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真的“反清復明”嗎?“反清”是真的,“復明”卻不一定


異國歸來的富二代

鄭成功是鄭芝龍的長子,母親是個日本女人,田川氏,中國文獻稱為翁氏。1624年(天啟四年)7月14日,鄭成功在日本長崎縣平戶川內町千里濱出生了,七歲以前一直跟隨母親居住日本。1630年(崇禎三年),父親鄭芝龍派人把他接回福建安平,給他取名森,字明儼,號大木。

鄭成功真的“反清復明”嗎?“反清”是真的,“復明”卻不一定

日本浮世繪里的鄭成功

明末武將跋扈的情況雖司空見慣,但武官重視子弟文化教育的風氣並未改變。鄭芝龍延請飽學之士給鄭森講解經史,終於使得這個異國歸來的兒子在崇禎十一年通過了考試,成為泉州府南安縣的一名生員。

當時他父親鄭芝龍已經被朝廷招安,加官進爵,鄭森也完全是一副貴公子的派頭。"自泉入福,郵傳官舍皆有司備設。及入棘闈,監臨交遣小吏詣號舍致寒溫,預選同舍生代為起草。珍果佳餚,絡繹傳送。森竟日飲啖而已。漏下便已出闈,傳呼館舍,共赫奕如此。"時任福建提學副使郭之奇看不慣他的做派,故意不讓他中舉。次年再考,雖然文章寫得通暢,但仍被定為二等。

鄭成功真的“反清復明”嗎?“反清”是真的,“復明”卻不一定

參加科舉考試

國仇家恨與投筆從戎

1645年五月南京弘光政權覆亡後,鄭芝龍在福建擁立唐王朱聿鍵為帝,年號隆武,是為"隆武帝"。鄭森在父親鄭芝龍的帶領下拜見朱聿鍵。隆武帝見他風度翩翩,一表人材,對答如流,非常賞識,撫其背說:"恨朕無女妻焉"。因為沒有女兒,深憾不能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就賜他姓朱,賜名"成功"。"以駙馬體統行事"。國姓爺,鄭成功的名號便由此而來。

鄭成功真的“反清復明”嗎?“反清”是真的,“復明”卻不一定

隆武帝

1646年三月,鄭成功因母親翁氏於上年秋天從日本接回福建南安,他思母心切,又聽說母親患病,遂告假回家探親。然此時清軍已大兵壓境。鄭芝龍畏懼清軍勢力,已有投降的打算,在從南平前往福州時,曾派人叫鄭成功同行。成功拒不答應,並說:"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今吾父不聽兒言,後倘有不測,兒只有縞素而已。"

鄭芝龍自投羅網後,清軍立即背信棄義的攻入安平鎮,大肆搶劫淫掠,鄭成功的母親翁氏也因奸自縊。鄭成功聞訊,痛不欲生,國仇家恨,更堅定了武裝抗清的信念和決心。清軍劫掠安平撤走以後,他回來料理了母親的喪事,並用黃金鑄造了一尊母親坐像,飾以珠寶,朝夕上供。仰天唏噓:"昔為孺子,今為孤臣,謹謝儒服,惟先師昭鑑!"

鄭成功真的“反清復明”嗎?“反清”是真的,“復明”卻不一定

影視劇中的鄭成功

鄭成功和其叔父鄭鴻逵等人選擇了與鄭芝龍截然相反的道路。從此棄文就武,開始了自己的軍事生涯。此後一直親履戎行,參與了許多軍事指揮活動。後來獨樹一幟,領導東南沿海聲勢浩大的抗清活動。

鄭魯齟齬

南明弘光政權覆亡後,流亡浙江一帶的南明殘餘人馬,曾擁戴明宗室魯王朱以海出任監國,以浙江舟山群島為基地,在東南沿海繼續抗清大業。

鄭成功真的“反清復明”嗎?“反清”是真的,“復明”卻不一定

魯監國 朱以海

1651年,清軍攻陷舟山,魯監國在張名振,張煌言的護衛下移居金門,廈門。由於失去了自己的基地,漂泊無所,糧餉無源。客觀上形成了投奔鄭成功的態勢。而此時的鄭成功,卻打著業已不復存在的隆武政權的旗號,拒絕承認魯監國政權,且不與合作。反而將魯監國的兵敗來會,看成是自己獨霸東南沿海局面的良機。

鄭成功自從起兵以來,基本上是按照其父鄭芝龍的路子走,即以閩海為根據地,對於浙江以北,廣東以西沿海的武裝,不管是屬於明還是清,一概視其為異己力量,千方百計的加以兼併。福建沿海的抗清勢力基本上控制在鄭成功的手裡,朱以海只是作為一個幌子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對待魯監國的軍隊,則採取容納和逐步改編的方針。

