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為岳飛平反是他的個人意見,還是太上皇宋高宗授意的?

一德格天1


宋孝宗為岳飛平反,就目前所掌握的史料來看,是他的個人意見,不可能是太上皇宋高宗趙構的授意,因為當初給岳飛審定罪名並處以死刑,趙構是最後拍板的人,如果又授意兒子給岳飛平反,這不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抽自己的耳光嗎?

紹興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以“倦勤”為由退居二線,將皇位傳於自己的養子趙昚,為宋孝宗。孝宗上臺後,不甘苟且偏安,希望重振國勢,有所作為,即位第二年,他起用張浚為樞密使,都督建康、鎮江、江州、池州、江陰諸路軍馬,積極籌措北伐事宜,慨然有恢復中原之志,準備北伐金國,恢復中原。

要北伐,當然要進行輿論宣傳,要為北伐造勢,而要做宣傳,要為北伐造勢,就得宣傳北伐典型。當時,在民間對北伐英雄讚譽度最高的就是岳飛,尤其是岳家軍在抗金過程中的英勇壯舉和輝煌戰績,給了南渡的老百姓以巨大鼓舞,他們盼望著岳飛式的英雄再現,盼望著朝廷北伐,恢復家園故土。在這種情況下,孝宗在開啟北伐之前,便很快為嶽平反,此時距岳飛就義,已經20年時間了,當時岳飛就義後,屍骨不知何處,孝宗甚至還向天下懸賞求屍,得到岳飛遺骨後,依禮厚葬,給予了岳飛極高的禮遇。

為岳飛平反,實際上就是說當時判岳飛罪行,是搞反了,是不對的,這時要糾正過來。作為太上皇的趙構,此時並未去世,也未老眼昏花,因為此後他還活了20多年,清醒得很呢,對於他來說,給岳飛平反,就是說他當初搞錯了,還沒去世,就朝令夕改、評判是非,他心裡自然是非常反感的,更不可能授意如此。

趙構的想法,其實可以從一些史料中與宋孝宗交流北伐時的態度可以看出。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曾記載說:“上每侍光堯,必力陳恢復大計以取旨。光堯曰:‘大哥俟老者百歲後,爾卻議之。’自此不敢言。”上,即是孝宗,光堯是太上皇趙構的封號。意思是孝宗每次同父親在一起的時候,經常提及“北伐”,希望得到父親的支持。

開始,趙構以為他年輕氣盛,說說也就算了,誰知孝宗似乎鐵了心,摩拳擦掌,積極備戰,這可把當年以“外求和、內偏安”為政策的趙構惹惱了。一次,孝宗又提起“北伐”,趙構發怒道:大哥呀(高宗的兩個養子中,趙昚大,故稱),你還是等我“百年”之後,再考慮這個問題吧!趙構對北伐的態度,由此可見一斑。

趙構既明顯反對北伐,自然不可能同意孝宗為岳飛平反,更不可能授意平反。而且,孝宗後來之所以最終發動了北伐,是他一意孤行的結果。發動北伐,自然要通過正規的朝會、正規的官方文件形式,但太上皇趙構反對北伐,朝廷內部那些重要部門的負責人,都是趙構提拔使用的,自然更聽太上皇的。

所以,孝宗準備北伐,但三省與樞官院的官員就是按照太上皇的旨意拖延著,不發文,在這種情況下,心急如焚的孝宗乾脆繞過三省與樞密院,直接向張浚和眾將下達了詔令,開啟了“隆興北伐”。這也從側面證明,趙構不可能授意給岳飛平反。


帝國的臉譜


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宋孝宗為岳飛平反,是趙構授意的;但是,仔細想想也知道,如果趙構不點頭,孝宗是不大可能為岳飛平反的

宋孝宗這個皇帝,當的和其他皇帝都不一樣。別的皇帝基本都是把老子熬死了才上位,而他是老子死了他就不幹了。也就是說,宋孝宗的皇帝生涯,是和趙構的太上皇生涯相伴的。他當皇帝的時候,趙構基本都還在。

這個就很有意思了,我們可以參考一下乾隆皇帝當太上皇的那三年——名義上嘉慶是皇帝,但是基本什麼事都還是乾隆說了算,嘉慶反倒成了擺設。往前推六百年,南宋的高宗皇帝雖然沒有像清朝的高宗那樣還是大權獨攬,卻也對朝政有著重要的影響。

