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奄奄一息的趙國,為何還能把燕國打得無還手之力?

用戶65996267


導語:趙國在長平之戰後一年的時間又經歷了邯鄲之戰,在這兩場戰爭中,趙國元氣大傷,輕壯幾乎一空,趙國岌岌可危,但在這種時候,趙國仍然將圖謀不軌的燕國打的滿地找牙。

公元前251年,也就是長平之戰,邯鄲保衛戰之後九年左右,趙國發生了三件事情,後來影響深遠。

第一:趙孝成王任命名將廉頗做了相國,並封信平君,也就是說幼稚的趙孝成王,終於明白了廉頗的重要性,這是後期打敗燕國的關鍵。

第二:燕國派慄腹訪邯鄲,獻五百金做趙王的酒資,假意達成燕趙盟約,為背後一刀做準備。

第三件:燕國背信棄義,派出兩路大軍合計約50萬人大舉攻擊趙國。

燕國為什麼要攻打趙國?

戰國七雄之中,燕國一直是最弱小的那一批,常年和韓國爭倒數第一。而且其地理位置比較尷尬,被齊國和趙國這兩大強國給堵在了薊遼一帶,還經常被欺負。雖然當年五國伐齊硬氣了一把,但也只是曇花一現,一直是弟弟。

燕國曾經有樂毅,也是個很厲害的人物,樂毅幫弱小的燕國北起河北宣化,南至今天韓國首爾,達到歷史最大的疆域,可惜燕昭王死後,他的兒子燕惠王什麼也不懂,讓紙上談兵的騎劫代替樂毅,中了田氏代齊裡“田單”之計策,樂毅害怕被殺,逃亡趙國。

而齊國趁機收復了七十餘座城池,燕國的實力大減。

燕國攻打趙國,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進行的,當時燕國內部混亂,外無良將,全憑君臣在朝廷上一拍腦瓜,異想天開,說幹就幹。

樂間是樂毅的兒子,他試圖勸阻燕王,他說:

“現在攻伐趙國,是趁人之危,名不正則言不順,何況現在趙國軍民皆哀,哀兵必勝。”

燕王根本不聽他那一套,因為他早就讓丞相慄腹去趙國,趁著趙王做壽送禮了——實則探聽虛實。慄腹回來後說,趙國沒人了,除了老人就是半大的孩子,廉頗老了,國內無良將,此時攻伐必然對燕國大有好處。

趙氏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

樂間再三勸阻,說不行,燕王一意孤行於是從全國竭力蒐集了60萬軍隊,還有臨時組成的雜牌軍,湊夠了數目,給慄腹四十萬,給卿秦二十萬,兵分兩路,勢在必得。

燕趙實力大比拼

從實力上來講,無論何時趙國應該都是碾壓燕國的,趙國雖然不屬於中原國家,但還是有一部分地區挨著中原,經濟上較為富庶,雖然比不上其他強國。

在經歷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後,趙國成為軍政國家,軍事實力明顯提升,成為在戰國中後期唯一可以叫板秦國的國家。

反觀燕國,從戰國開啟以來就沒有什麼存在感,之所以稱為戰國七雄,大概就是因為燕國在戰國時期陪跑全程吧!

戰國七雄各有千秋,魏國前期稱霸,齊、楚中期稱霸,秦國中後期一直稱霸,趙國後期崛起,韓國也曾曇花一現,就是燕國始終沒有崛起。齊國曾兩次滅燕,可見燕國的實力。

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地處荒涼,人煙稀少,雖然在土地面積上不是各國中最少的,但是人口絕對是最少的。一份數據來看:

秦國面積30萬平方千米,人口300萬;

燕國面積20萬平方千米,人口150萬;

趙國面積20萬平方千米,人口350萬;

齊國面積15萬平方千米,人口300萬;

韓國面積9萬平方千米,人口300萬;

楚國面積50萬平方千米,人口300萬;

魏國面積10萬平方千米,人口500萬。

戰國時期各國領土和人口是不斷變化的,這份資料應該是推斷出的各國在某一時間節點的人口和地盤,權威性上肯定是不夠的,但是完全能夠提供一些參考,燕國人口相比其他國家就是少。

關於燕趙實力的對比,蘇秦曾說:

“燕地2000裡,兵甲數十萬,車600乘,騎6000匹 ,趙地2000餘里,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

可見,燕國在騎兵數量上就不足趙國。

長平之戰後,奄奄一息的趙國,為何還能把燕國打得無還手之力?

