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朋友連脾氣都不對我發,該分手嗎?專家:處理情緒,男女有別

01

“我打算和他分手。”


前些天,大學時玩得很好的一位女性朋友,突然在微信上把這句話甩給了我。

說實話,我有些懵。他們平日裡恩愛有加,怎麼突然就想分手了呢?不會是遇到渣男了吧?


“男朋友最近總是悶悶不樂,問他發生了什麼,也是一聲不吭,裝作什麼事情都沒有。但我明明發現他莫名發火,比如唉聲嘆氣的次數增多、陪我的時候變得漫不經心,對寵物也罵罵咧咧……”

這位女性朋友覺得男朋友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不愛自己了,所以才想提出分手。


男朋友連脾氣都不對我發,該分手嗎?專家:處理情緒,男女有別

但同作為男性,大叔我的直覺告訴自己,這位男同胞好像有些難言之隱。因為我之前和親密的人相處時,也會因為一些自己的原因,而表現出對別人冷冷淡淡,甚至很煩躁。

我當即回覆那位女性朋友:試著理解對方的情緒,跟對方溝通,仔細詢問下原因。

後來她發現,原來並不是男朋友不愛自己了,而是他工作上出現了問題:一個重要的項目進行了很久,但一直都不順利。

他不知道如何跟女朋友表達自己此時的心情,而且一想說了也沒用,還是自己默默處理吧……


男朋友連脾氣都不對我發,該分手嗎?專家:處理情緒,男女有別

現實生活中你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當遇到問題時,身邊的男生們會特別容易選擇避而不談?

其實這不是因為他們在有意躲閃,也不是在對你施行 “冷暴力”,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處理情緒問題,也就是 “情緒感知困難”(emotional illiteracy)。[1]

在心理學中,情緒感知困難是指一個人無法認識、理解和回應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情緒感知困難的特點包括:

  • 無法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 很難理解他人的情緒;
  • 很少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 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無私、有意義的親密關係;


02

為什麼男生更容易情緒感知困難?

似乎我們都會有這樣一個印象:男生比女生更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情緒。為什麼會這樣呢,有科學依據嗎?


1. 首先,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構造不同


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專家邁克爾·湯普森博士(Michael Thompson)認為,由於體內睪丸素的原因,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憤怒,更需要發洩。

但男孩不會像女孩一樣,能用豐富的語言表達出 “我生氣了”,“我很難過” 等情緒。他們往往更願意用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憤怒的時候摔東西。


男朋友連脾氣都不對我發,該分手嗎?專家:處理情緒,男女有別


男孩和女孩的另一個差異就是大腦結構的不同。女孩的語言中樞所在大腦區域大於男孩,所以女孩的口語表達能力要優於男孩,她們也更懂得把情緒通過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2]


所以,面對情緒,男性更傾向於排解發洩,而非溝通理解


男朋友連脾氣都不對我發,該分手嗎?專家:處理情緒,男女有別


2. 性別刻板印象不利於男性表達情緒


性別刻板印象是一種簡單的性別歸類 —— 把某些行為貼上性別的標籤,告訴大家男人應該是什麼樣子,女人應該是什麼樣子。

簡單來說,性別刻板印象要求男人是理性的,女性則可以隨意表達情緒。不符合規則的人就會視為 “不正常”,受到懲罰,例如男孩哭泣。

我們從小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就不鼓勵男孩表達自己的情緒。父母們會告訴男孩子:“男子漢要堅強”、“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子漢大丈夫天不怕地不怕”……

等到了談戀愛的年紀,男生會被教導在親密關係中是不能表現得太過於脆弱敏感,必須要豁達開朗,否則就會被人在背後指指點點,說缺乏男子氣概。


在近期的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中,楊爍對兒子 “軍訓式” 教育就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不但不重視兒子溫柔善良的性格,反而全程用打壓的手段去訓練兒子變得更加像個 “男子漢“:


不準哭、不準偷懶、不準委屈……


男朋友連脾氣都不對我發,該分手嗎?專家:處理情緒,男女有別

實際上,這種做法不僅不會幫助男孩真正變堅強,反而因為過度壓抑情緒而引發心理問題。

有研究顯示,女性患抑鬱症的比率極高,但男性抑鬱症患者更容易自殺。男性因情緒問題所導致患心臟病的風險是女性的兩倍![3]

因此,性別刻板印象通常會壓抑男性情感的表達,導致他們忽視自身的情緒問題,對感覺比較麻木。那麼,如果你在經歷情緒感知困難,應該怎麼做呢?


03

如果你正在經歷情緒感知困難

你能做什麼?

1.首先,要識別自己的情緒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是否被情緒所困,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身體狀況。因為,情緒和身體是緊密相連的,身體的不適可以提供一種信號,來提醒我們可能正在經歷情緒上的問題。

例如,我表弟是一位籃球運動員,有一次集訓比賽的時候,他經常頭疼眼乾,去醫院檢查卻怎麼也查不出原因。醫生只能建議他回去多休息,多用些眼藥水,但病情一直都沒有好轉。

神奇的是,在比賽結束之後,他頭疼眼乾的症狀很快就消失了。那時,他突然意識到自己身體不舒服的背後,其實是內心焦慮的一種表現:因為他太重視那次比賽,所以倍感壓力,時間長了,身體就開始發出警告,提醒著他要解決情緒問題。

