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喊“活下去”的,不止是房地产

高喊“活下去”的,不止是房地产


“又一家公司关门了,咱们这层女厕所终于不用排队了。”

早上9点,同事在一边微波炉前热着早饭,一边八卦:“地上一片狼藉,不知道是搬家还是倒闭,但这办公楼交付才多久,不至于刚来半年就着急换办公地点吧?”

娜姐特地看了眼,大门紧锁的办公室,除了地上废弃的纸张和塑料袋,最显眼的还有墙上的公司logo——一家来自上海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公司。

本以为年底等着年终奖,结果猝不及防在年底前“丢”了工作,你说郁闷不?


同样郁闷的,还有菜场大妈,她今年跟肉铺老板结了仇:因为猪肉涨价,客户灌不起香肠,自家铺子的大蒜苗销量直线下跌。隔壁卖了10年水果的老板表示不服,自己才最有发言权:


去年是我遇到最差的一年,之前买高端水果的改买中端的,买中端水果的改买低端的了,前两年喊着“

车厘子自由”,现在改为“苹果自由”。

高喊“活下去”的,不止是房地产

2019年,似乎“都挺难”,房地产也同样令人“头秃”。

1


最近,有媒体曝出某龙头“降薪”,薪级体系由过去地产系统的28级扩展为50级:

40-45是城市总级别,45以上的集团领导级别,职级体系调整为GP(核心合伙人)、SP(业务骨干)、JP(合伙人)三级。


举个例子,一位高级经理级别以前的薪资结构是底薪14400,绩效薪资3600,现在是底薪7600,减少的底薪部分变成绩效。对于媒体说的“大降薪”,该房企回应:薪酬体系调整调整后,大部分人的薪酬水平和原来变化不大。

娜姐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底薪降低了40%”,而非媒体夸大的“工资降了40%”


至于到底是不是降薪,办公室里的HR笑了笑:“嘿嘿,交多少五险一金的可不是看你到手几个钱,底薪才是五险一金的缴纳基数。”


从“活下去”到“薪酬改革”,头部房企一举一动对行业的心理作用,难免会被放大,给本就不明朗的楼市添了几分迷雾。

2


去年最后一天,丁祖昱说:2019年,楼市太难。有哪些难?娜姐选取了几个典型。

生存“难”。先来看一组数据,人民法院公告网数据显示,8月初今年破产的地产商为近300家;10月底,增长为408家;11月24日,为452家……百强房企加入了破产清算的大军,出现破产、被收购以及资管产品违约等,这是“此前未有过的现象”。


进驻南京多年,打造了金陵尚府、东郊小镇、银亿东城的银亿股份,于去年6月向法院申请了破产清算,在银亿股份的吐血大甩卖的救急中,碧桂园等资金雄厚的大佬均有参与。

卖房“难”。江北楼市就是最好的例子,分化加剧、冷热布局,核心区“吃肉”,非核心区“喝汤”都难。找分销、找渠道公司合作渐成主流,一个项目同时引入3家以上的分销渠道公司,进行“末位淘汰制”;而渠道公司为了争取蛋糕,“牺牲”自身优惠吸引买房人。

为什么选择渠道公司?他们有中介门店为基础,采用人海战术,能直接把人拉到售楼处、锁定客户。一位资深房企营销人一针见血:

要么,完不成任务我和团队降薪或走人;要么主动把部分蛋糕分给渠道公司,保证大家能活下去。

买地“难”。在大房企强强联合拿地、开发的情况下,中小房企的拿地难度系数更高。江苏土地统计,2019年南京土地市场拿地最花钱top 5的房企为华侨城、新希望、建发、招商和金茂,而这些放在在南京的项目大部分为联合开发。

“关联企业”。建筑公司、代理公司、策划公司等关联企业,也并不“好过”。年底了,一位建筑公司的朋友诉苦:去年在广州承包了某万亿房企的楼盘建设,但春节前只能拿到10%的工程款。


高喊“活下去”的,不止有房地产行业,但能艰难得“活得久”、“活得好”的,恐怕非房地产莫属。这是克而瑞发布的2019年房企销售排名,这里只截取了前十:


高喊“活下去”的,不止是房地产


前两天,娜姐发现,5年前喊着“再苦3年就转战汽车行业”的那位地产人,又换了一家地产公司,他说:

房地产嘛,虽然工作“高辛”,但收入也“高薪”,毕竟咱家里又不养猪,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