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宇宙奇點之前沒有空間,怎麼理解沒有空間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美麗心願98487637


對於宇宙大爆炸理論,不少人存在誤解。準確來講,我們對宇宙大爆炸瞬間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只能去猜測和想象。我們知道的是從宇宙大爆炸發生一個普朗克時間之後的事情,因為任何小於普朗克時間的單位都沒有意義。

所以,關於奇點的任何特性我們都無法準確描述,現代物理學都不適用於奇點。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猜測,我們也很有必要去猜測!

宇宙一直在超光速膨脹,那麼讓時間倒流,很顯然宇宙會一直收縮,最終收縮到奇點,一個我們無法理解的無限小的點,溫度壓力密度無限高!而在物理學上,一旦出現“無限”兩字,就很難去直觀地理解,因為無限是一種抽象概念,而具體的東西往往都是有限的,比如我們現實生活中見到的事物都是具體的,也是有限的。不僅僅在物理學上,即使在數學概念裡,人類歷史上也曾經因為“無限”出現過“數學危機”!

那麼如何理解“宇宙奇點之前沒有空間”呢?其實按字面意思理解就可以了,奇點之前不但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沒有時間空間到底是一種什麼狀態?

可以理解為一種虛無狀態,宇宙誕生於虛無,也就是“無”。當然並不是絕對的“虛無”,是一種量子真空,會隨機衍生出各種虛粒子然後瞬間消失,奇點就是在虛粒子不斷衍生消失的過程中產生的。

當然,我們很難直觀地理解這種“虛無”的狀態,用我國古代《道德經》中的思想來理解,這種“虛無”更像是“道”或者“混沌”,正如老子所說的那樣“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還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宇宙探索


首先想說,絕對不可相信奇點大爆炸產生了宇宙。因為它的邏輯是錯誤的。必定會把你引入一個死循環。

這個錯誤的邏輯就是有生有。因為這是哲學追問,有生有就可以一直追問下去。就永遠不可能有結果。你要問奇點是怎麼來的,那些發明奇點爆炸產生宇宙的科學家不會回答你。奇點說是極其荒謬的,所以想一想大腦都會死機。電腦運行一個病毒程序,電腦就會死機。所以奇點說是意識病毒。它存在邏輯錯誤。

奇點說和神創論沒有什麼區別。神創論又是怎麼避免死機的?神創論開始用禁止質疑神來避免死機。後來無法禁止人追問上帝從哪裡來。神棍說上帝是“自永有”的。自永有確實是個極其高明的回答。神學可不簡單。有些人認為神學是荒誕的信口胡謅那就錯了。比如方舟子那樣的堅信科學的唯物論者。如果不帶任何成見,神學絲毫不比哲學和科學遜色。因為哲學是神學的婢女,科學是神學的奴僕。很多人都不會相信,科學是為了證明上帝存在,由神棍們發明的。科學本來就是為神學服務的。只不過科學的發展出乎神棍們的預料而已。

有些中國人是非常奇葩的,以近乎崇拜的心理對待科學。同時又非常鄙視神學。堅定不移的相信科學又十分肯定的否定上帝。他們不知道相信科學和否定上帝是矛盾的。

哲學是唯心的,因為哲學第一個概念是存在。存在,這個看起來簡單明瞭的概念在哲學上卻非常難表達。你怎麼確定世界存在?普通人覺得看得見摸得著當然就存在。哲學就是因為不相信看得見摸得著的感性認識才建立的。哲學家認為,看得見摸得著是表面現象。在表面現象背後的機制和原理才是存在的本質。哲學以邏輯為基石,確定存在必須符合邏輯。在邏輯上要確定一個存在,首先得有一個已經確定的存在。然後通過推理演繹才確定其存在。也就是說,要確定B是否存在,首先要有一個已經確定存在的A,通過A與B的關係推演。才能確定B存在或不存在。這個過程就是證明。在理性主義的世界裡。任何事物都必須經過證明。這樣立刻就產生一個問題,第一個存在由誰來證明?所以存在是一個很晦澀而難以表達的概念。你想撬動地球,首先要有個支點。你想研究事物,首先得要有個參照系。

我是哲學的第一個存在。有了第一個存在,才能夠證明世界存在或不存在。在哲學建立之初,我存在是默認的。沒有被證明的。同時在哲學建立之初,邏輯也沒有被運用。按照西方人的說法,泰勒斯說,水是萬物之原。哲學開始建立。這裡既沒有邏輯也沒有證明。隨著哲學的發展,嚴格的邏輯被哲學所運用。