孝宗之所以要為岳飛平反,是因為他要發動對金的北伐。如果要北伐,就必須樹立一個正面形象。而堅持北伐的岳飛,就是最合適的典型。另外,岳飛是被趙構忌憚而又痛恨的秦檜害死的,把他擺到前臺,正好還可以把髒水一股腦全部潑給秦檜,洗乾淨趙構。

“孝宗”之所以其廟號為“孝”,就是因為他在歷代皇帝裡面是最尊崇孝道的一個,實打實的做到了凡事都對趙構三請示五彙報。為岳飛平反這麼重大的政治事件,倘若趙構不點頭,孝宗必然是不會一意孤行的。

順便說一句,趙構同意、至少是默許為岳飛平反,是純粹的政治行為而不是個人感情的懺悔。比如說,南宋評議“中興十三處戰功”的時候,就沒有岳飛一點事情。



青言論史



岳飛在中國歷史上註定是英雄人物化身,他的平反是當時形勢所趨,也是當時主戰派與主和派的政治較量。

宋孝宗趙昚因是高宗養子,即位後上面還有個太上皇,並沒有多大實權,也沒有什麼勢力,需做一些實事提高自己的威信與聲望。所以即位後的第二個月,就下了一道詔書,給岳飛平反。說岳飛:“能事上以忠,御眾有法,不自矜誇,餘烈遺風,於今不泯。”等等一堆好話。後又曰"飛雖坐事以歿,而太上皇念之不之,“以說明皇上還記得岳飛好的,功是大於過的,處理得有點重。因此”今可仰承聖意,與追復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予錄用。”

當時,為岳飛平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金人戰事又起,朝中老牌主和派己死的死,退的退,主戰派占主導地位,再加孝宋剛即位,也需振奮民心,激勵將士打一場勝仗。所以岳飛是最好的典型,為岳飛平反也理所當然,眾望所歸。高宗事前知不知道?肯定知道,裝糊塗唄。


車工00


本問題雖僅問岳飛被誰平反之事,不涉及岳飛忠奸之討論,誰曾想卻又引來黑嶽黨一片犬吠之聲。不知道到底是我中華民族的正統價值觀出了問題,還是這個特立獨行的時代出了問題? 在此和大家一起梳理一下岳飛平反的過程,分析一下到底是高宗還是孝宗為其平反?順便也撥斥一下黑嶽黨斷章取義的言論。



一、岳飛之死是主和派戰勝主戰派的必然結果,但形勢變化,主戰呼聲高漲之時,平反也是必然結果。

當年岳飛被殺的原因其實很明白。連年征戰,民不聊生,國家無法得到是休養生息。皇帝逃往江南,文臣武將也從未睡過一個安穩覺,仗打的時間太長,打疲憊了。朝廷想求個安穩,先穩住這半壁江山。但在宋朝這個重文輕武的時代,有無戰事也直接決定著武官的地位。而此時岳飛正是主戰派的代表人物。身為一個武將,生性特點本身和文官就不太合群,再加上我行我素的性格特點,很容易讓對手抓住一個問題而無限放大,再加上皇帝都是主和派,從這個意義上說,岳飛之死幾乎無法避免。



那我們都知道宋金之間的關係並沒有那麼一帆風順,合約根本撐不了多少年。先是金國撕毀合約,南下入侵。後是宋朝興兵多次北伐。這主戰派和主和派勢力對比也忽上忽下,此消彼長。當年殺岳飛的時候是對主戰派的一次嚴重打壓,但金國毀約,戰事又起的時候,激發武將為國盡忠的精神,岳飛實則是最佳的教材。所以對岳飛的平反,不是某個皇帝來定,而是這個時局決定的,無論誰在位,誰說了算,岳飛都終將平反。

二、岳飛的漫漫平反路

第一階段發生在秦檜死後的第六年(公元1161年)。這一年,金國撕毀協議,大舉南侵,這秦檜真是死得早啊,否則在這種主戰呼聲日益高漲的情況之下,他會不會也像岳飛一樣被治罪呢?這一年,宋高宗趙構根據群臣的建議做了一個決定

“岳飛、張憲子孫家屬,令見拘管州軍並放令逐便。”

