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明明蘇聯前期就已經損失了幾百萬軍隊,為何還能反攻?

某某佩恩


今天小姐姐給大家講解下蘇德戰場,蘇軍在前期損失數百萬軍隊,後期還能反攻的個人見解。

首先,不管古代戰爭還是現代戰爭打的就是綜合國力,

如:早前兩千多年前長平之戰,秦軍最終慘勝坑殺趙軍45萬,雙方對峙三年,打的就是國力消耗。

現在伊拉克戰場、阿富汗戰爭,更是燒錢的戰爭,美國為這2場戰爭付出了萬億美金的軍費,這得益於美軍強大的綜合國力支撐。

當年蘇德戰場,德軍得益於閃電戰戰術,橫掃半個歐洲大陸,所向披靡,但是我們可以從歐洲地圖看出,當時西歐各國國土版圖、人口基數、資源、工業實力都遠遠遜色德國。號稱歐洲大陸第一軍事強國法國,依照修建馬奇諾防線,覺得可以抵抗德軍進攻,德軍在總結一戰的戰術,開創新的戰術理論,並且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從法國佬忽視的阿登山區,攻入法國,德軍的裝甲部隊很快攻入巴黎,法國在抵抗一個月多餘就亡國。


相反,我們看看當時蘇聯,當時蘇聯國土面積2.2千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六分之一,蘇聯的當時總人口接近2億。蘇聯在戰前已經完成兩個五年計劃,蘇聯由落後農業國已經轉變成躍居世界第二的工業國家,尤其是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造就蘇聯的重工業,無論是冷戰時期蘇聯,還是如今俄羅斯,重工業高度發達,這一切都來源於斯大林模式,蘇聯的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蘇聯重工業全面建全。


另外蘇聯廣袤的國土擁有巨大的戰略防線,豐足的自然資源,加之2億人口,具備強大的戰爭潛力。

當時德國雖然橫掃歐洲各國,德國的工業實力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與蘇聯相比,德國國土面積過於狹小,德國總人口不過6千萬,而且自然資源短缺,尤其是石油資源,被稱為工業的血液。雖然德國佔據廣袤西歐各國,但是也遭到這些國家的百姓抵抗,希特勒進攻蘇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獲得蘇聯豐富石油資源與烏克蘭糧倉。

德軍在進攻蘇聯前期,得益於戰略儲備,蘇聯軍隊剛剛經過大清洗,戰鬥力脆弱。德軍的裝甲部隊可以快速的橫掃蘇聯,蘇聯在開戰前四個月損失數百萬軍隊,不過,蘇聯戰略縱深廣袤,隨著德軍戰線越來越長,後勤補給短缺,戰備資源越打越少,尤其是德軍石油資源短缺,蘇聯在莫斯科會展時期,已經完成蘇聯工業的東部轉移,蘇聯百姓也被號召起來,踴躍參軍,蘇軍在戰場損失一批可以迅速補充一批,蘇聯的戰爭潛力全部被打開,蘇聯在遠東的軍工廠源源不斷為前線提供火炮、坦克等物資裝備。


德軍在遭遇莫斯科寒冷冬季損失慘重之後,深陷蘇德戰場,資源枯竭,面對蘇聯後期上千萬軍隊,數以萬計坦克、火炮源源不斷補給,德軍只有捱打份。

小姐姐說,戰爭考驗就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在二戰,不僅是蘇德戰場,蘇聯後期暴揍德軍,美日也是如此,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日軍取得戰術上一個階段勝利,等到美國戰爭潛力全部打開之後,美軍後期碾壓日軍。


小姐姐講史


1941年6月22號,德國三個集團軍在羅馬尼亞、匈牙利、意大利、芬蘭、斯洛伐克和西班牙軍隊 的協助下,大概出去500多萬人的軍隊,近萬架飛機和3000多輛坦克,對蘇聯大舉入侵,使全世界為之震驚。而蘇聯軍民對侵略者的反擊,更加震撼了世界。