鄭成功真的“反清復明”嗎?“反清”是真的,“復明”卻不一定

一度強大的鄭氏武裝海商集團

兄弟隙於蕭牆

鄭成功的兵力控制地區主要是沿海島嶼和小片海濱地區,靠當地的物力、財力肯定支持不了他日益擴充的軍隊(最多時達幾十萬人),維持這樣一支龐大的舟師和陸戰部隊,需要大量的軍需供應。其主要來源靠秘密的海外貿易獲得白銀和物資;廣東潮州,惠州地區轉販而來的糧食。

1648年,先前降清的李成棟,郝尚久部重又反清歸明。李成棟歸正後,曾提出"速當發詔成功,連兵恢復",永曆帝也曾為此頒發詔書。因為潮州,惠州一帶是產糧區,鄭氏集團覬覦這一地區由來已久。所以,此時接到詔書的鄭成功呈現出矛盾的心理。既想奪取這塊"素稱饒沃之地",又因該地"屬明"而不忍下手。

鄭成功真的“反清復明”嗎?“反清”是真的,“復明”卻不一定

鄭成功鼎盛時期勢力範圍

鄭成功明知郝尚久鎮守下的潮州已經屬於南明永曆朝廷,卻故意製造事端,擅自派遣軍隊到處搜刮糧餉,郝尚久見鄭軍在自己轄區的作為,憤而出兵阻攔。鄭成功就趁機宣佈"師出有名",肆無忌憚的打內戰。就在鄭軍爭奪潮州的時候,清軍尚可喜,耿繼茂部由江西南下,前鋒直逼廣州城下,此時的郝尚久一怒之下,再次決定叛明降清。於是,鄭軍大敗,退回福建。

在這次潮州戰役中,鄭軍眼界狹隘,只知考慮小集團利益,想奪取同屬於南明永曆朝廷的潮州地區,以解決自己的糧餉兵源問題。結果卻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使得清軍加速佔領廣東全境的過程。

奇怪的"反清復明"

隆武政權被清軍消滅後,殘餘的南明勢力後來奉偏居於西南一隅的永曆帝為正朔。南明大將李定國制定了南明中興的戰略。即東(鄭成功)、西(李定國)夾攻,恢復廣東,將抗清力量連成一體,進而北伐。就當時的形勢而言,李定國的決策才是更合理的。

當時的形式是這樣的:以原大西軍為主體的永曆朝廷控制了雲貴廣西地區;以原大順軍為主體的夔東十三家控制川鄂交界地區;鄭成功、張煌言控制閩浙沿海島嶼地區。然而這些地區都是生產落後,財富薄弱,人才也缺乏的地區。而當時廣東一省的財富大約相當於廣西的十倍,文化發展水平也是雲貴桂三省不能比擬的,換句話說,收復廣東對改善南明的物資,人才匱乏狀態將起到重要作用。李定國部與鄭成功部若能實現聯合,西南和東南的連成一體,將會使得抗清形勢大為改觀。

鄭成功真的“反清復明”嗎?“反清”是真的,“復明”卻不一定

1654-1655年 明清形勢圖

李定國多次寫給鄭成功的信中,諄諄勸告他能夠全力配合,以絕對的兵力速戰速決,切勿延誤期限。"聖蹕艱危,不可言喻。敕中愴怛之語,不穀讀之痛心……所待貴爵相應耳。倘確不能來,即示以的。慎勿然諾浮沉,致貽耽擱。要知十月望後,恐無濟於機宜矣。"

應該說,李定國在寫給鄭成功的信中,已經把兩軍會師的戰略意義,地點和日期都交代的再清楚不過了。

然而,鄭成功始終把以他為首的鄭氏集團的利益放在首位。因此,他的策略很明顯,就是在明、清雙方誰能讓他獨斷專行,或者說割地自雄,他就奉誰正朔。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他的理想是做一個"縱橫而所之"的"鳳凰",而不願成為"檻阱之中"的"虎豹"。所以他在回覆給其父鄭芝龍的招降信中說:"清朝若能信兒,則為清人;果不信兒言,則為明臣而已。"總之,只願"遙奉"不想"受制於人"。這就是他後來提出的"比於高麗"的根源。

清廷多次招撫他失敗,正是因為只給他高官厚祿,決不答應給他獨立性。所以,他的"始終為明"並不意味著他願意恪守臣節,服從明朝廷的調遣。隆武帝遇難後,他"始終為唐",對於近在咫尺的魯監國卻只以客禮相待,而且極力設法使原魯監國的部下聽命於自己。

對於永曆朝廷,他的內心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永曆朝廷可以撐下去,在西南拖住清朝的兵力,減輕自己的壓力。另一方面,他又擔心如果西南和東南抗清力量真的連為一體,自己在兵力、爵位和聲望上都要略遜於李定國,屆時自己的相對獨立性將受到很大的限制。

