張紙都沒有,怎麼寫字畫畫?


更重要的是,藝術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這是無論窮人富人都負擔不起的一種代價。

藝術既不是富貴的專利,也不是窮人的本錢。

當然,追求藝術有不同的最求方法。


學習藝術,是一種追求方法,收藏藝術,也是一種追求藝術的方法。

不要把追求藝術與貧窮富貴對立起來。

學習藝術是一種藝術生產,沒有藝術生產,你拿什麼體現藝術的存在?

所以,要成為一個藝術家,就需要把自己的生命和時間投入到藝術學習中去,這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這樣,藝術家別無所治,只有藝術作品,他就沒有收入,只有出賣了藝術作品,才會有經濟收入。


如果不學習藝術,自己的大量時間,肯定會投入到賺取財富的事情中去。

等他有富餘的資金了,也會投資藝術品,欣賞藝術的。

這是從社會分工的方面來說的。

如果從個人來說,有了錢,就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夢想。

比如,以前想學習藝術,但是條件不允許,自己富餘了,可以收藏藝術,也可以學習藝術了,這也是對藝術的追求。


還有的人,對其他不感興趣,只喜歡學習藝術,那麼,無論貧窮富貴,他都會學習藝術的,因為自己喜歡。

中國歷史上的大藝術家,大部分還是不貧窮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比較貧窮。

例如,書法家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都不是貧窮的人。當然也有貧窮的,例如懷素、徐渭等等。


千千千里馬


題主這個問題,與其說是藝術的問題,不如說是關於人生和自我修煉的問題。

富人搞藝術,目的有多種多樣,有些是土豪積累了財富想往“貴族化”過度的,有些是做藝術投資的,有些是因為財富積累多了,有“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追求內心寧靜,增加生命重量的,有些是想以滿足小時候沒能完成心願的,或者為孩子學藝術做出言傳身教表率的,甚至有些是以搞藝術為名來“洗錢”的……各種各樣,在這個花花世界裡,不一而足。

窮人搞藝術,不管是琴棋書畫的傳統門類,還是西方藝術形式,卻有著一些共通的心理特徵。一種是典型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窮困時,為了自我進化,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而有意識進行的,通過藝術的自我對話,這種人還有雄心壯志,只是現實機遇不到,又不想與外人道徒增笑柄,在一個藝術類裡,自我修煉,很多事都是相通的,心性提高了,當機遇來臨時,可以一鳴驚人。此為一類。

第二類是年事已高,或者壯志未酬而心勁兒退卻,寄情山水詩書畫,人平淡的人生增添一抹亮色,追求寧靜祥和,樂在其中。既然外部世界不能改變,那就改變自己,做到“心中有山水,何處不風光”。

第三類是純粹的喜歡某種藝術形式,不求名利,就是沒事時就想做那件事,在那個藝術形式裡有極大的興趣和樂趣,讓身心得到極大滿足,可以說是“痴迷”,可能外部世界看起來他窮困潦倒,但哪知他就是樂在其中。無人催促也能全心投入,這種人如果再也天賦支撐,長久以往,很可能在那個藝術形式的細分類型上,取得學術上的成就,但很可能在很久以後才會被人發現(甚至死後多年),這種人既是世俗眼裡的失敗者,又是他自己的英雄。

藝術,作為美的一種形式,為人類所共賞。人人都有追求美的權利,人人都可以為之付出行動。無論富人,亦或窮人,追求美,都可以一定程度獲得心靈收益,更有某些人獲得名利,但開始就想想通過美去或者名利,往往不可得,反而淡泊名利,追求真美的人,會被世人欣賞,在某個特定時刻,或許能帶來人生轉機。但即使沒有轉機,不是已經從那個藝術形式裡獲得心裡滿足了嗎?這也許就已經夠了……


臨海聽濤林濤


有的人有錢了搞藝術,這個有錢的人搞藝術是進行藝術創作呢,還是藝術投資。有人窮時追求藝術,不管是有錢的人或有的人窮時追求藝術都不等於藝術創作,每個人都有追求藝術的理想,彼此之間不分有錢人和沒錢人追求藝術。



有的人有錢了搞藝術,就算是進行藝術創作,他有錢了還有時間創作藝術作品,實現自己年輕時的夢想。至於他創作的藝術作品的價值高低如何,這無所謂,關鍵是他專心致志地投訴到藝術創作中去,以自己的手法創作出具有個性風格的藝術作品。



有的人有錢了搞些藝術投資,不但賺了錢,而且還提高了自己的藝術鑑賞能力,兩全其美。搞藝術投資,要學習藝術理論,要向懂藝術的人請教藝術,使自己的藝術素養不斷地提高。掌握了藝術的基本技能,並有了藝術鑑賞能力,就可以在市場上進行藝術作品的投資。



有人窮時追求藝術,有人窮時溫飽都解決不了,還有興趣追求藝術,這樣的人現在太少了,精神可嘉,令人佩服。他追求藝術太艱辛,既要打工掙錢,又要追求藝術,實在太難了。追求藝術不等於創作藝術,這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黃智637