一、燕國沒有抓住好時機。

秦國雖然在長平之戰上殺掉趙國45萬大軍,但是自身的損失也相當慘重。這使得他們不敢繼續發動進攻。同時,剛獲得的上黨也人心不穩。因此,秦國把軍隊撤回去,休養生息。這樣延續了整整一年的時候。

這一段時間,正該是燕國進攻趙國的好機會。可是他們並沒有在這時候發動最趙國的進攻。一年以後,秦軍重整旗鼓,重新發動對趙國的進攻,圍攻邯鄲一年之久。這時候,也正該是燕國進攻趙國的時候。可是燕國並沒有這樣做。

燕國真正進攻趙國,是在長平之戰近10年之後的公元前251年。都經過了10,年,那些在邯鄲之戰上都上過戰場的孩子,早就已經成長起來了,而且正是勇猛善戰的年紀,怎麼還說趙國的孩子沒長起來呢?

二、趙國有廉頗、李牧這樣的名將。

趙國雖然經歷了長平之戰,元氣大傷,軍隊的戰鬥能力大大減弱。但是因為有廉頗、李牧、龐煖這樣的大將,因此,趙軍的戰鬥能力其實一直不弱。

當燕國在公元前251年第一次攻打趙國的時候,就是廉頗率軍和燕軍對抗。這一戰,廉頗打敗並斬殺慄腹,又一直打到燕國的都城,把燕國的都城包圍起來。最後還是燕王派使者求和,廉頗才取消了對燕國都城的包圍。

第二次是在公元前243年,由於廉頗遭猜忌被逼走,燕王認為有利可圖,於是又一次進攻趙國。這時候,龐煖接過了趙軍統帥的重擔,打敗了燕國輕敵的劇辛。接著,李牧又參與夾攻燕軍,因此燕軍慘敗,前後損失了兩萬人,從此,再也沒有能力再和趙國對抗了。

三、趙國軍隊的精神強大。

趙軍無疑是戰國末期,除秦國以外,最為強大堅韌的軍隊。雖然他們在長平之戰上敗給了秦軍,元氣大傷。但是,新的一代趙軍,在經歷了邯鄲之戰的磨礪後,雖然人數上比不過之前的趙軍,但是在精神力量上,絲毫不亞於之前的趙軍。

而正是因為有這樣強大的精神力量,他們在長平之戰後,竟然出現了短暫的中興。他們不但兩次打敗燕國,還在廉頗的帶領下,奪取了魏國的繁陽。接著蒙驁率十萬大軍攻趙,趙國龐煖率軍抵抗。這一戰,趙軍打敗秦軍,射死蒙驁,斬殺秦軍三萬人。再接著,秦國的桓齮又率大軍攻打趙國。李牧率軍與秦國一戰,全殲秦軍十萬人。

趙軍連續兩次打敗秦軍,由此可見,趙軍有多麼強大的精神力量。

總結:戰爭開始前燕國對於此次戰爭的意識就不足,燕國只是覺得趙國國中兵力不足,有機可乘,準備並不充分,趙國在經歷過邯鄲之戰後基本人人都經歷過戰火洗禮不能小瞧,燕國雖然有人看出問題,但無奈燕王不聽。到了真正面對趙軍的時候,慄腹卿秦又根本不是廉頗樂乘的對手,所以燕國才會在趙國虛弱之時進攻卻仍然落得個慘敗的下場。


路之意


趙國在長平之戰投入45萬人,秦國投入60萬人,戰爭結束時,趙國死傷25萬人投降二十萬人,秦國死傷35萬人,剩餘25萬人!最後坑殺20萬人,趙國才全軍覆沒!


可以看到,趙國的軍隊戰鬥力是極強的,比秦國的戰鬥力還要強,也就是說,秦國軍隊的傷亡比趙國慘重!整個戰國後期,也就只有趙國打敗過秦國,其他國家都沒有過!上一次是趙括的爸爸趙奢打敗秦軍胡傷!趙奢因此被封為馬服君!