在這場戰爭發起之前,希特勒就妄圖在4—6個周內征服蘇聯,但他低估的對手的力量,對蘇聯地域的遼闊、公路和鐵路的缺乏以及冬季的寒冷程度都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戰爭初期,德軍頗為得手,其坦克和裝甲部隊迅速向東推進,迫使蘇聯節節後撤。列寧格勒陷入德國重田協圍兩年之久;基輔落陷,有50—60萬名蘇軍將士陣亡或被俘;烏克蘭工業區等工業基地落入敵手;納粹軍隊一直兵臨莫斯科城下。但冬季的到來使德軍的進攻不得不暫時停頓。

據有關資料介紹,在1941年的10月1日,莫斯科突然下了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暴雨,道路、橋樑、工事遭到嚴重毀壞,不到一個星期,大暴雪又來了,由於德軍的軍需準備不足,整個部隊就已經很不適應這種作戰環境了,到了11月中旬,莫斯科的氣溫驟降到了零下40度左右,不但士兵被凍死凍傷無數,就連一些作戰器械也被極寒天氣所毀。

到了1942年春天,德軍開始恢復進攻,企圖佔領高加索地區和當地油田,在斯大林格勒受阻。該城雖被炸成廢墟,但蘇聯軍民堅持進行頑強抵抗,堅守每一個工廠,爭奪每一寸土地,致使德軍無法前進。11月中旬,蘇軍最高統帥部集結大量預備隊,從北部和南部兩路包抄斯大林格勒的德軍,從納粹防線背後把德軍圍困起來,德軍多次突圍均未成功,只得於1943年2月2日投降。

斯大林格勒的勝利,標誌著蘇德戰爭的重大轉折,蘇軍由此轉入反攻,追擊撤退途中大肆殘殺和破壞的敵人。到1944年,蘇軍已佔領波羅的海諸國、波蘭東部、烏克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芬蘭;又於1945年初佔領東普魯士、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國東部;同年4月攻克德國首都柏林。

在人類所發生的所有戰爭當中,有一個普遍存在的戰爭規律。這個規律就多行不義必自斃,正義的力量終將戰勝非正義的力量。蘇德戰爭的勝敗,也充分表明了這個戰爭規律的正確性。儘管在戰爭初期蘇聯軍民準備不足,讓法西斯軍隊一時佔了上風,蘇聯人民付出了沉重的傷亡代價,但希特勒發動的是侵略戰爭,不得人心,得不到絕大多數愛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支持。而蘇聯保家衛國的戰爭是正義戰勝邪惡的戰爭,得到了本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廣泛支持與聲援,這是蘇聯反敗為勝最為重要和一個原因。

其次是蘇聯人民熱愛他們自己的祖國,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全民動員,同仇敵愾,前赴後繼,英勇鬥爭,給德軍予以無情地打擊,使德軍寸步難行。

再一個原因也與蘇聯的極端天氣有關,極寒的天氣對德軍也造成了很大的損傷,有效扼制了德軍的進攻勢頭,為蘇軍贏得了備戰時間。

綜上所述,蘇聯在蘇德戰爭中能夠反敗為勝,有天時、地利、人和三個重要因素,而希特勒在這三個中連一個也佔不上。


新編童謠


這一切都是德軍情報部門的無能造成的,希特勒和納粹高層因此完全低估了蘇聯的戰爭潛力,並就此輕易的發動了蘇德戰爭。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在戰後受審時對美軍調查人員承認:“在我的部隊發動進攻後不久,我便發現以前所寫的關於俄國的一切都是滿紙胡話”,注意他是跟美國人坦白的,而並非為了故意取悅蘇聯人。

(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

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上將的日記更為可靠:現在已經越發清楚,我們不僅低估了俄國巨人的經濟力量和運輸力量,而且最重要的是,低估了他們的軍事力量。我們最初計算敵人大約有200個師,而現在查明番號的就有360個師,一旦有十幾個師被消滅,俄國人就又投入十幾個新師,而我軍的戰線分佈太廣,兵力顯得比較單薄。