誰證明我存在的?是笛卡爾。笛卡爾說,我思故我。我思證明我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笛卡爾只是證明了一個“思考的我”存在。不是一個肉體的我存在。也就是一個意識存在。所以哲學是唯心的。從順序上說,應該是先有我存在然後才能建立哲學。實際順序不是這樣。只能說我思故我在是先上車後補票。從這個過程就還可以看出,不可能有什麼唯物主義哲學。

有了第一個存在。就容易定義存在了。存在就是被感知。意識是感知的主體,存在是感知的對象。繞了一個大圈子,只是為了告訴你為什麼無法理解奇點爆炸之前。鑰匙就是“存在即是被感知”。

科學和哲學是一回事,當你用哲學的方式看待自然,就是科學。科學也可以叫自然哲學。如是看待生命,就是生命科學。如是看待社會就是社會科學。但是自然科學與哲學也有不同。科學要用唯物思維,要能夠驗證。哲學家說了什麼,根本是不可能驗證的。哲學家說存在即合理。拿什麼去驗證?

唯心思維偏向理性認識。唯物思維偏向於感性認識。存在就是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這不就是存在即是被感知嗎?不對,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唯心思維或者理性主義的結果。比如,一個絕對真空的空間。在唯物思維看就是什麼都沒有。唯心思維則認為空間本身就是有,就是存在。因為這個存在能讓人感知空間。如果是真正的什麼都沒有的“不存在”,那麼就沒有任何感知。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前五識是感性認識的渠道,意識是理性認識的渠道。一無所有的空間不能觸動前五識。只能觸動第六識。

在唯物思維裡,一無所有是一種相對認識。沒有是從有產生的,當把一切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去掉以後就是一無所有,但是還留下一個空蕩蕩的空間。也就是說空間的存在是理所當然的。而在唯心思維裡,一無所有是沒有感知。

奇點說認為奇點爆炸之前,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只能用唯心思維來理解。唯物思維根本不能理解。因為唯物思維認為物質先於意識。如果物質不存在那還應該有容納物質空間。所以唯物思維無法理解沒有空間是怎麼樣的。


常德不離常德不忒


我發覺多數對(高等)物理學感到費解的人,問題出在他們試圖用“直覺”去理解所謂的“物理意義”。

所以我有時候調侃說“物理意義”害死人。最簡單的理解,宇宙實在沒有任何理由是按照“智人”這種特定低熵體的直覺去構建的。所以相信“直覺”是一件極其缺乏理性的行為藝術。

物理學其實只有兩件事:觀測數據,和數學。

永遠不要去糾結數學之外的“物理意義”,那時緣木求魚。如果一個數學公式簡潔有效的擬合了觀測數據並能做出相當準確預測,那這個公式本身就是“物理意義”。

比如狹義相對論使用的閔可夫斯基幾何裡引入了一個“虛軸”(時間軸),有一個i=√-1的因子,你要質疑這個虛數的物理意義麼?

對不起,數學遠比直覺可靠。

回到題目,宇宙大爆炸以及奇點理論,就是物理學家針對觀測數據做出的目前“相對最好的”數學模型的結果。

時間,空間,奇點,曲率…,都是數學概念,直接從數學角度去理解就好了,簡單明快。不要去糾結你的直覺,那才不可靠。

當然,我們也可以質疑我們的數學本身的可靠性。但至少我們還不知道什麼更靠譜的辦法。所以,相信數學(物理)仍然是你目前相對最明智的選擇。


帖木兒


奇點是想象,大爆炸是科學家根據哈勃定律及紅移現象所做出的假說。其它星辰離我們膨脹遠去,太陽系不動,笑話而已。就算太陽系向另一方向遠去,大宇宙就這樣運轉,你能猜到嗎?至於測到的氫化氦,也沒確鑿證據證明宇宙是大爆炸而產生,假說而已。物質包括一切所見所不見物質,奇點是什麼,奇點外物質是什麼,宇宙外邊是什麼?哈哈!搞不明白。萬萬年搞不明白。科學家隨便提個假設都夠人討論八輩子,消遣而已。不過目前還沒比這個理論更靠譜,靠譜不等於百分之百正確,等過n年可能又被新理論推翻了。

