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乾隆 和嘉慶都認為繼承皇位非道光不可?

xiangping_sdk


道光繼位一直都是一個謎,嘉慶突然暴亡,而嘉慶隨身攜帶的,裝有秘密建儲詔書的小匣子卻找不到了。後來這個小匣子又出現了,道光繼位,這其中有很多讓人懷疑的地方。

1、嘉慶猝死

嘉慶皇帝35歲繼位,在位時間25年。嘉慶的死十分突然,生前嘉慶幾乎沒有生病史。嘉慶臨死之前還騎馬來到熱河避暑山莊。到達熱河以後,嘉慶皇帝就感到身體有點不舒服,估計是騎馬讓涼風侵襲,受了涼了。不過嘉慶並沒有在意。

第二天清晨,嘉慶皇帝的狀況更加嚴重了,說話都已經很困難了。到了中午就已經不能下床了,太醫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此時的嘉慶就已經時而清醒,時而昏迷了。到了傍晚,嘉慶帝就沒有多少生命體徵了。

鑑於愛新覺羅家族的長壽基因,康熙、乾隆都很長壽,所以嘉慶本人和眾多大臣,也都普遍認為嘉慶能活80歲以上。誰也沒能料到,剛剛60歲的嘉慶皇帝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這讓嘉慶和大臣都措手不及,都沒有準備。

2、詔書疑雲

嘉慶死後,隨行的大臣發現裝有儲君詔書的小匣子不見了。“秘密建儲制度”是清朝自雍正以來建立的制度。為了不讓太子身邊出現小團體,威脅皇帝本人權利。清朝皇帝就不在生前立太子,而是事先寫好傳位詔書,然後將詔書裝進小匣子,放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牌匾之後,等到皇帝駕崩以後,由大臣取出公佈。

到了乾隆時期,由於乾隆多次南巡北狩,長期不在皇宮,所以這個小匣子就被乾隆隨身攜帶。嘉慶即位後,也寫了傳位詔書,但是嘉慶18年,天理教攻入紫禁城,還在乾清宮放了一把火。這樣一來,皇宮也不是個萬無一失的地方,所以嘉慶帝將小匣子換成小金盒,隨身攜帶。

但是嘉慶死後,這個金盒卻沒有找到。其實傳位詔書還有個備份,就放在圓明園行宮內。但是現在遠在熱河,天下不可一日無君,幾位隨行大臣就聚在一起,商議怎麼辦。幾位大臣一致決定先選出儲君,然後上報皇后定奪。但是選誰成了問題,最後還是鐵帽子王禧恩提議選二皇子綿寧,眾人都沒有反對。

就在眾大臣沉默的時候,一個小太監帶來一個好消息,原來裝有詔書的小金盒一直都在他的身上。小金盒打開一看,詔書上也寫著讓二皇子綿寧繼位。隨行的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等人立刻起早詔書,宣佈新皇登基。

但是詔書一直都是嘉慶隨身攜帶之物,為何這時會出現在一個小太監的手裡,這就讓人很費解。而且這個小金盒誰都沒見過,只是聽說有這麼個東西,這個小金盒是真是假還是兩說。而且道光此時就跟隨嘉慶身邊,也不能排除他造假的嫌疑。


老蟲


道光帝是最後一位“古代”皇帝,也是第一位“近代”掌權人,他的身體跨入近代,但靈魂依舊在古代。

1782年9月16日寅時,一位皇孫在紫禁城誕生,他就是綿寧。年過古稀的乾隆喜得皇孫,自然多了幾分喜悅。在這之前,他已經秘密立永琰為皇太子,這位皇孫的到來對大清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一、嫡長子的份量

乾隆三十九年,年僅十四周歲的永琰與原配喜塔臘氏完婚,夫妻兩感情很深。嘉慶元年,嘉慶登上皇位時,就冊封喜塔臘氏為皇后。但她福氣並不厚,僅僅當了一個月的皇后就去世。此時,她與嘉慶所生的嫡子綿寧十五週歲。

滿清入關後,漸漸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在確立繼承人的問題上,嫡長子的情節始終揮之不去。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很早就將嫡子胤礽立為皇太子,結果失敗。雍正吸取前面的教訓,創立秘密立儲,選擇的繼承人既非嫡也非長。

但嫡長子的情節又影響了乾隆,他兩次將嫡子內定為繼位人,卻因天公不作美而放棄。後來,乾隆只得採用立賢的秘密立儲,並將其確定為本朝家法。雖有家法限制,但在漢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嘉慶也不能置身事外。康熙、乾隆沒有實現的嫡長子繼承製,嘉慶又何嘗不想實現呢?

