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字較於漢文,算不算另一種文字?

蟄存


“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中國文字是以象形始創的漢字, 毫無疑問漢字滲透著圖騰文化。深人挖掘漢字構形所蘊藏的含義, 可以窺見我國古代曾存有圖騰和從圖騰到漢字的演進歷程及其文化意蘊。

漢字的演進變化和自然界的進化過程一樣是必然規律,所以歷史上漢字從甲骨文以來發生過多次主動地治理漢字的過程和自然流變的自然變化過程。

秦始皇頒佈了“書同文”,以小纂作為全國統一通用的字體,用於公文法令,同時廢除了其他字體。這次漢字的簡化和統一,對政治經濟的統一和文化的發展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間又創造一種比小篆更為簡便、更為定型的新書體。這就是“隸書”。隨著秦王朝的覆滅,小篆也就迅速退出歷史舞臺,隸書成為社會首要書寫方式和書法的典範。其後不久,出現了更為規範的楷書字體。漢朝以後楷書佔據正統地位。

此後,民間又漸漸創造出的新的書寫形式,有的寫法筆劃多,有的寫法筆劃少。一般筆劃少的佔多數。這些筆劃少的書寫形式叫做簡體字,筆劃多的叫做繁體字。簡體字一般不被官方認可,只流行於民間,因此又叫俗體字。

漢字依次有陶器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九種字體。

文字數量也日漸增繁。秦代的《倉頡》、《博學》、《爰歷》三篇共有3300字,到1994年冷玉龍等的《中華字海》,收字數更是驚人,多達85000字。

近現代,簡化字運動在人民群眾仍舊繼續進行著,特別是紅軍解放的地區,到處都可以看到簡體字。它們出現在人們手寫的稿子和各種印刷品上,人們稱之為“解放字”。隨著解放區的擴大,“解放字”也普及全國,在群眾中為新中國漢字簡化運動打下良好的基礎。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一次簡化字運動的效果突出。

所以,簡體字是漢字演進過程的一個必然結果,是一脈相承的繼承和發展。


火鳥也


謝謝!

我個人認為簡體字不能算另一種文字的!中國歷史悠久而文明,雖說字體型態上進行了簡化,那也文字進化與革命,繁體字有繁體字的美,歷朝歷代,都對文字進行改革,直到解放初期確認了簡體字應用廣泛和推薦!

現在的年青人,對繁體字不認識多了。傳統文化要傳承保留,那也是對傳統文化尊敬而光華!

個人認識膚淺,也只能如此!




簡體字是相對繁體字,是一種減少了筆畫的文字、是將意思相同的字簡化為一個字,並不是另外一種文字。一簡一繁就能說明了為什麼政府花費巨大人力物力將部分漢字進行簡化,原因之一就是讓初學者便於認識和書寫。例如繁體字“讀"被簡化為“讀”。而一個“窗”字就有“窗、窓、窻、牕、牎”等六個字。將其簡化歸類為一個“窗"字。

簡化漢字是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並不是當時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心血來潮所採取的拍腦袋行為,也是在廣泛徵求廣大專家學者們意見後,根據當時為了掃除文盲而採取的一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促進教育發展的重大舉措。

解放之初,全國約有五億多人口,文盲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左右。為了新中國的建設,掃盲工作成了當務之急。由於漢字過於稠密,筆畫繁多,使得初學的人們感到畏難。這就有了簡化字。

文字是記錄和傳達語言的書寫符號,擴大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際功用的文化工具,對人類文明的促進起很大的作用。文字有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這三種類型大體上標誌著文字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表音文字最便於人們人們學習和使用。

漢字是典型的表形與表意文字。對於初學者而言,不借助於文字改革時所發明的、被推廣至全國的漢語拼音字母,不說會認會寫,就是口唸也很困難。

所以說,文字的簡化,對促進國民素質教育起著巨大的作用。否認了這一點,主張恢復繁體字,也僅僅是少數人不尊重歷史、忽視了歷史前進的步伐,也可以說就是推歷史倒車。

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簡化字也可以起到推動和促進的作用。現在中國所出版的正規工具書,都有簡繁字體。所以說,簡化字從誕生到目前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並沒有阻礙中國的教育、文化和各方面的發展,反而對普及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2020/09/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