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冷三秋夜,安閒一老翁”—白居易晚年的生活寫照

《秋雨夜眠》—唐·白居易

涼冷三秋夜,安閒一老翁。

臥遲燈滅後,睡美雨聲中。

灰宿溫瓶火,香添暖被籠。

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

“涼冷三秋夜,安閒一老翁”—白居易晚年的生活寫照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唐代著名詩人。

唐德宗,貞元十六年進士及第。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等職,此後宦海沉浮幾十年,在政治和文學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政治上,白居易對於朝政利弊敢於直言進諫,因此得罪了許多權貴。在地方主政期間,白居易能感受民間疾苦,親自主持修建了許多有利民生的工程,如挖掘水井,改善百姓引水條件,疏通河道,發展農業灌溉,增加糧食生產,修築堤壩,防止洪水毀壞農田等。直到今天,在許多白居易當年執政過的地方,還能看到和白居易有關的遺蹟。

“涼冷三秋夜,安閒一老翁”—白居易晚年的生活寫照

文學上,白居易的詩以寫實為主,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的稱號。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對後世詩壇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白居易晚年經歷幾十年宦海沉浮,世態炎涼的磨鍊,看透了朝廷腐敗無能,世間人情冷暖,做事的風格從前期的兼濟天下,逐漸變成獨善其身,心灰意冷的他一心向佛,希望在佛法中尋求一片清淨之地。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白居易已經六十多歲,體衰多病,患有風疾,半身麻痺,在家養病期間又被朝廷任命為河南尹。白居易推辭不過,不得已託著病體去上任,剛到任上自己最喜歡的兩個小妾,樊素和小蠻就離開了,正在惆悵之時,又傳來摯友元稹病故的消息,白居易一時悲痛欲絕,心情特別寂寞淒涼。這首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所作。

“涼冷三秋夜,安閒一老翁”—白居易晚年的生活寫照

解詩:“秋雨夜眠”是唐代詩人經常表現的題材。主要寫的是詩人孤寂閒散的生活狀態。

在寒涼的深秋夜晚中,有一位安靜恬淡的老翁準備入睡。

燈吹滅後遲遲才躺下睡覺,伴著淅瀝的秋雨聲漸漸沉睡。

燒了一夜的火盆已經熄了,再加點火使氣溫升起來在溫暖的被窩裡繼續睡。

早上天晴了有些寒冷不想起床,看看窗外的紅葉被風霜掃落飄零在臺階下。

“涼冷三秋夜,安閒一老翁”—白居易晚年的生活寫照

“涼冷三秋夜,安閒一老翁”:“三秋”既是深秋。說明了這首詩的季節氣候,是在一個寒冷的深秋夜晚,秋風蕭瑟,秋雨襲窗,使人感到寒氣逼人。在寒冷的深秋夜晚中,一位安靜恬淡的老翁正準備入睡。“安閒”二字刻畫出了老人悠閒緩慢,安靜恬淡的生活狀態。

“臥遲燈滅後,睡美雨聲中”:“臥遲”寫出了老年人睡眠少,不易入睡的特性。燈滅後老翁遲遲才躺下睡覺,正因為睡的遲才沒被雨聲打擾,而是伴著淅瀝的秋雨聲沉沉睡去。窗外秋雨綿綿,屋內老翁沉睡,一靜一動,一幅和諧、安詳的畫面展現在讀者眼前。“睡美”表現了老翁心無掛礙,悠閒恬淡的情懷。

“涼冷三秋夜,安閒一老翁”—白居易晚年的生活寫照

“灰宿溫瓶火,香添暖被籠”:燒了一夜的火盆已經熄滅了,再加點火使溫度升起來在溫暖的被窩裡繼續睡。“灰宿”說明火燒了一夜。然而雖然是深秋季節,卻還不到需要整夜烤火取暖的時候,老翁不但烤了一夜的火,清晨還貪戀“暖被”不願起床,這種突出老翁怕冷、懶床的的寫法,生動的描繪出老翁體弱懶散的形象。

“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早上天晴了有些寒冷不想起,看看窗外的紅葉被風霜掃落飄零在臺階下。深秋夜涼,風雨交加,火紅的楓葉一夜之間被無情的風雨吹落滿地,這自然的肅殺景緻讓人感到淒涼。然而,老翁卻漠不關心,只是一味的貪睡,說明老翁看慣了風雨,突出了老翁心如止水的心境。

“涼冷三秋夜,安閒一老翁”—白居易晚年的生活寫照

這首詩,語言清新,寓意含蓄,詩人將自己老年的形象和心境,以及晚年對政治的心灰意冷,生活上孤獨寂寞的狀態,通過細緻的刻畫描寫成功的展現給讀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