嘉慶對這位嫡皇后充滿懷念之情,皇后去世兩年多後(1799年),就將綿寧秘密立為皇太子。

二、綿寧不僅能健康成長,而且文武雙全

乾隆五十二年,在一個良辰吉日,年僅五歲的綿寧在總管太監的引導下,進入上書房,拜秦承業、萬承風為老師,開始了學習生涯。

清朝是馬上得天下,但入住中原後深感不能馬上治天下。為了穩坐天下,大清的皇帝格外重視對皇子的教育。順治帝起,皇子們都要接受嚴格的讀課制度,潛心學習中原傳統的經史子集。

清代著名文人趙翼,乾隆中期入內閣中書,在皇帝的秘書機構當秘書,曾目睹過綿寧等皇子讀書的情景,並做了細緻描述:

“本朝家法之嚴,即皇子讀書一事,已門迥絕千古。餘內直時,屆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時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吾輩窮措大,專恃讀書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體,乃日日如是……然則文學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嫻熟?宜乎皇子孫不唯詩文書畫無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理亂已瞭然於胸中。”

上書房的教育極為嚴格,老師對就學的皇子、皇孫具有處罰權。對於皇孫們的學習時間,都有專門人員進行登記,以備核查。乾隆時常親自查閱皇子、皇孫的學習情況。1789年三月初六,年近八十歲的乾隆來到上書房查崗,發現三月初一到初六,所有的皇子、皇孫的老師都沒到上書房上班。乾隆大怒,當場向皇子和上書房總師傅責問原因,並處分一大批工作人員:上書房總師傅被貶為侍郎、大學士稽璜降三級留任、軍機大臣王傑降三級留任,綿寧的師傅秦承業、萬承風革職留任。時年七歲,正在上書房讀書的綿寧目睹了這一切。

在對待皇子的教育方面,嘉慶與乾隆一樣,十分嚴格。嘉慶十五年,有一天下暴雨,地面積水很深,導致上書房的師傅沒能上班。嘉慶知道後,指責上書房的老師:“明系怠惰偷安,有曠職守,不可不加以懲治”。結果又是一批皇子們的老師被處分。

在綿寧被秘定為繼承人後,嘉慶對他的培養更加重視,一旦有空就親自督促其學業,併為綿寧題寫“養正書屋”四字。這四個字出自《易經》中的“蒙以養正”,可謂寓意深厚。

綿寧的四位老師,前期的秦承業、萬承風,後期的汪廷珍、徐頲,都是飽讀詩書、人品俱佳的名儒。名師授課,皇帝監督,綿寧就是在這種氛圍中學習成長。

“予自六歲入上書房,受誦經史。稍長,即於講肄之暇,留意篇章,積累歲時,漸成卷帙,非欲雕琢曼詞,蓋陶冶性情,典學不廢,藉以自勵而已”

這是綿寧對讀書時的自我評價,從歷史記載來看,還比較中肯。綿寧是一位好學的皇子,在勤勉苦讀時寫下兩千九百二十六篇詩文。對於綿寧的學問,嘉慶是比較滿意的。

在弓馬騎射方面,通過兩件事可以看出,綿寧的功夫也是不賴的。

第一件

“乾隆五十六年八月,高宗行圍威格遜爾,上引弓獲鹿。高宗大喜,賜黃馬褂花翎——《清史稿•宣宗本紀》”

那年,八十歲的乾隆率領滿朝文武打獵,將綿寧帶在身邊。九歲的綿寧一出手,竟然射中一頭鹿。乾隆很開心,當中賞賜綿寧黃馬褂和花翎。為了紀念此事,乾隆還賦詩一首:

“堯年避暑奉慈寧,樺室安居聰敬聽。老我策驄尚武服,幼孫中鹿賜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爭先早二齡。家法永遵綿奕葉,承天恩貺深儀刑”

乾隆將綿寧射殺鹿與自己小時候在康熙面前射殺熊相提並論,讚美皇孫比自己更早出道,對大清江山後繼有人感到無比欣慰。《清宣宗實錄》記載,乾隆對綿寧“期勖之意深矣!”嘉慶元年,綿寧大婚,就是由乾隆親自主持。這傳遞出的信號,已經表明乾隆屬意了綿寧。

第二件

嘉慶十八年,天理教徒兵分兩路攻入皇宮。他們打著“大明天順”的旗幟,殺聲震天,一直打到皇后寢宮儲秀宮附近,守衛皇宮的清軍猝不及防。

這時候,綿寧鎮定自若,開槍打死兩名領頭人,率領侍衛全力抵抗,最終撲滅這場事變。事後,嘉慶對綿寧大加讚賞,並加封其為智親王,連同綿寧用的武器也被加封為“威烈”。通過這件事的鍛鍊,綿寧就已經脫穎而出,他的皇太子之位也更加穩固。

嘉慶二十五年,嘉慶在承德避暑山莊去世,綿寧在經過一個“小插曲”後,順利地登上皇位,即道光帝。

秋媚說:道光的即位,與乾隆有相似之處,都曾受到爺爺的青睞。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表現突出,能夠贏得父皇的信任,畢竟父皇才是皇位的最終裁決人。道光雖是由古代到近代的皇帝,但並沒有帶領大清完成轉型,也沒有擋住大清衰落的腳步。


秋媚讀史


道光皇帝,清軍入關以後的第六位皇帝,清朝十位帝王中唯一一位以嫡長子身份繼承帝位正統的皇帝。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道光皇帝執政期間表現並不怎麼樣,相比於康乾盛世,他更是落後太多。那麼為何道光可以得以繼承大統呢?

