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门,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夏商周篇

不出门,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夏商周篇


正是关键时刻,为避免人员聚集引发交叉感染,全国各大博物馆陆续闭馆。这个春节,合拍君,把此前拍摄的一些安徽博物馆的精彩文物通过图片展示,也算是间接带着大家看馆。好好安心在家,等到春暖花开,大家再亲自去安徽博物院,现场欣赏更多的国宝、珍宝。

相信世间更美好,坚定信心,追求更好的生活,共同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

本期作品来源于安徽博物院《安徽文明史陈列-夏商周》、《江淮撷珍》两个展览,精选了12个珍宝,在公众号上展示。

以下所有作品均由合拍君,现场相机拍摄,大家请勿商用!

不出门,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夏商周篇

【铸客大鼎】

战国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1933年,于安徽寿县出土


铸客大鼎,又名楚大鼎。是战国晚期楚国重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圆鼎。

大鼎气势雄伟,体量巨大。造型设计上,处处追求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呈现出楚人的雄心壮志。

不出门,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夏商周篇

前足足跟和左腹下外壁各刻“安邦”二字,体现了这件大鼎是安邦定国的重器。

1933年在寿县李三孤堆被盗掘,出土颠沛流离十六载,于1949年回到安徽,是安徽省博物院八件“镇馆之宝”中最为珍贵的一件。

不出门,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夏商周篇

楚大鼎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圆鼎,肚大能存,其容量甚至超过声名遐迩的国宝“后母戊大方鼎”。毛泽东主席参观时曾风趣地说:“这个大鼎,可以煮一头牛啊!”

不出门,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夏商周篇

【玉琮】

新石器时期·江淮良渚文化

1996年,肥东县出土

1996年元月中旬,肥东县张集乡刘岗村出土了一似宝塔状石器,经省考古专家鉴定为古代大型玉琮。

在全国现有出土玉琮中高度为第三(第一在国家历史博物馆,第二在台湾故宫),属国家一级文物。

不出门,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夏商周篇

【纹面泥塑人头像】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300年

1986年,蚌埠双墩遗址出土


纹面人头像,高6.3厘米,宽6.5厘米,距今约7300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陶塑人头像之一,为国家一级文物。头像为一个儿童的生动形象,体现了7000年前淮河流域先民们古朴的审美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该头像于左右脸颊上各有5个戳刺点连成一线的斜纹,是为纹面。额头上刻划有2个同心圆纹,该类雕题象征着远古先民对太阳的崇拜。

不出门,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夏商周篇

【玉鹰】

新石器时代·距今5500年

1998年,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出土


整体造型是鹰;鹰的双翅是猪首;鹰腹部是八角星纹。有学者认为,八角星纹象征着太阳,而这件玉鹰则是当时太阳崇拜、鸟崇拜、猪崇拜三维一体的综合,也可能是三个部落联盟的图徽。

不出门,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夏商周篇

【龙耳罍】

春秋·距今2500年左右

2008年蚌埠市双墩1号墓出土


此器,装饰繁复精美,形制特别,铸造精湛,极其难得。

罍是大型容酒器,此器大量运用镂空装饰。器盖上部外翻,装饰镂空。肩部装有4个镂空龙形附耳,底部有三个镂空矮兽足。腹部圆鼓,装饰凸起的圆圈纹,其上很可能有原有镶嵌物,在上腹一侧,还有用贝壳组成的纹饰点缀。

不出门,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夏商周篇

【蔡侯方壶】

春秋,距今2500年左右1955年,寿县出土


蔡侯方壶铸造于中国春秋晚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蔡国第20个国君专用的盛酒壶。

这个盛酒壶是方形铜壶,它造型独特,设计精巧,侈口长颈;壶的腹部呈椭方形,装饰繁缛的蟠虺纹,并有十字界栏;铜方壶两耳为兽形衔环,底有四兽承托,相互应合,给人轻盈、移动的感觉。盖顶采用中原流行的样式,设计成镂空的莲瓣形,清新盎然。

