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三年滅楚,透過表象看本質:楚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有三

前言

秦王嬴政在攻下韓趙魏等中原國家後,就把統一的矛頭對準了南方大國楚國。楚國地域遼闊,歷史源遠流長達八百年之久。秦王嬴政對於這個國家早已垂涎三尺,可是楚國實力非常強大,尤其是距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一百年前,楚國兵強馬壯,橫掃中原,已經露出了爭雄之勢。到了秦王嬴政時期,楚國的實力依然不可小視。

秦國三年滅楚,透過表象看本質:楚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有三

秦滅楚

尤其是楚國還有一個著名的將領——西楚霸王項羽的祖父項燕。楚國在大將項燕的保護下,讓秦國也一時無可奈何。可是當秦王嬴政派出了大將王翦進攻楚國之後,秦楚對峙的局勢立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只用了三年時間,強大的楚國就被秦軍攻陷了。

那麼秦國最終是依靠怎樣的謀略把楚國消滅的呢?楚國滅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秦國三年滅楚

我們知道楚國可不是一個一般的小國,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個相當大的國家。

《戰國策》:“橫成則秦帝,縱成則楚王。”

如果連橫成功了,那麼秦國的國君可以稱帝,如果合縱成功了,那麼楚國的國君可以稱王。

這一句,已經是把楚囯同秦國並列在一起了,可見楚國是一個相當強大的國家。

秦王嬴政親政後,在公元前225年

派遣李信為將,領二十萬兵馬,進攻楚國,結果大敗而歸。

公元前224年,嬴政派老將王翦和蒙武帶領秦國六十萬軍隊再次滅楚。

王翦是嬴政手下最得力的戰將,他是秦國傑出的軍事家,他與兒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下了不世之功。除韓國之外,其餘的五個國家都是被王翦父子所滅。

秦國三年滅楚,透過表象看本質:楚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有三

秦國著名將領--王翦

結果,王翦到了楚地以後,採取了按兵不動,休養生息的策略,並沒有對楚軍發動進攻。楚國則是集中了所有的兵力主動向王翦挑戰,王翦高掛免戰牌,不應戰。

這種狀況持續了一年。

王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挫一挫楚軍的銳氣。

而楚軍因為挑戰了一年沒打成,就開始調防,把軍隊向東移動。王翦就趁此機會調集精兵追擊楚軍,一仗就把楚軍打敗了。

公元前223年,王翦和蒙武攻入了楚國的最後一座城池壽春(今安徽壽縣),還把最後一個楚王負芻給俘虜了。

楚國大將項燕在淮南擁立昌平君(楚考烈王之子)為楚王,繼續起兵反抗秦國。隨後,王翦和蒙武帶兵到淮南進攻項燕,結果昌平君被殺,項燕兵敗自殺,楚國最後的一支力量也消耗殆盡了。

秦國三年滅楚,透過表象看本質:楚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有三

劇照--楚國大將項燕

滅楚之戰是歷史上疲敵制勝的典型戰例。秦國大將王翦採取了養精蓄銳,伺機出擊的作戰方針。而楚軍求勝心切,但與秦軍總是交不上鋒,最終鬥志逐漸消失殆盡。

這場秦楚之間的戰役成為秦國消滅楚國的轉折點,然而我們知道,楚國在戰國七雄中是最早實行變法圖強的國家之一,它甚至比秦國的商鞅變法還要早。

那麼幅員遼闊,實力強大的楚國,為什麼會在短短三年之內就被秦王嬴政給消滅了呢?