其一,道光身為嘉慶的次子,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他有法理上繼承的依據

也許有人奇怪,繼承皇位的不應該是嫡長子嗎?為什麼道光帝作為嘉慶第二個兒子卻是第一順位繼承人呢。

在古代那個醫療系統不發達的年代,嘉慶的第一個兒子在出生後不久夭折了,就這樣,嘉慶成為理所當然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但是第一順位也並不具備一定性,因為清朝皇帝很多都不是嫡長

子。

其二,道光有膽有識。

大家都知道的一件事情,嘉慶18年,公元1813年,在京城周圍爆發了一場白蓮教起義,有50多名刺客闖入了皇宮。當時嘉慶在木蘭圍場,宮內只有道光帝。

這個時候,道光沒有表現的倉皇失措,而是有膽有識,他和白蓮教教眾展開了殊死搏鬥,還親自擊斃了兩名頭目。這一次道光的表現,讓嘉慶對道光充滿了好感,立刻封他為和碩智親王,為他以後登基奠定了基礎。

第三,道光皇帝在乾隆皇帝身邊表現的十分突出。

《清史稿》宣宗本紀記載,

“高宗行圍威遜格爾,上引弓獲鹿,高宗大喜,賜黃馬褂、花翎。”

正是基於以上這三條,後來嘉慶才會選立道光為太子。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嘉慶前往避暑山莊,不久病重,二十五日,嘉慶皇帝崩,同日,道光皇帝繼承正統。


圍知歷史


嘉慶二十五年,嘉慶皇帝突然駕崩,也沒來得及留下立儲遺詔。嘉慶帝一共有四個兒子,最終卻由排行老二的旻寧(道光)繼承大統,總結原因大概有以下三點:

火藥槍打下皇位

嘉慶十八年,天理教起義軍趁嘉慶在承德之機,攻打紫禁城,他們事先買通了宮內的部分太監做內應,但還是暴露了身份,西華門的起義軍雖在太監的帶領下順利闖進宮門,但衝到隆宗門的時候,宮廷侍衛已經關閉了大門。

由於宮內群龍無首,嬪妃和太監們四處逃竄,不知所措,哭聲一片。在這緊要關頭,旻寧挺身而出,展現出他處變不驚、指揮有度的難得品質。原本旻寧也隨嘉慶去了承德,因為某種原因而提前回京了,正好碰上這場突變,但也因此成就了自己!

當時旻寧正在上書房讀書,聽聞事變的消息,第一時間站了出來,命令各門戒嚴,同時派人去調集援軍,而自己則坐鎮養心殿觀察局勢、統一指揮。

雖然隆宗門緊閉,但還是有幾個人爬上了養心殿對面御膳房的房頂,準備跳進來打開門。見此情景,旻寧舉起火藥槍射擊,但那時的火藥槍不比現在的槍還能連發,打完一槍只能重新裝填,緊張的旻寧一時找不到子彈,就扯下衣服上的金釦子裝進槍膛再次射擊,就這樣把御膳房房頂上的那幾個起義軍打退了!

旻寧爭取到寶貴的時間,等到援軍趕到,消滅了起義軍。事變一被平息,旻寧趕到儲秀宮安慰母親,並命令西長街佈置警戒。嘉慶帝得知消息後,對旻寧大加讚賞,加封其為智親王。加封得賞後的旻寧,並沒有得意張揚,反而像嘉慶坦言自己當時也很害怕,還有一些地方處置不當。謙虛誠實的旻寧,讓嘉慶更加喜愛!

代父祭祖,繼承大統順理成章

旻寧從小文武雙全,深受乾隆和嘉慶的喜愛。嘉慶原有四個兒子,長子早夭,旻寧排行老二,就成了實際上的長子,而且旻寧被封為智親王,在三個兄弟中爵位最高。

嘉慶二十四年正月,嘉慶帝讓旻寧代表他去太廟祭祖。這在封建社會的皇家,此舉意義非凡,讓朝廷上下都認為嘉慶是要傳位於旻寧。嘉慶暴亡後,旻寧繼位,順理成章!

眾人支持道光

宗室貴族,認為皇二子旻寧文武雙全、有膽有識、忠孝兼備,可以繼承大統。孝和睿太后雖然不是旻寧的生母,但也支持旻寧繼承皇位。有了宗室和皇太后的支持,加之後來軍機大臣託津和戴均元稱於承德避暑山莊找到了嘉慶立儲遺詔,遺詔也是稱立皇二子旻寧繼承皇帝位。如此一來,旻寧登基為帝順理成章,成為大清帝國第八位皇帝,年號道光。


參知正史


道光是大清朝的第八位皇帝,名為愛新覺羅·旻寧,被稱為清宣宗。

道光皇帝從歷史上看,其實是一個很平庸的皇帝,大清從他起開始走了下坡路。

但是如果按照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道德來衡量,道光也算是一個有德之君,他不貪暴、不淫逸,為政勤勉,常常以“儉德”自律。

既然道光是一個很平庸的人,在政治上並不是很出色,那為什麼當初乾隆和嘉慶都認為繼承皇位的人非他不可呢?現在有書君帶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其中的原因。