這頁日記的準確時間是1941年8月11日,納粹德軍的“巴巴羅薩”計劃剛剛實施不到兩個月,德國陸軍高層已然感覺到情況不太正常。

(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

蘇德戰爭爆發前夜,蘇聯紅軍佈署在西部邊境四個軍區的兵力共有149個師又一個旅,總兵力約290餘萬人,但多數師並不滿員,每師大約8000人左右,因為蘇聯只來得及進行了部分戰爭動員。而德軍第一波次投入進攻的是153個滿編作戰師,每師普遍在12000到14000人左右,總兵力達到330萬人(不是500多萬人一股腦衝進來),在質量和數量均佔優勢的情況下,蘇軍在前期肯定要一敗塗地。

根據朱可夫在戰後的回憶,納粹德軍截止到1941年6月戰爭爆發前,陸海空三軍總兵力已高達850萬人,陸軍作戰師214個,其中僅1940年下半年徵召的即有355萬人;而蘇軍此時只有500多萬人,考慮到蘇軍每師的兵員數量略少,哈爾德關於至少發現320個師番號的說法是可信的。

但問題是,蘇軍部署在西部的只有一半左右的作戰師,被德軍最先打垮或殲滅的也只是這些部隊。



(德軍在廣袤的蘇聯)

戰報顯示,德國人在這一期間俘虜了200多萬蘇軍,斃傷100餘萬,基本把蘇軍原來佈署在西部邊境的師和新調來增援的幾十個師粉碎了,按照德國人戰前關於蘇軍擁有200個師的情報,希特勒有理由相信俄國人快完蛋了。而實際情況是,蘇軍只損失了半數左右的野戰陸軍,它仍然有力量在莫斯科組織大規模防禦(集結了三個方面軍125萬人)。

而隨著舉國總動員的進行,蘇軍的兵力開始逐漸增多,蘇聯當時的人口是德國的三倍,達到1億8千萬人,既然德國能武裝起800多萬的軍隊,那麼蘇聯人最少可以有3000多萬適齡服兵役人口,只不過由於德軍的迅速推進,蘇聯喪失了大片領土和大批人口,否則的話,蘇軍在戰爭後期的兵力優勢將更加明顯。整個蘇德戰爭期間,德國累計動員兵力是1420萬人,而蘇軍累計動員高達3460萬人,差不多正好是人口比例。

僅1941年秋的一個月內,就有100多萬黨員和團員緊急入伍。

(蘇聯紅軍開赴戰場)

既然法西斯德國未能通過閃擊戰迅速打垮蘇聯,它就有機會通過人口基數、生產能力和資源優勢完成後備兵力的補充。看看地圖就知道,德軍儘管推進了幾百公里,也只是佔領了莫斯科以西的一小塊蘇聯領土,它有巨大的戰略縱深進行二線部隊的組建和大規模軍工生產。整個二戰期間,蘇聯共生產飛機13.41萬架、坦克10.28萬輛、火炮和迫擊炮82.52萬門,再加上美英援助的武器裝備,它有充分能力補充和新建更多的部隊。

蘇聯不是法國,如果不能迅速擊敗它,它有人有槍有煤礦有油田,擴軍和反擊就成為可能。

另外,德軍雖然在戰爭初期取得重大勝利,但也必然付出了重大代價,並且傷亡的都是戰鬥骨幹,僅莫斯科會戰的兩個階段就損失50萬兵員。經過一年左右的對決,到1942年5月德軍的夏季攻勢發起之前,德軍在蘇德戰場尚有600萬人左右(其中90萬的僕從國軍隊),而蘇聯紅軍則恢復到560萬人,此時德軍依靠質量優勢尚能掌握一定的戰略主動權,但已無力發動全面進攻,只能選擇一個主要方向。

(蘇軍在戰場)

