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佈列斯特要塞保衛戰,為何有些人說蘇軍雖敗猶榮?

jsy809371305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佈列斯特要塞的戰役其實並不算成功。

依靠堅固要塞,蘇軍堅守了一週,從1941年6月22日 到6月29日。

但是,雙方傷亡還是有很大差距。

要塞內的蘇聯守軍大約有9,000人,另外還有300戶軍屬。

攻擊要塞的德軍有大約2萬人。


德軍45師在戰役結束後,做出總結:俘虜7000多名蘇軍,其中包括100名軍官。

德軍482名官兵陣亡,其中32名軍官,另外1000多人受傷。

可見,雙方損失比為1:6。

德軍發動攻勢的時候,蘇軍措手不及,驚慌失措,傷亡很大。

資料這麼寫:據一位倖存者回憶,戰鬥打響後,被炮火驚醒的軍人家屬試圖從所居住的樓房跑往幾百米外的工事,其中包括一位母親抱著尚在襁褓中的女兒。在子彈與炮火橫飛中,這位年輕的母親背部中彈倒在了要塞內的一輛坦克旁,而手中的嬰兒在射擊與爆炸聲中啼哭。

在工事內的多名戰士試圖接近坦克救回啼哭的嬰兒,卻在德軍的射擊中接連倒下。直到天黑時,戰士們才藉助夜色將嬰兒抱回工事,卻發現早已沒有氣息……



雖然德軍有戰略上的優勢,但蘇軍畢竟是駐守堅固要塞。

德軍步兵攻擊這種要塞,等同於送死。

德軍第一天的衝鋒,步兵就死亡281人。



然而,6月24日,也就是攻擊開始3天后,德軍就攻入要塞。

又激戰2天,到6月26日夜間,科布林防線以北的所有防禦工事,除東堡壘外全部被德軍佔領。

佈列斯特要塞存在設計缺陷,就是沒有水源,存水又過少。

此時,要塞內部蘇軍已經斷水,幾乎無法堅持。
資料中寫道:戰鬥打響後要塞內的水井遭到破壞無法取水,這處河道成為要塞內倖存者們唯一的水源。德軍很快意識到該河道對於圍困要塞的重要性,專門調集炮火和狙擊手對準河道,夜晚發射照明彈連續照射河道,稍有動靜便朝河道射擊。炎炎夏日中,要塞內倖存人員在德軍的火力封鎖之下極端缺乏飲用水:由於長時間缺水,人們嘴唇開裂,口舌腫脹,飢渴難耐的孩童們早已哭不出聲,掩體內只能聽到傷員們和孩童們的呻吟聲。為了延長同胞們的性命,蘇軍戰士們冒著生命危險設法接近河道取水。去河道取水的戰士,平均十個人中最多隻有一兩個得以生還。



剩下的蘇軍又支持了3天,德國空軍在6月29日轟炸了它兩次,剩餘的360名蘇軍投降,要塞戰鬥結束。

不過,佈列斯特要塞結構非常複雜,少量蘇軍繼續堅持作戰到7月23日,也就是又堅持了20天。

不過,這種堅持對於德軍造成的威脅,已經幾乎是0了。



其實,佈列斯特要塞打的不能算好,堅持了1周,9000蘇軍被俘7000多人,大部分都是投降的,並沒有堅持作戰。

當然,也有少量蘇軍還是堅持到最後一刻。

數名紅軍士兵在東堡壘陷落後依然躲藏在要塞中。在他們生命的最後幾天,有些殘存的守軍開始在牆上刻字。其中一段刻字寫道:“我們會死,但我們絕不離開要塞”、“我快要死了,但我決不投降。珍重再見,我的祖國。“


薩沙


這場戰爭發生在蘇德戰爭剛剛爆發期間。1941年6月22日,德國不宣而戰,執行預謀已久的《巴巴羅薩計劃》。

蘇德戰爭之初,數百萬蘇軍猝不及防,兵敗如山倒。

(德軍在開戰後的進攻方向)