一、 道光繼承皇位是由他的出身決定的

道光有五個兄弟,他排行是老二。但是當時的朝野主流是,皇帝的儲位要立長子。也就是說,身為皇長子,如果不出什麼意外的話,繼承帝位的機會還是要大的多的。

但話說到這了,道光是排行老二啊,怎麼也輪不到他不是。可是偏偏就這麼湊巧,道光的哥哥雖然是皇長子,但是命不好,早早地就夭折了。

而道光還有一道穩穩的身份,那就是他的母親是當時的正牌皇后——孝淑睿皇后。

她可是道光皇帝的老爹嘉慶皇帝的原配妻子,而且道光和孝淑睿皇后母子兩人的感情是非常好的。

現在道光的身份可以說是嘉慶的長子,同時又是皇后所生的嫡子。這兩個身份連在一起就是嫡長子,這身份在當時可是分量不輕呢。

從乾隆的時候,清朝開始越來越注重嫡子的身份。道光因為是嫡長子,在皇位的繼承上那是佔了很大的優勢的。

二、 道光繼承皇位也是因為乾隆皇帝對他的垂愛

道光能讓他爺爺乾隆喜歡他,也是一個偶然。

那是在道光十歲的時候,他第一次參加圍獵。在這次圍獵中,道光可是使足了鉚勁。這次他獵獲了一頭鹿,這頭鹿可給他帶來了不小的榮耀。

小小的年紀就有這樣的收穫,這份智勇可是讓乾隆皇帝對他讚賞有加。

看到了道光,乾隆想起了自己六十多年前跟隨自己的祖父康熙皇帝木蘭秋獵的情景。

那時候的乾隆也因表現優秀,受到了康熙的讚賞,並且還賜給了他黃馬褂。

此時此景跟當年是多相似啊。時間輪轉,如今自己的孫兒也長大的了,並且有點當年自己的樣子,所以乾隆開始關注起道光。

可以說,乾隆晚年是非常喜歡道光的。他也學起當年祖父康熙對自己的教導,也經常教導道光的功課,也算是重點栽培道光吧。其他的皇孫可是沒有這個待遇的哦。

乾隆其實看中道光,並不是說道光真的有多優秀,只是道光和當時的其他兄弟相比,還算是非常有做為的。

況且道光當時在乾隆面前也是表現出“少有大志,勇敢堅強”的一面,這就非常討乾隆的歡心。

所以乾隆是非常喜歡這個孫子的,而且還經常寫詩褒獎道光,並且還在詩中透露出對道光繼承大統的厚望。

這些道光的父親嘉慶都看在眼裡,身為皇家的人也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因為當年,康熙皇帝就是非常看中乾隆,所以,皇位傳給乾隆的父親雍正,也可能是有乾隆這層關係。所以呢,因為乾隆對道光的厚愛,嘉慶也就開始對道光另眼相看。

三、 道光繼承皇位是因為他循規蹈矩,並且又得到了嘉慶肯定

嘉慶會意了乾隆的意思後,雖然比較喜歡四兒子綿忻,但是也算是對道光照顧有加。

再加上道光確實是熟讀儒家經典,學習成績還不錯。同時,他也一直是弓馬嫻熟,也算是能文能武。

而且道光對嘉慶是十分的恭敬,做事呢,也非常地循規蹈矩,沒有幹什麼自己作死的事情。不籠絡大臣,不拉幫結夥,這一切也算是合了嘉慶的意。

但是嘉興對道光真正的讚賞是源自一次突發事件,而在那個事件中道光反應快速,並且表現出了英勇無畏的精神。

這是發生在1813年,嘉慶皇帝去承德避暑的時候。

當時,嘉慶在承德避暑,民間一個稱為天理教的團隊,在後宮太監的配合下突然殺進了皇宮。

當時的情形可想而知,整個皇宮是亂作一團。

而道光當時正在宮裡,他沒有慌亂,也沒有被這陣勢嚇倒。在這個時候,他指揮著侍衛們一起圍殲這些起義軍。

而且他發現對方人數並不多,所以這也給了他足夠的勇氣,只要自己穩住陣腳,這個情形對於他來說,應該還是沒有問題的。

果然道光不慌不忙,並且在鎮壓的過程中,還用火銃打死了兩個起義軍。

結果當然是起義軍被鎮壓了,道光在這次鎮壓中也算是表現了一把。

當時遠在承德的嘉慶聽聞後,立刻提前返回了京師。

在他問詢之後,瞭解到道光在這次事件中英勇無畏的表現,很是讚賞。

嘉慶馬上加封了道光為親王,並且開始肯定他,認可他。

從這個時候,道光的地位可以說已經是無可撼動了。這一系列的優勢,也推動了道光走上了皇位。

綜合這三點,道光最後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繼位後,道光也算勤勉。但是他不像康熙皇帝那樣能平定三番,也不像雍正皇帝那樣能整頓吏治,他治理國家的能力一般。

他沒有魄力應對外來的侵略,不敢改革,不求進步。

最後讓英國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清朝在他的手上也開始走了下坡路,從此以後大清國越來越弱,就再也沒有翻了身。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道光可以說是一位從小就被認定的皇位繼承人,不光他的父親嘉慶皇帝支持,就連他爺爺乾隆也非常認可,這是為什麼?

