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為何不斬草除根,殺了陳友諒之子,反而送他去高麗吃泡菜?

風雪夢不逝


朱元璋是一個多疑的人。當他在一眾文臣武將的幫助下,建立江山後。他覺得那些幫他打江山的功臣們,都是有威脅的人,因此對他們非常忌憚。

為此,朱元璋發動了“洪武四大案”,殺了六萬多人。在這場大殺戮中,那些可能對朱元璋構成威脅的人,也因此被他清理得乾乾淨淨。

不過,奇怪的是,朱元璋卻並沒有殺陳友諒的次子陳理。

(朱元璋劇照)

照理說,陳友諒的兒子對朱元璋江山的威脅,肯定是很大的。這種威脅,絕不亞於朱元璋的那些功臣們的威脅。我為什麼這樣說呢?

其一,陳友諒的兒子陳理並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

當年,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中,打敗並殺掉陳友諒,抓獲陳友諒的大兒子陳善後,次子陳理逃脫出來,回到武昌,宣佈繼承陳友諒的皇位。隨後,朱元璋率軍前去攻打武昌。從當年冬月,一直打到第二年二月,都還沒有把武昌攻下來。由此可見,陳理年紀雖小,卻是個頑強的人。

後來,朱元璋抓到大將張必先,把張必先綁到武昌城下示眾。張必先是陳友諒的一員驍將,張必先被殺,在城中造成一陣恐慌。陳理見城中將士及百姓無法節制,再加上朱元璋派出陳友諒舊部進城反覆勸降,陳理才出城投降。

而且,就算陳理投降朱元璋了,他還不安生,多次口出怨言。

這樣的一個人,而且是個容易衝動的年輕人,確實是非常危險的。

(陳理劇照)

其二,陳友諒的舊部有可能擁戴陳理造反。

要知道,陳友諒曾經是南方軍閥中的老大,大漢皇帝。他手下戰將如雲,文臣眾多。陳友諒被朱元璋殺掉後,他的親朋好友、文臣武將痛恨朱元璋的,肯定很多。

歷來開國皇帝都非常忌憚前朝皇帝的子孫。根本的原因,就是害怕有人擁戴前朝皇帝的子孫作亂。清朝初年,擁戴崇禎皇帝兒子們,或者借崇禎皇帝兒子之名作亂的事件,就有好幾次。宋朝末年,也多次發生這樣的事情。

陳理本身是一個不容易馴服的青年,陳友諒的舊部怨氣又多,因此,造反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不過,就算陳理是個如此危險的人物,朱元璋也沒有殺他。

當他口出怨言的時候,朱元璋本該以此為藉口,及時除掉他的。可朱元璋只是非常開通地說:“此童孺小過耳。”就是說,這不過是一個小孩子犯下的小過錯而已。朱元璋對陳理的處理,就是把他送到高麗去。

我們都知道,要麼就把敵人殺掉,要麼就把敵人放在眼皮底下監視起來。把敵人放到遠方去,難道不害怕敵人造反作亂嗎?當時朱元璋究竟是怎麼想的呢?

(陳友諒劇照)

我認為,朱元璋這樣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陳理在高麗沒有群眾基礎。

高麗雖然不在明朝的掌控範圍內,但是,陳理在高麗卻也沒有群眾基礎。畢竟陳友諒曾經的勢力範圍,是在中國南方。就算可能有個別陳友諒的舊部逃到高麗去,想要擁戴陳理,但人數肯定也非常少。高麗本土的人,對陳友諒並沒有太多的好感,不可能支持陳理。

二、高麗屬於外國。

高麗對於明朝來說,屬於外國。陳理如果要組織人造反,也只能造高麗王的反,不可能造明朝的反。造明朝的反,那就得帶領高麗人打進明朝來。要知道,明朝的邊關是有軍隊駐紮的,想打進明朝來,談何容易?

