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數字化的邏輯與原則

銀行數字化的邏輯與原則

劉曉春

在數字化的浪潮中,為免迷失方向,我們同樣要面對千古之問:“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銀行的本質是什麼?銀行業務有什麼邏輯和特點?銀行業務發展的方向如何?只有搞清楚這些,銀行的數字化才有明確的方向。

銀行為什麼要數字化?是因為銀行要轉型,是為了適應數字經濟的發展,為了在數字經濟條件下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銀行數字化以後,依然是銀行。所以,必須擺正金融與技術的關係。

在金融創新過程中,在銀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我們需要兩個技術,一個是大家在講的金融科技,即科技技術;還有是金融自身的金融技術。在金融領域,金融技術是主要的,科技技術是為實現金融技術服務的。比如,資產證券化,是一項金融技術。資產證券化的目的是讓原來不能流通的資產通過證券化能夠進入市場流通和交易。有效的應用適當的技術,可以使證券化的資產交易更簡便,流通更順暢,但這不會改變證券化資產的任何金融性質。再比如,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解決了海量數據的存儲、處理問題,但究竟如何存儲和處理這些海量數據,還得看你是為了什麼目的而存儲和處理,更重要的是針對這個目的,你的統計學能力,技術依然是輔助工具。

所以,金融科技無論如何發展或發達,進入金融領域,就要接受金融創新的挑戰,適應並跟上金融創新的需要。絕不是反過來,要金融創新適應科技的侷限性要求。同樣的業務,在同樣的監管下,你有那麼好的技術,卻做不過金融機構,偏要監管適應你,讓監管不要監管,說監管扼殺了你的創新。這在邏輯上好像說不通。應該是同樣的業務,在同樣的監管下,應用了新的技術,業務做得更好更有效,那才顯示科技的真正力量。前些年,一些所謂互聯網金融之所以一地雞毛,就是因為讓金融遷就技術,為了流量,違反金融規律,降低風險管理標準而造成的結果。

由於金融的公共性,從事金融業務,必須持牌經營。持牌條件下,金融機構應該積極應用金融科技,提高金融的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不能因為有金融科技,就可以無證經營金融業務。有過硬的技術,包括金融科技技術和金融技術,就應該有信心泰然接受監管。

任何技術都有一個從創意到成熟的過程。一些技術理論上有非常強大的功能,但並不代表在研發階段和應用初期就已經完美地具備了這些功能。由於金融風險對社會的系統性影響,金融領域不應該成為尚未成熟技術的試驗場。一些金融機構說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作為營銷噱頭未嘗不可,但當不得真。即使是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主要的還是成熟技術的應用研發,而不是技術本身的研發。鼓勵新技術在金融創新中的大膽應用,一方面應該是持牌機構的應用研發,另一方面應該是在監管沙盒約束中的應用研發。

明確了金融和技術的關係,明確了銀行數字化的目的,我們就有必要認識銀行自身。

一、銀行的根本是信譽

銀行的信譽與其他商業企業有很大的不同。銀行的起源是貨幣兌換和貨幣保管。客戶將資金交給銀行,並不是購買貨物,而是將未來使用的財富暫時存放在銀行,可以說是將身家性命託付給銀行。越南、泰國、菲律賓的餐飲很有特色,你經常會去大快朵頤。但這些國家的銀行,你會去存款嗎?一般情況下不會。不是說這些國家的銀行一定不好,而是因為你不瞭解,再加上這些國家是發展中國家,你下意識裡不信任這些銀行。即使是一些發達國家的老牌大行,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後,賣給中國客戶的許多理財產品不能兌付,也失去了許多中國客戶對它們的固有信任。因此對於銀行的這種信任不是一般的信任。沒有這種信任,銀行就吸收不到存款,沒有存款,銀行做不大,也做不好,更可能做不長。人們關注銀行的資產質量,固然與銀行的盈利能力有關,但更重要的是銀行能否兌付客戶的存款。正是這個根本特點,決定了銀行業務的一系列特點。所以,銀行數字化,必須牢牢抓住信譽這個主軸,不能捨本逐末。

2、經營和管理資產與負債

經營和管理資產與負債,是銀行信譽的重要保障。這是現實,也是方向。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們銀行業的資產與負債已不再侷限於簡單的存款與貸款。銀行的報表從“資金平衡表”改為“資產負債表”,不僅僅是報表名稱的改變,更是經營內容的改變和經營方式的改變。

說是現實,很直觀的,現在銀行資產和負債的種類豐富了。就資產而言,信貸資產在銀行總資產中的比重大致六成左右,一些銀行甚至不到50%。就負債而言,一般存款在銀行總負債中的佔比大致七成左右。就收入而言,雖然利差收入依然是銀行的主要收入,但存貸利差收入的佔比在下降。

資產負債工作,以往更多的是一項內部管理工作。隨著資產與負債種類的不斷增加,隨著利率、匯率市場化,銀行的經營不再是以存貸款為主,而是要在全行層面對資產與負債進行經營和管理,各類業務只是經營資產與負債下的具體業務運作。這是趨勢與方向。比如,在利率市場化的情況下,貸款時確定的利率,已經無法鎖定最終的收益,必須在資產負債層面的經營才能確保經營目標的完成。

正因為資產和負債的種類繁多,不同的資產與負債有著各自不同的規律和風險。不同的配置,不僅會有不同的流動性風險,還會有不同的經營效益。因此,資產與負債的結構配置,資產內部的結構配置,負債內部的結構配置,不僅是一項管理工作,更是一項全行性、全局性的經營工作。