一.漢文化的影響,嫡長子繼承製深入人心。

縱觀歷史清朝儘管是少數民族建立的但卻是少有的以漢文化為尊的王朝。清朝統治時期不光推崇儒家教育,還大膽任用漢人大家入朝為官。我們比較瞭解的就是康熙皇帝他是非常推崇學習漢人知識,他的老師是漢人陳廷敬,他手底下三大漢臣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可以說漢文化對清王朝的影響至深,所以他們也就是非常認可漢族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的,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認為這個制度是漢王朝穩定的根基。旻寧是嘉慶與前皇后所生,並且因為長子的夭折,他可以說既是嫡子又是長子,名分非常的正統。

二.母親的緣故,父親疼愛有加。

我們都知道嘉慶的皇后是喜塔臘氏,他們兩個人情意深重,相敬如賓,並且乾隆可是非常的滿意這位兒媳,但是因為福氣並不好,當了一個月的皇后就去世了。可以說嘉慶也是非常的悲痛,於是他就將對於他妻子的懷念與愧疚,都用在悉心栽培他們的兒子身上,所以從心底裡就認定他們的兒子以後要當皇帝的。

三.文武雙全,見識非凡。

早年的綿寧勤奮好學,很小的時候就是皇子當中讀書的典範,並且非常的聰明,老師教導的課文都能夠流利地背誦下來,並且還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更是寫下兩千多篇詩文。武功上面更是不俗,年僅九歲就一箭射中一頭鹿,令在場的人無不誇口稱讚,乾隆當即賞賜黃馬褂。還有就是他臨危不亂,頗有帝王風範。當年天理教徒進攻皇宮,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官兵死傷慘重,宮女太監四散逃跑,大臣苦惱不知如何解決,他拿起自己的火槍開槍打死兩位敵人,隨後井然有序的安排策略,臨陣禦敵。這些嘉慶都是看在眼裡的。

四.民心所向,重臣支持。

我們要知道從雍正的時期開始,為了防止皇子們奪嫡,朝堂黨派紛爭,改成秘密立儲,將傳位昭書放在正大光明匾後面。但是嘉慶在嘉慶二十五年的時候突然暴斃,人們發現他沒有留下詔書。但是旻寧還是當了皇帝,因為不管他是名分還是生前皇帝的喜愛程度都要遠遠高於其他的皇子。再加上這位皇子生前就憑藉著母族的關係拉攏朝臣,在朝廷中的支持者非常的多。所以說於情於理幾乎很少有大臣反對他繼位登基。以上就是我認為為什麼嘉慶與乾隆都支持旻寧當皇帝。


尚武菌


導語:愛新覺羅·旻寧,也就是後來大家熟知的道光皇帝,道光一直生活在祖宗的光環之下,相比於康熙、乾隆、嘉慶,大家對道光的瞭解並不是很深。

其實,道光最開始並不叫旻寧,道光原來的名字叫綿寧,但是由於和祖輩有衝突,為了避諱,所以改名叫做旻寧,這樣的情況在古代是很平常的事情。道光可以說是中國進入近代史以後的第一個皇帝,在道光統治時期,並沒有什麼像康熙和乾隆那樣突出的政績。

道光皇帝從歷史上看,其實是一個很平庸的皇帝,大清從他起開始走了下坡路。但是如果按照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道德來衡量,道光也算是一個有德之君,他不貪暴、不淫逸,為政勤勉,常常以“儉德”自律。

既然道光是一個很平庸的人,在政治上並不是很出色,那為什麼當初乾隆和嘉慶都認為繼承皇位的人非他不可呢?

一、嫡長子的身份是成為皇帝的關鍵之一

首先大家應該清楚,並不是說大清的江山非道光不可,而是就當時的局面而言,道光是合乎常理的人選, 雖然他是嘉慶皇帝的第二個兒子,但是因為嫡長子“穆郡王”身體較差,在剛剛出生幾個月後便夭折了,這就使得排名第二的嫡次子道光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嘉慶皇帝的嫡長子,擁有了合法的繼承地位。

在古代的時候,不論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還是漢人建立的政權,因為受到了儒家經典影響,所以在行為規範,以及制定法典、制度時都以儒家思想為藍本。一是因為該思想在中國歷史上影響的時間較長,已經達到了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作用,如繼續沿用這樣的思想為統治手段,可以幫助一個王朝的統治更加穩定。而在眾多儒家思想中,“嫡長子”制度是皇家最為看重的,這涉及的是一個皇室政權的更迭,以及儲君的設立。

該制度的誕生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首先,好的一面是解決了兄弟對於儲君之位的激烈爭奪(排除玄武門之變類的暴力政變),讓非嫡長子或是非嫡子的皇子明白,自己是沒有資格去爭奪儲君之位的。

