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失眠、負疚……疫情下的過度焦慮,心理醫生給了緩解指南

疑病、失眠、負疚……疫情下的過度焦慮,心理醫生給了緩解指南

疑病、失眠、負疚、情緒失控……疫情信息滾動播報之下,非疫區民眾也出現了多種應激反應。

信息轟炸下的焦慮

“我們都是僥倖逃脫的人。這一次不幸發生在了他們身上,下一次就可能發生在別的地方。我們都是一樣的。”小桃這樣告訴記者。

身在山東的她,從疫情出現蔓延勢頭起,就在持續關注相關的新聞和消息。在她的朋友圈裡,一天平均會轉發4-5條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相關的推送。同時,她也在不斷給親戚朋友進行這方面的信息轟炸。

1月23日,武漢物資緊缺的消息得到確認,小桃開始在微博不斷搜索捐款的可靠渠道,從關注的微博大V,到一些有認證的公益組織,她一家家驗證著可靠性和專業性。“我想著,一定要找到一個方式去捐款,去做點什麼。我想和他們站在一起。”

疑病、失眠、负疚……疫情下的过度焦虑,心理医生给了缓解指南

1月23日網上開始出現大批請求物資支援的公告

小桃最終加入了學校組織的捐款行動,並且參與了組織和管理。在忙碌的捐款組織活動中,她依然在時刻關注著疫情發展的消息。大年三十的晚上,在結束忙碌緊張的組織活動後,小桃看到了幾則疫區相關的視頻,隨後躺在床上的她感覺心臟狂跳,噁心反胃。

像小桃這樣的情況有很多。隨著疫情持續發展,網絡上噴發式傳播的各式消息,成為了不敢輕易出門的人們瞭解外界的唯一途徑。讓諸多像小桃這樣的人產生了強烈的“共情”感,迫切的渴望能夠做些什麼,能“和他們站在一起”。身體可以停留在家裡,但停不下的,是不斷增長的焦慮情緒。

一名目前身處武漢的人表示:“雖然在武漢,但是沒有和病源扯上關係就還好,互相叮囑一下,沒有外省的人慌。”在記者的採訪中,基本每一個採訪對象都表現出了不斷在微博、微信等平臺搜索刷新相關信息的狀態。

平平家住江蘇,本來對微博熱搜榜持有牴觸情緒,以前用手機很多時間是看B站視頻。“我平時關注的博主發的都是我感興趣的東西,現在他們雖然也會發,但是我沒平時看到時那種愉悅輕鬆的心情了。以前我很少一直在刷新熱搜,現在一摸手機就是直奔熱搜,看標題。”

疑病、失眠、负疚……疫情下的过度焦虑,心理医生给了缓解指南

平平在1月14日自南京返鄉時,曾與自己一位朋友短暫見面,這位朋友剛從武漢回到南京,那時的疫情嚴重性還未引起廣泛關注,平平也並未多想,甚至與這位朋友分食了一份冰淇淋。

但隨著各地的確診病例飛速的刷新和增長,平平不斷回想自己與武漢人員的接觸,陷入了恐慌。她總是感覺自己出現了頭疼發熱乏力的症狀,反覆測量體溫卻又一切正常。自己或者家人的咳嗽和噴嚏也讓她如臨大敵:“我回家一直和我表姐睡在一起,過年也和不少親戚一起吃了飯。今天聽到我姐咳嗽,讓我特別害怕,害怕我一個人把病毒帶回家,傳染家人。”這種恐慌令平平在春節開始出現入睡困難、失眠等症狀。

同樣的,甜甜也在1月15日放假回家後與從武漢返鄉的高中同學約好一起吃飯。看到新型冠狀病毒的擴散消息後,她開始密切關注身體上的一切不適。咳嗽、噴嚏、頭疼和乏力令她緊張,她開始不斷確認那位武漢返鄉的朋友的狀態,神經質的不斷刷新微博消息,並且服用抗病毒藥劑。噁心、食慾不振和失眠的症狀也出現在了甜甜身上,過度的焦慮使她情緒出現失控跡象。

“我病了嗎?”

疫情的擴散、確診病例的增多已經給關注消息的人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和強烈的焦慮、不安全感。在這時,網絡上諸多言論觀點之間的衝突矛盾也在拉扯著人們緊張的神經。

疑病、失眠、负疚……疫情下的过度焦虑,心理医生给了缓解指南
疑病、失眠、负疚……疫情下的过度焦虑,心理医生给了缓解指南疑病、失眠、负疚……疫情下的过度焦虑,心理医生给了缓解指南

部分網友替代性創傷相關言論截圖

負疚感、厭食、失眠、情緒失控……一條名為“替代性創傷”的話題默默登上了熱搜。被焦慮淹沒的人們驚訝的自問:我病了嗎?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是McCann和Pearlman於1990年提出的一種現象,一般出現在參與災難性事件救援工作的士兵、醫護人員、志願者、政府工作人員、深入災區進行報道的記者、參與搜救的其他人員身上。個體在遭遇災難性事件時,整個心理系統都有可能出現程度不同的創傷,個體越接近於災難現場,受到創傷的危險也就越大。

那麼對於身處非疫區、對疫情關注的普通人來說,是否有產生替代性創傷的可能?為此,記者諮詢了壹心理明星諮詢師、北京心理專科醫院心理治療師李強老師。李強老師表示,這些反覆刷新疫情消息的關注者產生的噁心、厭食、失眠等症狀,確實是替代性創傷這種應激反應的表現。

“現在每天有大量的關於疫情的信息,有一些負面情緒很正常。我們首先不用擔心,負面情緒沒有錯。”老師表示,像平平、甜甜和網上一些網友表現出的擔心生病,懷疑自己生病的情況,實際上是焦慮的一種表現。

