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日俄戰爭日軍傷亡人數為何比俄軍還要多?

平安中國742


1904年,為了爭奪朝鮮半島和我國東北地區的權益,日本和沙皇俄國之間進行了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的爭霸戰爭。戰爭的性質就雙方而言都是非正義戰爭,這場戰爭最終的結果是新興的強國日本戰勝了老牌帝國俄羅斯。此戰過後,日本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俄羅斯國內則爆發了革命。日本在東北亞地區逐漸佔據了優勢,日本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雖然最後的戰爭結果是日本取得了勝利,但是日本卻是慘勝。日本的戰爭陣亡率比俄羅斯還要大。根據戰後統計:日本戰死士兵達到了88429人,受傷人數為103584人,被俘約2000人 ;俄羅斯戰死士兵34000—52623人之間,受傷人數為146032名,被俘人數約為79454人。

如果把戰死、受傷和被俘都算是戰損的話,日本的戰損約為194013人,俄羅斯的戰損為259486人—278109人。如果看整體戰損的話,俄羅斯的戰損比日本要大,尤其是被俘虜人數遠遠超過日本。如果僅看傷亡數字的話日本傷亡人數約為192013人,俄羅斯的傷亡數字約為180032—198655人。雙方的傷亡比例差不多,幾乎打了個平手。如果只看死亡人數的話,俄羅斯的死亡人數則要大大少於日本。

當時日本雖然已經號稱是亞洲第一強國,但是日本的國際地位其實並不高,不少列強在日本依然享受到了不少權益。俄羅斯在歐洲算是一個落後的帝國,但是就當時的總體國力而言,還是超過了日本。俄羅斯的人口是日本的3倍,國土面積更是日本的幾十倍。俄羅斯還是一個老牌帝國主義擁有出色的作戰經驗。整個戰爭過程中俄羅斯先後投入了50萬兵力,日本投入總兵力則為40萬。整體國力超過日本的俄羅斯,在戰爭中自然會有所以體現。由於俄羅斯的軍隊腐敗,戰鬥力較弱,所以才會最終在戰爭中失敗。但是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使是衰落的俄羅斯,對於日本來說也是一塊硬骨頭。所以日本崩碎了幾顆門牙之後,才最終啃下了俄羅斯這塊骨頭。正常戰爭的戰損來看,戰鬥意志超強的日本,還是佔到了一定優勢。最終俄羅斯的整體損失要大於日本。

但是戰爭過程中,日本的陣亡數字則要超過俄羅斯。這當然和戰爭的過程相關。整個戰爭過程,日本相對來說處於攻勢,俄羅斯處於守勢地位。日攻俄守的原因倒不是俄羅斯相對較弱,而是日本處於挑戰者的地位。在雙方實力相對均衡的情況下,處於守勢的一方自然會相對佔據優勢,尤其是在人員傷亡方面也會稍微佔據優勢。日本戰爭期間大部分情況都是日本進攻,不是進攻俄羅斯堅守的城池要塞,就是進攻俄羅斯堅守的高地。當時又沒有空軍,日本只能用士兵衝上去佔領目的地。往往當日本付出巨大人員傷亡攻上地方陣地之後,俄羅斯守軍會選擇投降。這也是俄羅斯士兵被俘較多的原因。

整個日俄戰爭期間,日本的武器並不比俄羅斯弱,甚至有些武器還比俄羅斯要先進。比如當時日本已經換裝了三零式步槍,而遠東的俄軍使用則是射程只有三百米的老式步槍。單兵作戰射程上,日軍要高於俄軍。這是日軍的優點,後來成為日軍傷亡慘重的重要原因。日軍認為只要能夠找到大炮射程的死角,便可以憑藉三零式步槍,在作戰中取得優勢。但是日軍忽視了各種兵器之間的配合運用。但是俄軍裝備了最新的馬克沁機槍,僅一天就造成了日軍4000名士兵傷亡。馬克沁機槍的射程遠,而且沒有射擊死角,加上俄軍又處於防守位置。日軍的步槍完全失去了用武之地,只能等待俄軍的屠殺。俄軍的機槍戰術,給日軍帶來嚴重傷亡。