而不好的一面是,並非各個嫡長子和嫡子都有成為皇帝和儲君的天賦,所以在選賢任人上有一定的侷限行。正是如此,所以很多皇帝雖然打著的是立“嫡長子”的口號,就他們的實際操作來看,並不是如此,當然這樣的只是一部分,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立嫡不立長的制度,在中國古代的皇家中,是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也是皇室們都遵循實施的規則。

所以,在嘉慶皇帝思考立誰為儲君時,道光皇帝的“嫡子”身份便是讓他在後來登臨大寶、成為九五,並繼承祖宗大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才思敏捷,富有文采。

清朝的皇帝十分注重培養皇子的文化修養,規定6歲就要入上書房讀書了,而且,還要為他們請來國學大師做他們的教員,教授詩文。清史記載,道光帝“六齡就傅,聰明天亶,目下十行”。這說明道光帝小的時候不僅頭腦聰明,而且反應敏捷,試想能夠一目十行的人能有幾個呢?

三、小而勇武,被乾隆看中。

當道光很小時,皇爺爺乾隆帶著道光出去打獵,當時道光才十一二歲,便一箭射死了一隻鹿,這令乾隆大喜,稱讚道光小小年紀就如此出色,甚至還因為此事,乾隆特地寫了一首詩給道光,詩中字裡行間滿是對道光的讚許,還有著將道光立為太子的暗示。

這為道光日後繼承皇位打下了基礎。

四、對於突發事情的處理

如果前面這些因素都是輔助作用的話,那麼接下來的一件事情,便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和鞏固了道光帝在嘉慶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在嘉慶十八年的時候,不可一世的天理教徒通過和皇宮中的“內應”裡應外合,成功的攻入到了皇宮內。在當時,嘉慶皇帝在避暑山莊中避暑,畢竟安逸慣了,皇宮中的人對於這樣的架勢都很害怕,所以在這一百多號人攻入到皇宮內後,整個皇宮都亂做了一團。

在宮中的道光帝並沒有害怕,他迅速集結起了可以反擊的有生力量,在反擊的過程中,道光帝還攜帶了鳥槍,於是在一番操作下,天理教徒很快便得到了鎮壓,穩住了當時的局面。

因為在這樣的活動中表現突出,所以道光帝在後來被嘉慶帝稱讚為“忠孝兼備”。

正是在此次事件中出色的表現,成為了他在日後繼位為皇帝的重要條件之一。

五、要感謝善良,大度的孝和睿皇后

嘉慶有一位好皇后,也就是嘉慶的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皇后,孝和睿皇后並不是嘉慶自己親自挑選的皇后,當時的乾隆還沒有去世,手中一直執掌著大權,嘉慶雖被成為皇上,實際手裡並沒有什麼實權。

乾隆封自己為太上皇,即使在老年退休時期,也有著絕對的實權和地位,嘉慶的第一任皇后也就是道光的親生母親,命很短,當皇后沒幾年就去世了,按照當時所說,國家不可一日無後,六宮應當有人掌管,當時在嘉慶還是親王時,孝和睿皇后就是嘉慶的側福晉,是乾隆親自為嘉慶挑選的。

後面也可以看出,乾隆不愧是一個英明的君王,看人眼光還是不錯的。在嘉慶為皇上時,側福晉也就順理成章的做了貴妃,皇后一去世,皇后的位置自然就是僅次於皇后的貴妃來坐了。孝和睿皇后為人善良,大度,將嘉慶的後宮治理的井井有條,使嘉慶在後宮爭鬥方面省了不少心思,這其中有孝和睿皇后很大的功勞。

當嘉慶的第一任皇后去世後,嘉慶就把道光交由孝和睿皇后撫養,孝和睿皇后像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對待道光。在一次嘉慶和道光出去避暑時,嘉慶突然身亡,孝和睿皇后本應有足夠的理由立自己的兒子為皇上,卻還是選擇將牌匾後的詔書如實公佈天下,將皇位給了道光,這也成為了一段佳話。

但是,孝和睿皇后對道光能坐上皇位來說,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畢竟嘉慶的詔書擺在那呢。下面這個事情才是關鍵。

總結:嘉慶認定道光繼位,那是延續了立嫡長子的思想,很正常也很普通,這也是直到他死後公佈遺詔才確定的。至於乾隆,孫子有一群,更是沒有特別關照過綿寧如何,他只是留有旨意,後世綿字輩皇孫繼位,將“綿”字改成“旻”字,因為綿字常用,皇帝名字用這個字不方便天下人避諱。這道旨意是針對所有有可能繼位的綿字輩皇孫的,並非為綿寧一人。這樣一位深得皇爺爺和皇父喜歡的皇子,如果不當皇帝,可就真是大清的損失了。


路之意


道光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6位皇帝,也就是他在位期間發生了令人心痛的鴉片戰爭,使得我國開始了飽受列強欺辱的時光。從政治上來看,道光並不是特別優秀的皇帝,甚至可以說是一位平庸的執政者。那為什麼乾隆和嘉慶都認為他是繼承皇位的不二人選呢

中國人自古就很注重子孫的品德,從道德的方面來看,道光皇帝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有德之人,他不近女色、崇尚節儉、執政勤勉,因此,在古人眼中道光是值得信任的繼承者。

