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郭沫若真的认错字了吗?

中国的青铜器举世闻名,不仅品种多、器型精美,而且造型富有想象力,典型的有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铜车马、还有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收藏的绝美青铜器,但是在众多的青铜器中,有两件被推为“镇国之宝”:它们分别是位于台北故宫博物馆的毛公鼎和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鼎”。毛公鼎以铭文多取胜,而后者则以体型和重量独占鳌头,然而这个宝鼎的名字以前在历史课本中一直叫做司母戊大方鼎,据说是郭沫若把“后”认成了“司”,导致了宝鼎名称的错误,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究竟是“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郭沫若真的认错字了吗?

镇国之宝

1939年初春,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兄弟俩拿着洛阳铲在田地里“淘宝”,一天夜里突然探测到地下好像有硬物,于是兄弟二人决定刨开土看看究竟是什么宝贝,由于月黑风高,加上天寒地冻,二人挖到天亮都没有完全挖出来。第二天他们叫了40多个村民,连挖了三个晚上,终于从土里抬上来一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个头和庙里的大铜炉差不多,因此村民叫做“古炉”,但是非常沉,这就是震惊后世的青铜器国宝后母戊鼎,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鼎中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当时正是日本侵华的时期,为了不让宝鼎落入日本人之手,当地村民也是与日本人斗智斗勇,甚至还买了一个赝品青铜器埋在自家院里骗过了伪军和日本人的搜查,最终保住了这一珍贵的国宝。

究竟是“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郭沫若真的认错字了吗?

在南京展出

抗战胜利后大鼎在首都南京首次展出就轰动了整个南京城。1949年国民党撤往台湾时原有意将大鼎运往台湾,但由于大鼎过于沉重,大鼎流落在南京飞机场,后被解放军发现,转移到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成为镇馆之宝。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 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此后一直叫做司母戊大方鼎,还被写进了历史课本,河南安阳作为宝鼎的老家也在殷墟博物馆放置了一尊复制品,下方写着“司母戊”三个大字。


究竟是“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郭沫若真的认错字了吗?

鼎上的铭文

然而有多位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而古代的“后”专指皇后,前后的“后”则是现在已经废除的“後”,因此“后母戊”的“后” 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 “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学术上的争论无可厚非,但是这给宝鼎的宣传与开展教育带来了麻烦,此后出版的工具书《辞海》对“司母戊鼎”作了这样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或释“后母戊”)。


究竟是“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郭沫若真的认错字了吗?

国家博物馆

但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殷墟博物苑、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展示同一件青铜大鼎(殷墟、文字博物馆为复制品)时,出现了不同的称谓。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宝鼎正式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移至该馆,亮相时鼎前的标牌已赫然显示“后母戊鼎”,经央视播出“司母戊”改为“后母戊”之后,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司”“后”之争也由学界扩展到社会争论。而在其出土地殷墟博物馆宝鼎的名字还是“司母戊鼎”。而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它的释名也还是 “司母戊鼎”。


究竟是“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郭沫若真的认错字了吗?

安阳殷墟博物馆

综上所述,郭沫若没有认错字,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只是理解不同造成了名称不同,“司母戊”可以理解为“祭祀母亲戊”,而“后母戊”的解释则是“尊敬的母亲戊”。你认为哪种解释更贴合历史呢?


@阅读是种品味分享是种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