楚國滅亡的根本原因之改革失利:強大而又命短的吳起變法

在戰國時期,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捲入了改革之中。第一個強大起來的國家是魏國,因為其開國之君魏文侯最早實行變法,他任用上郡守李悝實行變法,其變法力度強,而且時間長達五十年。故此,魏國首先強大起來。

和魏國相比起來,楚國的變法並不算晚。在楚悼王時期,魏國名將吳起投奔楚國,楚悼王讓他做了令尹(宰相),主持變法圖強。吳起變法比秦國的商鞅變法還早二十年。

吳起變法的具體內容:

1)廢除世卿世祿

世卿世祿是指楚國的貴族家庭,在政治上可以繼承爵位,在經濟上可以繼承俸祿。這種制度是西周時期非常普遍的政治制度。它有一個很大的弱點,當代的那些傑出的人才因為祖先沒有立功而沒有繼承權,他們對國家有貢獻但得不到應得的報償,使得他們沒有積極性。

秦國三年滅楚,透過表象看本質:楚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有三

楚國令尹--吳起

吳起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於是將世卿世祿改為均爵平祿。

《韓非子·和氏》:“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

封在一個地方,享受俸祿的這些貴族,他的子孫只要到了三代,就把他的爵位和俸祿都收回來。而收回來的這些將會賞賜給當代那些立功的人。

這一舉措在當時是很了不得的,打破了楚國根深蒂固的爵位俸祿世襲制度,重視對當代人才的賞賜、報償,讓他們全心全意為國效力。

2)整頓吏治

楚國的吏治有兩大毛病:

《韓非子·和氏》:“大臣太重,封君太重。”

楚國的大臣跟封君太多,這些人享受了國家大量的俸祿,但就是不能為國立功。吳起改革就是要廢除這些人享受的特權,減少大臣和封君的數量。

3)獎勵耕戰

春秋戰國時代,一個國家的強大看兩點,一是農業(耕),二是軍事(戰)。吳起變法非常重視對“耕”和“戰”的獎勵,從而調動農民和士兵這兩部分人的積極性。這樣國家不僅有糧,而且戰鬥力增強。

4)廣闢土地

楚國是一個大國,土地很廣闊。吳起讓一些貴族去開荒,增加耕地面積,從而讓糧食的收成增加,讓國家更富裕。

秦國三年滅楚,透過表象看本質:楚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有三

吳起變法

從以上這四個方面,可以看到吳起變法的廣度,力度是相當大的。如果這個變法能夠持續下去的話,楚國是可以成為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的。秦國的宰相蔡澤曾經這樣評價吳起變法:

《史記·範睢蔡澤列傳》:“兵震天下,威服諸侯。”

可見,吳起變法是相當可觀的。

但,吳起變法最終卻失敗了。

原因說起來很簡單,一是楚悼王去世,沒人支持了;二是反對派強大。因為在那個時代,一個大臣實行的改革,它最根本的是需要得到國君的支持,取決於君王支持的力度,而君王支持的力度又取決於君王生命的長度。活得長,支持的時間就長。

吳起是在楚悼王晚年時期實行的變法,變法才剛剛開始,楚悼王就死了。

就在楚悼王的靈堂之上,楚國的大臣和守舊宗族們就要箭殺吳起。吳起沒有辦法,就趴在楚悼王屍體上,被亂箭殺死。吳起一死,他的變法也就宣告失敗。

吳起變法固然強,然支持者楚悼王的去世,讓這個僅僅才維持八年的變法宣告失敗,楚國再也不能像楚悼王時期那樣發展得有聲有色了,因為少了吳起這樣有才幹的人物。

楚國滅亡的根本原因之政治腐敗:用人不當,權臣春申君政治上的糊塗

一個國家的興衰固然有好多原因,但是我們縱觀歷史,政治腐敗可以說是很多國家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曾經很早就變法圖強的楚國,也難以逃脫政治腐敗這個頑疾的困擾。尤其是在楚國的末期,一位被冠以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人成為了楚國腐敗的焦點。從這個人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楚國內政是怎樣的腐敗的。

秦國三年滅楚,透過表象看本質:楚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有三

楚國--政治腐敗

楚國政治腐敗主要是表現在用人之上。

楚國在用人方面上,前期主要用的是公族,就是國君的這些親族;中期用的是屈、召、景三大姓,屈原就屬於屈姓;晚期主要是重用一個人,春申君黃歇。黃歇是楚國頃襄王的弟弟,他也屬於公族。