熟悉清朝歷史的人可能知道,從康熙皇帝起,清朝的執政者都很注重嫡子,他們希望自己的皇位能夠由嫡子繼承。道光是嘉靖皇帝的第二個兒子,母親是嘉慶的原配皇后,因為大哥夭折的原因,道光是實質上的嫡長子,對於重視嫡子的乾隆皇帝來說,雖然他沒有讓嫡子繼承皇位,但讓唯一的嫡皇孫承繼清朝大權也是一種安慰。

同時我國自古就有隔代親的傳統,尤其是在清朝,滿族有“抱孫不抱子”的習俗,老年的乾隆和成年兒子間的親情必然不會太緊密,此時年幼孫子的出現則為他的老年生活帶去了兒孫繞膝之樂。如此,乾隆特別看重道光皇帝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如果一個皇子想繼承皇位執掌天下大權,那只有嫡長子的身份是不夠的,他還需要有配得上繼承人身份的文治武功和道德品質。就比如說康熙時期冊封的太子胤礽,他在文武方面都很有才能,曾獲得了朝廷大臣的稱讚,但後期由於他的性格和處事,沒有讓康熙皇帝滿意而被廢掉。由此就可以看出,身為皇位繼承人一定要有多方面的才能和高尚的道德品質。 道光就做得很好,文化方面他從小就熟讀儒家經典,遵循孔孟之道,是一位有才德的皇子,受到了朝廷中眾多大臣的擁戴。除了文化外,武功也不可忽視,畢竟清朝是由馬背上打下來的天下,每一代清朝皇帝都十分注重騎射方面的訓練。據記載,年僅10歲的道光在與祖父一起打獵時,就親手射殺了一頭鹿。如此勇敢的行為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誇獎,稱讚道光比自己當年還厲害,這是對10歲的道光最好的讚譽了。
當然道光皇帝想要繼承皇位只有祖父的支持是不夠的,父親的支持也必不可少。公元1813年時發生了一件對於清廷來說是奇恥大辱的事,白蓮教50多名成員突破紫禁城上千名守衛闖入宮中,大肆燒殺搶掠。當時的嘉靖皇帝並沒有在宮中,而是在外巡視,留守的道光皇帝並沒有畏懼,他帶領著人和白蓮教徒進行搏鬥,成功的阻止了他們的進攻。由此,道光皇帝得到了嘉靖皇帝的稱讚,他繼承人的地位也日益穩固了。 綜合以上幾點可以得出,道光皇帝能受到乾隆和嘉慶兩代皇帝的賞識的原因有多個,首先他嫡長子的身份為他加分不少,而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文武才能和高尚的道德品質,使得前兩代皇帝認為他能承擔起治理江山的重任。


凡塵了事


道光皇帝旻寧是嘉慶皇帝永琰的次子,不過他的運氣非常好,嘉慶長子早夭,道光便成為了長子,自古便有嫡長子繼承皇位的說法,可清朝自康熙之後便已然沒有太子一說,誰能做皇帝,全靠大殿後寶匣中的聖旨。至於道光為何能夠被乾隆與嘉慶兩位皇帝青睞,這可要從乾隆四十七年旻寧出生說起。

(乾隆皇帝劇照)

旻寧出生

乾隆四十六年正直大清王朝軍事力量強大、政治清明的時期,也是乾隆皇帝壯年時期,此時永琰第二位兒子出世,乾隆皇帝大喜親自前去看望自己的孫兒,永琰受寵若驚,認為旻寧是自己的福星。

(道光照)

乾隆五十年永琰備受皇帝寵愛,權利非常大,清朝六部各個部門都有染指,而旻寧更是受到了永琰都沒有受到過的恩寵,乾隆親自調教,能夠隨意出入皇宮藏書閣讀書取閱,要知道一般的書籍都可以在宮外買到。


可一些皇家禁書只有藏書閣中有,這些書籍包括治國方針、以及古代兵法詳解,這是所有人都可望不可即的,旻寧卻有這個權利,自然會有人眼紅,上述乾隆這種做法是不對的,認為一個小孩子學習這些大道理用處不大。


如若後世之君不是旻寧, 他卻有這方面的才能,難道不會導致禍亂的發生嗎?其實這些乾隆爺心中早已預料到,旻寧如此聰慧必能繼承大清江山,帶領大清走向輝煌。可以認為乾隆皇帝此時就已經交接大清皇帝的繼承人選了。


永琰對於這件事情對於自己的父親乾隆只有感激之情,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乾隆治理朝政,說白了是為了自己接盤大清皇位。

圍場射鹿

(道光劇照)

乾隆五十六年,乾隆皇帝突然想要去打獵,並且每次打獵的場面都非常大,滿朝文武、皇子皇孫都要去,並且狩獵場的獵物是有限的,因此所有人都想要射殺最多的獵物從而得到乾隆爺的嘉獎。


年僅九歲的旻寧自然也去了,待侍衛將獵物趕到獵場之後,滿朝文武、皇子皇孫出動捕殺獵物,年邁的乾隆自然也是騎上了高頭大馬前去捕獵,一會他看見一隻梅花鹿,準備悄無聲息的將其射殺。