但是在蘇軍全線潰退的同時,小小的佈列斯特要塞卻如同定海神針,在德軍潮水般的攻勢下屹立不倒,堅持了7天之久。

戰爭發起時,要塞的蘇聯守軍大約9000人,德軍約2萬人是蘇軍的2倍。

雖然蘇聯軍隊人數遠不及德軍,但作為防守方依靠堅固的要塞理論上並無劣勢。可惜,德軍的攻擊太過突然。

1941年6月22日,德軍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對佈列斯特要塞實施了大規模炮擊和轟炸,蘇聯守軍措手不及損失慘重。正在蘇軍亂作一團的時候,德軍開始向這座要塞發動了大規模進攻,面對來勢洶洶的德國軍隊,在起初的戰鬥中蘇軍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抵抗。到6月24日晚間,已經有超過5000名蘇軍被俘,上千人陣亡。

但是剩餘的蘇軍並沒有放棄抵抗,一度使德軍的攻擊陷入僵局。德軍第45步兵師師長費力茲將軍在寫給最高統帥部的信中報告了蘇軍抵抗之激烈,他是這樣說的:在我看來,解決敵軍的唯一辦法就是切斷水源和補給,才能逼迫他們就範。

蘇軍的抵抗讓德國人震驚,於是他們對還在抵抗的蘇軍採取了更為猛烈的攻擊。

包括使用火焰噴射器和火箭發射器。

(曾在這場戰鬥中使用的火箭發射器)

有時,為了摧毀一座蘇軍守衛的建築物,德軍會將大量炸藥從窗戶投到屋內,炸藥巨大的威力把建築炸成廢墟,受傷的蘇軍不斷哀嚎,但倖存者依然沒有放棄抵抗。

為了能夠徹底戰領佈列斯特要塞,德軍不得不一座建築一座建築的和蘇軍爭奪,這裡是德軍執行《巴巴羅薩計劃》第一週遇到的最強烈的抵抗,雖然只有9000守軍,卻讓德軍損失慘重。

到了6月29日,德軍對蘇軍陣地進行了兩次大規模轟炸,迫使剩餘的360名蘇軍投降,整個佈列斯特要塞失陷。

在蘇軍士兵守衛的最後幾天,殘存的士兵在牆上刻下了他們在生命中最後的留言,以表達自己和敵人不死不休的戰鬥精神。

例如,一名士兵在牆上刻下了這樣一句話:我快要死了,但我絕不投降。再見,我的祖國!

下圖:

佈列斯特要塞攻防戰體現了蘇軍的戰鬥精神,也是德軍第一次遇到蘇軍的的頑強抵抗。但這只是一個開始,在蘇德戰場上,德軍會遇到越來越多的類似事件,而且規模更大,戰鬥更慘烈,直到把德國人打敗。

蘇軍在佈列斯特要塞的抵抗成為蘇聯抵抗外辱的精神象徵,於是這座要塞在1965年被譽為英雄的要塞!

據統計,佈列斯特要塞攻防戰共造成429名德軍陣亡,668人受傷。而在1941年6月30日之前,整個巴巴羅薩計劃中,德軍的損失才只有8886人。也就是說,佈列斯特要塞攻防戰中,德軍的損失佔到了開戰一週的4.827%。

這樣的戰果對於守衛佈列斯特的蘇軍來說是值得稱讚的!


歷史風暴


二戰時期,德國在歐洲戰場上大肆掠奪,發起戰役更是數不勝數,蘇德戰爭爆發,佈列斯特保衛戰就是其中之一,蘇聯衛國戰爭就此揭開序幕,雖然這場戰爭蘇軍最終失敗,但也雖敗猶榮。

佈列斯特要塞戰略地位重要,是白俄羅斯與波蘭交界的重要關口,此處還是華沙至莫斯科以及立陶宛至俄羅斯到西烏克蘭的交通要道,涉及多國,是戰爭首要掌握的交通戰略要道,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早在一戰時期,沙俄軍隊就在此駐守,面對當時德國強大的軍事力量,要塞防禦薄弱,沙俄不戰而退。



一直到之後二戰爆發,蘇聯為防禦德軍可能東進的企圖,重新入駐要塞,並且進行了全面工事防禦升級,但是在尚未完成之際,德軍就已發起行動,該要塞瞬間成為了蘇德戰爭爆發的焦點。