銀行數字化,必須是經營與管理的全面數字化,而不是侷限在客戶端和產品端的數字化。經營資產與負債,是全面數字化的主要方面,也是銀行全面數字化的中心,圍繞著經營和管理資產與負債,可以順利地將數字化推進到銀行經營與管理的方方面面。

銀行數字化,不是在所謂傳統業務之外,另外建立一套數字業務,或互聯網金融業務,或者金融科技業務。應該是所有業務的數字化。

3、充分認識銀行產品與服務同一般商品和服務的區別。

銀行的大多數產品與服務,是過程,不是一手交貨、一手交錢的交割買賣。存款,只有到客戶提取存款、註銷賬戶以後,才是業務的結束。貸款,只有到本息全部收回,才是業務的完結。即使產生壞賬,在賬銷案存的狀態下,這筆業務依然沒有結束,直要到案銷才能了結。

銀行的大多數產品與服務,不是價值的轉移,只是資金使用權的臨時轉移,資金最終要物歸原主。

正是以上原因,銀行的風險管理標準是不能簡單降維的。因此,在數字化過程中,銀行不能簡單應用長尾理論、互聯網思維,更不能機械照搬降維打擊、流量獲客等營銷方式。互聯網企業、商業企業銷售產品和服務,為了獲客,為了增加業務量,可以通過不斷降低產品和服務質量而不斷降價,進行所謂降維打擊。貸款業務是不能遵循這樣的邏輯進行降維打擊的。再比如銷售理財產品,不能因為客戶是低收入人群,就把風險高、質量差的產品賣給低收入人群。

4、銀行的主要業務不是高頻業務。

人們一般不會無事去銀行,不會像逛商場一樣的逛銀行,也不會去一個一個銀行的網站瀏覽比較,更不會同時下載各家銀行的APP。人們一般只有在需要辦理銀行業務或諮詢銀行業務時,才會去銀行,進入銀行網站,打開銀行APP,這往往也只是自己的開戶行。以存款業務為例,沒有人會閒極無聊每天辦理存款,即使有這閒心,也沒那麼多閒錢。貸款,不說銀行,如果你身邊有人三天兩頭窮極無聊地跟你借款,你是什麼感覺?你不僅不會借錢給他,朋友圈裡馬上把他拉黑了。這類業務,客戶經理再怎麼努力,APP再怎麼有好的客戶體驗,都不可能是高頻的。這也正是這些年銀行在學習互聯網企業經驗過程中的困惑所在。

所以,銀行在數字化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這個特點進行客戶端的創新,而不是簡單照搬一般互聯網企業的獲客方式和經驗。需要分別低頻業務、一般業務、相對高頻業務,根據它們的不同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數字化和創新。通過業務聯動,以高頻業務帶動一些業務提高頻率。銀行有兩類業務相對比較高頻。一類是外匯買賣、債券買賣、衍生品交易等交易類業務。這類業務非常專業,業務量可能很大,但客戶群體比較小眾。一類是支付業務,以個人客戶為主。但還是要認識到,有許多業務是不可能高頻的。

5、銀行業務對於速度的要求,不是單一的快與慢。

在業務過程中,某個環節需要快,其他環節則有必須的流程。比如國際結算,在審單、支付環節,需要快,其他環節就不是單純的快,這些環節,有些是銀行的操作規則,更多的是客戶貿易合同決定的,比如即期付款、遠期付款等。有些業務,是銀行本身需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客戶端則不能一概而論。以貸款為例,銀行本身當然希望審查簡單一些、快一些,一方面是降低管理成本,更重要的是早貸款可以早產生效益。但如果客戶方面每筆貸款從申請的提出到放款都需要秒速,則這樣的客戶,無論是個人和企業,都不應該是合適的貸款對象。所以,銀行數字化的方向,不應該是片面追求速度,而是在安全前提下流程效率的全面提升、客戶綜合體驗的全面改善。

6、開放銀行的要義。

現在有兩種不同的開放銀行敘述。一種是,銀行應該向科技公司開放數據、客戶、客戶賬戶、業務、資金等,然後由科技公司為客戶提供銀行服務。一種是,銀行將業務接口開放,並把銀行業務接入各類場景中,在各類場景中響應客戶的即時金融需求。

開放銀行,對誰開放?不應該是在銀行和客戶之間增加一個甚至更多的中間環節。許多人說要去中心化。實在說,去中心化是一個偽命題,所有喊要去中心化的,都是希望去掉現有的中心,自己成為中心。所謂“平臺”,就是這樣的中心。

向各類場景開放相關業務接口,讓客戶在任何場景中可以方便地辦理相應的銀行業務,這才是開放銀行的真正要義,也是數字化轉型在客戶端的重頭戲。

由於銀行業務的特點,並不是所有產品和業務都可以由客戶自主定製的。所以,在滿足客戶特定需求中,還是要分別不同的業務,以不同的方式來滿足客戶的需求,而不能盲目地將所有產品和服務交由客戶自主定製。

開放銀行很重要的一個前提,是與各類機構、場景進行廣泛的合作。但合作,不是讓自己消失。在合作中,銀行必須始終明確自己的定位和角色。在合作中,並不只有銀行對各合作方有需求,銀行同樣也是被需求的合作方。在開放合作中,必須始終牢記,自己的獲客能力、自己的業務能力、自己的風險管理能力、自己的科技創新能力、自己的數據隱私保護能力,是確保銀行自身信譽的基礎,也是保證銀行行穩致遠的根本,也是銀行有底氣開放的前提。

2019年12月4日星期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