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界的超級明星前三鼎甲你認識嗎?(一)

京劇發展到至今共200多年的歷史,此其中出過不少名家,他們對於京劇的發展與傳承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在這裡不得不提下《同光十三絕》,是晚清畫師沈蓉圃繪製於清光緒年間的工筆寫生戲畫像。該畫繪有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均是畫家選擇的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徽調、崑腔的徽班進京後揚名的13位著名京劇演員。

京劇界的超級明星前三鼎甲你認識嗎?(一)

從左至右分別是郝蘭田《行路訓子》康氏、張勝奎《一捧雪》莫成、梅巧玲《雁門關》蕭太后、劉趕三《探親家》鄉下媽媽、餘紫雲《綵樓配》王寶釧程長庚《群英會》魯肅、徐小香《群英會》周瑜、時小福《桑園會》羅敷、楊鳴玉《思志誠》閔天亮、盧勝奎《戰北原》諸葛亮、朱蓮芬《玉簪記》陳妙常、譚鑫培《惡虎村》黃天霸、楊月樓《四郎探母》楊延輝。此畫的誕生又為研究京劇早期的服飾、扮相和各行角色的藝術特徵留下了極為珍貴的形象資料。

京劇的前三鼎甲

在中國科舉制度中,“三鼎甲”指的是進士殿試的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在京劇界也有“三鼎甲”之說,指的就是當時京劇老生演員中,公認水平最高的三位。京劇的“三鼎甲”還有前、後之分。

“前三鼎甲”又叫“老生三傑”,是京劇形成初期第一代演員中的三位傑出代表。據說“ 前三鼎甲”為超級戲迷咸豐皇帝欽定,這倒和狀元及第差不多。他們全部來自京城著名的“四大徽班”,按成名順序來說,他們分別是:

春臺班的余三勝、四喜班的張二奎、三慶班的程長庚

前三鼎甲之餘三勝

京劇界的超級明星前三鼎甲你認識嗎?(一)

余三勝是湖北人,最早是漢劇演員,道光時期來到北京徽班演出。余三勝的嗓音條件好,在漢調、徽調的基礎上,還吸收了崑曲、秦腔等藝術特點,創造出很多抑揚婉轉、新穎動聽的老生唱腔。據說一些流傳了上百年的經典反二黃唱段,比如《李陵碑》《烏盆記》中的唱段,均出自余三勝。在京劇唸白方面,他把湖北口音與北京話相結合,讓北京觀眾也能聽懂,又不失京劇的風格特點。余三勝的兒子餘紫雲是有名的旦角演員、“同光十三絕”之一。余三勝的孫子餘叔巖更是了不得,不但開創了世稱“ 餘派”的老生流派,更培養了多位聲名遠播的名角兒,後世之人恐怕對餘叔巖比對其祖父更為熟悉。

前三鼎甲之張二奎

張二奎是“京派”老生的代表人物。他是河北人,後來隨家人到北京,道光時期擔任都水司經承的職務。24歲時因為客串演出被上司開除,只能下海。因為唱戲而丟了飯碗,又因為丟了飯碗而只能下海唱戲,命運陰差陽錯,我們後世人看來不免有“失之桑榆,收之東隅的感題,這位張二奎先生,噪音高亢激越,樸實無華,大開大闔,大氣磅礴,由於他擅長使用北京語音,時稱“京派”。據說張二奎的扮相雍容端莊,演起帝王貴胄一類角色尤其有氣派,可惜流傳下來的圖片只有一張模模糊糊的,連面目都看不清了。

前三鼎甲之程長庚

京劇界的超級明星前三鼎甲你認識嗎?(一)

在“前三鼎甲”中,程長庚成名最晚,可是後來居上,在京劇史上威望最高、影響最大,被美譽為“京劇鼻祖”“開山祖師”“徽班領袖”“老生泰斗”“至聖先師”“伶聖”“劇神”等等。程長庚是安徽人,論起來還是宋代著名理學家程頤的後代。他從小學戲,道光年間來到北京搭班演出。程長庚通文墨,精音律,是文武全才,雅能演崑曲,俗可唱花部,正所謂“文武昆亂擋”。

《梨園舊話》中說程長庚的嗓子如穿雲裂石一般洪亮高亢,充滿韻味,餘音繞樑,讓人回味無窮。他熔徽調、漢調於一爐, 吸取崑腔、秦腔的聲腔和表演精華,唱唸都具音韻之美,慢慢形成了京劇的基本模樣。程長庚受到同行們的尊敬和愛戴,被選為“精忠廟”的會首,人稱“ 程大老闆”。臺上他歌頌忠孝仁義,臺下他不卑不亢,堅決捍衛演員的人格和尊嚴。那個時代演員的地位很低,經常受人歧視侮辱。程長庚不顧封建統治者的壓力,一舉將其廢除。觀眾非但沒有跑掉,反而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演員的表演上,由此造就了一代具相應審美水平的觀眾。程長庚一生培養了很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京劇宗師(“後三鼎甲”皆出自程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