甲午戰爭中,日軍在步槍武器相對落後的落後情況下依靠集群衝鋒和散兵衝鋒相互配合的方式打敗了清軍,也取得甲午戰爭的勝利。日俄戰爭時,日本派出甲午戰爭中的將軍乃木希典做為日軍統帥。乃木希典憑藉著集群衝鋒,向要塞內的俄軍發起功擊。這種戰術,一度使得俄羅斯人非常不適應,給俄軍造成了慘重的傷亡。但是日軍的這種“集群衝鋒”,也造成日軍的過多的士兵窩在一起。當時的俄軍防禦體系,已經變成了暗堡、地雷、鐵絲網、障礙物構成的立體防禦體系,加上馬克沁機槍的配合。面對新環境,日軍依然迷信步兵衝鋒佔領陣地的方式,日軍只能發起“肉彈自殺戰術”。日軍在旅順要塞前損失前慘重。

日本明治維新期間,建立一支現代化軍隊,稱之為“皇軍”。日本訓練軍事的時候,灌輸“忠君”思想和“武士道”思想。日軍上到高層軍官,下到普通士兵都充斥著一股不怕死的愚忠思想。比如納木希典遇到挫折之後,不是想著如何解決問題,而是一根筋繼續堅持固有的戰術。日軍普通士兵,也是撞了南牆也不回頭,有一股軸勁。正是由於日本深受武士道影響,而不斷拼殺。所以才會造成己方傷亡慘重,當然也造成對方傷亡慘重,所以日軍被俘人數才會非常少,整個戰爭期間日軍被俘人數只有2000人,而俄軍達到了79454人。

日軍雖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日本戰勝了俄羅斯。日本戰勝俄羅斯對當時的日俄雙方,乃至整個遠東地區都有深遠影響。俄羅斯在遠東的實力開始縮小,日本一躍成為一個世界大國。


依稀說史


日俄戰爭,單就陣亡人數而言,日本確實更多,達35122人。俄國人則是12331人,低於日本人。也就是說日軍要死三人,才能擊斃一名俄軍。

事實上這樣一個數據,恰好與1903年訪問日本的俄國陸軍大臣阿列克塞大將所言完全一致。他的原話是這樣的:“一個俄國兵可以對付三個日本兵,而我們只需要14天的時間就能夠在滿洲集結40萬大軍,這已經是擊敗日本陸軍所需數量的三倍了。”

(日俄戰爭期間首次使用的超級大炮)

如果只看數字,你幾乎要為這位俄國大臣鼓掌了。但實際上,他制定的作戰計劃卻是以現有兵力堅持6個月的防禦作戰,直到集結足夠的兵力之後進行反攻,在日本登陸,擊潰其本土部隊,平定人民的反抗,佔領都城,生擒日皇。

這是啥意思呢?也就是說,俄國軍隊的數量是漸進式的。一開始,在東北只有10萬俄軍,其中2萬被部署在鴨綠江,2萬在營口海城一線,3萬在旅順,3萬在遼陽奉天。至於援軍,慢慢地從歐洲正在過來。

那麼日本人呢?當時總兵力有37萬人,預計可以拿出25萬人對付俄國。實在不行的話,還可以動員後備軍,這個數字是118.5萬人。當然,最終實際參戰人數,為40萬人。

當然,如果拿整個俄國來與日本比,1904年俄國陸軍常備軍總兵力高達105萬人,後備役軍人達375萬人,遠遠超過日軍。但請注意,俄軍90%的兵力都在西部地區,遠東只有10%。

這是純人數,那麼裝備呢?日軍的裝備,37%的火炮是山炮,大家都知道:這玩意適於東北戰場。此外還有機槍147挺。海軍方面,則有戰艦約80艘(26萬多噸),多數是在英國建造的新型艦隻,性能良好,規格統一。

俄國這邊,在遠東,僅有148門炮、8挺機槍。太平洋分艦隊,則擁有60餘艘作戰艦艇,而且多數陳舊不堪。

所以從裝備來看,俄國人顯然不如日本人,炮少,機槍也少,戰艦更是不僅少,還舊。

近現代歷史中的戰爭,不以人的多少為決定因素,而以軍械的多少強弱為決定因素,這個,雖然一直被某些人否認,其實在大多數時候都是正確的。

那麼,既然俄國人裝備如此稀鬆陳舊,為什麼日軍還死傷慘重呢?