然而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慘敗,讓希特勒再次損失了150萬左右的兵力,並且這個損失是他無法彌補的。而蘇軍卻仍然在不斷擴充兵力,此消彼長,至1943年初蘇軍的總兵力已超過700萬人,自然有能力發動反攻,如果不是德軍足夠堅強和蘇軍質量、指揮上存在太多的問題,蘇德戰爭早在1943年底就可以結束了。

之所以將斯大林格勒戰役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其原因就在這裡:蘇軍兵力終於完成反超,德軍喪失戰略主動權;而希特勒在蘇德戰場投入了80%的野戰陸軍主力,東線形勢一變,整個世界大戰的局勢隨之變化。


度度狼gg


蘇聯是一個大國強國,當時國民有1.93億左右,儘管在蘇德戰爭前期蘇軍損失了數百萬軍隊,但是在蘇聯強大的動員能力下,補充數百萬軍隊並非難事。蘇德戰爭膠著期,蘇聯共徵集了1700萬大軍對抗德國的900萬納粹軍,最終蘇聯付出了2700萬的人員傷亡取得戰爭的勝利。

斯大林把蘇聯改造成了一個重工業和軍事上的強國,這就是“斯大林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國家的動員能力遠遠超過其它西方國家。1932年至1933年間,烏克蘭大饑荒爆發,使250萬到480萬人死亡,當時蘇聯推行的農業集體化政策部分加劇了饑荒的蔓延。斯大林發動的肅反運動中有130萬人被判刑,其中68.2萬人遭槍殺。大饑荒、大清洗導致蘇軍戰鬥骨幹大量死亡,這是蘇德戰爭前期蘇軍節節敗退,數百萬大軍或戰死或投降的主要原因。

蘇聯人多重工業強,斯大林的個人威望無比崇高這是蘇聯軍隊能快速擴張的基礎,美國對蘇聯的援助則是蘇軍恢復並提高戰鬥力的關鍵。蘇聯人口眾多,能從軍的人口基數就大,青壯年男女皆響應斯大林的號召,上前線去擊滅納粹德軍,保圍大蘇聯。在二戰期間,蘇聯大量青壯年男子戰死,於是蘇聯組織了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女兵部隊,這些女戰士在戰場上同樣從事一線工作,也就是直接對德軍作戰。

整個蘇德戰爭期間,大約有80萬蘇聯女兵上了戰場,其中有2000多人成了狙擊手,她們有著女性所特有的耐心以及細緻、精確射擊、隱蔽能力。雖然戰後這些女狙擊手只有500多人活了下來,但她們的戰績卻是傲人的,總射殺12000多德軍士兵。蘇軍女狙擊手柳德米拉擊斃了309名德國士兵,獲得“蘇聯英雄”稱號,還得到了美國羅斯福總統的接見。美國對蘇聯的援助雖然佔總援助的比例不高,但是給予的戰爭裝備無疑是雪中送炭,幫助蘇聯在戰爭中恢復原氣。


大秦鐵鷹劍士


今年是世界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第94年,回憶起二戰的那段歷史,多少生靈塗炭,多少戰火紛擾,如今都已化成了煙雲。但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我們在和平年代更要總結戰爭帶來的傷痛和戰爭給我們帶來的深刻教育。

提到二戰,就不得不提蘇德戰爭,這個曠日持久堪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但其實蘇德戰爭之前,蘇聯國土不斷淪陷,人員傷亡慘重,德軍甚至一度攻打到莫斯科城下,那麼為何蘇聯還能獲得蘇德戰爭的勝利呢?

