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最後的盛世,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到底有多少水分?

三徵新疆兩平西藏,五大武功帝國興邦。

窮兵黷武耀武揚威,刀劍豈知萬民興亡?

乾隆皇帝自詡十大武功威震天下,十全老人更是古今未有。若如乾隆一家所言,那麼這十次戰役堪稱是史上少有,乾隆也自是功高蓋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得存在。可是,歷史上的乾隆在康熙、雍正兩朝的積澱下創造出有清以來的盛世,在這之後便開始驕傲自滿,自詡大國天朝,開啟了危害中國百年之久的閉關鎖國。那麼讓乾隆驕傲無比的十大武功又有多少含金量呢?

王朝最後的盛世,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到底有多少水分?

所謂的十全武功是指公元1747至1792年乾隆一朝的十大軍事行動:

十全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二次受廓爾喀降,合而為十,是為十全武功。

大清經過千古一帝康熙皇帝的治理:滅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征討噶爾丹,完成了版圖的初步定型。在雍正勤政下,國庫日益充盈,為乾隆發動軍事活動奠定了經濟基礎。

乾隆二十年和乾隆二十二年的兩平準噶爾可以給十全武功記一功,經由此兩番戰役,清軍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兩路,清除了準噶爾汗國叛亂,加強了對西北附屬國的實際控制,也為日後擴張疆域版圖、吞併西北小國打下了基礎,這兩次戰役不得不說有實際意義。

王朝最後的盛世,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到底有多少水分?

被清軍救下的小和卓恩將仇報,不僅參加了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還在之後與回族的兄長大和卓串謀,企圖脫離清朝控制。在南疆人民和巴達克山族的支持下,清將兆惠平定叛亂。自此一戰,看出來西北少數民族對清王朝的支持和信賴,依附於實力強大的清王朝是西北各族人民的選擇。乾隆皇帝也是趁著歷史的趨勢,在西北三戰中,首次統一了西域,新疆這一地名首次出現在歷史長河中,新疆也完整劃入了清朝版圖。乾隆二十七年,為了鞏固王朝取得的大片疆土,乾隆帝設立伊犁將軍,進一步促進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融合,也完善了對新疆的軍事化管理。

上述三場戰役,體現了乾隆帝對西北邊境的重視和管理,這三大武功,影響至深。新疆劃入中國版圖,乾隆皇帝功不可沒。

西北戰事已平,西南烽火又起。乾隆五十三年,廓爾喀進攻中國西藏。清特使巴忠私自允諾廓爾喀每年進貢1.5萬兩白銀,以求平息戰亂。紙裡包不住火,允諾未能實現,事情敗露,巴忠自殺。乾隆五十七年,福康安揮師討伐廓爾喀,清、廓各有損失。於是,於第二年正月雙方議和並簽訂了<>: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地位平等;

金瓶掣籤制度首次提出並得到漢、藏兩族的統一認可。

王朝最後的盛世,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到底有多少水分?

這是一降廓爾喀。

在1792年,廓爾喀再度入侵西藏,福康安再度領命入藏,並徹底擊垮廓爾喀。此戰得勝時,乾隆皇帝已是56歲高齡,這一戰也是所謂十大武功的最後一戰。此戰後,自詡天下無敵的乾隆皇帝作《十全記》,並自號十全老人。

兩平廓爾喀,加強了清政府對西藏的控制能力。金瓶掣籤也為後世和平解決西藏民族問題提供了歷史性思路。

在這五大武功,加強了對新疆、西藏的控制,也極大的促進了民族的融合。中國能有當今版圖,乾隆朝這五大武功是千古之功,萬世福澤。

比起上述的五大武功,以下的另外五大武功完全是多此一舉,勞民傷財之舉。

譬如乾隆十二年和三十一年的兩平金川,兩次都是三次用兵,甚至在第一次耗時兩年也為擊敗金川土司莎羅奔,最後還是金川方面主動議和才給了乾隆皇帝一個顏面下臺。如此窮兵黷武,不惜六次用兵,耗費將近20年的光陰解決金川問題,實在是划不來啊。

平緬戰役更是慘敗,雲貴總督劉藻謊報慘敗軍情,自殺謝罪。替任楊應琚貪功冒進走了前任的老路,被乾隆徹查,也以死謝罪。到了三代總督明瑞卻因朝廷供應糧草不足,而被圍象孔,兵部尚書明瑞戰死,清軍幾乎全軍覆沒。直至傅恆這位經略徵緬,未與緬甸主力相遇,反而在瘴氣中損兵折將,三萬大軍回國時僅剩1.3萬。最終還是因緬甸東征暹羅起義,顧及兩面作戰不利戰局,主動與清朝議和,才成就了這所謂的平定緬甸一大武功。此役清軍損失慘重,並無戰國。完敗被自誇為完勝,這便是乾隆皇帝及清朝臣子自負的真實寫照。

王朝最後的盛世,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到底有多少水分?

之後的平定林爽文,更是大材小用。殺雞焉用宰牛刀,以清朝天國雄師征討3000之眾的農名起義,這難道不是耀武揚威嗎?

安南之戰,本是廣南和安南王國的鬥爭。安南不敵,便請求供奉國清朝的援助,乾隆僅僅為了天朝大國的顏面,就開始勞民傷財,發兵廣南。殊不知征戰百姓苦。如果說九大武功都是有損清朝利益,那麼安南之戰便是多此一舉。

這五大武功要不是得不償失,又不就是多此一舉,更甚慘敗之戰也算到乾隆軍事上的建樹,這是匪夷所思。

縱觀乾隆這位十全老人的十全武功,不能一味的說十全武功是乾隆自吹自擂,更不能跟乾隆一樣自大狂妄,一葉遮目。實際上,乾隆已超的十全武功是功過參半的:徵準噶爾、回族、廓爾喀叛亂,不僅鞏固了王朝對邊境地區的掌控,還促進了民族大融合,這無疑是萬世功業。可是,徵緬失利本就不光彩,僅能顛倒是非,吹噓戰功,也是古今罕見啊;大材小用、多此一舉這十全武功耗費了多少帑金,死傷了多少戰士,搞得多少百姓家破人亡。(光是鹽商就捐出了不下1310萬兩白銀)

乾隆皇帝也算的上一代明君,特別是早年的一番文治武功,雖然說晚年可能有些好大喜功但晚節不保的有為之君也是比比皆是。乾隆皇帝就是一個運氣特別好的人,他繼任時,有兩代人給他打下來的家底,有一個極其強大的大清帝國,可也正是在他手裡,大清國一步步的走向了衰落,等他將江山交給嘉慶時,大清國已經是落日餘暉。一口通商政策固然是規避了一些風險,可也是將大清國完全的隔絕在了世界之外。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同樣的對於國家亦是如此,固步自封,一味的沉浸在天朝上國萬國來朝的美夢之中沾沾自喜,那再等到國門被外國人的堅船利炮打開,已是滄海桑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