所以,當你下次再感到頭痛、胸悶、氣短等身體不適時,可能不是身體的問題,而是情緒出了狀況。


男朋友連脾氣都不對我發,該分手嗎?專家:處理情緒,男女有別


2.其次,給情緒命名


當你意識到自己情緒出現問題之後,下一步就要給自己的情緒命名。

有的時候不是我們無法處理情緒,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經歷什麼樣的情緒。情緒太混雜,也特別微妙,根本沒有辦法用簡單的幾個詞,比如:恐懼、焦慮、著急……這些兩三個字就能說清楚。

但是,當我們把它們一個一個都拎出來,叫出它們的名字,貼上一個標籤之後,就能看清楚它了。這些情緒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就可以得到紓解。

大叔曾經有過這樣一段經歷:我的寵物狗歡歡因為得了腎結石而不幸去世,那段時間我心情特別低落,做什麼事情都無精打采,朋友們的安慰也完全沒有作用。我甚至懷疑自己得了抑鬱症。

有一天早上醒來,我覺得自己頭頂上有一團沉沉的東西壓著,起床都成了問題。我不知道自己在經歷什麼樣的情緒,但這種沉沉的感覺,好像是歡歡躺在我的頭上,在跟我撒嬌。

於是,我乾脆就把這種感覺叫做 “歡歡“。

之後的幾個星期裡,我時常早上醒來感覺 “歡歡” 在自己的頭上玩耍,但我已經不再恐懼了,反而感到很親切熟悉。不久,“歡歡” 找我玩的次的的來越少,直到有一天我幾乎感受不到 “歡歡” 的存在了。


我知道,“歡歡” 已經走了,新的生活應該要開始了。

所以,當你不知道自己在經歷什麼情緒的時候,彆著急,不妨就給它起一個你喜歡的名字,讓它和諧相處,甚至讓它成為你的朋友。


男朋友連脾氣都不對我發,該分手嗎?專家:處理情緒,男女有別


04

如果你的伴侶在經歷情緒感知困難

你可以如何幫助他?


1.識別對方內心的需要


有研究顯示,男性最容易表達的情緒是快樂和憤怒。當快樂的時候還好說,但是當他們感到憤怒時,背後往往隱藏了很多複雜的情緒。[4]

當身邊的男性,例如伴侶,可能經歷複雜情緒時,特別是那些社會不鼓勵他們表達的情緒,比如:傷心、脆弱、無助等,你可以嘗試幫助他識別情緒

比如,男朋友加了一天班,半夜回家還餓著肚子,你正好剛從閨蜜的生日party回來,一副開開心心的樣子。他一看到你開心的樣子,就沉下臉不說話。你問他今天工作如何,他對你愛答不理。

沒過多久,他就開始生氣發火,抱怨你:“為什麼不洗碗!”、“貓砂怎麼沒有換?”、“你每天都玩得這麼瘋,從來不顧家!”


男朋友連脾氣都不對我發,該分手嗎?專家:處理情緒,男女有別

如果這個時候你跟他理論對錯,只會激化他憤怒的情緒。與其激化矛盾,不如幫助對方看到憤怒背後的情緒。

他的憤怒背後可能在表達的是一種失落,一種無奈,一種脆弱,甚至是一種渴求:我需要你的陪伴。

這個時候,你可以幫助他去理解自身的情緒,問他:你是否感到失落?你是否感到無奈?我怎麼做才能夠讓你更好受些?

所以,當你的伴侶生氣發飆的時候,你可以選擇不陷在情緒裡,而是能夠跳脫出來幫助伴侶瞭解憤怒背後的複雜情緒,看到他最真實的需要。


2. 避免成為負面情緒的 “神助攻”

我們總說男人都是大豬蹄子,不會表達自己的情感。同時不妨問問自己:我們的一言一行是否也在壓抑對方的情感呢?(男性也同樣需要這種反思)


男朋友連脾氣都不對我發,該分手嗎?專家:處理情緒,男女有別

當另一半向自己表露情緒時,尤其是傷心、痛苦和軟弱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 hold 住?

大叔聽過很多父母一輩兒的人,當先生髮脾氣,太太對對方的情緒選擇冷暴力處理;當先生表達脆弱情緒的時候,太太會說:你是個男人麼,男子漢大丈夫,這麼小家子氣,一點小事兒就這麼敏感。

這種行為會進一步強化對方的表達困難。

當我們抱怨伴侶情緒感知困難的時候,我們是否也需要問問自己:

我是否為對方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空間?

我是否能夠尊重對方的情緒?

我們能夠及時回應對方的情緒需要?

這些問題都是值得雙方思考。


寫在最後


大叔最近經常鼓勵大家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也會嘗試告訴別人自己的憤怒、傷心……


這並不容易,因為周圍人可能無法接受這些負面情緒的輸出,同時我們自身也會由於文化環境等因素,無法正常表達情緒。


只是希望這種鼓勵,能讓嘗試溝通情緒的人增加,這樣就會慢慢形成良性循環 —— 表露情緒,傾聽理解他人情緒。


祝福你,

我的朋友,

世界和我愛著你。


男朋友連脾氣都不對我發,該分手嗎?專家:處理情緒,男女有別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參考的文獻資料:

[1] Perry, G. (2014). The rise and fall of Default Man. New Statesman.

[2] Kindlon, D. J., & Thompson, M. (2000). Raising Cain: Protecting the emotional life of boys. Random House Digital, Inc..

[3] Canetto, S. S., & Sakinofsky, I. (1998). The gender paradox in suicide. 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 28(1), 1-23.

[4] Hess, U., Adams Jr, R. B., & Kleck, R. E. (2004). Facial appearance, gender, and emotion expression. Emotion, 4(4), 37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