也就是說允許岳飛和張憲的後人回到自己的老家,或者說隨便你去哪兒,我不再監管裡了。就這個決定連赦罪都談不上,充其量是個“減刑”。



第二階段發生在宋孝宗登基的第一年(公元1162年),也就是金軍大舉南侵,南宋正在內外交困的時候,趙構正式退位為太上皇。我們可想而知,現在在前線作戰的那些將士們,心裡是什麼狀況。出生入死,殺敵報國,最終落個莫須有的謀反。有多少人還會跟你這麼玩兒命啊!這個時候給岳飛平反就要提上日程了。於是接下來,岳飛被恢復官位,以禮改葬,發還家產。後來還賜了岳飛諡號“武穆”,對其後人也開始賜宮任用。不過宋孝宗在處理這件事情的時候,對水火不容的岳飛和秦檜之間,採取了互不否認的方式。如果當年秦檜的所作所為是錯的,理應現在被追究責任,否則就認為她當年做的沒有錯嘛?所以說我們不能看出,這個時候,南宋朝廷所做到的也只是赦罪,離平反的距離還比較遠。



第三階段發生在宋寧宗籌備開禧北伐的時候,岳飛被追封為鄂王,這無疑是南宋王朝最高受封的最高榮譽。同時,秦檜的申王爵位被剝奪,“忠獻”的諡號也被取消。這也是朝廷表態給到前線殺敵的將士一個清晰的交代。這是岳飛一案得到徹底平反。

三、南宋和金國之間的時局決定了岳飛平反是早晚的事,不管誰在位都會為岳飛平反。這個過程我是宋高宗授意宋孝宗實施的。



我們都知道宋孝宗之所以"孝"為諡號,是因為他出了名的孝順。他這個孝順可不比其他人的孝順。因為宋高宗趙構無後,自己一脈的宋氏後人又皆為金國虜去,只好從民間尋找,太祖皇帝趙匡胤一脈的後人,然後過繼給了趙構,之後繼承了皇位,所以宋孝宗的孝順,容不得半點馬虎。要知道宋高宗趙構退位作為太上皇多達25年。可以說這20多年中大部分的時間裡,宋孝宗趙昚說了都不算。為岳飛翻案,實際上是打太上皇的臉。由於政治的需要,必須翻的話,這打臉的事兒必須趙構自己來幹。所以說,如果沒有得到太上皇的授意,這孝宗皇帝是萬萬不能這麼幹的。孝宗皇帝登基之後的第二個月,下達了詔書:

"故岳飛起自行伍,不逾數年,位至將相。而能事上以忠,御眾有法,不自矜誇,餘烈遺風,於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眾,師行不擾,動有紀律,道路之人,歸功於飛。飛雖坐事以歿,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聖意,與追復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予錄用。"

當時的態度很明確,岳飛事出了事死的,但太上皇一直念念不忘。雖然這幾句話表達的意思是岳飛當初有功,對國家貢獻很大,太上皇都非常思念他,離給他平凡還有距離,但未岳飛的平反之路就是這麼被開啟的,在之後近百年的時間裡才逐步實現沉冤昭雪。



當前社會上跳出了一批黑嶽黨,到底有什麼目的我也想不通。所列舉出的理由,也根本經不起推敲。但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我很清楚,妖言惑眾,吸引眼球,毒害青少年的基本認知,傷的是中華文明的自信,毀的是華夏民族的抗爭精神。

為岳飛平反到底是誰決定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種時局之下,無論是誰在位,都會還岳飛一個清白。當年殺岳飛,如果說是政治需要,那麼之後為岳飛平反,更是政治需要,更是民心所向。因為岳飛代表的精忠報國的民族精神,不會因小人得志而改變,更不會因雞鳴狗盜之徒的無恥言論而憑空消失。

說你的看法。


牧漁子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趙昚受宋高宗趙構禪讓,登基為帝,是為宋孝宗。

他在位期間,發動了隆興北伐,改訂和議,又創造了乾淳之治。

可以說算是南宋最有作為的一個皇帝了。

然而,廟號孝宗的趙昚卻做了一件“不孝”的事,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登基之初,矯詔為岳飛平反。

詔曰:“追復岳飛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

那麼宋孝宗為何要為岳飛平反呢?

第一,趙構改主意了

宋孝宗為岳飛平反時間為紹興三十二年,此時宋孝宗剛剛繼位,太上皇宋高宗可還在呢!在這種時刻,如此明目張膽的反對前任,如果沒有趙構的首肯,估計宋孝宗也不會那麼幹。不然如何對得起這個“孝”字?

