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国:长江存储CEO杨士宁是中国半导体的天才,幸运携手写历史

长江存储董事长、紫光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伟国 16 日出席以“新十年,芯梦想,新格局”为主题的第一届长江存储市场年会,首次揭开中国第一颗自研 64 层 3D NAND 芯片的低调面纱,作伙伴年会更携手合作伙伴一起展示强大的产业生态链。

赵伟国回首长江存储自研 3D NAND 芯片这三年多来的过程,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来阐述这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更透露长江存储的“造芯”之路,共投入超过 1000 亿元的资源。

赵伟国:长江存储CEO杨士宁是中国半导体的天才,幸运携手写历史

长江存储投入 3D NAND 技术研发,从 32 层技术切入,一直到 64 层芯片成功研发、量产,更提出独步全球的 Xtacking 技术,这当中执掌研发、组织团队的关键人物即是长江存储 CEO 杨士宁。

赵伟国表示,杨士宁绝对是中国半导体研发界的天才,组织了一支半导体研发团队,一路以来能吃苦、能打仗。他更谦称自己是干不了活的人,但非常幸运能和杨士宁把长江存储做起来。

赵伟国指出,杨士宁在半导体产业多年来的经验,已经被肯定有能力,但做存储芯片的研发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现在已取得非常好的进展,未来还要补充之处,是运营管理等环节要再改善,追求精益求精。

存储“造芯”之路以来,赵伟国也感悟存储行业是很非常血腥,竞争十分惨烈,但仍有群联董事长潘健成、江波龙董事长蔡华波这些优秀的企业幸存,他对存储产业的前景是充满信心。

赵伟国:长江存储CEO杨士宁是中国半导体的天才,幸运携手写历史

技术狂人杨士宁:要相信上帝,因为他创造了物理

一向个性低调且不爱面对媒体,对于半导体技术研发有着疯狂热情的杨士宁,也在年会上首度对外侃侃而谈长江存储的 3D NAND 研发成果。

杨士宁早年的研发生涯中,在美商英特尔非常多年,之后才投入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研发领域。

他形容,存储芯片真的是不好做,比他当初在英特尔研发 CPU 还难,因为 CPU 最难在前段,只要前段问题解决,之后不会有大问题,但存储芯片不是,从前段到后段要一路过关斩将,跨越很多槛。

“问芯Voice”询问杨士宁在打造 3D NAND 技术的同时,是如何建置 3D NAND 专利保护网?

他表示,“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保证,我们的做法跟在美国公司没有不一样。”

从投入研发的第一天起,长江存储就对知识产权有高度的尊重,要追求世界一流标准,且要求要“双向保护”,意思是公司不能侵犯别人,但别人也不能侵犯公司累积的技术专利。

杨士宁进一步对“问芯Voice”解释,只要合法合规做出来的产品,没有任何公司可以保证不会和别人完全没有冲突,长江存储也独家开创 Xtacking 技术,且核心专利都掌握了,未来也持开放的心态,如果友商想要授权获得专利,都是可以谈。

赵伟国:长江存储CEO杨士宁是中国半导体的天才,幸运携手写历史

Xtacking 技术:新人的全垒打

杨士宁表示,全线导入 Xtacking 技术的 64 层 3D NAND 芯片是全球存储密度最高,和国际竞争对手如 96 层的技术比较,差距仅在 10% 之内,但真正的瓶颈在“规模”,只要产能规模够大,就算是生产 64 层 3D NAND 芯片也是可以有毛利的。

他也感谢供应商,因为供应商当初陪着长江存储在走过试水温的 32 层技术这条路时,也跟着“赔了一点钱”。

过去,谈到国产芯片,大众的刻板印象是技术低端、策略低价,总是走不出“双低”格局。

长江存储开创的 3D NAND 新局,对于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意义,不单是打破 3D NAND 技术国际垄断,其创造的另一个高度,是无论在产品质量、知识产权,都比肩国际大厂,追求世界级的标准。

杨士宁强调,一定要守住产品的质量底线,出去东西不是走低端在地毯上卖,绝对要对标国际企业级的规格。

赵伟国:长江存储CEO杨士宁是中国半导体的天才,幸运携手写历史

2018 年,长江存储的 Xtacking 技术在国际会议上问世时,完全惊艳市场。

杨士宁对“问芯Voice”指出,当时确实很多人包括业内、公司内部都对于 Xtacking 技术抱持相当大的怀疑,认为若是这种工艺在性能、密度、成本上都有好处,那为什么别人不做?

他解释,因为长江存储在这个领域是个新人,如果再依循传统工艺的路子走,不会是最合适的。

因为是存储界新人,一来负担小,二来公司也需要一个战略突破点,来支撑一家新公司进入成熟行业。虽然 Xtacking 技术非常难做,但在分析利弊下,做了一年的实验,长江存储也证明自己现在成功了。

他认为,长江存储刚成立的时候虽然规模很小,资历很年轻,但在基本判断上,是绝对的勇于创新。

杨士宁说了两次,要相信上帝,因为物理是上帝创造的。

他也透露,长江存储在量产 64 层 3D NAND 技术后,要跳过目前国际大厂都在生产的 96 层技术,直接上 128 层。这样的宣言也证实业界多时的传言。

Xtacking 第一代的技术虽然非常好,但第二代 Xtacking 才是真正开拓功能和性能上的优势,不单是技术上的突破,未来还要追求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让客户可以透过客制化要求,以工艺和性能展现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