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父不言子德,子不言父过,啥意思?该如何处理父子关系

农村俗语:父不言子德,子不言父过,啥意思?该如何处理父子关系

教育自古以来就深受父母的关注,而如何与自己的父母保持良性的沟通,也是很多孩子都为之头疼的话题。笔者也一直在想,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父母和自己之间有一个最舒适的交往状态,但终究也没能找到两全其美的方法。

很多父母,打着“一切都是为你好”的旗号为孩子规划未来,但从来没想过这是不是孩子想要的。于是叛逆的孩子会“大闹天宫”,而内向的孩子则会逆来顺受,把自己的想法都藏起来,久而久之还可能会抑郁。

沟通,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其实比我们更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所以在那个“百善孝为先”的年代,人们也提出了“父不言子德,子不言父过”的相处模式。

农村俗语:父不言子德,子不言父过,啥意思?该如何处理父子关系

它的意思就是:父亲在外人面前不要随便赞颂自己孩子的功德,做儿子的在外人面前也不能讲述自己父亲的过错。

不得不承认,现在有很多家长都喜欢在自己的亲朋好友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多么能干。说白了,这都是在自己脸上贴金,其中也不乏有各种各样夸大的迹象。这种现象,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尤为明显。大多数人都有一颗喜欢攀比的心,所以听到别人家的孩子多么优秀,自己也会把自己的孩子拉出来遛一遛。殊不知,大家心中都心知肚明,几斤几两大家心里都有数,这样做,不但是让别人看自己的笑话,还会让自己的孩子也受到别人的指点。

农村俗语:父不言子德,子不言父过,啥意思?该如何处理父子关系

再者,我们国人向来讲究“自谦”,为人处世谦逊一点,大家都愿意和这样的人来往。自古以来,中华文化经历了上千年的洗礼,谦谦君子依旧是世人的心头好。所以“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样的营销方式用在人身上是不可取的。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自知之明,听到做父母的这样夸自己,久而久之就很容易滋生傲慢的情绪,从而变得目中无人,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子不言父过”,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看法,可能很多人都会用“大义灭亲”等等词语来反驳,还会说什么“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就算是自己的父母,有了过错照样可以指出来。指出父母的过错自然是可取的,但是作为后代,不能向别人讲述自己父母的过错。《论语》中有这样一个“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故事。

农村俗语:父不言子德,子不言父过,啥意思?该如何处理父子关系

这个故事讲述内容是:叶公对孔子说,他们这里的老百姓十分耿直,无论是思想还是性格方面都不在话下。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父亲偷了别人家中的羊,做儿子的会挺身而出,作为证人控诉自己的父亲,看看着社会风气多好啊。但是孔子并不这样认为,孔子说道:父母和孩子做错了事情,相互为对方隐瞒是人之常情,如果人人都像你说得这么“耿直”,那么这世间倒没什么人情味了。我们所说的耿直,其实已经包含在其中了。

农村俗语:父不言子德,子不言父过,啥意思?该如何处理父子关系

父母与孩子之间,其实是最真挚的关系,所以帮自己的父母隐瞒一些不好的事情并不是不能被理解,相反这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所以,作为孩子,尽量不要在别人面前讲述自己父母的不好,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关上门来交流,效果会好得多。其实说白了,我们都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为对方考虑一下,只有真诚以待,才能够平等的交流。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与家人的沟通方式,这样家庭才会愈加和睦。

农村俗语:父不言子德,子不言父过,啥意思?该如何处理父子关系

俗语可信,却也不可全信,这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拥有数千年历史,一些规矩和文化并不见得适合现代。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说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没有必要将俗语当作迷信,只是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多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竟成主编《中国俗语》、杭晶波,周谦主编《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词典(第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