可見趙國軍隊的戰鬥力是非常強的,何況還有後來的名將李牧和此時善於防守的名將廉頗!燕國的軍隊也就在樂毅在的時候雄起過一次,在後來燕昭王死後,換掉了樂毅將軍,齊國田單復國,自此之後,燕國又再一次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軍隊戰鬥力也大幅下降,將領也是不行,趙國雖然戰敗仍然有留守的對戰匈奴的軍隊和其他的本國的人民,加上燕國這次是趁火打劫,趙國的戰鬥力更是不得了,殺紅眼!燕國哪裡是趙國的對手!在廉頗的打幾下大敗!


而且即使在後來的秦國再一次發起要攻打邯鄲的戰爭中,趙國也是自始至終防守的非常好,其他國家看到秦國好像也沒有滅掉趙國,就再一次聯合起來攻打秦軍,也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秦國攻打邯鄲的部隊再一次被趙國和各國聯合軍隊打敗!


鵬程日誌


趙國在長平之戰後一年的時間又經歷了邯鄲之戰,在這兩場戰爭中,趙國元氣大傷,輕壯幾乎一空,趙國岌岌可危,但在這種時候,趙國仍然將圖謀不軌的燕國打的滿地找牙。

戰爭過程

邯鄲之戰結束五年後趙孝成王過壽,燕國派出丞相慄腹前來祝賀,實際上是來打探趙國虛實,畢竟趙國虛弱,不止燕國,大家都想咬一口。慄腹回國後,向燕王喜說趙國虛弱,國中幾乎都是半大孩子,可以攻打,燕國朝堂一片贊同之聲,除了樂間反對,但被燕王無視,燕國發兵六十萬攻打趙國。

燕國軍隊分為兩路,一路由丞相慄腹帶領,攻打鎬邑,一路由燕國將軍卿秦帶領攻打代邑。趙國派出了廉頗、樂乘組合,廉頗守鎬邑,樂乘守代邑,就這樣兩方對上了,戰爭形勢最先在代邑發生改變,樂乘擊敗並俘虜卿秦,緊接著廉頗就在鎬邑打敗並殺了慄腹,廉頗乘勢進兵,包圍燕國都城,燕國割讓五城趙軍才作罷退走。

作戰意識不同

對於趙燕兩國來說,雙方對於此次戰爭的態度不同,趙國作為一次衛國戰,而燕國是當做一次痛打落水狗的機會,而態度的不同對戰爭雙方的意志也有著重大影響。

趙國自長平之戰失敗後,全國上下陷入一片悲痛之中,畢竟長平之戰失去的四十萬幾乎涉及到趙國全國的每一戶家庭,所以當秦軍再度攻擊邯鄲城時,趙國雖然此時國力衰微,但全國百姓眾志成城,反秦意志極其堅決,最終才能堅守邯鄲城,等來了魏、楚兩國的援軍。當燕國來襲時,趙國明白這是燕國趁人之危,邯鄲之戰剛剛過去不久,趙國上下堅定一戰的情形剛去不遠,對於燕國的侵略,趙國自然會堅定意志,奮勇殺敵。

燕國對於此次戰爭的態度並不堅決,可以說只是想趁著趙國虛弱撈上一筆。燕國朝堂上定議攻趙時,燕國就有不同聲音。在戰爭過程中,燕軍在代邑失敗,廉頗偷襲慄腹,雖然慄腹穩住了陣腳,但燕軍內部還是不很穩定,以至於慄腹謀劃好了攻擊方案卻被叛徒出賣,廉頗將計就計,誘敵深入,一舉殺了慄腹。

主帥的能力不足

燕國的丞相慄腹其實並不是一個草包,他少年時曾經在齊國的稷下學宮學習,和趙國最後的名將龐暖是朋友,他還曾經輔佐燕王打敗胡人,拓地千里。

慄腹在和趙國的戰爭中,慄腹一開始也並沒有什麼重大失誤,但他的隊友卿秦在對上樂乘卻是個豬隊友。卿秦兵敗被俘,燕軍士氣受到打擊,當天夜裡廉頗就突襲燕軍,慄腹帶兵撤退,收攏殘兵後和廉頗連戰三次,竟然士氣大振,這其中固然有趙軍軍力下降,戰鬥力已經大不如之前的原因,畢竟曾經的趙軍能夠和秦軍作戰不落下風,但慄腹的才華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雖然慄腹有才華,但是他對比身為戰國四大將的廉頗又差得遠。廉頗最擅防守,慄腹攻不下廉頗,在隊友兵敗後,自己軍心大亂之時被廉頗找準機會打敗,雖然後來收攏了敗兵,有了謀劃,但還是被久經戰事的廉頗輕鬆拿下。一頭獅子帶領一群羊也能擊敗一頭羊帶領的一群獅子,況且燕軍還不是獅子。