其實當年趙構殺岳飛,無非兩個原因,第一搞個功高震主的典型,樹立以下自己的權威。第二岳飛違背了自己的議和政策。但從個人角度來講,他和岳飛矛盾不是很大。

電視劇《精忠岳飛》裡面有這樣一句臺詞:

“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這,朕的天下也在這。”

其實很好的概括了宋高宗與岳飛的恩恩怨怨。

而現在趙構他已經退居二線,所謂的皇權壓力沒那麼重了;同時當時與金國,已經沒有那麼強烈的和平願望。

再加上宋孝宗乃是養子,而且出自宋太祖一脈,初登大位,根基不穩。

利用岳飛的名聲來為新皇造勢,絕對是一個很好的手段。

第二,因為岳飛是個忠臣,深孚民心。

眾所周知,岳飛是個抗金的大功臣,在老百姓的心中更是神聖而又崇高的。而當時正值金兵壓境,南宋百姓人心渙散。

所以,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宋孝宗,即位之初的當務之急就是穩定民心,所以他要為岳飛平反,這樣一來可以穩定人心,二來可以得到百姓更高的認可。

第三,宋孝宗想要北伐。

宋孝宗是南宋的中興之主,雄心壯志,一心想要收復失地,建立萬世功勳,所以他一心要北伐,因此他才會為抗金名將岳飛平反,從而表示自己抗金北伐的決心。而皇帝通過對主張抗金或者和金的大臣的褒貶從而表示自己的政治傾向的例子古來就有,就拿秦檜來說,當年宋寧宗決定北伐的時候,就馬上把秦檜的諡號改成了“謬醜”。

而等到北伐失敗,想要跟金人議和的時候,又把他改回了“忠獻”。

所以從南宋皇帝對一些大臣的態度也就不難看出皇帝對金的態度,而反之,皇帝也通過對大臣的態度來表示自己對金的態度。

而事實也證明了,宋孝宗就是要北伐,隆興元年(1163年),也就是為岳飛平反的第二年,趙昚便任命張浚為北伐主帥,展開了隆興北伐。所以,他會為抗金名將岳飛平反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四,岳飛曾經表示支持立宋孝宗為太子,於宋孝宗有從龍之功。

其實原來岳飛跟宋高宗關係是不錯的,可是就是因為表示支持立宋孝宗為太子,管了最不該管的事兒,所以才會和宋高宗心生嫌隙。

當時為了分化南宋,金國便把宋欽宗的太子趙諶放了回去,從而南宋皇帝之位就有了爭辯的輿論,動搖了國本。

所以值此內憂外患之際,岳飛便勸諫宋高宗立宗室之子趙瑗(宋孝宗以前的名字)為太子,從而安定國本,絕了金人的念想。而岳飛此舉雖然是為了安定國家,可是卻徹底得罪了宋高宗。

別忘了,雖然宋高宗生理有所缺陷,可是畢竟那是才30歲出頭。

宋高宗一直堅信自己還能生一個,趙瑗自始至終都是個備胎,而岳飛此舉無異於是在高宗的心口上撒鹽(男人不能說不行啊),所以於宋高宗而言,岳飛便不再可信。

然而對宋孝宗而言,岳飛卻是支持過自己的有功之臣。

而如今自己當上了皇帝,自然要投桃報李,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一來以示自己的隆恩,二來好讓他人也盡死報效。

總而言之,為岳飛平反既是孝宗之所需,也是高宗之所願!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平反並不徹底,只是撤銷了岳飛的罪責(因為本就是“莫須有”),新皇登基大赦天下,這很正常;但並沒有追授他的功績。由此可見,他還是給趙構留了相當大的餘地的。


白話歷史君


宋孝宗為何叫做“孝宗”,就是因為他一生至孝。那他是孝順誰?自然是孝順太上皇宋高宗。

雖然不能說,宋孝宗在位二十七年事事都有宋高宗的影子,但是,在一些大政方針上,宋孝宗必然會與宋高宗商議,甚至許多政略本就是宋高宗授意。

在宋人筆記《西湖志餘》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很能說明宋高宗與宋孝宗之間的關係。

高宗居德壽,到靈隱冷泉亭閒坐。有一行者奉湯茗甚謹,德壽語之曰:“朕觀汝意,度非行者也。”其人拜且泣曰:“臣本某郡守,得罪監司,誣劾為庶人。無以餬口,來從師舅覓粥延殘喘。”德壽惻然,曰:“當為皇帝言之。”

話說宋高宗已經退居德壽宮,做了太上皇,有一天他去西湖靈隱寺冷泉亭遊玩。他見到一位侍從端茶遞水十分恭敬,宋高宗一時興起,就道:“朕看你的意思,你應該並非寺廟中僧人?”那人聞言立刻下跪磕頭說:“我本是某地知州,因為得罪了有關部門,被人誣告於是被貶為庶民。沒有辦法養家餬口,之後來到寺廟中幫忙,混口飯吃。”

