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當補藥?危及生命,不會用“好”藥也會變成致命藥

我們習慣簡單地把藥分為“好”藥和“壞”藥,治得好病、對身體有益的就是“好”藥,治不好病、對身體無益的就是“壞”藥。事實上,藥本無好壞之分,用藥得當,“壞”藥也是“好”藥;用得不當,“好”藥也會變成致病甚至致命的“壞”藥,而濫用藥物恰恰是把“好”藥變成“壞”藥的最主要途徑。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藥物的濫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抗生素濫用成了抗“生”素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產生、能抑制或殺滅其他微生物的物質,但卻不可濫用,否則就會帶來嚴重的危害。

維生素當補藥?危及生命,不會用“好”藥也會變成致命藥


據專家介紹,濫用抗生素有兩個危害:

一是長期過量使用抗生素所產生的毒副作用,包括藥物過敏反應和各種不同程度的肝腎功能損傷、神經聽力損害甚至心臟毒性。如小兒長期過量食用卡那黴素、新黴素、萬古黴素、鏈黴素和慶大黴素等藥物易引起聽力和腎臟損害。

二是身體產生耐藥性後引起的不良後果。事實證明,大量使用新一代廣譜抗生素不但易造成真菌感染,而且會促使細菌、病毒產生更大的耐藥性,使得它們更難以消滅。

2.把激素當成了救命稻草

激素又稱“荷爾蒙”,它對肌體的代謝、生長、發育和繁殖等起重要的調節作用,對關節炎等引起的幾種疼痛有較好的止痛功效,但有效不等於特效,更不能濫用。

維生素當補藥?危及生命,不會用“好”藥也會變成致命藥


激素是一種免疫抑制劑,雖然它既不降低細胞免疫,也不降低體液免疫反應,但它卻抑制了免疫反應的表現,其原因主要是抑制了免疫細胞間的信息傳遞作用,因而使機體免疫反應受到抑制。

若應用不當,可降低機體的防禦功能,使細菌擴散得更快,使原有的病情加重,有時還掩蓋發病實質,使病情得不到明確診斷,錯失治療機會。

總之,激素類藥物使用有嚴格的適應證,藥效選擇應該遵循由弱至強的原則,不可一上來就使用最強的激素。激素藥物有抗炎、免疫抑制的作用,但沒有抗菌作用,一般性的細胞性感染不應常規使用激素。只有在發生嚴重感染時,為了迅速緩解症狀,才與大量抗生素聯合使用。而病毒類感染,如帶狀皰疹、水痘等皮膚病,一般不宜使用激素治療。

3.濫用讓維生素成了“危生素”

維生素又名維他命,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必需的一類有機物質,現在已經發現的維生素有20多種,它們都是維持人體組織細胞正常功能必不可少的物質。

維生素當補藥?危及生命,不會用“好”藥也會變成致命藥


維生素一般不能在人體內直接合成,主要從膳食中獲得。然而,許多人偏偏捨棄安全無副作用的膳食攝取方式,而傾向於直接補充維生素藥品,把維生素當做一種“補藥”,認為維生素多多益善。

其實不然,維生素是化學藥品,不可濫用。藥物維生素的主要適應證是維生素缺乏症。要做到合理使用,就要了解各種維生素的作用、用途及維生素缺乏症的特點,以便做到對症下藥,缺什麼補什麼,避免濫用。

尤其不能把它作為補品長期服用,以免使維生素變成“危生素”。其實,補充維生素最好的方法是吃蔬菜水果。只要全面均衡飲食,根本不必補充維生素。

4.把補鈣當成了一種潮流

如今“補鈣”可謂是最流行的保健觀念,老少明星輪番上陣,各類補鈣廣告鋪天蓋地,轟炸著人們的聽覺和視覺:兒童要補鈣,孕婦要補鈣,老人要補鈣……人人都要補鈣。與廣告相對應,各種各樣的鈣製劑充斥著藥品市場,如活性鈣、離子鈣等多達200多種。

維生素當補藥?危及生命,不會用“好”藥也會變成致命藥


每種補鈣產品都宣稱其他鈣製劑難吸收、副作用大,標榜自己的鈣產品如何如何好,令消費者眼花繚亂。為了骨骼健康發育,人體確實需要補鈣,關鍵是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補鈣。一個人是否缺鈣,有科學的判斷標準,成年人每克頭髮中含有900~3200微克的鈣都屬於正常範圍,低於900微克為缺鈣;兒童每克頭髮中正常的含鈣量應在500~2000微克之間,含量低於250微克為嚴重缺鈣,含量在350微克左右為中度缺鈣,含量在450微克左右的為一般性缺鈣。

每個人需不需要補鈣,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千萬不要把補鈣當成一種養生方法,濫補一通,否則身體就要提出抗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