戰爭開始前燕國對於此次戰爭的意識就不足,燕國只是覺得趙國國中兵力不足,有機可乘,準備並不充分,趙國在經歷過邯鄲之戰後基本人人都經歷過戰火洗禮不能小瞧,燕國雖然有人看出問題,但無奈燕王不聽。到了真正面對趙軍的時候,慄腹卿秦又根本不是廉頗樂乘的對手,所以燕國才會在趙國虛弱之時進攻卻仍然落得個慘敗的下場。


天天故史匯


著名的長平之戰一舉打垮了趙國的脊樑骨,足足四十萬的青壯年(雖然是賬面數據,但實際上這個青壯年呢,確實損失極大,保守估計也得有十萬之上)。趙國自此之後,青壯年的大量損失,直接造就了兵員素質的大規模下滑,以及國防力量的直接衰退,這種情況下的趙國,正是最為脆弱的時刻,當時的白起正在提議抓住這次機會一舉攻滅趙國,但是秦王選擇了拒絕。深層次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此時秦國的國力也遭到了大損傷,都需要修養。


那麼趙國也就因此得到了一絲苟延殘喘的機會,但是北邊上的燕國卻開始動歪心思了,燕國在戰國七雄裡面存在感一向薄弱,屬於戰五渣的類型,但偏偏還特別愛搞事,當年帶頭搞事情差點沒把齊國搞掉,這也成了燕國的一個驕傲,雖然我燕國國力不佳,但是當年可是差點滅亡強齊。


總而言之,燕國打算乘者趙國剛剛元氣大傷,搞一次乘虛而入,反正趙國距離自己實在是太近了,不打白不打啊(這次不抓住機會把平日裡兇巴巴的趙國打個半死,燕國上下肯定後悔不已),所以燕國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進攻正陷入全民痛苦的趙國。

按照燕國的想法,這種乘虛而入必然大有斬獲,說不定能一舉把趙國這個大國給一口吞掉也未可知,按如果這樣的話,長平之戰最大的收益者就該是燕國了,這種好事情想想就讓燕國興奮。可是後來現實發生的過程大大出乎了燕國的原本預料——燕國不但沒能在趙國空虛的時候取得什麼像樣的戰果,反而被已經被秦國揍的半死的趙國摁在地上一頓暴打,幾乎被打得生活不能自理。


我們來看當時的具體的過程——燕國軍隊非常得意的宣稱自己出兵六十萬,然後自信無比的兵分兩路,一路去攻打鎬邑,一路去攻打代邑。


趙國得知後,義憤填膺,派出了老將廉頗、樂乘,趙國與燕國剛一交手,燕國就虛了,這哪裡像什麼虛弱的國家啊,打起來怎麼這麼不要命呢,本意是跑過來撿便宜的燕國軍隊一下子就被趙國給打崩了。

在代邑,樂乘活捉燕國大將,燕國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在鎬邑,廉頗直接陣斬燕國大將,不但全殲燕國軍隊,而且還得寸進尺殺進了燕國本土,所到之處片甲不留,把一肚子火都撒在了一心一意想要討便宜的燕國頭上。



燕國直接接是像土雞瓦狗一樣被廉頗殺得鬼哭狼嚎,廉頗殺得人頭滾滾之後還不過癮,於是又開始在燕國境內攻城略地,勢如破竹之下,居然一口氣包圍了燕國都城,燕王瑟瑟發抖,乞求廉頗放過,廉頗最後逼迫燕國國君簽訂城下之盟,明確割讓燕國五城,廉頗才心滿意足的離去了。