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我覺得這種現象很正常,只要有心為藝術,不分先後。

有錢以後搞藝術,這種現象在當代太普遍,我認為原因有二。

一是年輕時學過藝術,對藝術有深深割捨不了的熱愛,這種愛是自發的、潛意識地存在。年輕時因為生活所迫,經濟壓力大,把改善生活暫時擺在第一位,先解決生活,再解決藝術。隨著生活的改善,各種物質條件具備,重新上路搞藝術,以圖實現青春時的夢想。


二是當代社會藝術家是最掙錢的職業,掙錢就有誘惑,誰不想又輕鬆又掙錢。

話轉回來,人窮的時候追求藝術,這是我最欽佩的人格魅力。窮,飯都沒得吃了,還要藝術,已經和所有的世俗脫離關係,這是最純粹,最乾淨的藝術從業者。這一類人非常少,但人格非常高,值得社會的尊敬。


陳莊水墨畫家


生活需要美,需要藝術。美,藝術,是精神追求。要美,是人的天性。藝術源於美,創造美。美與物質生活狀況有關。有些美,有些藝術,需要有錢才能達成,創造。有些美,有些藝術,不需要很多錢也可以從事。一架鋼琴很昂貴,一把二胡相對便宜,他們都可以彈出,拉出美妙的樂曲。所以無論是有錢沒錢,都可以從事藝術活動,喜歡藝術的人,根據自己的財力,量力而行就可以了。齊白石由一個木匠轉變成大師,當初也曾窮困潦倒。身為一國之君的乾隆皇帝,書法造詣那麼高深。這就說明,無論是貪窮還是富貴,都可以從事藝術。

無論是窮還是富,都可以在藝術上走的很遠。


四端書法


這個說真的,不能單純的從藝術角度來講,如果不覺得枯燥,可以聽我專業的給你分析一下:

最基本的馬斯洛定理,這是關於心理學的內容,講的是人的基本需求,大家可以看一下高級需求中的創造力,說真的,飯都吃不飽的人或為生活忙碌的人,沒有時間追求藝術,

那麼有錢人有錢了之後追求藝術,是為了滿足精神需求,因為物質需求已經得到滿足,

而窮人追求藝術,是真正的喜歡熱愛藝術

對於追求藝術的有錢人來說是生活這場飯局中的一道大菜硬菜,是鮑魚魚翅(不能說藝術對於有錢人不重要)

對於追求藝術的窮人來說藝術就是是一碗麵或湯(窮人追求藝術,藝術就是窮人的全部)

有錢人沒了藝術還有許多,窮人沒藝術就沒了全部(這裡說的是追求藝術的窮人和有錢人)

我不是有錢人,但我熱愛畫畫,畫牡丹,如果不讓我畫畫我生活就缺失了全部

其實藝術對人是平等的,

貝多芬的音樂大家都喜歡,無所謂你是在音樂廳還是街邊的喇叭

梵高的畫大家都認識,無所謂你是在博物館還是5塊一本的雜誌上

大衛的雕像大家都見過,無所謂是在藝術館還是在某個畫室的桌子上

藝術家們在創作時從未考慮過貧富,所以窮人和有錢人追求藝術的心是一樣的,只不過藝術對於二者的生活佔比不同



丹青紙墨軒畫室


我的看法是,有的人有了錢以後搞藝術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有了錢以後,他是做藝術品方面的投資,往往並非熱愛追求藝術。

第二種是他本身熱愛藝術,但卻沒有錢,沒有錢的時候就導致了她為了生活要奔波,他的時間受到了限制,然而後來他有了錢,然後他反過來時間就充裕一點,可以有時間去追求他的藝術夢想。

問題中所指的窮時追求藝術的人,我認為他是真正的熱愛藝術。因此在生活很貧窮的時候,她也不會放棄自己的夢想,這才是追求藝術的真正的人。

對於藝術的追求本質上不分貧富,但現實生活中,窮和富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的追求和發展。有的富人他不愛好這方面,他也是不可能在這上面花時間的。有的窮人他卻非常的熱愛藝術,但是為了現實生活,他不得不放棄自己的追求。

我感覺追求藝術本身沒有貧富區別,這也許一個人的愛好有關,有的人天生就喜歡文藝生活。從小就有藝術的夢想。比如在那些戰亂的年代出生的一些偉大的藝術家,就是這樣的情況。在那個流離失所的年代,他們也不忘記自己的夢想和追求,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學習的精神。


仁友汪


藝術二基:錢,閒!窮人玩不了藝術!

做為打工的地產界風景園林高級工程師,我的老闆(同濟畢業的建築師)一次談話點醒我“。。。你很有材,有眼光,也非常敬業。但你今生設計不了真正的別墅景觀!因為你的材料來自書本,圖冊和參觀的實物,你沒富過貴過,住過高檔別墅,沒有奢華生活經驗體悟。。。中國皇家園林誰設計?皇帝!蘇州私家園林誰設計營造的?權錢到手,文化藝術修養豐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