就算是高麗王組織全高麗的軍隊,和明朝開戰,尚且不是明朝的對手,何況只是一個造反者。

三、高麗是明朝的屬國。

高麗在很長時間裡,都是大陸中原王朝的屬國。和中原王朝的國家,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從古至今,幾乎沒有發生過朝鮮半島的國家,打進中原來過。因此,在這種歷史文化背景下,高麗人是絕對不可能支持陳理,幫他打明朝的。

四、陳理受到了嚴格的監控。

朱元璋之所以把陳理送到高麗,就是非常信任高麗。這份信任,高麗是絕對不敢辜負的。因此,他們會非常小心地看護著陳理,害怕出現任何閃失,造成明朝興師問罪。陳理受到了這樣的管控,顯然是沒有任何機會的。

事實上,陳理在高麗的情況,正如我們分析的那樣,不但沒有掀起任何風浪,生活還過得相當悽慘。《李朝太宗實錄》裡記載了高麗王把陳理封為“陳王”的事情。不過,雖然封為陳王,但待遇似乎名不副實。儘管沒有記載高麗王給了陳理什麼樣的待遇,但是,《李朝太宗實錄》記載了高麗王賜給陳理“一名婢女”“一些米豆”“酒十瓶”這樣的話。可見,陳理的排場是很小的,生活是很不寬裕的。

(參考資料:《明史》《明太祖實錄》《李朝太宗實錄》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都別搶,我來答。

朱元璋之所以不願殺死陳友諒的後代,我認為既可能是因為朱元璋尊重陳友諒這個對手,不願意讓他斷子絕孫,當然最重要的可能是因為朱元璋認為陳友諒的後代壓根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所以與其殺死他,不如把他打發遠遠的。

俗話說“勝者王侯敗者寇”,陳友諒只是在和朱元璋爭奪天下的鬥爭中失敗了,但這並不就意味著他是一個壞人、是一個無能的人,不管是陳友諒還是朱元璋都對反元事業做出了貢獻,就像項羽雖然失敗了,但秦朝的滅亡他有不可磨滅的功勞。

在電視劇《朱元璋》中,陳友諒被塑造成為一個叛賊般的壞人,這一點屬實讓人難以接受。

而這些功勞都不能隨著劉邦和朱元璋的勝利而被抹殺,儘管朱元璋評價陳友諒說“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明太祖實錄》)”,不過我相信朱元璋對於陳友諒還是有一種“英雄惜英雄”的情愫。

在鄱陽湖之戰中,陳友諒死於流箭,他一共有兩個兒子,一個叫陳善,在鄱陽湖之戰中被俘虜,關於他的下場沒有過多記載,想來應該沒有被殺,畢竟朱元璋連陳友諒的第二個兒子陳理都放過了,沒有理由不放過陳善。

畢竟陳善被俘虜後,陳理就帶著陳友諒的屍體逃回了武昌,在那裡扯著陳友諒的大旗繼承了父親的陳漢政權,改元德壽。不過第二年就被朱元璋親征擊敗,陳理出城投降,當時朱元璋勸慰陳理說不要害怕。

理遂降,入軍門,俯伏不敢視。太祖見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庫財物恣理取,旋應天,授爵歸德侯——《明史·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這時候的陳理多大呢?不過是一個12歲的小孩子,他能懂什麼,無非都是那些陳友諒的舊部下唆使他繼續和朱元璋對抗。

朱元璋不僅善待陳友諒的兒子,也很善待陳友諒的父親和兄弟,他的父親被封為承恩候,大哥被封為歸仁伯,二哥被封為懷恩伯,按理說這一家子應該感恩戴德的繼續活下去。但這個陳理偏偏有點不知好歹,經常口出怨言,可能是覺得朱元璋虧待了他們,或者對朱元璋懷有一絲恨意。

太祖平武昌,封普才承恩侯,友富歸仁伯,友直懷恩伯,贈友仁康山王,命所司立廟祀之,以友貴祔。理居京師,邑邑出怨望語。帝曰:“此童孺小過耳,恐細人蠱惑,不克全朕恩,宜處之遠方。”洪武五年,理及歸義侯明升並徙高麗,遣元降臣樞密使延安答理護行。賜高麗王羅綺,俾善視之。亦徙普才等滁陽——《明史·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朱元璋到底還是不忍心殺陳理,於是就把他給打發到了高麗國去吃泡菜去了。朱元璋之所以不殺陳理,我覺得可能還因為他覺得陳理這個人難成氣候,要是朱元璋覺得他很聰明,將來可能威脅自己,那可能狠一狠心就給殺掉了。

但因為陳理並不具備這種聰慧,朱元璋也就覺得他不足為患,所以也就不殺他了,這樣一來,還能給自己留下一個美名不是?