首先,是因為日軍為攻擊方,確實需要付出較大成本。拿1904年8月的旅順攻防戰而言,從19日開打,到24日告一段落。日軍僅僅拿下一些前沿工事,卻付出了高達2萬人的傷亡,而作為防禦一方的俄軍,傷亡只有3500人,最終日軍只能放棄了迅速攻佔旅順的打算,改取長圍久困之計。整個旅順戰役過程中,俄軍損失4.4萬餘人,日軍損失約6萬人。

其次,是因為日軍指揮官乃木希典的肉彈戰術。這裡我們拿旅順攻防戰中最激烈的203高地攻防戰作個例子。開打之後,日軍以敢死隊打法向著203高地正式發起衝鋒,高地的俄軍,則憑藉著堅固堡壘與機關槍形成的火力網成功阻截,日軍傷亡人數直線上升,據說乃木希典自己的兩個兒子都死在了衝鋒的路上。打了足足一個月,最終乃木希典收到的,是來自國內2400封讓他自殺的信件——肉彈當然死人多!

但不過怎麼說,最終畢竟日本人搞定了戰局,俄國認輸了——其實這就是東亞國家與俄國作戰的優勢。俄國人畢竟大本營遠在歐洲,調兵遣將並不容易。所以當年大清國圍攻雅克薩,武器其實俄國人更佔優勢,但清國是在主場,俄國人畢竟是在客場。而日俄戰爭中,同樣的情形也出現了,雖然日本人不是在自己的國家作戰,但畢竟日本人也是黃色人種,以當時相當一部分中國人的觀感來看,這是黃色人種戰勝白色人種的第一次,因此,大清國也有很多人頗受鼓舞——至於你說戰爭中日本人死得多,這個誰在乎呢?日本人自己都不在乎。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這要問問日本軍神乃木希典了。

1904年日俄戰爭俄國傷亡數字在變動大致是在27萬,日本傷亡27.6萬。日本小輸俄國。

日俄戰爭中傷亡差距最大是乃木希典指揮的旅順戰役

乃木希典指揮的第三軍久攻4個月,傷亡總計6萬人,卻沒能拿下旅順,而在攻防戰中俄軍傷亡不足萬人。這也導致了日本在戰場上全線勝利,而傷亡人數卻高於俄國。

兒玉源太郎代替指揮僅以犧牲6000人代價就攻陷旅順要塞。

奈何乃木希典為明治天皇欽點的將領,直到戰爭結束日軍總司令大山岩都沒敢講他撤換。

第三軍已經快人員傷亡巨大,通過補充人員已經快把第三軍跟換一遍了,卻久攻不下。不得已日軍只好是派總參謀長兒玉源太郎替指揮,明裡還是乃木希典為第三軍司令。

結果是犧牲6000人能那下的要塞被乃木希典打成了傷亡60000人,也成為日本在整個戰爭中傷亡超過戰敗國俄國的在重要原因。


歷史小知


儘管日俄戰爭中,日軍的傷亡大於俄軍,但是依舊是日軍取得了勝利,日本達到了自己的大部分戰爭目的,就是把俄國的勢力驅逐出中國的東北,當然是大部分驅逐,但是在現在的遼寧一帶,沙俄的勢力已經被驅逐出去了。
日俄戰爭是人類第一場參戰雙方都擁有工業化軍隊的戰爭,雙方的技術裝備、訓練、補給都是一支工業化軍隊,而不是原來的機關槍對大刀長矛了。


應該說,日軍的表現令當時的西方國家震驚,尤其是攻佔旅順。
日俄戰爭中陸戰的重頭戲是旅順攻堅戰,海戰是對馬海戰。正式在旅順攻堅戰中,日軍傷亡慘重,日軍死傷的人數高達6萬人,參戰的日本第三軍實際上已經被打殘了,而旅順攻堅戰也是整個日俄戰爭的縮影,可以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日俄戰爭被稱作第零次世界大戰,在這次戰爭中,由於大量的新式武器包括機槍、鐵絲網、各種野戰火炮的大量使用,這種情況下各國軍隊的火力有了極大的增強,在戰爭史上第一次防禦成為了一種比較強的戰鬥方式。
乃木西典因為攻克旅順而被封神,但是他除了肉彈攻擊以外沒有任何戰術變化,舊日軍指揮官那種一根筋的蠻牛勁,在他身上表現得特別典型,在攻擊俄軍幾個堅固陣地時,就是一味的正面強攻。