由於德軍採用閃擊戰戰術,情報保密到位,蘇軍更是依賴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指揮官到士兵表現消極,在德軍大量飛機大炮轟炸下,蘇軍大多數士兵還在熟睡中就犧牲了。



儘管如此,要塞守備軍也苦戰待援32天,利用各種條件打擊德軍,創造了一個個戰爭奇蹟,但德軍獨立裝甲部隊對要塞進行分割包圍,斷絕了蘇軍的支援線,最終迎來失敗。


佈列斯特之戰,蘇軍以八千官兵以弱抗強,延緩了德軍閃擊戰步伐,打出了蘇軍不怕強敵的頑強意志,蘇軍扎夫裡洛夫少校更是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風雪二頭


1941年的6月22日,德國不宣而戰,分南、北、中三路在長達2000多公里的邊境線上,同時向蘇聯發起了進攻。短短18天,德軍突進其縱深600公里,毫無準備的蘇軍完全被打蒙,在他們的腦海裡要麼束手待斃,要麼拼命後撤。

可是,與之相反的,在距邊境一俄裡的佈列斯特要塞,守軍卻進行著頑強的抵抗。在長達32天的防禦中,他們付出2500人陣亡的代價,給凌厲攻勢的德軍當頭一棒,也正式蘇聯衛國戰爭的序幕。他們真的有那麼傳奇嗎,憑什麼堅守32天?

這還要從要塞的的歷史說起。

其實,佈列斯特早在一戰期間就聞名於世。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後,為了保護新生政權,列寧決定採取妥協,尋求和平的手段,與德國簽署了《佈列斯特和約》,以割讓領土的代價退出一戰。事後表明,這是以空間換時間的成功外交。

隨後,該要塞在蘇聯與波蘭之間幾經易手,直到1939年與德國瓜分波蘭後,佈列斯特及其要塞又成為蘇聯領土。作為連接華沙至莫斯科以及立陶宛至白俄羅斯的交通要道,更是東方戰線上重要戰略支點,蘇軍派重兵把守,並開始加固要塞。

佈列斯特要塞建有中央堡壘和3個橋頭堡。中央堡壘是環形封閉式的兩層營房,長1.8公里,牆厚約2米。遺憾的是,修築工程進度很慢,直到開戰前,工事還沒有完工,許多放置火炮的地方仍然是空空蕩蕩。

守軍人數大約在7000-8000人,來自不同的蘇軍部隊,平日裡的訓練和管理,彼此互不交纏,各管一攤。由於22日是個星期天,許多指揮員在前一天離開要塞到大城市度週末去了,上級要求加強戰備的命令,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

而此時,肩負重任的西部軍區司令巴甫洛夫正在俱樂部裡觀看喜劇,全然沒有大敵當前的緊張感,當參謀急忙向他報告,德軍在邊境上挑釁開火時,他卻要求部隊保持克制,不準輕舉妄動,不給對方任何挑起戰爭的藉口。司令尚且如此,更不要說普通士兵了。

就在這時,戰爭爆發了。

這一天,佈列斯特要塞對岸,德軍的十二個炮兵營同時開火,斯圖卡轟炸機也將炸彈準確地投向了堡壘。密集的火力急襲進行了一個半小時,堡壘中的軍營、軍火庫、醫院、炮臺均被摧毀,更嚴重的是,各堡壘的供水系統遭到破壞,完全中斷。

德軍在強大的火力支援下,迅速穿過三個堡壘,向中心堡壘撲去。然而,驚奇的發現,這裡的建築幾乎完好無損,火炮對要塞不起任何作用。就在猶豫的時刻,蘇軍從四周衝殺出來,將他們趕出了堡壘。

訓練有素的德軍,很快將四個堡壘進行孤立、包圍,並發動了多次猛烈進攻,卻沒能完全佔領任何一個堡壘。各堡壘裡的守軍彼此之間沒有聯繫,但都自覺地聽從堡壘裡最高職務指揮員的領導,進行獨立的抵抗。