而這個陳理到了高麗國以後日子過的真是毫不艱難,一來遠離故土,語言不通,身邊沒有個人說話;二來高麗國王也不是很待見他,他到了那邊以後高麗國王打發給他九匹苧布,後來又賞賜給他一些微薄的田地讓他自力更生,還賞給他一名婢女。

後來他有一個兒子,估計就是和這名婢女生的,雖然陳理名義上是個王爺,但是拔毛鳳凰不如雞,陳理過的那叫一個艱難,最後在貧病交加中死去,棺材板都還是李氏王朝賞賜的。


圍爐談史


本來元末之爭,湖北人是可能主導元末後的天下大勢的。可以自漢光武帝的春陵系之後再次執掌天下。但湖北人好內鬥真不是蓋的。一手好牌因為陳友諒的自私自利打的稀爛,成全了安徽人。

自古以來農民起義軍,就沒幾路好貨,軍紀差,魚肉百姓,殺人如麻。

但徐壽輝部幾年時間就可以積聚百萬之眾。與徐壽輝為人正真,厚道分不開的。徐壽輝是羅田多雲鄉上五堡(今天堂九資河)人,原是販賣土布的小商販,他身格魁偉,相貌非凡,為人正直,見義勇為,在群眾中享有很高威信。

與朱元璋相比,雖然不如朱朱元璋手下那麼多人才,但好歹也有陳友諒和明玉珍這樣的優秀將領。

但論義氣和忠誠度,徐部下跟朱元璋部下根本沒得比。除了明玉珍好點。其它將領一個比一個奸詐,一個接一個的反叛想自己當皇帝。天下大勢都未定,就開始內鬥消耗來了。焉能不敗。

農民起義,大字都不識一個,談什麼主義信念也搞不懂,聚眾起義,自然義字當頭。一個個的內鬥翻盤,義氣何在,再怎麼牛也是必敗無疑了。

再看朱元璋手下最重要的兩個人物無疑是朱文正和徐達了。

陳友諒已經佔據長江中游,與朱元璋相比,有地理優勢和人力優勢。順江東下,船隊遮天蔽日。如果拿下洪都,則可直搗朱元璋腹地,天下大勢基本定了。

但可惜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是個天才少年。洪都守衛戰,抵擋住了陳友諒的攻勢,陳友諒軍隊士氣被消磨,死傷慘重。勝利的天平向朱元璋一方傾斜,順江東下平推變成了朱元璋逆江而上。

朱元璋創業之初,團隊也許不是最強的,確是忠誠度最高,最團結的團隊。手下猛將如雲,卻未曾聽說想要殺主自立的。

陳友諒就是典型的卑鄙小人的做派了,位子都沒坐穩,就迫不及待的殺主自立,死有餘辜!


碼上春秋


陳友諒這個人做事不講究,也沒有朱元璋地道。而且因為急著稱王,結果被朱元璋釜底抽薪,乾死在了鄱陽湖之上。


陳友諒不地道?做事不講究?怎麼死的?

陳友諒本來姓謝,因為他的父親入贅到了陳家,所以改姓了陳。家裡面世代漁業為生,但是元朝末年天下大亂,陳友諒就趁著這個風氣參加了天完紅巾軍。

從一個小小的士兵,最後竟然功至元帥,可見陳友諒率兵打仗的能力還是有的。但是後來天完紅巾軍出現內鬥,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沒能得手,準備逃往黃州。

陳友諒趁機殺了倪文俊,收編了他的部隊,自稱宣慰使,開始掌握天完紅巾軍的實權。後來他一邊繼續反元,另外一邊開始在紅巾軍內部搞內鬥。

殺了戰功卓卓的趙普勝,後來又挾持了徐壽輝,並且自稱為漢王。後來不滿足於做王,又把徐壽輝殺了自立為帝。而在另外一邊朱元璋也沒閒著,漸漸形成了三分天下。

雙方一邊繼續反元,另外一邊經常傾軋對方。但是由於陳友諒奪權手段不光彩,因此在此消彼長之下,大部分人都投降於朱元璋。

最後雙方的一場戰爭發生在鄱陽湖,陳友諒不小心中了一支流失。史書上面的記載是射中眼睛,穿過後腦勺,死的可謂是悽慘無比。既然漢王都死了,朱元璋打得就輕鬆了。



陳友諒兒子陳理怎麼回事?為何到了高麗?

