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瘀和热是这样合作的你知道吗?

血淤是指中医辨证中的一种证型。血淤即血液运行不畅,有瘀血。血淤证可见于很多种疾病。一般而论, 凡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都叫血瘀。瘀,亦常作淤。瘀之本义指血积不行。如《说文解字》释:“瘀,积血也”。《辞海》谓:“瘀,积血。即瘀血。指体内血液滞于一定处所”。淤,本指水中沉淀的泥沙,但又有“滞塞,不流通”的含义,《辞源》说:“淤,积血之病也”血之滞塞,又称“淤血”。中医学中“瘀”的含义有以下几方面。


身体的瘀和热是这样合作的你知道吗?

人体气血流行如交通状况


一是血结不行为瘀。血行于脉,本当流通无滞,但若因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血液积结不行,或血液溢出脉管之外,未能排出体外,是为瘀。二是血行不畅为瘀。血当畅行,但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畅行脉络,即血流受阻,血行迟滞,亦为瘀。此时之瘀乃指血液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一种病理状态。三是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既离经,已于机体无益而反有害。《血证论》说:“世谓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即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此外,现代中医 学研究过程中,人们对“瘀”又赋以新的含义,如《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一书中指出: “瘀这一概念中,除包括血的‘瘀’或‘瘀血’之外,当包括气的‘瘀’,即‘气瘀’或‘气滞’”。《气血论》也指出:“淤,非专指血瘀而言。凡有形之邪,阻塞络脉所致的证候,统可称为淤证”。此时,瘀(或淤)的涵义颇广,但总以滞而不畅为根本环节。瘀血的产生原因 很多,各家论述不一,由于篇幅有限,就不一一诉说。这里只聊一聊因热致瘀,因热致瘀在


身体的瘀和热是这样合作的你知道吗?

血出于脉外,则为无用瘀滞之血


《内经》未详论及,而张仲景著《伤寒论》则对此颇多阐述。如《伤寒论》说:“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第 126 条)“太阳病……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第 124 条)考伤寒本为热病,邪热传里,结于少腹膀胱,损伤络脉,血液受热而被迫外溢,残留脉外而成瘀血,这是指脉络外瘀血。王清任说:“血得热则煎熬成块”,就是指溢于脉络外的瘀血。瘀证,即指瘀血证、血瘀证。瘀血学说始于《内经》,奠基于仲景,历代医家均有发展。如朱丹溪创“六郁”学说,实包括瘀血在内。及至清代王清任、唐 容川等医家对瘀血学说,进行了大力充实,使活血化瘀治则,更广泛地用于临床。 瘀血是指瘀积不行,污秽不洁和已离经脉的血液,以及久病影响到脉络时所出现的病变。瘀血既是其他病因(如外伤、出血、气虚、气滞、寒凝、热郁等)导致的病理结果,又是引起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 瘀血在古医籍中有许多名异实同的称谓,如《灵枢·水胀》称为“恶血”,


身体的瘀和热是这样合作的你知道吗?

血瘀之证,血热之证,影响极大,牵涉多方面


《素问·调经论》称为“留血”,《伤寒论》称为“蓄血”,《金匮要略》称为“干血”,《诸病源候论》称为“积血”。此后各家皆称为“瘀血”,但所指不同,如《证治准绳》称“污秽之血为瘀血”,《临证指南医案》、《医林改错》认为久病入络为瘀血”,《血证论》认为“离经之血为瘀血”。总之所指虽不同,而瘀则一。 瘀血导致的疾病很多,如头痛、心痛、痹痛等各种疼痛,以及失眠、发热、出汗等。瘀血致病的证候特点和其特异体征,是瘀血辨证的主要依据。


身体的瘀和热是这样合作的你知道吗?

不仅血管、任何部位都可阻塞不通畅,最后致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