宋高宗聽了心中有些同情,隨口答應道:“來日我抽空會和皇帝說說此事。”

回宮之後宋高宗就把這件事情閒聊一般,告訴了宋孝宗。

幾天後,宋高宗再去靈隱寺卻發現那個人還在,詢問他官府有沒有人找他,那人說沒有。

宋高宗勃然大怒,認為自己面子丟大了。回宮之後,宋孝宗來請安時,宋高宗不笑,也不說話。宋孝宗再三詢問什麼原因。宋高宗也不吭聲。一旁吳太后做和事佬,勸說道:“孩兒好意來請安,你怎麼生氣呢?”

德壽曰:“朕老矣,人不聽我言。”孝宗益駭,復從太后請其事,德壽乃曰:“如某人者,朕已言之而不效,使朕愧見其人。”

宋高宗這才說,我老了,我的話已經沒人聽了。宋孝宗聞言嚇得半死,不敢直接問宋高宗,只能再請吳太后幫忙詢問。宋高宗才說,如某某,我都已經給你打過招呼了,可是,我說話沒用啊。

宋孝宗這才明白,他急忙解釋道,自己昨天已經把太上皇的意思告訴宰相了。宰相調查後稟告說,那人確實是貪贓枉法,罪證確鑿,能夠免於一死已經算是萬幸,是絕不可能再次錄用的。

不過宋孝宗表示,這些事情都是小事,他一定會給辦妥。宋高宗這才開始有說有笑。

第二天,宋孝宗立刻找到宰相。宰相還是與昨天一般說辭。

宋孝宗直言相告道:昨日太上盛怒,朕幾無地縫可入。縱大逆謀反,也要放他。

太上皇大怒,就算是那人是犯下謀逆大罪,也要給放了。於是,那人明明是個大貪官,可因為宋高宗一句話,不但罪責免去,還官復原職。

幾天之後宋高宗又去靈隱寺,那人非常歡喜,恭敬道:臣已得恩命,專待陛下來。謝恩而去。

其實,宋高宗一點不在乎這個貪官,甚至以後宋孝宗殺了這個貪官,他也不會在意。但是,當他開口向宋孝宗說情時,那人是否是貪官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宋高宗的面子。

宋孝宗不聽,就是不給宋高宗面子,宋高宗就要發脾氣。

我們都知道宋孝宗並非宋高宗的親兒子,因此,他必須比親兒子還要孝順一萬倍,才能討得宋高宗歡心。宋高宗歡喜了,宋孝宗這個皇帝才能當得硬氣。一旦宋高宗宣佈宋孝宗不孝,孝宗立馬就有被下臺的危險!

要知道,宋高宗就等於是南宋的開國皇帝,滿朝文武都是他的人馬!

更何況,宋高宗實在長壽,自己當了三十來年的皇帝,又當了二十來年的太上皇,差一點把宋孝宗給熬死了。

在如此折磨煎熬之下的宋孝宗,敢不聽從宋高宗旨意?

至於給岳飛平反一事,發生在宋孝宗繼位第一年。那時候宋孝宗的皇位都還沒有坐穩呢!因此,給岳飛平反,妥妥的是宋高宗的意思。

那宋高宗為何要給岳飛平反呢?當初不是他堅持要殺岳飛的嗎?

只能說,此一時,彼一時。宋高宗在意的從來都是皇權。當初他力主和議,岳飛一意北伐已經成了最大阻礙,於是,殺岳飛,收兵權,完成和議,是他當時的主要意圖。

一晃二十年過去,金國新任皇帝完顏亮悍然撕破合約,發兵南征。與金國大戰勢在必行。為緩和國內矛盾,提升將士士氣,宋高宗授意宋孝宗為岳飛平反,同時還大力提拔主戰派官員,積極進行備戰。

其實,宋高宗此人並非 一味求和的投降派,他的一貫主張就是以戰求和,打出籌碼,然後談判。因此,為岳飛平反,也附和宋高宗的一貫利益。


葉之秋


孝宗為岳飛平反是他個人意見,並非高宗授意。世人只看到孝宗對高宗十分孝敬,卻勿視了另一面,即高宗經長期考察,認為這個接班人完全合格,因此放心交權,不管朝政,安享清福了。他若戀權,乾脆佔著帝位不走好了,誰能勉強他?