最終解決俄軍堅固堡壘的還是靠這些280毫米攻城榴彈炮。

但是這種戰爭形式的變化,在各國軍隊中都是沒有認識,因為從來軍隊要想取得勝利就是要進攻,在這種情況下當還是按照十九世紀那種排隊槍斃的模式訓練出來的軍隊,遇到鐵絲網加機槍大炮的防禦陣地時就一籌莫展了。在這次戰爭中,日本人首先嚐到了這個苦頭,而歐洲其他國家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才認識到這一點。

日軍遇到俄軍的防禦陣地時,就是這種情況。尤其是在日軍進攻旅順俄軍要塞時,日軍在面對俄軍機槍、大炮、鐵絲網的防禦體系時,就是遭到了俄軍火力的巨大殺傷,這種情況下日軍死傷慘重。不過在東北,由於戰場的地域廣大,雙方都不可能在各個地方都構築堅固的工事,所以傳統的攻擊暴露的側翼這種戰術還是有效的,正面進攻沒有效果,通過戰場機動,日軍在幾次戰役中還是迫使俄軍不斷的後撤,而且俄軍也是被打的丟盔卸甲,但是日方的傷亡並不小。
這個漫畫就是說明,日俄戰爭到了最後就是誰也打不動了。


這個照片是旅順俄軍投降以後,雙方的軍官在簽訂投降書的水師營拍的合影。第二排從左邊數第二個就是乃木西典。


有痰


就日俄戰爭的第一年來說,日俄兩軍交戰互有傷亡。日軍傷亡大於俄軍的戰役主要是旅順爭奪戰,即日軍進攻,圍困和奪取俄軍旅順要塞的築壘地域和海軍基地。

而1904年發生的會戰,包括遼陽會戰和沙河攻防戰中,俄軍傷亡都要高於日軍。

日俄戰爭中的日軍士兵

日俄戰爭中的俄國士兵


裝甲蒼穹


我是來自烏魯木齊的清談小哥,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雙方傷亡情況

沙俄帝國傷亡人數:32904人;日本帝國傷亡人數:88429人,日本的傷亡人數接近沙俄帝國的3倍。

1903年訪問日本歸來的沙俄帝國陸軍大臣阿列克塞·庫羅帕特金大將:“一個俄國兵可以對付三個日本兵,而我們只需要14天的時間就能夠在滿洲集結40萬大軍,這已經是擊敗日本陸軍所需數量的三倍了。所以說將來要發生的與其說是戰爭不如說是一場軍事散步更為合適”。

為什麼日本帝國的傷亡高於沙俄帝國

1.日本帝國的戰術落後。和後來二戰一樣,豬突戰術,強襲法就是一根筋的日本帝國的步兵戰術,是用人命去填的添油戰術。日俄戰爭被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預演”,當時混凝土碉堡、塹壕、機槍、鐵絲網已經在戰場上出現,特別是日本帝國面對的是沙俄帝國在遠東經營多年的永備工事-旅順要塞,旅順要塞有東亞第一要塞之稱。作為進攻方的日本,付出的人員傷亡將會更大。當時攻克旅順的是由乃木希典指揮的第三軍,採取的“肉彈”戰術,戰死日軍5萬餘人,可見戰鬥的慘烈,1980年,日本還拍了電影《203高地》紀念這次戰役,乃木希典的二兒子就戰死在203高地,此前乃木希典的大兒子已經戰死在金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2.輕敵思想。中日甲午戰爭時,日本帝國非常輕鬆就拿下滿清的旅順要塞,對沙俄帝國的戰力估計不足,旅順戰役一開始交戰6天6夜,日軍傷亡15000多人,沙俄傷亡了1500多人!