因此,無論李定國制定的戰略多麼正確,也不管他怎樣苦心相勸,鄭成功總是左搖右擺,根子還是不會動搖。

鄭成功真的“反清復明”嗎?“反清”是真的,“復明”卻不一定

南明永曆朝大將 李定國

結果造成李定國發起的最後一輪主動進攻清朝的戰役中,十萬火急的戰略機遇時刻,在李定國心急如焚的情況下,鄭成功卻採取模稜兩可,拖延推宕的策略,在李定國多次催促下,才終於象徵性的派遣一支軍隊,然而這支部隊卻似乎沒有參戰意圖,更像是一次大規模南海巡遊,在海上磨蹭了兩個多月才到達戰場。然而早已錯失大好戰機,導致最後李定國在廣東新會戰役的軍事悲劇結局。鄭成功的虛與委蛇,使得大好良機付之東流,曷勝浩嘆!

南京南京

1659年四月,鄭成功、張煌言率戰船三千多艘,士兵十餘萬眾,北上直逼南京城。此次出兵,鄭成功下令全體官兵允許攜帶女眷。自古"軍中有婦,士氣不揚"的傳統,鄭成功不會不知道,然而他堅持這麼做的原因是,他認為此次攻克南京,收取江南有必勝把握。這無疑犯了輕敵的錯誤。

鄭軍包圍南京城之時,清朝南京守將管效忠派人對鄭成功說:"國姓爺王師到此,即當開門延入。奈何我朝規矩,守城者堅守三十日,城破後罪不及妻子。現在我們的妻兒老小都在北京,懇請國姓爺寬限三十日,到時我們再開門投降。"

鄭成功真的“反清復明”嗎?“反清”是真的,“復明”卻不一定

1659年 鄭成功北伐

此時躊躇滿志的鄭成功說:"本藩攻此孤城,不過用一個腳尖就能把城牆踢翻。既然來降,姑準其寬限,蓋欲取信於天下也。若至期不降,我大軍攻入之時,寸草不留。"

手下將領勸說他,這是敵人的緩兵之計,應該速速攻城。他非但不聽,還說:"自舟山興師至此,我軍戰必勝,攻必取,一個南京怎麼會打不下?我知道清朝有這個規矩,爾勿多疑。"

由於鄭成功嚴重的戰略失誤和自大輕敵,把主動進攻變成了被動挨打,最終功虧一簣。當年在南京城下得意吟誦的詩句"縞素臨江誓滅胡,不信中原不姓朱",無疑成為了打臉的見證。

不但如此,更為惡劣的是,鄭成功在兵敗後,為保存自己的實力,居然棄此刻在上游的張煌言於不顧,自己率軍逃走,這樣的舉動無疑是置張煌言及其部下的士兵於死地。

鄭成功真的“反清復明”嗎?“反清”是真的,“復明”卻不一定

南明儒將 張煌言

後在清軍的追擊包圍下,張煌言部四散奔逃,他身邊只剩下兩名隨從,在地方反清義士的掩護下,改裝易服,歷時半年時間,在清軍的佔領區,行程兩千餘里,才終於回到了海上義師的軍中。

含恨病歿臺灣

南京戰役失敗後,由於此時的鄭成功所能控制的勢力範圍,只留下一些沿海的島嶼,無法維持龐大的軍隊開支。"金門寸土,不足養兵;廈門丸城,奚堪生聚?"為了能夠繼續同清朝抗衡,鄭成功很自然的把焦點轉向了臺灣。並最終迫使荷蘭人在1662年二月,簽訂投降協議。

鄭成功真的“反清復明”嗎?“反清”是真的,“復明”卻不一定

鄭軍收復臺灣

然而,好景不長,這年的四月,從雲南傳來消息:永曆帝及其太子被清軍俘獲,並在昆明十字坡,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明統告絕。這意味著,清朝可以集中力量對於鄭軍。鄭成功弄巧成拙,一廂情願的如意算盤打得太過精細,結果事與願違。使自己陷入到進退失據的尷尬局面,其內心的悔恨可想而知。自釀苦酒,這也無疑是鄭成功晚年心理失衡,舉止乖張的重要原因。

雪上加霜的是,這時候家族內部又傳來醜聞。他的兒子鄭經與家中的一位乳母私通並生子。自己派去懲罰處理兒子的人馬,又遭到了鄭經的扣壓與抗命。在內外交困中,鄭成功在收復臺灣之的三個月後,完全絕望,氣噎而死,享年三十八歲。

鄭成功真的“反清復明”嗎?“反清”是真的,“復明”卻不一定

鄭成功

筆者有時候會想,在臺灣最後的歲月裡,拖著生病的身體,每天登將臺手持望遠鏡眺望大陸方向的鄭成功,心裡該是怎樣一番滋味湧上心頭呢?

《明清史料》;

《清世祖實錄》;

黃宗羲《行朝錄》;

鄭亦鄒《鄭成功傳》

司徒琳《南明史》等。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