陳理其實是陳友諒的二兒子,上面還有一個哥哥陳善兒。但是在這次戰爭當中,哥哥陳善兒被朱元璋俘虜。當時陳友諒的太尉張定邊趁著天黑,帶著陳理和陳友諒的屍體,連夜逃回到了武昌。

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張定邊扶持陳理登基。但是朱元璋這邊準備趕盡殺絕,在同年的冬天便大軍壓境。為了解決圍城之困,丞相張必先前來救援。

但是才到半路上,就被常遇春活捉。張必先活著的消息傳回武昌之後,整個武昌城混亂不堪,大量人員準備投降於朱元璋。人心都已經不在了,陳理也沒有堅持的必要。

因此他將城門打開,跪在路上迎接朱元璋的到來。朱元璋看到他的身影之後,立刻把她從地上扶了起來,還拍著他的肩膀說道:“你年齡還這麼小,我不會把你怎麼著的”。

朱元璋把武昌的國庫搬空之後,就帶著陳理回到了南京。朱元璋不僅給他封了侯,陳友諒的幾個兄弟叔伯,都得到了封賞。但是陳理整天悶悶不樂,只好借酒消愁。

每天喝得醉醺醺的陳理,也有點口無遮攔,經常說一些反朱元璋的反話。這樣的事情傳到朱元璋的耳朵裡面,讓他很是不舒服,於是把陳理找來:


我先前念你年紀比較小,所以不打算懲罰你。但是你不能仗著我對你的恩惠,如此的肆無忌憚。既然你如此不知感恩,你就到高麗住著吧。”

其實朱元璋還是比較好心的,他給當時的高麗王一大筆賞賜,讓他必要的時候接濟一下陳理。到了高麗之後的陳理,生活狀況直轉而下,要不是高麗王時不時的接濟,估計最後都餓死了。

陳友諒的後人在哪?九姓漁民怎麼回事?

有關於陳友諒的後人,網上主流媒體的說法是“九姓漁民”。原來當年陳友諒兵敗之後,朱元璋把他手下大將後人發配到各個地區。

他們的後人被要求必須住在漁船上,世世代代都不能登岸,這種情況一直在清朝才出現改變。

其實這部分並不是陳友諒的直系後人,只能算作是一部分。陳友諒戰敗之後,他的幾個兒子為了躲避朱元璋的追殺,逃散到了全國各地。

比如說他的大兒子,再後來改為了謝姓,來到了四川白帝城居住。一直過了6代人,才改回了陳姓。他們這一代人,後來分佈到了四川、貴州、重慶等地。



重慶南川陳、湖南張家界陳、湖南靖州廣西融水陳張、山西洪洞、河廣東龍川河源陳煙殷鍾、北泊頭、河南偃師密縣登封陳夏、湖南澧縣岳家湖花園臺陳、湖南臨澧陳劉等等。都有陳友諒後人。

史之策


“成王敗寇”,這是歷史的客觀規律,朱元璋和陳友諒就是一個例子。那麼為何朱元璋沒有殺了陳友諒之子呢?不殺也就算了,為何不放在身邊監視,卻要送到韓國去?是韓國的泡菜好吃嗎?