他們一邊抵抗,一邊利用電臺呼叫上級,請求增援。然而,呼叫就像石沉大海一樣,沒有任何音訊。其實,他們哪裡知道,此時外面的蘇軍,日子並不比他們好過到哪裡去,兵找不到官,官找不到兵,指揮系統徹底崩潰,那麼被俘、要麼撤退。

在隨後的一週裡,德軍連續發起了多起進攻,甚至發生了激烈的巷戰,先是指引炮兵逐個摧毀建築物,而後再逐屋佔領。但是在每一座建築物裡,他們遇到猛烈的阻擊,守軍憑藉堅硬的工事,堅守著每一塊陣地。因此,戰鬥進展十分緩慢。

德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後,很快改變了戰術,圍而不打,用炮彈、航空炸彈連續轟炸了兩天,將要塞炸成一片廢墟。他們向守軍下了最後通牒,不投降就將發起更猛烈的轟炸,守軍決定將婦女兒童撤離要塞,而軍人們則表示將戰鬥堅持到底。

德軍最後使用燃燒彈和火焰噴射器對付守軍,但仍然有一部分蘇軍堅持戰鬥。就這樣,零星的戰鬥一直堅持了32天,而這個時候,德軍的前鋒已攻至斯摩稜斯克。同時,“翫忽職守”的巴甫洛夫被判極刑。

有好奇的朋友會問,守軍的戰鬥力真的有那麼強悍嗎?

答案是:不。

首先,德軍在戰術部署上,並沒有把它當成非要攻佔的目標。按照“閃擊戰”的戰術要求,古德里安的裝甲集群就是快速突破,穿插和戰略性包圍蘇軍主力。一座小要塞不可能阻擋德軍的前進道路,更不可能改變戰局。

其次,從前期的火力準備來看,德軍拿下要塞是勢在必得的事情,但意外的是,炮火效果並不理想,守軍也很頑強。但是主力已撇下這個毫無價值的堡壘繼續向前,留下一部分兵力圍而不攻,等待守軍彈盡糧絕,而後投降。

但是,圍而不攻也有問題,一是包圍要塞的德軍不能支援前線的坦克部隊,顯然是一種浪費,二是守軍到底能堅持多久是個未知數,牽制一部分德軍是不划算的。雖然採取圍而不打,但是也進行小規模的進攻,逐步蠶食和瓦解要塞守軍。

當然,前方的攻勢非常順利,戰線也拉得很長,拿不出足夠的兵力去攻克要塞,而守軍也不會對德軍造成太大威脅。於是,就在打打停停中,始終“久攻不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德軍的不專心、不積極,成就了佈列特斯要塞的“威名”。

也就是說,蘇軍所謂的持續一個多月的抵抗,真正牽制德軍兵力的實際上只有9天,對整個戰局的影響微乎其微。但是,守軍戰至最後一刻,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的抵抗精神在蘇軍中廣為流傳。

隨著守軍堅守的事蹟大白於天下,佈列斯特要塞也成為了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堅決戰鬥、保家衛國的精神象徵。直至今日,這裡成為白俄羅斯的國防教育基地對外開放,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們前去參觀和緬懷。

要塞的失敗是遲早的事情,但是對於德軍來說,一出手就碰到“硬茬”,開局不利,對信心滿滿的德軍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佈列斯特要塞保衛戰發生在1941年6月22日至29日。在這場為期一週的激戰中,蘇軍士兵體現出了令人敬佩的犧牲精神和抵抗意志。由於德國和蘇聯此前已經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因此蘇聯西線的幾百萬兵團雖然裝備精良,卻因為準備不足,被突然而至的德軍很快擊潰。

很多重要城市和防線都被德國快速突破,讓人想不到的是,佈列斯特要塞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仍然堅守了七天之久。當時德軍不宣而戰,首先用密集的火炮對要塞發起了攻擊。第一波攻勢結束後,蘇軍已經損失了上千人。開戰僅僅三天時間,到24日夜間,要塞九千守軍已經損失五千人。

為了儘快消滅剩下的蘇軍,德國開始用特殊武器,火焰噴射器和燃燒彈。同時德軍利用自己佔據的有利地形,向蘇軍防線的建築掩體內投擲了大量的炸藥。德軍的策略就是利用高爆類武器,徹底瓦解蘇軍的鬥志。

