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元末的張士誠和陳友諒來說,你覺得他們是敗在個人因素上,還是敗在沒有像朱元璋一樣的文臣武將上?為什麼?

用戶58667638356


最關鍵的是在於二人的個人能力和操守都比朱元璋差的太遠。文臣武將倒是次要的,下面就逐一分析。



在清水看來,張士誠好比三國裡的劉表,守家之犬爾。朱元璋夾在張士誠喝陳友諒之間,之所以敢率先攻擊比自己強大的陳友諒就在於朱元璋看出張士誠不思進取,就想著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日子。沒有平定天下的志向和勇氣和能力。這樣的人註定難成大器。

張士誠以販賣私鹽發家(和現在販毒差不多)由於張士誠成事以後佔據了江南一帶的富庶地區,而這片地區自兩宋開始就是最富庶的地區,而且長時間不受戰爭的困擾,因此張士誠所屬地區的百姓過的很不錯,而且張士誠也日益驕奢。朱元璋攻擊張士誠,雙方几經戰鬥。張士誠被被朱元璋所敗所殺,而張士誠認為自己失敗是上天不佑,就是胡說八道了。

張士誠敗就敗在他不思進取,目光短淺。他以為只要不攻擊別人,只要守住自己的現有的地盤就行,他忘了,天下群雄和他想的不一樣,一統天下的不僅有朱元璋的還有別人。當朱元璋和陳友諒激戰的時候,有人建議他攻擊朱元璋老巢南京,被張士誠所拒絕,他根本就沒有這個意識,更別說坐收漁利了。再就是富裕的生活洗刷了張士誠的進取心。處於最富庶的江南地區張士誠的驕奢淫逸就在所難免了,朱元璋看到了張士誠的馬車,就連馬槽都是銀子打造。不僅感慨起來,手下人拍馬屁說,張九四(張士誠原名)未成大事而如此驕奢焉能不敗。朱元璋則說,就算成就天下如此驕奢天下也長不了。



作為朱元璋最大的對手陳友諒敗於朱元璋之手,如果說上天不佑還是可以的。陳友諒確實有點倒黴,運氣不佳的意思。但最要的就是人品太差,性情殘暴(與張士誠性格反差很大)。陳友諒以漁販起家。成事以後是長江以南的霸主,擁有超過朱元璋的軍事實力戰鬥。和朱元璋比鄰而居。公元1360年,陳友諒殺了自己的主公徐壽輝,自己稱帝,改國號為天完(意思是壓大元一頭)在公元1363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展開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內湖大戰,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敗於朱元璋,並且當場被射死。 陳友諒和朱元璋 元都是最有實力統一全天下。但最終朱元璋成就大事。

如果張士誠是劉表,陳友諒就是袁紹了,鄱陽湖就是他的官渡之戰。朱元璋跟陳友諒決定性的戰役就是鄱陽湖大戰了。陳友諒號稱自己有六十萬軍隊,而朱元璋當時只有二十萬軍隊。陳友諒敗就敗在這生性多疑和剛愎自用上,由於殺了徐壽輝,不少人都離他而去,造成上下人心不齊。陳友諒的指揮又出現戰略性失誤,陳友諒的戰船都是大船,機動性太差。陳友將所有的船都連起來,原本大船機動性就差,這一連就更動不了了。結果被朱元璋一把大火就燒,陳友諒也死在亂軍之中。

陳友諒最大的缺點就是品行太差,沒有領袖感召力和親和力,這一點朱元璋就具備和做的就很好。陳友諒殺徐壽輝這件事,做的很不地道,有點太早了,也讓軍中的將領得知都很寒心,真是誰都敢殺啊,說不好自己那天就把自己給殺了,所以但是有很多的將領都不願在跟隨。

再就是朱文正牽制了陳友諒的主力部隊。朱文正手中只有4萬人,硬是擋住了陳友諒的進攻,而且堅守85天,以4萬防守60萬大軍還能夠堅持85天,朱元璋真會用人。而陳友諒手下卻沒有這樣的武將。失敗就是必然的了。

我是清水空流 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我來說下個人的看法。

在元朝末年的大勢中,張士誠與陳友諒做為割據一方的豪雄都有問鼎天下的可能,但是卻先後敗給了朱元璋,最終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明帝國。

他們兩個的失敗,主要還是敗在他們的個人因素上面。

元末,群雄並起,鹽販子張士誠佔據了天下最富的地區、布販子徐壽輝在長江中游活動後來陳友諒來到了起義部隊並取得了布販子的信任。此時,徐壽輝手下有四大武將:鄒普勝、丁普郞、趙普勝、傅友德,他們帶領著軍隊橫掃元朝建立了天完政權。

陳友諒於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在採石城五通廟除掉了徐壽輝,登基為帝,國號為漢。在此期間殺趙普勝,丁普郞、傅友德跑到了朱元璋那裡,對於陳友諒來說他成為了皇帝,但是他這樣弒帝的做法也讓手下失去了一種精氣神,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

張士誠心無大志,小富即安。當佔據天下最富的地區後,不思進取,他沒有明白在當時的情況下要麼取得天下,要麼被別人消滅。雖然他曾經抗住了元朝百萬大軍的攻擊,但是最終也是敗在了朱元璋手裡。


江楓漁燚


張士誠是敗在未雨綢繆上,張士誠最富有,保暖思淫慾,對軍務上沒有堅持改進,在思想上安於現狀,並沒有實際有效的未來戰略計劃,內部人員也無十分成才的軍事參謀,整個控制的地區富有且慵懶,城池不高且內有糧倉,周邊窺視者無數,雖然擊敗一般匪寇起義沒問題,但隱患眾多,而固然失敗,與陳友諒相比,軍力上差的最多,與朱元璋相比,缺乏進取的銳氣。 陳友諒當時的軍隊將士實力最強悍,軍餉雖然不如張士誠富有,但也不匱乏,陳友諒的失敗在戰術上,孤注一擲的決戰往往缺乏細節上的安全保障,故隱患重重準備不足而就決戰於千里之外,戰術上的重大失敗在於個人為大,一意孤行,不聽進諫,說明陳友諒胸襟不夠強大,而內部又賞罰過於嚴格,太沒有人情味的軍隊固然抱怨重重,激化潛在矛盾,影響將士鬥志,所以說失敗不是偶然的。反觀朱元璋,他屬於相對實力最弱的,既沒錢兵又寡,好日子還沒過,對外壓力也大,正因為如此,所以不掉以輕心,內部當時上下君軍團結,後來建立大明後就亂殺功臣數萬人,那是後話。而當時元璋本人,胸襟豁達,膽識超群,審時度勢,對當下情況分析客觀而清晰,朱的成功不僅如此,最重要的是陳友諒給了朱機會,讓朱反而更加強大,如果這三家打局部戰爭慢慢推進,或者陳友諒不著急全力拿下而先以維穩為主的話,以時間換空間,拖下去的話我相信最終勝利屬於陳友諒的,而張士誠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陳友諒的失敗似乎是天意難違,古有赤壁之戰的典型案例,也沒有引起陳的重視,而再次幾乎同樣複製當年的重大失敗的因素,天要收人也不過如此了。就像希特勒沒有重視拿破崙的滑鐵盧失敗一樣,也是幾乎複製了同樣的重大失敗,所以有時候不是在於智慧,在於天要收人了…


南帝北丐鳴蟲葫蘆


馬後炮的評論無意義 成功有必然 更多的是偶然 後來人添油加醋 胡編濫造成必然的因果關係 實際上都一樣 朱元璋的成功也是偶然 其他人的失敗也並非必然 運氣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