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醫生’去哪找?”——心理問題就診全攻略。

我們曾認為,大家因為病恥感,因為怕被稱作“精神病”,所以不敢去看“心理醫生”,但

《2019國民健康洞察報告》調查顯示:只有2%的疑似心理疾病患者因病恥感不願就醫。

我們也曾認為,大家不瞭解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障礙,而根據《國民心理健康藍皮書2017-2018》調查:有90%以上的人對於常見精神障礙(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比較瞭解。

如果大家並不是諱疾忌醫,也並非完全不知道 “心理疾病”,那麼為什麼10個抑鬱症患者中,只有1個人接受了診斷和治療呢?(調查顯示,心境障礙的治療率僅10%左右)


“‘心理醫生’去哪找?”——心理問題就診全攻略。

相信這些問題,也是關注心理健康的大家心中的疑問。

一、“心理醫生是誰?心理疾病是什麼?”

心理醫生是一種通俗的稱呼,我國沒有這個職業名稱。

理論上講,能為老百姓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職業有:精神科醫師、護士、心理治療師、心理諮詢師、職業康復師、醫務社會工作者。

比較常見的,對 “患者”或“來訪者”的問題改善起主導作用的,有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和心理諮詢師。

“‘心理醫生’去哪找?”——心理問題就診全攻略。

這三個職業,應該就是大家所理解的“心理醫生”們。

而大家掛在嘴邊的“心理疾病”,實際上就是醫生口中的“精神障礙”。

不必覺得“精神障礙(精神病)”這個詞很可怕,現在大家很熟悉的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強迫症等,其實都是輕型精神障礙,它們和感冒發燒一樣,都是常見病、多發病。

心理諮詢師,能幫助我什麼?”

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和實際情況,我們梳理了這三種“心理醫生”能為您做的事。

“‘心理醫生’去哪找?”——心理問題就診全攻略。

不可否認的是,由於公眾對於心理治療、精神障礙的瞭解亟待深入,很多人依然認為“抑鬱症要做心理諮詢”,“去看醫生的都是精神分裂症”,也有許多社會機構標榜自己可以治療抑鬱症,要改變這樣的現狀,需要更多的科普,更多的監管和更多的患者教育。

三、“心理問題多嚴重需要找醫生?”

我們以大家最為了解的情緒低落問題(疑似抑鬱症)為例:

“‘心理醫生’去哪找?”——心理問題就診全攻略。


“‘心理醫生’去哪找?”——心理問題就診全攻略。


“‘心理醫生’去哪找?”——心理問題就診全攻略。

同時給大家提供一個非常簡單的判斷方法:

“‘心理醫生’去哪找?”——心理問題就診全攻略。

通過睡眠質量來判斷是否出現心理問題,對於老百姓來說是非常簡單又相對準確的方法。

這個問題非常尖銳,但很值得回答。

1. 精神障礙,大多是慢性病。

首先,精神障礙的患病過程並非一朝一夕,治療過程一般也都比較漫長。如果確診為中重度抑鬱症,半年以上的治療是不可避免的,少部分患者需要終身治療。

再者,精神障礙的患病原因,也比較複雜,所以決定了它需要綜合的診療方案。

醫生一般都會採用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相結合的方式,輔以物理治療。根據不同的患者對於藥物的耐受性,對於心理治療的接受度,對於物理治療的反應,還需要不時調整治療方案。這項工作,對於患者本人、患者家屬和醫生、治療師來說,都是一個耗時耗力的過程。

一個長程的,涵蓋藥物、心理、物理治療的診療方案,意味著患者的就診時間更長,次數更多,醫生和治療師付出的精力和時間就越多,患者所付出的金錢和時間自然就越多。

失眠、抑鬱、焦慮的患者量有多少呢?

我國約1/4的人存在失眠問題,約3億人,

心理障礙導致的失眠佔很大一部分。

調查顯示,焦慮障礙患病率最高,為4.98%;

其次為心境障礙,患病率為4.06%;

酒精藥物使用障礙位列第三,患病率為1.94%。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黃悅勤教授團隊主導的“中國精神衛生調查”)

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心理問題困擾(中國兒童中心,2006)

老年人抑鬱檢出率高達15%以上(譚平、張澤丹、包維為,2013)


不可否認,這些人都需要進行精神科醫師診斷,可能需要進行治療,康復後期還需要進行長程心理諮詢。

那麼可以為這些患者提供服務的人有多少?