但讓德國想不到的是,即便如此,蘇軍也堅守防線。當時負責進攻這座要塞的德軍將領,給德軍總部發電說,只有切斷水源才可能擊敗他們。士兵們的抵抗堅持到了29日晚間,可以說是戰至最後一人。

在巴巴羅薩計劃的閃電戰階段,德軍總傷亡人數只有不足9000人,卻擊潰了上百萬的蘇軍主力。而在佈列斯特要塞,面對9000人的蘇軍,德國就付出了1000多人的傷亡代價。由此可見,這場要塞爭奪戰的殘酷程度。

衛國戰爭結束後,在1965年,為了紀念堅守要塞的蘇軍勇士。佈列斯特要塞舊址修建了紀念館,並賦予這裡“英雄要塞”的稱謂。其實這張戰役的規模並不算大,也沒能阻止德軍的進攻狂潮。但此戰很大程度上鼓舞了之後的整個衛國戰爭。在後來的蘇德大戰中,蘇軍曾多次以少打多,創造了不少經典戰例。佈列斯特要塞更多的是一種戰鬥精神的體現,因此說他雖敗猶榮。


兵說


這場保衛戰表現出了蘇聯人民英勇頑強的戰鬥意志。

整個佈列斯特要塞保衛戰,蘇軍付出2000——2500人陣亡的代價,另外有一大批官兵被俘,但是他們也帶給德軍重大傷亡。 戰爭爆發後的一週裡,堡壘的守衛者從戰鬥爆發的震驚中恢復過來,在軍事指揮員和政工人員的指揮和激勵下,要塞守衛者機動靈活地和德軍周旋,平均每天他們要打退德軍六~七次進攻。在北部堡壘,婦女和兒童都參加了戰鬥,戰爭前還在學校裡讀書的少年有的幫助戰士們從彈藥庫運送武器彈藥和食物,有的負責觀察德軍的動靜;婦女們照顧傷員,為機槍彈盤裝子彈,有的甚至拿起槍直接參加了戰鬥。


在與上級失聯,面對強大的敵人的情況下,要塞內的官兵們並未失去戰鬥意志,反而積極組織部隊,依託堡壘組織防守和反擊。整個戰役沒有一名軍人投降,敵方未獲取一面戰旗。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凌晨三時十五分到七月底,整個戰鬥過程十分慘烈,篇幅有限,具體過程參見百度。


軍武決戰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一直到德國人發動巴巴羅薩計劃之前的這一段期間,德國人的軍事作戰行動那簡直就是所向披靡,逮誰誰懷孕的那種。

這也就造成了德國人在使用自己不對的時候,軍隊的傷亡人數足以讓很多高級指揮官感到震驚,你比如說空間的損失,陸軍的損失,裝甲部隊的損失等等一些,這是一個好事情,同時也是一個弊病,好就好在一旦這種事情發生,很有可能這樣的情報就直接被德國國防部給瞭解到,然後針對這些東西做出相應的措施或者改變減少得軍前線傷亡,並且增加權限印度的策略,但是這種發生的少數情況畢竟是少數情況,一旦因為這些少數情況最後導致,整個戰爭全部向這個少數情況傾斜的話,極有可能會造成頭重腳輕的結果,你比方說虎式坦克,豹式坦克一直都在被別人詬病她的戰略性,但事實上這些坦克也正是為了倉促應對前蘇聯的t34坦克才披掛上陣。

對於德國人來講,巴巴羅薩計劃的第一週戰果無疑是輝煌的,因為前蘇聯陷入到了一種怪異的局面呢,所以對於各個地方的進攻也算得上是輕而易舉高歌猛進。

但是在這其中偏偏卻爆發出了一些讓人感覺十分不喜歡的地方,就是這個佈列斯特要塞。

這個地方原本就是一個重要的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在這個地方建有要塞,一開始的時候歸波蘭,後來前蘇聯拿下這個地區以後,佈列斯特要塞就歸到前蘇聯的手下,這個地區大約擁有的7000到8000名左右的前蘇聯士兵以及300戶的軍隊家屬。