第一,蘇聯國土面積大,地形複雜

二戰期間,德軍採用新式的閃擊戰加重裝甲部隊的先進進攻方式,也就是著名的“閃電戰”。突襲指揮中心、交通樞紐、機場、港口等力求速度消滅敵國,這一作戰方法在歐洲戰場幾乎戰無不勝,歐洲很快淪陷。

但是這一戰術用在蘇聯卻很快失敗了,“閃電戰”轉換成了“消耗戰”,使德軍處於劣勢。這是因為蘇聯的領土面積足夠大,人口足夠多,蘇聯在吸取歐洲戰場失敗的教訓後,決定採用“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

同時又因為歐洲面積較小,地勢更為平坦,而蘇聯地域遼闊,地形變化大,人口又多,又在本土作戰,打起消耗戰自然要比德國更具有優勢。

第二,蘇聯天氣惡劣,德軍補給不足

這是希特勒的一次致命決策失誤,他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指揮三軍,突擊蘇聯,但沒想到蘇聯人的頑強抵抗,戰線不斷被拉長,而當時正逢冬季,俄羅斯的高寒天氣,極端惡劣,在歐洲大陸的適宜溫度下呆慣了的德國人,哪裡見過這種天氣,再加上棉衣等禦寒物品的補給不到位,德國人凍死的凍死,本就遠離家鄉,無法陪伴家人度過重要節日的德軍早已身心俱疲,在缺少補給還要繼續作戰的情況下,已經是為失敗埋下伏筆了。

第三,斯大林的正確領導

當時蘇聯擁有近兩億人口,在斯大林的號召下,可謂是全民皆兵,前線作戰的戰士,幫助後勤的群眾,蘇聯人分工明確,一致對敵。

斯大林作為最有謀略的領導人之一,即便德軍已經攻向莫斯科城下,也執意在紅場舉行閱兵,以壯大士氣,讓蘇聯人相信自己有戰勝敵人的能力。與此同時,斯大林更是頒佈了軍令:“指揮員和政工人員在戰鬥中開小差或者向敵人投降,將被視為蓄意叛逃,那麼其家庭成員將被視為背叛祖國的逃兵家屬被逮捕。”斯大林自己的兒子被俘,也沒有違背軍令。這一狠招的效果十分顯著。

第四,同盟國的支持

1942年,以中美蘇英等國為代表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成立。

美國在二戰初期曾頒佈《租借法案》,根據美國國務院 1946 年的統計僅西方對蘇聯的軍事援助就幫助蘇聯節約了約 164.8 萬人次的勞動力,這個數字相當於戰爭後期 330 個師左右的兵力。同時美國援助的物資在一些關鍵部分彌補了蘇聯軍事生產木桶的短板和節省了蘇聯寶貴的人力物力。

可以認為,沒有西方的部分援助產品,蘇聯贏得東線戰場勝利的過程無疑會大大拖後。

農夫三拳工作室-地心供稿

春朝青牛


蘇聯衛國戰爭是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爆發的,德國單方面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對蘇聯發動了襲擊,這比蘇聯預計的時間早了很多,所以在戰爭初期,大量的蘇聯陸軍主力被殲滅,蘇聯方面損失慘重,在戰爭開始的一年多里,蘇聯就已經損了上百萬的部隊,德軍一直打到了莫斯科城外。

雖然蘇聯軍隊在早期對德作戰中,一直是節節敗退的,但是蘇聯軍隊始終沒有放棄抵抗,戰爭的轉折點是到了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響之後,德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抵抗,蘇聯軍民團結一致,誓死捍衛每一寸土地,部隊源源不斷的補充到前線,隨著冬季的到來,蘇軍逐漸取得了戰爭的優勢,最終擊敗了德軍。

那麼蘇軍在戰爭早期損失了上百萬部隊,大量的陸軍主力部隊被殲滅,為何還能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後,開始發動反攻呢?主要原因是在戰爭之初,蘇軍雖然損失嚴重,但是頂多就是讓蘇軍元氣大傷,還沒有傷到蘇軍的根本,另外蘇聯不只是疆域遼闊,人口基數也很大,在戰 前人口接近1.6億,而部隊規模在1700萬人,德國8000萬人,部隊規模在900萬人。