註冊心理師不到2000人

能夠提供專業服務的心理諮詢師 不到3萬人


“‘心理醫生’去哪找?”——心理問題就診全攻略。


心理治療人才稀缺、心理治療門診一號難求、醫生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比例,這都是心理治療看似價格“很貴”的緣故。

但心理治療在精神障礙康復過程中影響深遠,而且任何疾病都會越拖越重,越拖越複雜,越拖越難治癒。

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精神障礙患者“省錢”的最優選擇。


精神科、心理科、臨床心理科、精神心理科、心身醫學科、醫學心理科、心理衛生科、心理諮詢科、睡眠心理科....各種科室名稱讓人眼花繚亂,應該掛哪個?

實際上,不用糾結,以上這些含有“精神”、“心理”名詞的科室裡出診的醫生一般都是精神科醫生,對於常見的精神障礙都可以進行診斷和治療。

國家開放多點執業之後,一些民營的臨床心理門診部,精神專科醫院,也能較為便捷快速的找到精神科醫師和心理治療師。

六、其他常見就診問題

1. 精神科醫生是不是隻開藥?

這個說法過於偏頗,並非事實。

從觀念上來講: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被精神科醫師群體接受多年。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相結合的個體化診療方案,是精神科醫師的普遍共識。

從事實上來講:心理治療師可以說是精神科的必備崗位,一般來說診斷過後,對於適合直接進行心理治療的患者,醫生都會建議進行。

再者,目前有很多精神科醫師自己也考取了心理治療師證,多年正規培訓和臨床經驗,讓他們成為了輕型精神障礙診療的中堅力量。


“‘心理醫生’去哪找?”——心理問題就診全攻略。



精神障礙的康復是一個過程。

一般來說,例如在中重度抑鬱發作期,我們一定會首選用藥,藥物起效之後經醫生判斷,再進行心理治療。

當然,如果已經達到臨床康復,還可以進行持續的心理諮詢來維持心理的健康。

3. 怎麼選擇適合我的醫生?


“‘心理醫生’去哪找?”——心理問題就診全攻略。


4. 懷疑可能有心理問題,先找精神科醫師還是心理諮詢師?

一般認為自己有心理問題且有意願求助的人(或者發現TA有異常的親人和朋友),這種異常應該已經影響到了工作和生活,我們稱作社會功能已經受損,懷疑患病的可能性比較大。

5. 確診並非精神障礙,怎麼找到靠譜的心理諮詢師?


“‘心理醫生’去哪找?”——心理問題就診全攻略。

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信息差,是影響醫患關係,影響就醫體驗的核心問題。很多患者因為不瞭解心理問題就診的基礎問題,因此在精神障礙診療的過程中頻繁走彎路,延誤診斷和治療的同時,浪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或你的朋友有幫助,請點擊右下角的“好看”或者轉發到你的朋友圈吧。

本文審稿專家:李豔


“‘心理醫生’去哪找?”——心理問題就診全攻略。

文獻或內容引用:

我國心理治療師的准入門檻比較高。一是至少是精神或心理學本科畢業;二是需要有3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對精神科各類疾病特點有所把握;三是需要100個學時以上的連續培訓,完成至少3個心理治療案例分析;四是需要具備中級以上職稱。 ——《人民日報》

2002年,我國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考試啟動,15年間拿到證書的人數超過100萬。由於心理諮詢師沒有接受系統的心理教育與實踐學習和繼續教育、督導管理,絕大多數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人,並不具備工作能力。

——《人民日報》

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對心理諮詢師、社會工作者等給予技術指導,對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進行治療和心理干預等。 ——國家10部委下發的國衛疾控發【2018】44號文件

譚平、張澤丹、包維為,2013,《老年人抑鬱症發生狀況及相關因素調查分析》,《東南國防醫藥》第4期

中國兒童中心,2006,《中國兒童的生存與發展,數據和分析》,中國婦女出版社

未特殊說明的部分參考數據來自《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