很多焦慮的人,和引發焦慮的對象之間會發生精神交互作用。

疑病、失眠、负疚……疫情下的过度焦虑,心理医生给了缓解指南

“精神交互是指,注意力集中在某個感覺上。也就是意識變得狹窄了。疫情好像是他心裡面最關注的,別的事都不會吸引他的注意力。擔心生病的焦慮,也叫疑病焦慮,就是咱們平常說的疑病症了。那麼他們可能會很擔心自己身上的一些體徵變化呀,和這個流感、肺炎相關的一些症狀,可能會有過度關注,也可能產生很強烈的心理暗示。這個時候可能會反覆思索,反覆檢查,也可能會伴隨著一些強迫的症狀,反覆洗手,過度的防護等等。“

像平平和甜甜這樣懷疑生病的症狀就是一種疑病焦慮的表現。網上也可以看到不少網友在家頻繁測量體溫,對每一個身體變化極度緊張的情況,焦慮失控的案例並不在少數。

理解焦慮

在對這種焦慮狀態進行確認後,李強老師對如何進行自助和緩解,提出建議:

“自助首先是從認知上,從概念上,要知道是自己的情緒的波動讓自己過於關注這件事情,而不是這件事情讓我的情緒變得更不好。要把這個因果關係搞清楚。嘗試去理解,焦慮是讓我感覺這個事情很嚴重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這個情緒下,去判斷去認知的時候,主觀上就會自然地感覺到這個事態非常嚴重,嚴重到顯著的高於別人的體驗。”

然而理解這一點是有難度的。

李強老師指出,很多人會否認自己焦慮。有的人就算承認焦慮,也依然覺得還不夠,我應該更擔心,而且是這件事情讓我焦慮,這個焦慮很合理。但是,我們不妨試試,換一種角度去理解情緒。

認知上對自己的焦慮有了解,下一步,李強老師建議大家可以做一些事情,試一試舒緩情緒。比如,一些放鬆練習,冥想、深呼吸,或者一些手眼並用的活動,這些都會好一些。跟別人聊天、交流等等,也是比較適合的。

“有些事情,對舒緩情緒來說,就不適合了。比如躺在床上,沒有事做。一個人靜靜地待著,這個時候容易胡思亂想,容易更多地捕捉自己一些情緒。還有一個不適合的就是反覆去調查和追究情況到底怎麼樣?這種反覆會越來越敏感,包括反覆地去看新聞,不斷地去盯著新聞,這都是不理想的。”

1月27日,國家衛健委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將新型肺炎確診患者、疑似患者、醫護及相關人員、與患者密切接觸者(家屬、同事、朋友等)、不願公開就醫的人群、易感人群及大眾等分為六類,列舉了可能出現的心態表現與干預措施,建議由精神衛生、心理健康專家研判,通過“健康中國”“12320”等健康平臺、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和多種線上通訊手段等展開心理危機救援。

疑病、失眠、负疚……疫情下的过度焦虑,心理医生给了缓解指南

對於有存在替代性創傷可能的民眾,我們在文末附上目前較為常用的用來測量替代性創傷水平的量表——事件影響量表修訂版(IES-R)。該量表早已被美國心理學會引進作為檢測 PTSD 的工具,目前更被廣泛應用於研究災後的心理障礙和用於評價治療的結果。如有需要,可以進行自測。測量結果僅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如存在較為嚴重的急性心理問題,請撥打心理支持熱線,諮詢專家意見。

附 事件影響量表修訂版(IES-R)

下面是人們在經歷過有壓力的生活事件刺激之後所體驗到的一些困擾,請您仔細閱讀每個題目,選擇最能夠形容每一種困擾對您影響的程度。

以下提到的那件事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

請按照自己在最近7天之內的體驗,說明這件事情對你有多大影響,影響分5級,一點沒有為0,很少出現為1,有時出現為2,常常出現為3,總是出現為4。

1、任何與那件事相關的事物都會引發當時的感受。

2、我很難安穩地一覺睡到天亮。

3、別的東西也會讓我想起那件事。

4、我感受我易受刺激、易發怒。

5、每當想起那件事或其他事情使我記起它的時候,我會盡量避免使自己心煩意亂。

6、即使我不願意去想那件事時,也會想起它。

7、我感覺,那件事好像不是真的,或者從未發生過。

8、我設法遠離一切能使我記起那件事的事物。

9、有關那件事的畫面會在我的腦海中突然出現。

10、我感覺自己神經過敏,易被驚嚇。

11、 我努力不去想那件事。

12、我覺察到我對那件事仍有很多感受,但我沒有去處理它們。

13、我對那件事的感覺有點麻木。

14、我發現我的行為和感覺,好像又回到了那個事件發生的時候那樣。

15、我難以入睡。

16、我因那件事有強烈的情感波動。

17、我想要忘掉那件事。

18、我感覺自己難以集中注意力。

19、令我想起那件事的事物會引起我身上的反映,

如:出汗、呼吸困難、眩暈和心跳。

20、我曾經夢到過那件事。

21、我感覺自己很警覺或很戒備。

22、我儘量不提那件事。

按照下面三種量表的題號分別加總得分,可以測試自己在迴避、闖入和高喚醒三個階段的分數。最後將回避量表與闖入量表相加,可得出自己的替代性創傷程度。

迴避量表:5+7+8+11+12+13+17+22 =

闖入量表:1+2+3+6+9+14+16+20 =

高喚醒量表:4+10+15+18+19+21 =

迴避量表得分+闖入量表得分=0-8亞臨床;9-25輕度;26-43中度;44以上高度

來源|南都週刊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