雖然就戰爭過程來看,德軍的戰鬥力更加強大,但是蘇聯疆域十分遼闊,德軍佔領區需要部隊防守,前線需要部隊進攻,這就分散了戰鬥力。而蘇聯將後方的部隊往前線調派就可以補充兵力。並且蘇聯為了補充兵力的不足,對於徵兵制度也進行了調整,在戰爭爆發前,還需要對士兵進行一番篩選,但是在部隊大量損失後,18歲以上的青年都要求參軍服役,這就補充了兵力的損耗。

可能有人會認為這樣招募的士兵,不都是炮灰嗎,有什麼戰鬥力,這裡就得說一下蘇聯對於戰爭的準備了,蘇聯早就知道和德國不可避免會有一場惡戰,只是沒有想到會那麼快,在當時蘇聯全國有數千個軍訓場地,就是為了給戰爭訓練士兵準備的,而在戰爭爆發後,民族主義迅速的崛起,短短几天時間內,就有數百萬蘇聯百姓要求參軍,這些都是蘇聯在戰爭中能夠發起反攻的動力。

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中,不管是老弱婦孺,基本都加入了戰爭之中,就是這種全民皆兵的狀態,也給了前線士兵們很大的鼓舞,而在諾門坎戰役後,日軍放棄了北上進攻蘇聯的計劃,於是蘇聯從遠東抽調了大批精銳部隊投入戰爭,加上冬天的到來,戰局迅速的扭轉了,這都為蘇軍發動反擊創造了條件。

而斯大林在1942年7月28日,發佈了第227號命令,要求軍隊不管付出多大的傷亡代價,都要誓死保衛祖國,不準後退一步,擅自撤退將遭到軍法處置,也對蘇聯軍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鼓舞了前線士兵們的士氣,也讓德軍的進攻遭遇了頑強的抵抗。

所以正是因為軍令如山,蘇聯人口基數龐大,及時的修改徵兵制度,又從遠東調集軍隊,在軍民團結一致的背景下,蘇聯才能對德軍發動反擊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1.蘇聯成立十幾年後就建成了世界排名第二的完整的工業體系,戰爭爆發後,又及時將重要的機器設備遷移到深遠的後方進行軍工生產,保證了戰爭需求。2.戰爭爆發前就已研製成多款先進武器裝備,如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等,為戰爭取得最的勝利奠定了基礎。3.軍隊編制保密性好,德國軍事顧問只知道蘇軍有380多個師,卻不知道這個數字可在幾天之內翻番。蘇軍部隊從班長往上直到師長,每一級指揮員都有一名副職是隱形部隊的主官,一旦戰爭需要,部隊開拔後,這些隱形部隊主官留下,也就是一個師的指揮架構,補充進預備役軍人後,再從倉庫裡取出因部隊換裝封存的會熟練使用的武器,立刻就變成了一支齊裝滿員的戰鬥部隊。4.俄羅斯人有著尚武傳統和頑強的作風。5.蘇聯的婦女兒童都參加到衛國戰爭中,做著力所能及的事,如修築工事、裝配武器等。6.嚴格的軍紀和榜樣的力量是蘇軍取勝的法寶之一。“蘇聯幅員遼闊,我們卻沒有退路,因為背後就是莫斯科”,一名指導員的話激勵著無數軍人浴血奮戰。7.成功的間諜為蘇聯最高統帥部的決策起了重要作用。8.盟國的軍事援助起到了雪中送碳的作用。9.歐洲戰場和後期開闢的第二戰場牽制了德軍有生力量。10.完整的軍事教育體系為蘇軍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指揮人員等等。這些因素的集合就是蘇軍在初期損失幾百萬人員,仍能打垮強大的德軍,並攻克柏林的原因。


紅色海棠zcj


這種大規模的戰爭勝負直接體現的就是實力,然而,實力並不是一時的勝敗所決定的,是縱觀整場戰爭才能體現出來的。

蘇德戰爭初期,蘇聯一個月差不多損失兩百多萬人的部隊,看上去蘇聯不堪一擊,而實際上,蘇聯還有著無限的戰爭潛力。對於蘇聯來說,損失一兩百萬部隊其實影響並不大,蘇聯隨便動員一下,幾百萬部隊就出來了。然而,決定勝負的並不是人數,人數只是這一方面。