事情的發展為什麼會變成這種情況呢?個人歸納了這麼五條主要原因。


  • 第一條,趙國雖然在長平之戰之後青壯年元氣大傷,但還不至於全國上下都湊不齊一支軍隊,燕國雖然以逸待勞,但是面對曾經能夠與秦國虎狼之勢一戰的趙國軍隊,那未免還是有點不夠看。眾所周知,趙國自打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之後,戰鬥力的增長水平有目共睹,而燕國的戰鬥水平自打齊國反推之後,則是有目共睹的一代不如一代,況且由於燕國所處地方人口本就不多,能湊的的軍隊數量實在有限,而趙國儘管遭受了大量青壯年的死亡,但是那些存活下來的老兵和孩子以及龐大的人口數量,會飛速的補充趙國能拉起來的軍隊。一正一負之下,趙國自然可以輕鬆壓制住不懷好意的燕國。


  • 第二條,燕國與趙國領袖魄力差太多,燕國的統治者比起趙國的統治者就會發現,燕國的統治者很難出幾個像點樣子的君主。反倒是趙國這邊,出一些賢明的君主的概率還算挺高的,一個諸侯國要是很難出一些比較靠譜的君主,那麼會對這種諸侯國的成長帶來許多負面和不利的因素。

  • 第三條,燕國統治者選擇的時機看似是在乘虛而入,實際上實在是在頂風作案,要知道,當時的趙國上下都因為長平之戰而憋了一肚子的氣,所謂的哀兵必勝的典故應該很多人都知道,對於這些個燕國軍隊乘虛而入的賊寇行為,必然會激發趙國士兵的血性,給燕國的進攻事業帶來無窮的麻煩。帶來麻煩也就算了,還會讓燕國上下品嚐到原本是給秦國虎狼之師準備好的防範準備,要知道,趙國可是曾經可以和秦國虎狼四六開的大國,這樣的大國實力自然不能小覷,而且非要在人家憋了一肚子火,準備開大招的時候撞上去討便宜,不輸那是不現實的。


  • 第四條,當時趙國還有大將廉頗這種當時名將坐鎮。在長平戰敗後,趙國深知主將重要性,重新重用廉頗。要知道廉頗這個人就算是虎狼秦國裡面的人屠白起,都沒有絕對把握可以正面擊敗,只能退而求其次,利用陰謀反間之計,讓趙王臨戰換將,換成年輕氣盛的趙括,這才敢堂堂正正的擊潰趙軍(就這種紙上談兵的廢物率領的趙軍照樣重創了秦國),燕國何德何能有可以堂堂正正的派遣軍隊擊敗廉頗這樣的著名老將的自信和資本呢?只是跑過來觸黴頭罷了。

  • 第五條,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條,那就是雙方的目的完全不一樣,就可以拿貓捉老鼠的例子作比較,貓捉不到老鼠無非是少吃了一頓,因此捉不到也就捉不到吧,沒什麼丟人的,可是如果老鼠面對貓咪的虎視眈眈而選擇遊戲人生,不夠搏命,那麼,他付出的可就是死亡的代價了——相對的就是趙國當時的狀態,如果不拿出搏命的態度,禦敵於國門之外,試想一下,趙國在長平之戰之後,短時間還禁得起一次兩次的國內動盪嗎?當然經不起了,所以,趙國在面對這種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爆發出來的搏命能力,自然要遠勝於從一開始就只是打定主意佔佔便宜的燕國上下君臣。


而正是這以上五條原因,使得趙國躲避了一次最接近亡國的危機,讓居心不良的燕國淪為了列國的笑料之餘也警告了其他列國,杜絕了他國曾和燕國一樣有過的不良用心。


夏目歷史君


分為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軍事原因。趙國雖被坑殺四十萬青壯年,但北部的李牧騎兵軍團絲毫沒受影響,因為李牧軍團常年駐守趙國北部邊疆,是為防範匈奴人南下,而且這個精銳兵團主要是在武器質量、兵員素質、戰馬能力等方面都是百裡挑一;

第二,戰略戰術原因。據《戰國策》記載,燕王喜派相國慄腹為趙孝成王賀壽,慄腹回來向喜報告:趙民其壯者皆死於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而後又問樂間,樂間道:不可戰!但姬喜一意孤行,群臣也覺得可以伐,燕逐起兩路大軍,其中一支四十萬大軍由相國慄腹率領攻鄗,另一支由慶秦二十萬大軍攻代。趙以廉頗八萬軍擋慄腹,以樂乘五萬擋慶秦,燕人大敗。