秦檜死後,趙構平反了好多秦造成的冤案,但就是不替岳飛平反,可見其厭惡之深,否則在平反好多冤案時把岳飛也昭雪好了,何必留給孝宗幹?還有,他對北伐也是不同意的,認為戰爭對金而言,無非是關係到勝敗,但對南宋卻關係到存亡,不能冒險,當孝宗還是太子時曾向他提議北伐,他說:"大哥,待老者百年後卻再議之。"此外,他對張浚的印像也很不好,對孝宗說:不要相信他,他專把國家官職作人情。

但是,孝宗登位後,馬上宣佈為岳飛恢復官職,赦回其家屬,又重用了張浚,開始準備北伐,這都與高宗的心意不符,但他並不反對。為什麼?他認為自己既然退了,就該徹底放權,讓孝宗去幹,也相信他會管好這座江山,否則自己依舊做皇帝好了,退什麼?好比一般家庭裡,父親對兒子的婚事有看法,不大歡喜未來的兒媳,婉轉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兒子堅決要娶這個姑娘,父親怕兒子傷心,也就不管了一樣:只要你中意就行,老爸相信你的眼光!

所以,這對父子的關係是互尊互愛的:孝宗固然十分孝順,但高宗也很信任、尊重孝宗,放手讓他去幹,即使違背自己的意思,也儘量不干預,讓年輕人去幹,在實踐中成熟起來!


阿斌270202161


給岳飛平反,應該不是高宗授意為之,但孝宗一定徵求過高宗的意見並得到默許方可為之。由此可見那些黑嶽的噴子可以住嘴了,岳飛是否蒙冤高宗應該是最清楚的。當時朝中及民間挺嶽者大有人在,否則憑岳珂一本當誅滅的罪臣之後是不可能讓高宗寧願接受自己政治生涯的這一汙點而為之翻案的。當然孝宗在這件事上也給高宗留足了面子,把陷害岳飛的罪則全部推到秦檜等人頭上,寧宗時更是剝去秦檜的王爵、改諡謬醜。當然從封建君為臣綱的角度來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既便是冤殺了岳飛,高宗也不可能被追責。


播玉齋


從史實來看,平反岳飛是宋孝宗和宋高宗的合意 目的是營造隆興北伐形象,激勵士氣

1、1161年11月金國海陵王完顏亮四路攻打南宋,遭遇背叛而死;同時虞允文的采石之戰、李顯忠收復淮西失地、蜀地宋軍收復大散關以北失地,南宋北伐氣氛重新活躍;

2、1162年6月,趙構禪位給宋孝宗。這顯然是趙構本身也有意北伐,但趙構自己當年簽署紹興和約,出於形象和政治考慮,不好給人出爾反爾的口實,於是禪位給宋孝宗,一則繼續營造北伐氣氛,擴大南宋對金國的優勢,激勵士氣;二則給宋孝宗通過北伐收攏人心穩固統治,三則實現當年簽署紹興和約的心願——休養生息後再戰,現在機會和人心都有了,是進行北伐的時間。

3、1162年7月,宋孝宗即給岳飛平反。

4、1163年宋孝宗派遣張浚、李顯忠進行隆興北伐。

完顏亮攻南宋、南宋反擊成功——宋高宗禪位給宋孝宗——宋孝宗平反岳飛——宋孝宗進行隆興北伐。

很顯然,宋孝宗給岳父平方,根本目的在於營造北伐形象,為隆興北伐進行準備。

宋高宗6月禪位,7月宋孝宗即平反岳飛,你說宋高宗沒有參與,可能嗎?尤其是以宋孝宗和宋高宗如此融洽的關係。

也許,這根本就是宋高宗自己的主意,不過是讓宋孝宗出面行動。

《宋史 孝宗一》:

”丙子,遣中使召帝入禁中,面諭之,帝又推遜不受,即趨側殿門,欲還東宮,高宗勉諭再三,乃止。“

宋高宗在禪位前親自和宋孝宗有過談話,或許就是關於隆興北伐策略和岳飛平反問題。至於所謂宋孝宗”推遜不受,即趨側殿門,欲還東宮“,宋高宗”勉諭再三“,不過是禪位傳統形式——不能一說禪位給你就立馬接受,必須推辭三次,否則就是程序不合法。

殺岳飛,是為壓制主戰派,讓紹興和議得到保障,有休養生息的時間;平反岳飛,是為了營造北伐氣氛,為隆興北伐準備。

殺岳飛是為了南宋國家利益,為岳飛平反也是為了南宋國家利益,毫無衝突。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民意和他自己良心釋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