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经》“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经文: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者,就是善为道者实证玄同得一无上妙境的大宗师,能够入浊世(邻国)度化众生的维摩吉大士。辩者就是浊世的成功人士,要么居君王高位,要么是口若悬河的辩论家。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十五章)。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分别以佛身、菩萨身、人王身、长者身、乞丐身等三十二种身份现身说法,大宗师也是如此,内证境界不可思议,外在形象混迹众生,或高贵无比,或最为低贱,所以世人深不可识。

如何理解《道德经》“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十五章)现愚人身而为说法。俗人是“辩者不善”,大宗师是“善者不辩”,昏昏闷闷。

佛教说不可轻视一个乞丐,菩萨就混迹在乞丐中。老子说不可轻视愚人,大宗师现愚人身。那些辩论家,那些成功人士并不是善为道者,命运也极为可悲。

如何理解《道德经》“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经文: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实证玄同无上妙境的证悟者守住“一”,所以又称为得一者。得一者是不生不灭的。“人法地”的归宿是地,“地法天”的归宿是天,“天法道”的归宿是道。

人法地是修行的第一步,人法天是修行的第二步,人法道是修行的第三步。肉体是归于地的,万物之灵是归于天的,玄照力是归于道的得一就是归于道,所以说“知者不博”,知者就是得一者,得一者以无分别心玄照无分别性。

如何理解《道德经》“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不博,无分别心也。博者不知,博者是分别心见分别性,所见都是差别,不同,牛是牛,马是马。见天道者就是知者,见万物者就是博者。所以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第二段经文: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经文:圣人不积。王弼注:“无私自有,唯善是与,任物而矣。”河上公注:“圣人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与贫也。”王弼认为不积就是无私,无私因为圣人无己,无己因为圣人契悟无形之和,契悟无形之和因为证得玄同得一河上公认为不积就是积德不积财。

庄子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归。”(天道篇)世人有己则积聚无已,首先是积形,这个肉身是最重要的;

如何理解《道德经》“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其次是积财,有财可使鬼推磨;其次是积威,使人畏己。有形为徼,无形则妙积形者失无入有,失妙入徼,最多是人法地,归宿是地。圣人不积是人法天,故归宿是天。

地是凝积之物,从这个意义上,积是地道,不积是天道。“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地道积,天道不积。虚空法界是不积而成为大,地虽大,但与天相比也是沧海一粟。

如何理解《道德经》“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经文:既以为人己愈有。王弼注:“物所尊也。”这就是“为天下溪,为天下谷,无己是至虚,所以能容万物。圣人愈为度化浊世众人而牺牲自己,自己愈能融入虚空法界。

庄子说“藏天下于天下”,又说“真人藏于天”,藏于天下的胸怀虽然博大,但远远不如藏于天的胸怀。陆九渊说:“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这就是“己愈有。”

如何理解《道德经》“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经文:既以与人己愈多。王弼注:“物所归也。”圣人两手空空,一无所有,都奉献给世人了。但圣人所累积的玄德遍满太虚空,日日增长。

第三段经文: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之道,圣人之道,天道圣道都是一,不是二。天道如水,善利而不争;圣道如水,善利而不争。这就是老子宣说的《道德经》,又名《天道经》。

如何理解《道德经》“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