第三,經濟原因。趙國有邯鄲平原,太原盆地等糧食主產區,而燕國可耕地卻很少,經濟決定政治,所以燕國會敗,至少拖不起持久戰。

總結以上三點我們還可以得知,當時燕國統治集團內部意見不統一,而趙國面臨亡國之難全民思想統一;趙國處在四戰之地,兵員驍勇善戰,可謂全民皆兵,而燕處蠻荒之地,基本無甚戰事,軍備相對於趙國廢馳一些;趙國是正義的,而燕國是邪惡的,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勝利的天平已經開始傾斜。





北疆刀客


“長平之戰”,大家是不是很熟?關於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的典故,打小我們就學習過,那時候僅僅是聽個故事、感嘆一下白起的牛B,趙括的書生氣質。可現在再回過頭去再想想,毛骨悚然!作為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最大一次殲滅戰,白起一夜坑殺四十多萬趙軍,這是何等的心性和心理素質!再者,如此規模的戰爭,在經濟還不發達、道路也不通暢的2000多年前,國家動員能力、後勤保障能力就已經一流了嗎?即使是很多史書、歷史學家給出了一些解釋,我感覺還是很不可思議、感到人的創造力是無限的,為我們古人的牛B點贊!

言歸正傳。

根據《戰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251年,長平之戰後九年,燕王派遣大臣慄腹和趙國訂立盟約。慄腹回國後,表示看到趙國的主力在長平之戰、邯鄲之戰中損失殆盡了,燕王大喜,決定對趙國趁火打劫(由此看出,盟約得有多不靠譜!),派慄腹帶軍攻趙,趙國啟用名將廉頗率兵抵禦,慄腹遭斬,廉頗趁勢包圍了燕國的都城。燕國派任命將渠割五城求和,趙國聽了將渠的調處,解除了對燕國的包圍。

趙國為什麼還能把燕國打得無還手之力?那是因為長平之戰後趙弱,是相對秦國而言;至於燕國,跟趙國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為什麼這麼說?

一、優秀將領之間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趙國有廉頗、龐煖、李牧三位名將,燕國自樂毅之後再無名將。

各位來看,戰國四大名將的兩位廉頗、李牧都在趙國(另外兩位是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夠牛吧?廉頗是誰?對,沒錯!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將相和、負荊請罪、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典故的主角,軍事統帥力沒得說,如果不是趙王中了離間計由紙上談兵的趙括撤換了廉頗,長平之戰的結局還很難料、中國歷史可能由此改寫!可惜後來被小人離間,逃至魏國,在魏不得志又跑到楚國,客死他鄉。李牧是誰?李牧是戰國末期各國中最傑出的軍事將領,是比肩白起的偉大存在。他一生戰功無數,無論是早期抗擊匈奴,還是後期回朝抗秦,都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可惜最後還是被小人害死。龐煖雖然沒有上兩位名氣大,但也是一個牛人:趙武靈王時期就被重用的四朝元老,廉頗出走魏國後,挑起了趙國軍事大梁,他死後,才輪到李牧走上了名將的歷史舞臺。這三位,都為長平之戰後趙國的短暫中興立下汗馬功勞、做出了重要貢獻。反觀燕國,兵弱將寡,攻趙鎩羽而歸,典型的“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二、趙國的軍事強國底蘊仍在,越挫越勇。

這要從“胡服騎射”說起。自趙國一代雄主趙武靈王不顧外界反對和嘲笑走上了“胡服騎射”道路開始,趙國就開啟了強國的開掛生涯,一躍成為當時的頂尖軍事大國,成為了六國中敢和秦國正面硬幹的國家,此時的趙國到達了巔峰期。即使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奄奄一息,第二年又經歷了邯鄲大戰,遭受了巨大損失,但趙國軍民“哀兵必勝”扛過了這一劫(也有盟友的支援),反而使軍民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激發了趙國軍民的士氣、將士之間更加團結,“瘦死駱駝比馬大”!這個時候燕國攻趙,焉能不敗。只能說:“沒有最弱,只有更弱!沒有最差,只有更差!”形容的就是燕國。

有優秀的軍事將領指揮,軍人戰鬥力遠勝於燕國的趙國,即使經歷了長平之戰、邯鄲大戰的重大挫折後,打敗燕國沒商量。不僅如此,李牧還在後來的戰爭中重創秦軍,不得不說趙國的軍事實力確實不錯!


