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前去祭拜朱棣時,曾寫下一段千古名言,揭露了明朝滅亡的真相

熟悉乾隆的朋友們都知道,乾隆是蓋章狂人兼寫詩狂人,他一生寫過幾萬篇詩,然而沒幾篇是佳作。遇到自己喜歡的名畫字帖,也一定要在上面蓋章,而且不是蓋一個,而是密密麻麻蓋一大篇,生怕別人不知道他乾隆收藏過。

現在拍賣字畫如果遇到乾隆印章的,不管是多麼名貴其價值都會降低不少,因此也有人戲稱乾隆為“牛皮癬”。就算去祭拜陵墓的時候,乾隆也會忍不住提筆寫下心得。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一講,乾隆前去祭拜朱槺時,曾在朱棣陵墓旁邊,寫下一段千古名言,揭露了明朝滅亡的真相。

在這之前,也許有許多朋友不清楚,為什麼清朝皇帝要去祭拜明朝皇帝的陵墓。其實,這裡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政治含義,這種做法是康熙開始實行的。康熙是清軍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當時國家統治根基還不甚穩固,滿漢之間的矛盾尚未平息,再加上三藩之亂。

乾隆前去祭拜朱棣時,曾寫下一段千古名言,揭露了明朝滅亡的真相

在這之前,也許有許多朋友不清楚,為什麼清朝皇帝要去祭拜明朝皇帝的陵墓。其實,這裡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政治含義,這種做法是康熙開始實行的。康熙是清軍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當時國家統治根基還不甚穩固,滿漢之間的矛盾尚未平息,再加上三藩之亂。讓康熙深刻地意識到,滿漢之間和諧相處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祭拜明朝皇帝的陵墓就是其中一種解決方法。於是康熙下江南時,總會去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並且放下身段,行滿族大禮。

這種做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當時江南地區是漢人聚集地,有許多反清復明的思想,而普通老百姓看到堂堂滿族皇帝居然到明太祖的墓前祭拜,甚至行如此大禮,都對滿族統治者以及滿族人有一定的改觀。康熙來的次數多了以後,就連部分忠於明朝的士大夫也被漸漸動搖。這種現象對於當時帝國統治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乾隆登基後,對於自己的爺爺康熙十分敬重,在他繼位滿60年之後為了不超過康熙繼位年數,就算還可以多當幾年皇帝,乾隆也不再繼續。在祭拜明皇陵的做法上,乾隆對於當時康熙的舉動也非常佩服,自然萌生了效仿之意。

乾隆前去祭拜朱棣時,曾寫下一段千古名言,揭露了明朝滅亡的真相

乾隆登基後,對於自己的爺爺康熙十分敬重,在他繼位滿60年之後為了不超過康熙繼位年數,就算還可以多當幾年皇帝,乾隆也不再繼續。在祭拜明皇陵的做法上,乾隆對於當時康熙的舉動也非常佩服,自然萌生了效仿之意。不過到了乾隆一朝,滿漢之間的矛盾沒有康熙時期那麼嚴重,因此乾隆也就偷了個懶,不再千里迢迢從京城跑去江南的明太祖陵,而是在北京城外面的明十三陵去祭拜。

明十三陵裡面,裝修地最大最豪華的,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乾隆祭拜次數最多的,也是朱棣的陵墓。有時候,乾隆在拜完朱棣陵墓後,也會去其他皇帝的陵墓看看。

這裡埋葬了前朝十三位皇帝,每一個皇帝都代表了明朝兩百多年的統治時光。他們曾經也像乾隆一樣,是一國之君,到後來卻還是化為塵土,深埋於地下。而曾經輝煌過的明朝,也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乾隆前去祭拜朱棣時,曾寫下一段千古名言,揭露了明朝滅亡的真相

這裡埋葬了前朝十三位皇帝,每一個皇帝都代表了明朝兩百多年的統治時光。他們曾經也像乾隆一樣,是一國之君,到後來卻還是化為塵土,深埋於地下。而曾經輝煌過的明朝,也湮沒在歷史長河中。想到此處,乾隆不禁萬般感慨,回到朱棣陵墓旁邊時,他決定寫下一段感想,來表達自己此刻的心情。於是乾隆大筆一揮:

“明之亡非亡於流寇,而亡於神宗之荒唐,及天啟時閹宦之專橫……而天下之勢,已如河決不可復塞,魚爛不可復收矣……闖賊乘之,而明社遂覆,嗚呼!有天下者,可不知所戒懼哉?”

之後,乾隆讓人將此段文章鑿刻於石碑之上,立於朱棣陵旁,算是一個紀念。在這段話中,乾隆指出來明朝的滅亡不是因為匪徒,而是在於萬曆皇帝的荒唐,以及明熹宗時期宦官的專權。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沉溺於女色美酒間,還喜歡大興土木,前面皇帝們打下的根基被敗了一大半。

而明熹宗不問朝政,整日嬉戲玩樂,他也沒有像張居正一樣的首輔,宦官趁機把控朝政。到了崇禎一朝時,國家已經無法正常運轉,天下大亂,人心動搖,自然就被清朝取而代之了。不得不說,乾隆對於明朝的滅亡有著自己獨特而深刻的見解,也許因為他自己也是皇帝,所以在回顧前朝往事時,能更有感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