總的來說,楚國在用人上主要用的是公族和一些大姓人家。

這種制度有它的好處(國君信得過),但也有很大的一個弊端,其他家庭出身的那些傑出人才沒有個出頭之日。他們有才華,但不被重用,這就造成了一個物沒有盡其用,人沒有盡其才的局面。我們知道,秦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用了很多六國之人,這些人的出身有很多並不是貴族。

楚國末期的重臣春申君黃歇是戰國四公子之一。

戰國四公子: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

(1)生活上十分奢侈,在其封地廣建豪宅。

《史記·春申君列傳》:“吾(太史公)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

太史公到楚地去,觀賞春申君當年的住宅,太漂亮豪華了。

春申君的房子過了那麼長的時間,還是讓人覺得非常的豪華,可見,當年春申君的生活腐化到了什麼程度。

秦國三年滅楚,透過表象看本質:楚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有三

劇照--楚國春申君黃歇

(2)政治上糊塗

當時楚國國君楚考烈王執政能力很差,並且沒有生育能力,雖然後宮的嬪妃非常多,但個個無子。春申君為這個事情想了很多辦法,他為此尋找了很多宜於生育兒子的婦女進獻給楚王,但都沒有啥作用。

《史記》: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患之,求婦人宜子者進之,甚眾,卒無子。趙人李園持其女弟,欲進之楚王,聞其不宜子,恐久毋寵。李園求事春申君為舍人,已而謁歸,故失期。還謁,春申君問之狀,對曰:“齊王使使求臣之女弟,與其使者飲,故失期。”春申君曰:“娉入乎?”對曰:“未也。”春申君曰:“可得見乎?”曰:“可。”於是李園乃進其女弟,即幸於春申君。知其有身,李園乃與其女弟謀。

春申君為了自己進一步得寵,在李園和他妹妹的蠱惑之下,於是把李園的妹妹獻給了楚考烈王。

《史記》:園女弟承間以說春申君曰:“楚王之貴幸君,雖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餘年,而王無子,即百歲後將更立兄弟,則楚更立君後,亦各貴其故所親,君又安得長有寵乎?非徒然也,君貴用事久,多失禮於王兄弟,兄弟誠立,禍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東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誠以君之重而進妾於楚王,王必幸妾;妾賴天有子男,則是君之子為王也,楚國儘可得,孰與身臨不測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園女弟,謹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為太子,以李園女弟為王后。楚王貴李園,園用事。

這可以說是春申君一生之中最大的敗筆,也體現了楚國政治上的腐敗。這一事件不僅造成了楚國政權的更迭,也為春申君一家帶來了滿門抄斬的厄運。

在楚考烈王病危的當口,春申君有一個叫朱英的門客提醒他要注意“無妄之災”,說他有三個想不到

  • 想不到的福,楚王病危,太子又年幼,您這個宰相將會掌握大權。
  • 想不到的禍,太子實際上是您的孩子,為了不讓您洩露秘密,李園豢養了一批刺客,準備謀殺你。
  • 想不到的人,這個人就是我,我能給您解這個危難。您安排我做郎中,楚王一去世,李園必定搶先入宮,我替您殺掉李園。李園一死,你啥事也沒有了。

春申君聽了以後,大不以為然,他不相信。他說,李園是個軟弱的人,我對他很好,李園不會做到這種地步。朱英見進言不被採納,恐怕禍患殃及自身,就逃離了。

果不其然,只過了十七天,楚考烈王就去世了,李園提前入宮埋伏,將春申君給殺了,緊跟著將春申君全家滿門抄斬。

春申君是楚國末期最受重用的人,他被殺的那一年是公元前238年,即秦王嬴政九年,離嬴政發動統一六國戰爭只剩下八年的時間。

秦國三年滅楚,透過表象看本質:楚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有三

春申君--黃歇

他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竟然不惜做出這樣的事情。這說明了楚國在用人上是非常失敗的。

