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的迴光返照:復國之路,楚人稱之為“中雁”

姜姓呂氏齊國和田齊兩個時代,齊國都曾穩坐春秋戰國四強之位。

春秋戰國,楚人把齊國比作中雁,應該是齊國剛復國那會兒,當時燕國風頭正盛,所以列為大雁,位居齊前。但是齊國經過一段時間恢復之後,國力應該在韓、燕之上,是秦和列國都不敢忽視的力量。但這一時期,像你說的,齊國的國防壓力太大了,燕趙攻於北,楚魏侵其南,已經無力全面防禦了,更無力像威王、宣王時期那樣搞平衡戰略,如果不和秦國連橫,靠秦國牽制列國,齊國早晚也要被列國蠶食掉。自五國伐齊以後,齊國的命運基本就註定了,齊王建和後勝只不過加快了這一過程。

齊國的迴光返照:復國之路,楚人稱之為“中雁”

剛又查了一下,楚頃襄王十八年(前281)的時候,齊國還沒有復國,靠著僅存的兩座城市被列為中雁,和韓國列為一檔,可見之前的齊國有多強。確如君言,齊國不僅僅是燕趙魏楚的侵略,還有國土富裕而面積狹小,平原縱橫而戰略縱深不夠,主要防禦支點一旦攻破,對面的軍勢就如水銀瀉地了。

齊國的迴光返照:復國之路,楚人稱之為“中雁”

看看戰國輯正吧。那兩城不僅僅是兩城,而是兩都。齊國制度是五都制度,將國土劃為五個獨立戰區,方便迅速應對周邊局勢。你可以想見齊國國土五分之三已經淪喪,這個評價就很貼切了。如果單論城而言,齊國有上百城,無論如何都當不了中雁之名。

齊國的迴光返照:復國之路,楚人稱之為“中雁”

不過雖然是兩都,但根據《田單列傳》,燕軍已經圍困了即墨,很可能當時除了兩座城市,周邊地區已經都淪陷了,楊寬《戰國史》也說"只有即墨和莒兩座城市"燕軍未能攻下,我覺得齊國還剩三分之二領土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了,畢竟兩都只是戰區中心城市,不等於兩個戰區。後來趙國攻陷過高唐,魏國攻陷過平陸,也不好說齊國就是丟了兩個大戰區。五都作為戰區的中心城市,實力應該不俗,再加上外圍的齊人並未全部被征服,故而能夠長期堅守。那麼楚人把這時的齊國比作中雁大概還比較確切。復國以後,齊國應該還是第一梯隊的國家,雖然已經風光不再。想要研習戰國,楊寬先生的書是入門的不二選。楊先生考據嚴謹又不乏想象力,實在是很重要的史料研習。

齊國的迴光返照:復國之路,楚人稱之為“中雁”

趙國攻陷高唐,後來被齊國全力奪回。齊國後來的戰略方針就是死守西部和北部邊界,南部有魏國與楚國兩個國家互相傾軋,反倒是能夠從容應對。這個戰略的基礎是北方一旦趙國越過黃河防線,就是滅國戰爭,而南部魏國或者楚國來襲,都能向另外一方尋求幫助,因為戰國時期魏國與楚國一向視對方為最大的敵人,雙方在淮泗之間互相纏鬥很久。

齊國的迴光返照:復國之路,楚人稱之為“中雁”

所以戰國末期齊國的戰略就很明顯看得出,不是國力的問題,而是因為齊閔王的野心,導致齊國數代國君潛心發展的淮泗十二諸侯體系崩潰,齊國在南部與楚國和魏國大面積接壤,導致齊國軍事力量高度分散化。

齊國的迴光返照:復國之路,楚人稱之為“中雁”

齊閔王一開始就戰略誤判,他應該最先吞併燕國就不會後來產生這些問題,他太缺乏迂迴戰略。齊閔王的心太急了,戰國時期最麻煩的就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不出事才怪。齊國想要吞併燕國,首先得和燕國搞好關係,優先打擊秦國趙國魏國這三個燕國的潛在支持者,其中尤其是趙國和秦國,不但要削弱他們,還要讓他們互相敵對。一句話,首先得要削弱干涉力量,才能夠吞併燕國。

  • 參考資料:《 崇尚武技的齊國》、《申不害變法圖強的韓國》、《百家爭鳴》
  • 版權所有:林苑浮生工作室出品:有態度、有溫度、有深度、史評隨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