不可否認,朱元璋和陳友諒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歷史成就了前者的帝王之路,卻拋棄了後者。陳友諒被殺,其子陳理卻能夠活了下來,這是朱元璋的動了惻隱之心?還是朱元璋不懂“斬草要除根”,“野火燒不盡,春風吹有生”的道理?我們來看看史料上是如何記載這段歷史的。

公元1363年8月,陳理的父親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中被亂箭射死,陳理被手下一干人挾持回武昌後稱帝。第二年,朱元璋親征武昌,大敗陳理,陳理投降。陳理進入朱元璋的軍營中,跪地害怕的發抖不敢抬頭,朱元璋見陳理年幼弱小,就過去扶起陳理,握著他的手說,我不會治你罪的。金銀財寶任由陳理選取,然後讓他返回南京。

這陳理住在京城,一直猶豫寡歡,悶悶不樂,有時還口出狂言,言語要替父報仇之類的。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朱元璋知道後,說: 這是小孩所犯的過錯,恐怕他會受到小人的欺騙和誘惑,不能牢記朕對他的恩典,還是應當讓他遠離京城為好。就這樣陳理被送到高麗(今韓國和朝鮮)。韓國是我附屬國,當時韓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多數時候靠我天朝的救濟和吃著泡菜過日子,既然到了陳理到了韓國,那韓國泡菜自然是吃過的(這麼說是為了順應提問者吃泡菜一說)。

之所以朱元璋沒有斬草除根,殺了陳友諒之子陳理,我認為有下列原因:1 朱可能真的動了惻隱之心,不忍心殺這個孩子。但可能性小。

2 籠絡人心,陳友諒雖然被殺,但是陳友諒還有一部分力量存在,其統治思想還影響著被其統治過的地區,如果善待陳友諒之子,何愁沒有更多的人來投奔?這是最大的可能。3 朱元璋為了日後給自己博得一個好名譽。





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其實各位如果仔細點去看一下大明王朝的一些歷史知識的話,就會知道跟朱元璋做對手的這個陳友諒所轄的土地上面的那些軍民,有一個奇怪的特性,就是講義氣。

這是一件好事兒,為什麼?因為你手底下人講義氣,你只要跟他們打點好關係,基本上不會背叛你,但是如果你本人不講義氣,那你很有可能會被這些人一直拒絕,甚至於最後他們造反。

其實陳友諒在第一次和朱元璋的對決裡面是稍占上風的,但是後來自己大敗而歸,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自己後院起火,沒辦法,陳友諒是謀朝篡位,自己幹掉了曾經的兩位老主子,然後才登上的那個位置,所以陳友諒勢力底下,有很多人不服他,當然不服,不是說這些人想要造,反而是這些人覺得陳友諒不講義氣。

當然陳友亮手底下也有一些講義氣的,比如說張定邊,就一直幫著陳友諒打點折各種各樣的事情,陳友諒死了以後,他甚至讓陳友諒的兒子登上了位子,這個陳友諒的兒子指的就是我們本文的主角陳裡。

好,講完這些東西,咱就講講朱元璋為什麼不殺了陳友諒的兒子。

他要想想,在陳友諒的政權裡面分為兩波人,一波人講義氣,但是陳友諒殺了他們的老主子,感覺陳友諒這個人不地道,所以不配和陳友諒做事情。第二個講義氣,跟陳友諒稱兄道弟,所以幫程友亮一起打天下。

無論是哪一撥人,他們都是講義氣,他們都是要看來的那個主子,(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到底講不講義氣,才肯配合他做事情,說起來這幫人還真挺奇怪的,所以無論如何,朱元璋都必須做出來一副自己講義氣,講義氣,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重守承諾,一諾千金,這才是真正講義氣的表現。

這個陳友諒的兒子,雖然是陳友諒的一派的,但是朱元璋進攻的時候,陳友諒的兒子站出來第一個頭像,並且是開城投降,這一點對朱元璋來講,簡直就是一個意外之喜。同時對朱元璋來說,接下來怎麼處理陳友諒的兒子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別人是自己投降的,你如果這個時候殺他有點說不過去了,而且手底下那麼多人都看著呢,如果這裡稍微一個處理不慎,那接下來將會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所以對於朱元璋來說,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這個人控制在自己的身邊,當然控制在自己的身邊,那還不算事,還得把她帶出原先他所管轄的土地。

就好像曹操接管了劉表的荊州之地後,把劉表的兒子遷出了荊州之地一樣。

原本陳友諒的兒子如果這樣一直保持下去的話,朱元璋能養他,白白胖胖,一直到老死,但是沒想到陳友諒這個兒子不消停 ,酒後吐真言,當然自己父親就是被對方給殺死,這一點無所謂,直接就在那裡破口大罵,罵朱元璋。

這還了得,這件事情如果讓陳友諒原先的手下聽到了,那是要出大事兒的,所以乾脆讓你去一個你能夠說話,但是你說話的聲音別人聽不到的地方,高麗這個地方最好不過。


漩渦鳴人yy


明太祖朱元璋為何不斬草除根,殺了陳友諒之子,反而送他去高麗吃泡菜?

