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了,從零開始創業,這事兒有點“懸”兒

最近一段時間,幾位好友關於年後擇業的打算與想法談論得比較多,其中有一位就提出,過完年要準備白手起家開始創業,看到他信誓旦旦的樣子,想一想,自己這幫好友都屬於沒技術、沒人脈的選手,總感覺有點兒不靠譜兒。

無論是身處職場還是實現生活,都要儘可能做到,不打無準備之仗,不做沒把握之事。也就是說要穩中取勝而不要鋌而走險。

40歲了,從零開始創業,這事兒有點“懸”兒

一、40歲,一個輸不起的年齡

40歲,在家裡既做兒女又當父母,下面有孩子要撫養,上面又有父母要贍養,並且中間還要做一名丈夫或者妻子,要滋養著對方。這三份沉甸甸的責任,足以證明自己就是家裡的頂樑柱,已經不允許你在工作打拼上有太大的閃失。

之前看過網絡一篇爆款文《40歲失業,我假裝在公園上班》講述的就是一名40歲的員工因失業但卻又無法面對家裡人而不得不做的違心之舉。

現實當中,也會經常看到,公司領導對於40歲以上的員工敢於批評的狠一些,為什麼?因為,領導層知道40歲以上的老員工都是求穩然後才求賺,即使多說幾句,也不會做太離譜的事情。

而對於20剛出頭的新入職員工則謹慎多了,因為,他們知道處於這一年齡段的員工,勁頭足但變化也快,今天還在公司幹得好好的,明天就離職,甚至來招呼都不打一下,也是常有的事兒,為此,別說狠批,就是一般性的工作指導,有時也要考慮到語言藝術與對方的心理承受力問題。

40歲了,從零開始創業,這事兒有點“懸”兒

歸結起來,已經處於40歲的職場人,工作上的事情,已經不適合用無謂的時間去試錯、去揮霍,畢竟,做這些事情的背後,都是要付出代價的,而這一代價對於一般人而言,很難承受得起,所以,既然有了一份較為穩定與體面的工作,輕易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了。

二、離開了工作平臺,你可能會失去很多

曾經聽過一句話,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錯把平臺當本事。事業單位相對於一般的職業,還是具有收入穩定、待遇周到、工作體面等優勢的,但在許多人眼裡,這些都是自己本應得到的,甚至產生了一種假象,選擇其他行業,到其他地方,也會得到如此相應的薪酬甚至會更好,卻唯獨沒有想到,這些都是自己所在的就業平臺所帶來的,只要離開,一切歸零。

曾有一篇文章《離開了單位,你什麼都不是》裡面很直白指出,不種地卻有吃喝,長相一般卻有人喜歡,沒有才華,依然能夠參與社會活動,這一切皆緣於你有一位單位,一個能夠將你的身份與地位支撐起來的平臺。

而當你離開時,在眾人眼裡已經不是昔日的某公司總經理、總監,不再是某辦事處要員,不再是某局的處長等等,與之相伴的尊重、來往與各種保障都會蕩然無存,至於將來如何如何,那到時候再說,這就是現實。

因而,當自己已經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單位得以供職,還是建議不要輕易離開,至少也要在能力、資金與人脈都已經完備的情況下,換句話說,即使離開原單位,自己依然能夠活得很好,再考慮辭職的事情也不晚。

如果草率決定,一旦馬失前蹄,那失去的不僅僅是一份工作,而是選擇生活的主動權。

40歲了,從零開始創業,這事兒有點“懸”兒

三、創業,儘可能不要從零開始

凡事開始最好要熱啟動而儘可能地避免冷啟動,這就如同跑步前要做熱身運動一樣,防止出現不必要的訓練傷;電腦開機先接通外接電源,網貓電源、然後顯示器再開主機,防止電流衝擊,以利於電腦使用壽命的延長。

辭職創業也是如此,如果從零開始,白手起家,不但會額外增加創業難度,更會使得創業之路充滿了未知數,成功概率也會受此影響。

創業剛開始就要做對,非常關鍵,這裡面需要具備4個條件:

一是對接市場。對於創業項目要與市場需求相吻合,相一致。正如小米創始人雷軍所說的那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創業首先要做的就是能讓自己站風口上,至於能不能飛,飛多遠,飛多高,這就是後期經營的問題了。

二是擁有資金。創業地點在哪兒,建工作室還是建公司,用寫字樓還是租廠房,第一次用工工資,這些都是需要用錢做保障的,沒有足夠的資金積累是不行的。為什麼說,有一千萬再賺一千萬要比一百元再賺一百元容易得多,這就是足夠資金積累所帶來的效應,人多力量大,錢多膽子大,多投入才會有多產出。

40歲了,從零開始創業,這事兒有點“懸”兒

三是掌握人脈。最主要的就是對內有能為創業出力的員工,對外有接受創業的成果,也就是有較好的客戶源,自己所製造出的產品,有人關注,有人購買。在創業遇到困難時,有人能夠伸出援助之手,幫你渡過難關。

四是推出“品牌”。這才是競爭優勢所在,讓更多的消費者認識到創業產品,就需要自己具備“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研發能力與技術,像某品牌空調推出的“XX,掌握核心科技”的廣告詞,就是通過打造出自己獨特的品牌來佔領市場。

剛開始,就讓消費者知道,自己的產品是用來做什麼的,可以解決哪些問題,才會有接下來的領域拓展與長期合作。

總之,創業絕非易事,不是確有把握,還是要保守進行。即使要開始,也要做到“萬事俱備”,再颳起創業“東風”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