對於德國一方面來說,德國之所以戰敗,總體上的原因就是實力。有人歸結原因說是德國被兩面夾擊,而且戰線拉的過長才導致失敗的。我們看戰線過長帶來的是什麼問題,戰線過長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後勤補給不夠用。德軍的後勤補給真的是很難用樂觀來看待。蘇德戰場上的德軍,後勤從來沒能跟上過。德國汽車數量不夠,鐵路不好用,沒辦法,餓著肚子打仗?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前線德軍每天需要600噸物資,然而戈林只敢和希特勒打包票是能運過去300噸,實際上卻不到100噸。


其次,德國的鋼鐵石油基本就是蘇聯的零頭。德國的工業水平根本就不夠看。德軍二戰期間也就拿出來兩萬多輛坦克,飛機什麼的也是少得可憐。重武器產量根本就跟不上戰爭的需要,打仗就是在消耗自己。

而反觀蘇聯,坐鎮蘇聯本土,等著你來。德國人打來了,前期德國人勢如破竹,然而等到莫斯科周邊了,德軍就開始寸步難行了。首先就是後勤不夠用,其次就是蘇聯已經開始磨刀霍霍了,雖說這刀磨的比較晚,但是,還是磨了,而且他的刀要比德軍的刀更鋒利。



二戰期間,蘇聯的各個工廠都在加緊製造武器,俄軍賴以生存的T34坦克在戰爭期間就是在各個拖拉機廠生產的,總共生產六萬多輛。你德國人虎式坦克再強,一個也幹不過十個。而且在蘇聯人擋住德國人的同時,英美都對蘇聯大規模援助。


對於蘇聯來說,挺過了1941年,就能緩口氣和德軍對著幹了。希特勒的計劃也就是在年底結束戰爭。原因很簡單,就是德國人耗不起,而蘇聯卻能耗得起,蘇聯人多,工業產值高。對於德軍來說,打掉一個蘇軍師就立馬能補充進來十個師的兵力,坦克打壞一輛立馬來十個,而德國不同,打死一個德軍就少一份力量,打掉一個坦克就真的少一輛坦克。

蘇德戰爭從莫斯科開始,德軍就開始大面積消耗掉精銳和國力。莫斯科折了五十萬,斯大林格勒再度損失1/4的德軍部隊。



德國人呢,其實並不是戰術什麼的運用不合理,戰略什麼也沒錯,錯就錯在不該開戰。德國屬於,開戰之後,深陷戰爭泥潭,無法自拔,也不允許他拔出來。後面對很多國家的戰爭,並不是德國人就想打,而是非打不可,你不打的話,人家來打你,德國人玩的就是先下手為強。


然而德國碰到了蘇聯,蘇聯土地廣袤,人口眾多,德國人就直接被拖死在了蘇聯的冰天雪地裡了。德國的戰術已經不適用於蘇聯了,蘇聯這土地面積和人口,德軍只能靠後勤堆。


軍武文齋


在德國閃擊波蘭前,德國曾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所以儘管德軍在歐洲大陸四處掃蕩,但卻沒能引起斯大林的重視,斯大林知道蘇德兩國早晚會有一戰,只是沒想到會來的這麼早。

1941年,希特勒突然集結了550萬大軍,向蘇聯發起進攻,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

戰爭前期,蘇聯國土不斷淪陷,士兵傷亡的數字也在不斷增加,甚至德國還一度打到了莫斯科城下。

我們知道,這場戰爭最終是以蘇聯攻克柏林為告終,那麼蘇聯前期面臨著這麼大的劣勢,為何最後能發起反攻呢?