陳友諒曾經是朱元璋在成王霸業歷程中,最為強大也最為危險的人物之一,曾多次給朱元璋製造危險以及麻煩,後來在潘陽湖一戰,朱元璋重創陳友諒主力,並且陳友諒在激戰當中,中箭身亡。按道理來說,依照朱元璋睚眥必報的性格,對待陳友諒的殘存勢力,定會趕盡殺絕,更何況是陳友諒的骨肉,絕對不會放過,但為何留給陳友諒的兒子一條生路,並且送他去高麗吃泡菜呢?

陳友諒的兒子們

為什麼說兒子們呢?據正史記載,陳友諒共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陳善之在潘陽湖戰役中被朱元璋俘虜,而次子陳理,在戰敗後,由大將張定邊掩護逃出生天,之後在武昌稱帝,繼續他父親的大業,奈何手下無強兵,身邊無猛將,在朱元璋大軍的凌厲攻勢下,兵敗如山倒,也被朱元璋生擒。

朱元璋把武昌的攻陷之後,俘虜了陳理,帶著他回到了南京。一路上陳理戰戰兢兢,心道這下肯定難逃一死。誰知朱元璋不僅沒有殺他,還給他封了侯,並且陳友諒的幾個兄弟叔伯,都得到了封賞。

按理說,陳理僥倖活命,並且衣食無憂,應該慶幸才對,但是陳理卻整天悶悶不樂,看著大明朝逐漸強大,可是又無可奈何,只好借酒消愁。

每天喝得醉醺醺的陳理,也有點口無遮攔,經常說一些反朱元璋的反話。這些話,不久就傳到朱元璋耳朵裡。為了以示懲戒,朱元璋便把陳理打發到高麗,吩咐高麗國王好生照顧,也算是眼不見心不煩,畢竟這是曾經仇敵的兒子。

要知道,當時的高麗只是大明的屬國,各個方面較之大明相差甚遠,如果在南京還能錦衣玉食,那麼到了高麗,能按餐吃飯,就已經很不錯了。雖說朱元璋囑咐過高麗國王,但是這個國王也不傻,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個罪人,剛開始好吃好喝招待,時間久了,難免不收人待見,據說到了後期,陳理還要親自下地幹好活,才能有口飯吃,不被餓死。最終,陳理病死在高麗,到死也沒有再踏上故土一步。

朱元璋的理由

朱元璋的性格,從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出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親兒子都可以殺。卻為何對一個仇敵的兒子網開一面呢?這個要從當時的局勢以及情況來分析,在打敗陳友諒後,朱元璋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失,而陳友諒的部下,除了強大的水軍裝備外,還有很多有實力的將領,當時正是用人之際,為了安撫這些人,不得不做出某種姿態來表示寬仁之心。且當時各個大小勢力還在與朱元璋對抗或者觀望,為大局來講,朱元璋的所作所為,均是考慮到當下的局勢而做出的一種態度,是向天下人表示,我老朱是一個仁厚之人。

後來把陳理打發到高麗,也必定給高麗國王交代過某些話。所以才會有陳理下地幹活,飢寒交迫病死在高麗的事情發生。

我不殺你,但是也不會讓你好過。這可能就是朱元璋的風格。


史曉生


朱元璋一生之中碰到的第一位強大的對手,就是漁民陳友諒,這位來自湖北的梟雄,憑著高超的政治手段,在徐壽輝的隊伍中成長壯大,並最終廢了徐壽輝,取而代之,成為割據政權漢國的最高領導人,軍政一把抓,尤其善於水戰,其所打造的戰船可以說放在任何封建時代都是頂尖的存在。



然而佔據長江上游的陳友諒,卻在鄱陽湖中大敗,於亂軍之中中流矢而亡,其手下部將張定邊火速回武昌立陳友諒次子陳理繼漢王大位。

當時陳理剛剛十二歲,尚在懵懂年級。

攜勝利之餘威的朱元璋進軍武昌,陳理眼見大勢已去,主動出城投降,朱元璋很高興,封陳理做了歸德候,緊接著護送陳理在南京定居,如此過了六年,朱元璋大業已定,遂將陳理等人送到高麗定居,從此這位命運多舛的陳友諒之子,在高麗過著窘迫的日子,吃著泡菜,直到死亡!