3.沙皇給遠東俄軍的壓力。尼古拉二世警告遠東俄軍司令庫羅帕特金:如丟掉旅順,將是新的最沉重的打擊,不僅有損於俄羅斯在遠東的政治軍事威望,而且有損於在近東、中亞和歐洲的政治軍事威望。無疑,俄羅斯的敵人將利用這一點儘可能使我們為難,而朋友則將把俄羅斯視為軟弱的同盟者而加以拋棄。


清談小哥


1904年,爆發於我國東北的日俄戰爭,是兩個列強為爭奪對我國東北地區及朝鮮半島控制權的非正義戰爭。

這場戰爭中,日俄雙方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由於沙皇俄國本來已經走在國運的下坡路上了,其國內經濟落後,矛盾重重;而日本帝國正處於國運上升期,武運昌盛,雖付出了很大的傷亡代價(特別是在打俄軍的旅順要塞時,日軍傷亡慘重),但取得了戰爭的全面勝利(包括日本海軍全殲俄太平洋艦隊和第二太平洋艦隊,堪稱海戰經典)。

戰後,俄國將庫頁島南部和俄國對遼東半島的租借權以及其附近一切島嶼均移讓給日本政府,並將由長春至旅順口的鐵路及一切支線,以及附屬所有權利、財產和煤礦,均轉讓給日本政府。此外。

據相關統計,日軍在這場戰爭中的死傷人數大概在8萬人左右,而俄軍傷亡統計數字差異較大,戰死約5萬人,其他受傷、病死、被俘等人數有說從幾萬到十幾萬不等。總體而言,雙方損失都不小。

至於為什麼日軍戰死人數這麼多,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① 日本陸軍是進攻方,而且打的還都是難啃的骨頭,比如像旅順口要塞,自甲午戰爭中大清戰敗,沙俄獲得旅順口,經過數年苦心經營,要塞工事完備,裝備精良。所以日本在此處傷亡巨大,後來他們還專門拍了部電影,《203高地》,講的就是進攻中要爭奪一處山頭,日軍血流成河,組織很多波敢死隊最後才拿下的故事。

② 20世紀初的軍事科技還比較落後,沒有坦克、步戰車能為步兵提供掩護,步兵能依靠的只能是大炮,而衝鋒的時候就只能靠血肉之軀了,而且當時的步兵衝鋒戰術十分粗糙,基本是排成幾排的人海戰術。在首次進攻旅順要塞失利之後,日軍從本土運來新制不久的11寸口徑的攻城炮,炮彈重達550磅。且採用平行坑道,逐層推進架設跑位,最後使了吃奶的勁,才轟平了俄軍的工事。

③ 沙俄雖然當時已經在走下坡路,但畢竟也是西方老牌帝國,多少有點實力,比如在旅順口布置了當時世界上剛出爐的、最先進、火力最猛的馬克沁重機槍,而且有72挺,它們同時開火時所產生的恐怖火力,打擊衝鋒的步兵簡直就是像割韭菜一樣。

綜上,您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日軍“這麼難”了吧。

歡迎關注“琅琊閣先生”:與您坐而論道,談歷史,話人生。

琅琊閣先生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日本確實是佔到便宜了,不過佔到的便宜並不大,而且正如上文所說,日本所付出的死亡人數也是更多的。日本和沙俄發生戰爭的原因就是,雙方都想侵佔我國東北地區的領土以及礦產資源。而戰爭最後以日本獲得勝利結束,日本得以徹底吞併半島,得到了庫頁島南部地區,還有一些捕魚權。沙俄還將長春至旅順的鐵路及一切支線,以及附屬的一切權利、財產和煤礦,均轉讓與日本。

不過在這場戰爭中,日本一共死亡了8.8萬人,而沙俄只死亡4萬人。除此之外,沙俄也並沒有向日本進行任何賠款。所以說,日本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重大的傷亡,只獲得了日本原本即使不通過這場戰爭也有可能獲得的東西。不過在這裡不得不說的是,不管日本到底有沒有佔到便宜,我國都在這場戰爭中受到了巨大傷害。



諸君談歷史


因為日軍本身就是慘勝,而且帶有僥倖成分。

兩個國家的矛盾由來已久。在甲午戰爭中,日軍侵佔了我國遼東半島。由於擔心日本勢力過大,俄國夥同法國和德國發起“三國干涉還遼”,迫使日本將包括旅順在內的遼東半島歸還給清政府。