戰爭開始的第一週,這個要塞牽制了德國人部分的軍事武裝力量,並且造成了德國人近千人的武裝傷亡,有人表示不屑說這1000多人的傷亡到底值什麼?價值究竟有多少?咱們暫且不論,我們必須要說的便是,對於德國人來講,這1000多人的損失可了不得,整個巴巴羅薩計劃的第一週,德國人只損失了8000人,這將近1/8的傷亡都在這佈列斯特要塞誕生,可能德國人真正對於這個要塞的另眼相看便在於此。

對於德國人來講,跟前蘇聯的這一場戰爭,事實上德國人並沒有放在心上,(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希特勒有一句話說的很在理,他說前蘇聯就是一座破房子,稍微踹兩腳這房子就倒塌了,希特勒之所以這麼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獲取他所謂的生存空間,迎接接下來的敵人。

可是如果在這其中爆發了巨大的傷亡,甚至有人告訴希特勒說這個國家你拿不下來,那希特勒該當何解?對於希特勒來講,接下來的戰爭部署可能得重新,因為這1000多人的傷亡發生改變。

你覺得這很荒唐,但這就是事實,前蘇聯憑藉著自己的抵抗意志,讓納粹德國在戰爭時期改變了自己的戰爭大的策略,最終導致前蘇聯的這一場衛國戰爭由一開始納粹德國單方面的閃電站變成了後來的拉鋸戰消耗戰。

講道理,如果當時前蘇聯並沒有表現出來,那一種重新乘乘萬眾一心抵抗德國侵略者這樣一個態勢爆發出來那種強悍的戰鬥力的話,誰會去管基輔方面的那幾十萬蘇軍?就交給南方集團軍,叫他們自己去打理不就行了嗎?用得著還用抽調裝甲集團軍過去增員嗎?

如果德國人抓抓緊趕在冬天到來之前跑到莫斯科,斯大林就算是心臟再大,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況且從莫斯科保衛戰所集結起來的物資人力物力財力來看,如果沒有納粹德國放水的那一段時間,那麼前蘇聯是不可能集結出這麼多的物資和軍隊的。

任何一場戰役都有可能迫使希特勒做出錯誤的決定,這一場又一場的失利,這一點又一點的傷亡,這一個又一個前蘇聯抗擊納粹德國的勢力伯在希特勒面前的時候,希特勒也不得不考慮由原先的閃電穿插進攻,變成大範圍的全屏的侵略。

我想佈列斯特要塞真正的目的也便在於此,就好像希特勒在追擊敦刻爾克英法聯軍的時候,也因為英國和法國幾次優秀的抵抗,讓希特勒不敢放心的把自己的裝甲部隊拿過去去賭博,所以才派了戈林的空軍獨自作戰,但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


漩渦鳴人yy


當身處絕境,是選擇苟且偷生,還是選擇奮戰到底?佈列斯特要塞守軍的答案,就是被認為雖敗猶榮的原因。

佈列斯特要塞示意圖


在蘇德戰爭的第一天,要塞守軍在睡夢中遭到了德軍的突然襲擊。在一個半小時的重炮和俯衝轟炸機蹂躪下,要塞的絕大部分炮臺、軍火倉庫、醫療救護站、食品倉庫、軍營被摧毀,供水系統遭到破壞而喪失功能。要塞守軍不但損失慘重,還失去了統一指揮,只有少量的彈藥、食品,還被德軍分割為幾塊並重重包圍。蘇軍唯一可以安慰的是,十八世紀修建的要塞主體極為堅固,即使德軍特地調來的500毫米臼炮也無能為力,可以暫時為他們提供掩護。

描寫佈列斯特之戰的油畫


反應過來的蘇軍在少數倖存的軍官組織下,開始自發地各自為戰。他們的堅決抵抗令德國人始料不及,不但沒有像他們想象的那樣輕鬆佔領要塞,反而是在各個方向上都陷入了苦戰。激戰一直持續到6月22日夜晚才停歇下來,負責進攻要塞的德軍45師發現自己在一天之內就陣亡了311人,要知道該師在整個波蘭戰役中也僅僅陣亡158人。