科學家提出來在這個問題上也是自己的想象,到現在也不是人們都相信,因為不能證明,永遠證明不了。

……下圖來自網絡





三茅居士


沒有空間是怎樣的一種狀態,這個問題其實就算是最頂尖的物理學家也講不清楚。那些說沒有空間就是虛無或混沌的人實際自己心裡根本沒有底,只是假裝很懂的樣子。

作為本身就在四維時空中誕生的人類,邏輯思維確實很難理解沒有空間的狀態。因為我們時常把空間作為物理背景,認為它是一種理所應當的存在。

然而空間究竟是什麼?很少有人會思考這個問題。事實當今世界最前沿的量子物理學家,有數百位都在探究時空的實質,並且每年會在加拿大的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探討研究的進展和成果。

這是因為科學家們發現了些許令人驚訝的疑似結論:"時空並不是背景,而是產物。超時距的神秘的量子糾纏創造了時空″。也就是說時空並不是量子糾纏的條件,而是量子糾纏的結果。

我們人類生活其中的時空是在量子糾纏中湧現出來的。

這確實令人匪夷所思,但量子力學的確為我們人類重新認識世界打開了一扇窗戶。儘管現在物理學界對很多量子現象及內在基理的認識還屬皮毛。但總有一天科學家會解開量子引力的奧秘,那時對奇點之前沒有空間的狀態也許就會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了。



科學的奧秘


空間是相對的。就是說必須有一個參照系。

比如你的住房有四面牆壁構成了你家的空間,地球和月亮構成了地月空間,太陽系八大行星構成了太陽系的空間,宇宙中的星系星雲構成了宇宙空間。全球範圍的因特網系統、通訊基礎設施、在線會議體系、數據庫等組成了網絡空間。因此,我們明白,一個空間的構成是離不開參照物的。

其實漢字的“間”已經表達了這種意思。兩山之間,兩人之間,兩天之間等等。沒有兩物如何有“間”。

我們還可以從時間、空間和物質的關係來理解空間。由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所構成的現代物理學證明:時間和空間不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時間、空間和物質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尤其是物質。宇宙中不存在絕對空間。

那麼在宇宙誕生之前,也就是在奇點之前,空空如也,沒有物質,沒有時間,那麼空間從何說起呢。什麼也沒有,自然也就無法界定一個空間。

那麼,那是一種什麼狀態呢?好像沒有人描述過,因為很難想象。大概是一個無邊無際,黑暗沉沉,無始無終的“空”。


冬哥譜科


【宇宙空間的鏡像空間是物質中和平衡的重要原因】宇宙大爆炸論的基點是人類物理及數學線性思維的假設,宇宙膨脹的紅移觀測僅僅是當下的科技成果,僅僅是宇宙運動的一個瞬間的運動片段,形成宇宙空間會因為大爆炸無限膨脹下去的假設。

宇宙的運動和空間狀態是什麼模式?當宇宙物質膨脹係數達到臨界點時,宇宙物質塌縮的假設如果成立?質量轉換到能量的狀態會不會達到基點的原初狀態,這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全部假設的物質運動過程,所有質子等基本粒子都被壓縮到一起後,空間無限小密度無限大的基點狀態。

宇宙物質運動與空間狀態是中和平衡的過程,宇宙空間是鏡像的空間,在我們的這個當下宇宙空間的對面(哈勃望遠鏡觀測顯示的觀測),是一個物質密度較大空間較窄的能量通道空間,從鏡像空間對流到鏡像宇宙空間是目前無法觀測的結果,宇宙能量在鏡像空間的密度極大。

宇宙空間的鏡像空間是互為運動的,物質能量基本粒子流從一端流向另一端,沙漏模型是很好的參照物,但絕不是沙漏模型的照搬過來,僅僅是一個比喻。宇宙物質通過鏡像空間時是基本粒子流狀態,在進入較大宇宙空間後基本粒子向原子態的發展就會顯現出來,能量演化過程逐步形成宇宙空間的一切物理規律和數學結構。

我們的這個宇宙世界還要膨脹多少億年充滿了不確定性,宇宙空間物質的塌縮實際是量子力之間的距離縮小,我們的宇宙空間能量減少時,鏡像宇宙空間將再次顯現光輝,人類及宇宙空間中和平衡狀態的其他生命體,也許會通過鏡像空間的通道在鏡像空間中再次顯現出來。

~中和之道如是說!