1898年,俄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了《旅大租地條約》,在遠東獲得了夢寐以求的不凍港。俄國侵佔旅大後,開始大規模修築海、陸防線各炮臺、隧道和堡壘,使旅順成為“東方的喀琅施塔得” 。

1900年義和團運動之際,俄國除了參加八國聯軍外,還在1900年7月以鎮壓東北義和團名義單獨出兵17萬侵佔我國東北。在俄軍兵分五路大舉入侵形勢下,清軍在東北的部隊由於兵力薄弱、缺乏統一領導和裝備落後等原因,2個月後整個東北被佔領。雖然之後撤軍不過在1903年8月成立了遠東總督府。俄國的“黃俄羅斯”計劃於日本“大陸政策”發生尖銳衝突,彼此都在準備戰爭。

在戰爭爆發時,俄軍總兵力105萬人,不過在遠東只有9.8萬人(8挺機槍和148門火炮),太平洋艦隊艦艇60餘艘,主要在旅順和海參崴。日本當時陸軍總兵力37.5萬餘人,可以出動25萬人在日本列島以外作戰,可以動員200餘萬後備役軍人(戰時實際動員118.5萬餘人);海軍艦艇80艘。

雖然俄國總兵力有優勢,不過在局部的遠東戰場,日本無疑佔有優勢,再考慮到其他條件,比如距離後方近、訓練和裝備較好、對東北情況熟悉等,日本優勢更為明顯。

戰爭以1904年2月8日日軍軍艦夜襲旅順拉開序幕。戰爭過程中雙方在陸上主要進行了遼陽會戰(俄軍損失1.7萬人、日軍損失2.4萬人)、沙河會戰(俄軍損失4萬餘人、日軍損失2萬餘人)、旅順爭奪戰(俄軍損失4.4萬餘人、日軍損失6萬餘人;日軍不惜代價攻佔該地,是為了爭奪制海權)、奉天會戰(俄軍損失12萬人、日軍損失7萬餘人)。

海上最出名的就是對馬海戰了,俄國海軍一戰損失27萬噸艦船,比日後一戰的日德蘭海戰雙方損失總和還大,海軍排名一夜之間從世界第三跌落到第七。

此後雙方開始在朴茨茅斯談判,日方希望得到鉅額軍費補償和俄方割地賠款,俄國談判代表維特態度堅決:要錢一分沒有,俄羅斯的土地都是皇帝陛下的財產。如果一定想撈點補償,可以在薩哈林島(俄國對庫頁島的稱呼)割點地方給日本安慰。如果日本還是不滿,那麼就繼續作戰。最終雙方在1905年9月5日簽下和約,在割讓了半個庫頁島後,戰爭帷幕終於落下。

整個戰爭,日軍參戰總兵力109萬人,死亡10.6萬人,受傷17萬餘人,艦船損失91艘,軍費開支17-19億日元;俄軍參戰總兵力120萬人,兵力損失27萬人和艦船98艘。


榮華之武器堂


從某種意義說,日俄戰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預演,塹壕戰第一次露出猙獰面目。

此前的絕大多數戰爭,是由大炮和燧發槍統治的。磚石堡壘構築困難,使用並不普遍,而土木工事無法抵擋大炮轟擊;步兵手中的槍械不能提供連續火力,只能靠人數形成密集火力取勝,堅固防線並沒有太大意義。三十年戰爭、拿破崙戰爭、普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都是以運動戰為主,這時候,攻擊意味著主動。

當鋼筋混凝土、鐵絲網、馬克沁重機槍成熟以後,戰場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戰爭開始轉向有利於守方,當非重炮無法摧毀的堡壘普遍出現時,火力不足的步兵只能拼命跨越鐵絲網去硬啃敵人防線,然後在暴風雨一樣的機槍子彈下紛紛倒地。

日俄戰爭,恰恰是日本為攻方,俄國為守方,於是還沒有適應巨大變化的日軍,往往在缺乏炮火掩護的情況下無腦豬突,當然傷亡慘重。典型的就是旅順口二零三高地爭奪戰,面對數千俄軍堅守,蠻勇的日將乃木希典率領的日軍前後付出上萬條生命。

事實上如果不是俄軍太驕橫太腐敗,一開始被日本人打得措手不及,日軍流乾血都不可能取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