拉弓搭箭時,發現梅花鹿已被射殺,此時並不知道是誰,大喊一聲:誰人與朕強奪獵物。旻寧嚇的從馬上摔了下來,跪在地上說:孫兒,不知皇爺爺要射殺此鹿,實在是無意為知,還請皇爺爺恕罪。


不料乾隆龍顏大悅,開口便說:有你這樣的孫兒是我大清的福氣,今天的封賞是你的了,快去繼續捕獵吧,看來皇爺爺真的老了。


旻寧開心的說:皇爺爺怎麼會老,孫兒先去了,不然有人比我捕獵多,封賞我有人背後說閒話。


果不其然旻寧最終獲獵物最多,乾隆封賞了他很多東西包括黃馬褂。

天理教暴亂

(道光劇照)

嘉慶十八年七月,農民起義軍鬧翻了天,眾多起義軍唯天理教馬首是瞻,天理教徒遍佈多省,很多皇宮中的太監也都是天理教的人,正直嘉慶皇帝出遊的一天,大膽的天理教徒發動暴亂,進攻皇宮。


嘉慶十八年九月,天理教不過區區兩百餘人便攻入了“森嚴”的紫禁城,宮城之內不過數十名皇子、皇妃以及裝備精良的“火器營”,旻寧收到消息後,並非像其他皇子找地方躲藏起來,他選擇與侍衛站在統一戰線。


旻寧手持火器一出宮門就發現了兩名起義軍,抬手便準確無誤的將二人擊殺,隨後大批持有火器的皇宮侍衛衝入皇宮,將殘餘起義軍消滅。當然嘉慶皇帝接到消息後,立馬從熱河行宮趕回。


發現暴亂已經被旻寧帶侍衛平定,聖心大悅,當即敕封旻寧為“和碩智親王”,這份殊榮落到了旻寧身上,他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此後嘉慶皇帝更加器重他,教授其治國之道,最終成功繼承皇位。

(道光劇照)

道光能夠成為皇帝的原因與自己幼年時期展現出的聰明才智關係很大,並且小小年紀的旻寧就能成功從乾隆手上搶奪獵物,可見其騎射水平並不弱,加上有文采並不弱,因此很受乾隆、嘉慶的喜愛,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歷史紅塵


首先必須要明確一點:乾隆和嘉慶父子從來也沒說過皇位一定要傳給道光之類的話!

乾隆

乾隆五十六年(即公元1791年)八月,十歲的綿寧(道光)跟著祖父乾隆一起去木蘭秋獫,結果射得小鹿一隻,讓乾隆喜出望外。


乾隆五十六年八月,高宗行獵威遜格爾,上引弓獲鹿,高宗大喜,賜黃馬褂、花翎。—《清史稿·宣宗本紀》

想到大清進關百餘年的今天,綿寧能不忘滿族尚武之本,自然倍感欣慰;又想起七十年前的今天,自己(十二歲)和祖父康熙聯手射殺了一頭大黑熊,孫子現在比自己還小兩歲,卻頗有自己當年的風采,乾隆一時情難自抑,又給孫子寫了一首詩:

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爭先早二齡。
家法永尊綿奕葉,承天恩貺慎儀刑。

詩中飽含了乾隆的歡欣喜悅,尤其是“家法永尊綿奕葉”,似乎就在暗示綿寧會是萬里江山的二代繼承人。加之綿寧之父永琰此時已經是乾隆密立的皇太子了,他這話不是在暗示將來繼位的嘉慶要選綿寧做接班人嗎?我想這也就是題主說乾隆認為皇位非道光莫屬的原因所在吧。



其實這話要看你怎麼來解讀,可能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你要刻意理解成乾隆屬意道光可以,畢竟道光登基已經是既成事實了;你要是單從字面上來看,“永尊綿奕”也就是說社稷會按照“綿”、“奕”這些字輩的人千秋萬世地這麼傳下去,皇孫綿寧長大成人後也定能治理好江山或者輔佐後繼之君,為祖宗江山增光添彩。

嘉慶

嘉慶十八年,一百多名天理教鋌而走險跑來攻打紫禁城,宮中聞訊一片大亂,而此時嘉慶皇帝正在承德打獵,對此事毫不知情。

恰在這個時候,皇次子綿寧奉旨提前回京(本來他也跟著行獵去了),正好趕上了這場事變。

他一方面派人出宮調集援軍,另一方面傳令各戒嚴,而自己則拿著一杆鳥槍站在養心殿門口,還射殺了幾名天理教徒。

事後,他向父皇嘉慶寫奏摺報告了宮裡的情況。


嘉慶皇帝對兒子這次臨危不亂、井井有條的佈置十分滿意,稱讚他說:“忠孝皆備,豈容稍勒恩施。”,還封他為“智親王”,所用的那杆鳥槍也被賜名為“威烈”。但嘉慶同樣也沒有說皇位將來要傳給他,只是對他表彰了一番罷了。而道光在這次變亂中的出色表現,確實為他後來成功即位埋下了伏筆。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看法了,歡迎下方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