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保险公司(9)——寿险公司“隐藏的利润”

看懂保险公司(9)——寿险公司“隐藏的利润”

使用PE、PB为寿险公司估值是不准确的,因为寿险公司有一部分“隐藏的利润”尚未体现在财务报表中,净利润、净资产都是低估的。这部分隐藏的利润即“剩余边际”。越是好公司,剩余边际越高,像平安、太保、新华这样的公司,剩余边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金额。

看懂保险公司(9)——寿险公司“隐藏的利润”

理解剩余边际要首先理解折现。

保险公司销售一张保单,每年收取保费一万元,共10年,那么站在第一年的角度来看,第一年的一万元、第二年的一万元或者第十年的一万元是不一样的。

第一年的一万元确实值一万元,第二年的一万元,相当于第一年的多少钱?这里的计算就要用到折现率。

如果折现率是2.5%,那么第二年的一万元,相当于第一年的10000/(1+2.5%)=9756元,第十年的一万元,相当于第一年的10000/(1+2.5%)^9=8007元。

保险公司在两个地方要用到折现率,分别是产品定价和精算评估。

产品定价,是保险公司在确定未来多年的现金流入时,采用预定利率将保险合同未来的保费收入进行折现,使其与预期现金流出相匹配。

精算评估,是保险公司在确定未来的现金流出时,

采用最优估计折现率将未来预期发生的赔付支出进行折现。

剩余边际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保险公司对产品定价和精算评估采用不同的假设。这些假设包括疾病发生率、费用率、折现率等等,其中对计算结果影响最大的是折现率。

产品定价采用的折现率叫做预定利率,通常是2.5%;精算评估采用的折现率为最优估计折现率,例如中国平安在2018年年报种披露,对于传统险采用的折现率是3.28%-4.75%,对于非传统险采用4.75%-5.00%。

当定价假设的折现率低于评估假设的折现率时,定价假设计算的结果就会高于评估假设计算的结果(因为折现率是分母),意味着保费收入的预期现值超过了未来现金流出的预期现值,两者之差,即剩余边际(具体的计算过程更为复杂,但为了便于理解,这里不展开叙述)

剩余边际虽然是利润,但根据会计准则,这部分利润不能在当期的利润表中体现,而是要用一定方法摊销,在以后期间逐年确认利润。

如果定价假设计算出的结果小于评估假设计算出的结果,也就是保费预期现值小于未来现金流出的预期现值,这种情况在实践中也可能出现,会计准则称之为“首日亏损”。根据会计准则,保险公司应在当年将首日亏损全部在利润表中确认。

平安的寿险业务在2018年营运利润为713.45亿元,剩余边际余额高达7866亿元,是尚未确认的利润。由此可见,对寿险公司采用PE、PB估值会产生极大的误差

免责声明:文中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对任何一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