壯哉中華民族


話說秦趙長平大戰,趙國四十萬降卒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被白起坑殺,秦、趙原本旗鼓相當的局勢,經此一戰,國力衰微。這一戰,加速了秦並天下的野心。

九月之後,秦昭王又發動了滅趙的又一場戰爭“邯鄲之戰”。面時殺氣騰騰,氣勢洶洶的秦國大軍,趙國危在旦息。平原君趙勝向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求援。魏無忌聯合楚國擊敗了圍困邯鄲的秦國大軍。疲弊之極的趙國,得到了暫時的喘息。
數年之後,平原君趙勝去世。廉頗接替趙勝出任相國。燕國派慄腹來與平原君弔喪,並送趙王五百金,約定為兄弟之盟。

慄腹本以為趙王會厚贈自己,沒想到趙王只是如常禮回贈。這讓慄腹非常不爽。回到燕國,時燕王喜說:“趙國經長平之敗,強壯的人都死了,國中只剩老弱殘幼。廉頗已老,加上平原君剛死,正是滅趙的天賜良機”燕王喜是個無腦的人,原本派慄腹出使趙國,是為了與趙結盟。這邊送去金銀,回頭過來又聽信了慄腹的鬼話。準備伐趙。他召昌國君樂閒來問伐趙之事。樂閒是戰國名將樂毅之子。樂閒說:“趙國東鄰燕國,西接秦土,南面與韓國、魏國交錯,北面連著胡貊。四面受敵,其民習兵尚武,不可輕伐。


燕王說:“我以三倍的兵力去伐趙,怎麼樣?”

樂閒說:“不行”。燕王說:“那麼以五倍的兵力可以了吧?”樂閒不再回答。燕王大怒,說道:“你阻擋寡人伐趙的目的,是因為你的父母祖宗的墳墓在趙國,所以不想讓寡人攻趙”。一幫群臣附和吹捧下,燕王興師,殺向趙國。

燕國大夫將渠聽到燕王出師的消息,連忙趕來,對燕王說:“大王切勿被眾言迷惑。這裡剛剛與趙國結為兄弟,卻因使者回報而伐趙。這樣不信不義。出師必然無功”。燕王不理,剛要登車,將渠抱住燕王的腿哭泣道:“老臣之所以留住大王,是對大王的忠心。大王不聽,燕國將有禍來了”。燕王火冒三丈,命人將將渠囚禁。

燕王兵分三路,浩浩蕩蕩,奔趙國而去……

趙王接到戰報,召集群臣計議。老將軍廉頗說:“燕王乘我喪亡兵敗之際,興不義之師來犯,我們把國中年滿十五歲以上的人全部召集,舉國上下同仇敵愾。慄腹乃貪婪無厭之輩,原無謀略之小人。樂閒、樂乘,本為樂毅之子,出於無奈前來,必不盡心。另一個慶秦,乃是無名之輩,老臣舉薦一人,燕軍立破”。
趙王忙問:“老將軍舉薦何人?”廉頗說:“老臣舉薦之人,乃是雁門守將李牧,他可為將率軍抗燕”。趙王以廉頗為大將,率兵五萬迎敵慄腹。李牧為副將,率兵五萬抵敵慶秦。

在廉頗與李牧的指揮下,趙國士兵英勇奮戰,生擒燕軍主將慄腹,副將慶秦為李牧斬首。而樂閒、樂乘果不出廉頗所料,率軍投降趙國。廉頗、李牧乘勝追擊,長驅直入,把燕王包圍在中都。燕王無可奈何,只得向廉頗求和。

至此,燕王喜發動的不義之戰,以慘敗告終。


子衿書法


鄗代之戰是在長平之戰九年後才開打的,當時趙國實力有所恢復,並非奄奄一息。或者換句話說,趙國打不贏秦國,打燕國還是綽綽有餘的。


一、背景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邯鄲城內無人不戴孝。但是趙國沒有向秦國妥協,為了應對秦國下一步的軍事行動(攻打邯鄲),趙國整軍備戰,動員所有人力參軍,準備與秦軍決一死戰。