德軍第一天在蘇德邊境取得了很大突破,唯獨在佈列斯特要塞折戟,但這也意味著要塞成為敵後的孤立支撐點,沒有任何勝利的希望


但是,蘇德邊境上只有佈列斯特這一個點擋住了德軍的鐵蹄,其他方面都被德軍突破了數十公里,整個蘇聯西方面軍亂成一團,他們根本不知道佈列斯特還在抵抗,也不可能為要塞提供任何支援。

佈列斯特,已經被放棄了。

要塞守軍並不知道這一切,也許個別軍官從斷絕的通訊中已經意識到情況不妙,但沒有任何人認為應該放棄抵抗,他們甚至不斷向德軍發動夜襲,以恢復各部守軍之間的聯繫。

第二天,德軍的所有進攻都被擊退了,除了屍體和坦克殘骸,他們什麼也沒有得到。45師認為應該放棄無望的進攻,改為圍困,用飢餓和乾渴迫使守軍投降。

佈列斯特要塞的廢墟


從6月27-29日,德軍用重炮和1.8噸的巨型航彈攻擊要塞,許多熬過第一天炮擊的建築物被摧毀,三公里外的佈列斯特城都能感受到爆炸餘波。

在這種情況下,德軍開始了洋洋得意的勸降,他們認為在這種山窮水盡的情況下,投降並不可恥。守軍經過研究,決定讓婦孺兒童向德國人投降,以保存她們的生命,但每一個軍人都將戰鬥到底。

德軍的重型臼炮


6月30日,德軍開始使用可以發射1.25噸炮彈的540毫米臼炮和發射2噸炮彈的600毫米臼炮轟擊要塞,這些珍稀的炮彈在整個戰爭中只使用過兩次,這是第一次,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是第二次;500公斤的航彈被德國空軍像不要錢似的傾瀉到要塞內。炮擊後,第82工兵營協助步兵逐個爆破仍有抵抗的堡壘,或者用火焰噴射器進行焚燒。大多數守軍堅持戰鬥,直到建築物被炸藥夷為平地。

除了炮擊,德國空軍還對要塞狂轟濫炸


但即使經過這樣的毀滅性打擊,依然有一部分蘇軍在要塞的廢墟中堅持戰鬥。根據佈列斯特城居民的回憶,直到7月底要塞還在不斷有槍聲傳來。沒有人知道最後的戰鬥是何時結束,也沒有人知道最後的守軍是誰,更沒有人知道他們是怎麼犧牲的。

親吻軍旗的塞門約克少尉




我們可以知道的是,截止6月30日,僅45師就在要塞陣亡了462人,1000餘人負傷。但德軍沒有在要塞繳獲任何一面蘇軍軍旗——守軍在最後時刻將軍旗焚燬,只有第393高炮營的軍旗被塞門約克少尉埋藏起來,少尉奇蹟般地倖存到戰後,他回到要塞取出軍旗,陳列在紀念館中。

戰後,要塞內一共發掘出832具守軍遺體——這並不是全部犧牲者,大部分應該是被德國人掩埋或者燒燬了。有200多位守軍被授予各種榮譽——當然也不可能是全部,因為還有許多事蹟無法流傳下來的無名英雄。

附:部分要塞指揮員名錄



團級政委福明,第84步兵團政委,中央堡壘指揮員。6月30日被俘後被槍殺。



扎夫裡洛夫少校,第44步兵團長,科布林堡壘指揮員。他在斷垣殘壁中一個人堅守到7月23日,才因為長期飢餓虛弱被德軍俘虜。1945年被蘇軍從集中營解救。



祖巴喬夫大尉,中央堡壘指揮員。6月30日因身負重傷被俘,1944年死於集中營。



基熱瓦托夫中尉,第17國境守備總隊,捷列斯波爾堡壘指揮員。6月30日為掩護戰友突圍犧牲。


海軍史研究會員


這場保衛戰,蘇聯紅軍用生命和鮮血悍衛了祖國的尊嚴,這是一場偉大的勝利。


157830907映山紅


這次戰鬥永垂不朽的一句話就是,現在,你知道莫斯科有多遠了吧。這是一個垂死的蘇軍士兵對德國將軍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