春申君黃歇在楚國末期大權獨攬,生活奢靡,苟且偷安,無所作為,最終造成了楚國的政治腐敗,楚國後期的統治者就是沿著這樣腐敗的軌道,最終走向了滅亡。

這場改變楚國命運的災難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但春申君最終還是走向了這條不歸路。因為他識人不明,而且又聽不進去正確的諫言。

其實,楚國的這種腐敗局面是有歷史淵源的,從楚國曆史上看,有很多人才都得不到使用,比如熱情來投的異邦人吳起慘遭殺害;才華橫溢富有政治抱負的屈原,被貶抑;楚人李斯反而去異國他鄉,為秦國的統一出謀劃策。

故此,楚國政治上的腐敗,用人不當,是其最終滅亡的一個根本原因。

楚國滅亡的根本原因之不明大勢:不瞭解戰國發展的大趨勢

春秋時期大的趨勢是爭霸,所以有春秋五霸之說。戰國時期大的趨勢是統一,所以有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之戰。

如果明白這個大的趨勢的話,要麼讓楚國強大起來,讓自身足夠強大起來,由楚國統一天下。要麼看清大勢,把那個最強大的國家給抵制住。

結果是楚國沒有強大起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變成了秦國。

對秦應當怎麼辦呢?應當遏制。

那麼楚國國君有沒有意識到這個大勢,從而去遏制秦國的發展呢?

我們從兩件事情上來看:

(1)邯鄲之戰

秦國三年滅楚,透過表象看本質:楚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有三

秦趙邯鄲之戰

長平之戰結束後,秦國大軍圍攻邯鄲,想把趙國一舉滅掉。結果平原君搬來了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楚國春申君派兵救援,最終趙、魏、楚三國聯軍把圍攻邯鄲的秦軍打的大敗而歸。

這場戰役說明了合縱的力量還是相當強大的。

在秦國戰敗以後,山東六國的國君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儘快聯手對付秦國,從而一步一步地削弱秦國,阻擋秦國各個擊破六國。

然,六國的國君卻沒有這樣做。

燕國去進攻趙國,趙國也不休養生息,連續四年攻打燕國報復,魏國也跟著去打燕國。楚國的國君也不瞭解這個大勢,反而是趁機將魯國給滅了。

秦國一來,大家趕快聯手對抗秦國;秦國一退,大家開始互相吞併。沒有一國的國君是瞭解這個大勢的。

秦國三年滅楚,透過表象看本質:楚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有三

楚國不明大勢

(2)楚國上疏

這是一個楚國的使者給秦國國君的一封上疏,它代表了當時楚國的一種觀點,它的主要內容:

  • 伐楚不如善楚,攻打楚國不如跟楚國聯合起來。
  • 滅楚不如滅韓、魏,滅楚國不如去滅韓國和魏國。

這封上疏說穿了,就是嫁禍於人,希望秦國把這個矛頭指向他囯(韓、魏),別打楚國。

這個上疏說明了一點,楚國沒有戰略眼光,只看到局部利益。楚國可能暫時免除了被滅,但從長遠上來看,這個上疏只能夠讓秦國的國君更清楚地懂得遠交近攻的這個政策是正確的。

從這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來,楚國的國君是不瞭解戰國大勢的,他們只顧眼前利益。所以,它成為了楚國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結言:

秦國三年滅楚,透過表象看本質:楚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有三

戰國七雄之楚國

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圖強,楚國也不甘落後,楚悼王啟用魏國舊臣吳起變法,使得楚國發展迅速,開始強大起來。然楚悼王的離世,讓這個僅僅持續八年的變法宣告結束,使得楚國的發展停滯不前;楚國的國君也

不明戰國時期統一的大勢,沒有遏制住虎狼之秦的擴張步伐;再加上楚國根深蒂固的政治腐敗,用人不當,尤其是末期權臣春申君在政治上的糊塗。就這樣,楚國在各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逐漸衰敗,最終被秦國所滅。而楚國的滅亡也意味著秦王嬴政的統一戰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韓非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