其後世子孫仍舊在韓國繁衍,成為韓國的一份子!

一代梟雄朱元璋,怎麼就沒有殺陳理,反而送他去了韓國呢?



一,朱元璋還處在創業階段,對於投降的敵人,如果沒有善待之,那麼天下就沒有敢歸降之人,自己為自己增加了難度,所以他必須把戲唱好,給天下人一個明示,更是給陳友諒舊部一個明示,我朱元璋,優待俘虜!

二,等天下大勢已定,內外憂患已然在掌控之中,那就得到了該算總賬的時候,怎麼算?按輕重緩急,威脅重者必殺之,但是陳理還算規矩,且陳友諒部眾早已被打散,重要人物都已離世,諒陳理翻不出什麼浪,所以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判一個流放,而且還是國際流放,直接流放到韓國,你一個處在異國他鄉之人,只能是客死他鄉了,這也算是一種恩賜,讓你苟活,就不錯了!

三,當時的高麗,現在的韓國,就是跟在朱元璋後面的小弟,是明帝國的藩屬國,其國王不準稱帝,而且其繼承王位者需要明帝國冊封,那時候的高麗以及其後的李氏朝鮮忠誠的充當了獄卒,將陳理永久的禁錮在韓國這片土地上,但凡有任何異動,必殺之!



話說回來,朱元璋對陳理算是照顧有佳了,畢竟留了活命,而高麗以及後來的李氏朝鮮也對其給予一點物質資助!


舊史風


其實朱元璋戰敗陳友諒後,陳友諒的兒子陳理沒多久,就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沒殺陳理,朱元璋應該有以下考慮:


其一:朱元璋滅掉了自己最大的對手陳友諒,他很有把握自己就是天下之主了,所以,朱元璋就會考慮如何樹立治理天下的形象,凡事斬草除根反而不利於統治,攻心為上。


其二:陳理不像陳友諒,這麼具有威脅性,根本不是朱元璋的對手,甚至領軍打仗的能力都沒有。


其三:朱元璋還是很看得起陳友諒的,雖然打敗了陳友諒,但不想把事做絕,陳理最終被送到朝鮮半島上去生活,告訴高麗王他(陳理)不為官,不為民,說白了就是圈禁起來養著;其實朱元璋的好多對手的遺孤,朱元璋能保全的都保全了,還是比較地道的。


過去即歷史


朱元璋不但沒有斬草除根殺了陳友諒之子陳理(1351―1408),也沒有殺明玉珍之子明升(1356―1393),之所以沒有殺陳理,其實還和明升有關。

明初將領楊璟曾經寫信給明升勸降,其中如此說:

大意是說:陳友諒的兒子(也就是陳理)竄歸江夏(武昌),我們明軍前往討伐,陳友諒的兒子走投無路投降了。主上(朱元璋)寬恕其罪過,並封給他爵位,恩榮的盛大,天下都知道。您沒有他那樣的過錯,如果能幡然醒悟,自求多福,則必定可以享受封爵土地,保住先人祭祀世代不絕,這麼做豈不是又好又明智嗎?

由此可見,對投降的陳理的待遇,從博弈角度有給天下尚未平定之時其他割據勢力做榜樣的作用,之前的方國珍雖然反覆無常,朱元璋也並沒有殺他,大致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要說也確實蠻作死,陳理和明升後來居然還經常會面發牢騷,不過朱元璋卻認為他們畢竟年幼,是受人蠱惑,所以就把他們都送去了高麗。

這一年是洪武五年(1372),陳理22歲,他活到了永樂六年(1408),去世之年58歲,作為一個實際上的囚徒,也不算短壽了。

朱元璋沒有必要殺已經成為死老虎的陳理和明升等人,他們本身和朱元璋清除的功臣其人物屬性和功能作用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