天道中和


純屬扯蛋(淡),大爆炸前沒有空間,大爆炸在什麼地方施展?這是一個悖論。大爆炸所謂的奇點(爆炸原點)可以在數學上給出一個參照系座標。從大爆炸那一時刻起,可觀察(測)宇宙才是有了定義原點。自從有了生命,再有了進化,再有了我們這些智慧生物,有了記載(歷史)來對比和進步,我們才追就,才有了時間!同樣是悖論。只能說是我們時間才有了參照系內的意義。用時間去考量運動,總結規律,安排生活,才有了意義。

空間理論的定義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空間解說,三維的體模形已經能夠容納萬事萬物。有零維的參照,一維、二維、三維只能計算位置、長度、面積和體積。加上時間形成了時空觀念才計算出運動和運動速度。但是這樣的空間維度忽略了很多,還不能表達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舉些最簡單的例子:顏色,顏色你是不能在三維空間內進行所謂計算的,必須另法表達(色卡)。又例子:酸甜苦辣鹹也是另法表達,和三維計算沒有必然的聯繫。

空間的多重(從)性解釋也是悖論重重,爭論不休。時間的爭論尤其強烈。我個人是這樣定義時間的,大爆炸點後稱為對現在可觀察(測)宇宙有意義時間,在大爆炸點前時間只能稱無法定義時間。

空間的概念定義可分為多種,其本來就存在,不以某點為定義。但可某點分為無意義空間和有意義空間。

解釋:大爆炸點:按哈勃常數推論時間原點,也就是大爆炸原點。


雅安李光傑


個人認為,空間也是“物質”或“能量”,絕不是我們認為的什麼都沒有,只有虛空才真的是沒有。空間是能量場,大爆炸首先展開了空間,空間由無數連續的弦構成三維世界,當兩根弦有相交時組成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再構成複雜的粒子,所以越大質量的物質意味著糾結的弦越多,單位體積內弦密度也就越大,空間也就越彎曲。引力是不存在的,如愛因斯坦的觀點,暗物質也不存在(按照計算那麼大質量的暗物質應該早就被幾十個地下暗物質探測系統探測到了,除非探測機理根本就不對或者空間就是暗物質),空間可不是啥都沒有,它是個能量場,在場裡形成的物質都掛在弦上,怎麼分散?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也可以理解了,尺度越小的粒子越表現波動性,越大的越表現粒子性,量子糾纏和電子遷越也可以理解了,你把基本粒子分開但他們還在一根弦上,他們之間當然是有聯繫的。電子遷越理解為原子尺度內,組成電子的弦散開,又再不同地點重新相交了。沒時間啥事,它就是個想象出來的概念,應該換種說法叫弦的密度,因為質量越大的地方時間流速越慢。對生活在地球的我們來講,宇宙誕生138億年,可在生活在黑洞外圍的人來講,可能就幾百萬年前的事。只有在整個宇宙外的生物才有資格說這個宇宙是什麼時候誕生的,而他的時間應該也是個相對值。


垂天之雲


當談到宇宙的一些終極問題時,人的大腦總是顯得很蒼白無力。舉一個不很恰當的例子,當別人問我們父母是誰生的時候,我們是不知道的,因為那個時候我們還不存在。同樣,宇宙產生了約138億年了,而我們人類大約是宇宙在700萬年前產生的,我們怎樣會知道產生我們的宇宙之前的事情呢?腦洞大開,也只能參雜著過多的主觀猜測。但是,宇宙賦予給我們人類的大腦,具有抽象思維功能,能夠認識物質的本質,掌握其發展規律,據此來推測過去和預見未來,在宇宙方面,最大最為重要的是科學地預測了宇宙奇點大爆炸假設。

那麼,奇點之前是什麼呢?空間是一種什麼東西呢?我認為,奇點之前是沒有空間的,因為現在人類已經認識到空間與物質是密不可分,沒有物質就沒有空間的,空間是物質的組成結構所必須的(比如一個原子中99.8%是空間),是物質的運動屬性、存在屬性。

宇宙是怎樣運動的呢?對於物質的運動,從古至今,無論怎樣揭示,都離不開二方面的運動變化,最為典型的有古代的陰陽學說,黑格爾、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統一規律,和毛主席的矛盾論,還有微觀世界的量子糾纏現象,量子糾纏,不是超光速糾纏,而是同時糾纏、變動。同樣,對於整個宇宙來說,也離不開其內部矛盾的運動變化,這一點的客觀依據是,在吸引力的作用下,大爆炸的最初物質,變成原子,再成恆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的變化趨勢,從而推測到:奇點大爆炸——現實宇宙——回到奇點——再大爆炸的宇宙循環運動。

那麼,又提出了新問題,即最初的奇點是怎樣來的?這還得從對立統一規律的物質運動的大趨勢中尋找答案比較客觀些。科學發現告訴我們,客觀世界中存在著反物質,並且正反物質相遇會湮滅而放出能量。那麼,能量會不會能產生二個正反宇宙呢?若能產生,那麼能量又是從哪裡來的?就不知道了。(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