不出门,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夏商周篇

蔡国本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之一,随着祖国的崛起,春秋时期完全成了楚国的附属,蔡侯方壶,融合了中原和楚文化的因素,也印证了历史文献,关于蔡国历史演进的记载。

不出门,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夏商周篇


【吴王光剑】

春秋

1974年,庐江县出土


吴王光剑为春秋晚期的青铜器,为吴国国君姬光所用。

此剑保存基本完好,至今依然十分锋利,铭文是吴王光剑中最长的,体现出吴国军队战胜敌人的冲天霸气。铭文为:“攻吾王光自作用剑,恒余以至克战多功”,大意为:吴王光自作用剑,我威武勇猛,杀敌制胜,功绩卓著。

吴王光即吴王阖庐,姓姬,名光。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为吴王。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506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和唐、蔡之兵大败楚军,名扬于诸侯。

不出门,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夏商周篇

不出门,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夏商周篇


【鄂君启金节】

春秋·距今2400年左右1957年,寿县邱家花园出土


这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凭证。也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免税通关凭证,“金节”用铜铸成,文字错金。因形似劈开的竹节,故名“节”。这种“车节”和“舟节”,迄今为止仅此一见,因而极为珍贵。

据节文记载,颁发此节的时间是楚国的“大司马邵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为公元前322年。鄂君的封地约在今湖北鄂城一带。舟节规定鄂君使用船只的限额是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 一次。水路的范涉及今汉水、长江、湘江、资水、沅水、澧水等。

车节规定的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陆路的范围涉及今河南南部和安徽、湖北等地。节文还规定载运牛、马及有关折算的办法,禁止运输铜和皮革等物资。凭此节通过各处关卡可以免税,否则必须征税。

不出门,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夏商周篇

【展翅攫蛇鹰】

战国晚期

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楚王墓出土


展翅攫蛇鹰,通高16.5厘米,长25厘米。方形铜板底座,座上浮雕一鹰双爪紧紧攫住一条双尾蛇。

有研究者认为,雄鹰代表楚王,蛇代表越国。楚怀王约在公元前306年灭亡了越国。此物是对这一事件的纪念。果如此,则此攫蛇鹰,年代当在前300年左右,早于楚王墓年代。

不出门,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夏商周篇


不出门,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夏商周篇


【战国玉佩 战国玉璧】

战国

1977年-1982年,长丰县杨公乡出土


玉质上乘、做工精美,堪称楚国玉器精品。图1为1977年于安徽长丰县杨公乡战国晚期的楚墓群出土的镂雕龙凤玉佩,龙凤佩是战国时期特有的造型,手法夸张,图纹精美,线条卷曲相连,龙凤组合浑然一体。

图2为长丰县杨公乡战国晚期的楚墓群出土的谷纹玉璧,青白色和田玉,外径16.1厘米、内径6.5厘米、厚0.5厘米,局部有褐色沁,两面满雕谷纹。

不出门,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夏商周篇


【兽面纹爵】

1965安徽省肥西县馆驿出土


爵,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爵的一般形状,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功能上相当于现代的分酒器或温酒壶。

《礼记·礼器》记载:“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贵族们使用酒杯,依身份高低贵贱而有严格的区别,只有身份最高贵的贵族才能使用铜爵。在当时,用铜爵饮酒,并非专为饮食,更是着重于“礼”。

尾声

本期选取了安徽博物院数十万件藏品中的十余件展品,犹如沧海一粟,展示江淮大地上的先民,凝聚力量制作的国之珍宝。后来人更当努力,坚定信心,走过坎坷,创造更好的未来!

(备注:以上珍宝文字解释部分,参考安徽博物院的现场展品介绍、《安徽文明史陈列》、《江淮撷珍》书册、百度百科等相关材料,如有疏漏、错误,请谅解,具体以博物院馆为准。)

以上所有作品,平时均在安徽博物院展出,大家可凭身份证入内参观。

THE END

撰稿 = 张东栋

图片 = 张东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