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蘇聯國土面積足夠大。

歐洲國家不斷淪陷,除了因為德軍的裝甲部隊,還跟它們的國土面積太小有關。

蘇聯不一樣,蘇聯的領土面積足夠大,人口足夠多,所以蘇聯在不斷的戰敗中,開始了“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由於戰略縱深足夠長,德軍引以為傲的閃電戰就失效了,還慢慢轉變為長期消耗戰。

蘇聯地域遼闊,人口又多,又在本土作戰,打起消耗戰自然要比德國更具有優勢。

第二,德國補給出現問題。

德國把戰線拉得太長,後勤的補給就跟不上,比如莫斯科戰役,當戰爭進入冬季以後,德軍缺少禦寒衣物,凍死的凍死、凍傷的凍傷。本已疲憊的德軍,在缺少補給還要繼續作戰的情況下,已經是為失敗埋下伏筆了。

第三,蘇聯人的抵抗意志。

當時蘇聯擁有近兩億人口,在斯大林的號召下,可謂是全民皆兵,有負責生產武器裝備的,有負責前線作戰的,也有負責後勤補給的,在兵源上,蘇聯具有德國所不具有的優勢。

更關鍵的是斯大林。

斯大林向前線士兵下達“只准戰死,不許投降”的死命令,並派人前去監督,一旦發現士兵主張投降或者當逃兵,前線負責監督的人就可以直接開槍處死,甚至是該士兵的家人還會受到牽連。

這一狠招,效果還是不錯的。

第四,英美等國的支持。

美國在二戰期間曾弄了一個租借法案,簡單來說,就是美國向同盟國免費或有償提供糧食、軍事物質以及武器裝備。

資料顯示,運達蘇聯的物質價值約113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1500億美元,美國的這些物質支持,對蘇聯戰勝德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蘇聯高度依賴鐵路運輸,但戰爭的發生,切斷了鐵路設備的生產,戰時,蘇聯有近92.7%的鐵路設備都是有租借法案提供的;蘇聯的後勤支援,還是由數十萬輛美國製造的卡車提供的;此外,美國提供的定量口糧、衣物也是至關重要。

再如武器裝備。

二戰期間,蘇聯空軍共接收了18200架飛機,相當於戰時蘇聯生產飛機總數的13%;即便蘇聯裝備的坦克大多是蘇聯製造的,但蘇聯紅軍依舊部署了約7000輛租借坦克,佔到了蘇聯戰時生產坦克的8%。

可見,英美等國的支持也很重要。


金兔歷史


從古自今一場決定戰爭勝利的因素有非常多,基本有天時、地利、人和等等各方面因素而決定。而我相信世界並沒有絕對運氣這麼一說。而當時蘇聯雖然損失慘重,但在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蘇聯並不是靠的運氣。那是由於什麼原因能讓蘇聯反敗為勝的呢? 在戰爭初期納粹德國與其盟友突然去進攻蘇聯,並迅速佔領蘇聯領地,讓猝不及防的蘇聯損失慘重。在當時蘇聯處於絕對的劣勢,在沒有絲毫準備的情況下蘇聯下能迅速完成動員,組織軍隊進行抵抗最後贏得勝利。贏得勝利最重要因素是因為蘇聯佔據主場優勢,雖然德國投入兵力與裝備遠遠勝過蘇聯,但蘇聯能從參加二戰遠方軍隊以及民眾源源不斷補充兵力、物資和德國拉開了持久戰,而遠征來的德國因為久攻不情況下兵力以及物資遲遲得不到補充。到了戰爭的中後期,寒冷的北國完全被冰天雪地而籠罩,由於天氣原因德軍大部分帶來裝備威力大大受損,由於物質缺乏,寒冷天氣讓德軍兵力受到了實質性的重創。現在的蘇聯完全佔據兵家取勝之道的天時、地利、人和。 不過在關係到國家存亡危機的戰爭期間,蘇聯軍方是極其殘忍、沒有人性的,為了補充軍力,蘇聯男性幾乎全部拉去了戰場,甚至有在不得已的情況可以徵召女兵的命令。其中很多都是剛上過戰場的,且對那些不上前線的,臨陣逃跑的人直接執行槍決,甚至導致蘇聯人口出現匱乏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