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以趙國拒絕割地為藉口,發兵五十萬攻趙,邯鄲之戰爆發。

此戰打了一年,秦軍死傷慘重,趙軍也死傷慘重,但是秦軍沒拿下邯鄲,反被魏、楚聯軍抄了後路,全軍崩潰。趙軍趁秦軍崩盤之際,也收復了一些失地。

由此可見,趙國自長平之戰後,雖然昔日榮光不在,元氣大傷,但是誰要敢欺負它,它就敢跟誰玩命。其動員能力是槓槓的。

這是趙國,再說燕國。其實,當時燕國的情況也沒比趙國好哪去。

燕國最牛掰的時候,是帶著五國伐齊,差點滅了田齊。但是由於燕昭王在滅齊的關鍵階段病死,新繼位的燕惠王又跟燕軍統帥樂毅的關係不好。因此,燕惠王便擠走樂毅,改換毫無軍事才能的騎劫為統帥。

其後,齊國反攻,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騎劫為齊軍所殺,燕軍望風而逃,齊軍很快就收復了失陷的所有城池,趁勢復國。

燕軍此次大敗後,元氣大傷,其實也沒有什麼實力了。(最關鍵的是燕國沒有名將,燕惠王擠走樂毅,讓燕國聲譽掃地。最搞笑的是,樂毅流亡後,還是趙國收留了他)



二、戰爭起因

公元前259年,即邯鄲之戰當年,燕國趁趙國專心對付秦國,無暇北顧之際,誘使趙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蘇射率其眾投入燕國。趙國雖然沒有因此事跟燕國翻臉,但是趙人對燕國的仇恨種子算是埋下了。

八年後(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去世,燕王派國相慄腹和趙國訂立友好盟約,並送上五百鎰黃金給趙王置酒祝壽。

慄腹在趙國期間,刺探情報,回國後就跟燕王說:“趙國青壯年在長平之戰均被秦將白起坑殺,國內盡是孤兒寡婦,無力再戰,乘此良機攻趙必勝。”

燕王和燕國的眾卿大夫沒去過趙國,也不知道趙國的基本情況。聽了慄腹的話,便想當然的認為趙國好欺負,可以一戰滅之。

當時,樂毅的兒子樂間反對。他認為趙國連年與秦作戰,百姓驍勇,若興兵攻趙,燕軍一定會敗。潛臺詞就是——不要挑戰趙國的戰爭潛力。

燕王見樂間反對,便問樂間,要多少兵力才能伐趙?樂間不說話,意思就是多少兵力都不能伐趙。燕王的自尊心受到嚴重打擊,外加燕國群臣都認為可行,於是他拍板了這次對趙國的軍事行動。發兵六十萬,戰車兩千乘,以國相慄腹為將,進攻趙國。


三、戰爭過程

燕軍攻入趙國境內後,兵分兩路,一路由慄腹率領,以四十萬大軍進攻鄗城;另一支由卿秦率領,以二十萬大軍進攻代郡。

面對氣勢洶洶的燕軍,趙國群情激奮,集結了25萬大軍,由廉頗為帥,率軍應戰。廉頗分析燕軍的來勢後,認為燕軍雖然人多勢眾,但驕傲輕敵,加之長途跋涉,必然人馬睏乏,遂決定採用各個擊破的方略。令樂乘率軍五萬堅守代,吸引攻代的燕軍不能南下援助。而他自己則自率20萬主力迎擊燕軍主力於鄗。

當趙軍和燕軍交上手後,立馬讓燕軍知道了馬王爺有幾條腿,打的燕軍抱頭鼠竄,斬殺其主將慄腹。

攻代的燕軍聞聽攻鄗軍大敗,主帥被殺,軍心動搖,瞬間失去戰鬥力。樂乘率趙軍趁機發起攻擊,迅速取勝,俘卿秦。



兩路燕軍皆敗退後,趙軍發動反擊。當時燕王還率領了一支偏軍,在燕趙的國界線附近隨軍督戰。他聽聞前線大敗,趙軍反擊,遂掉頭就跑,逃回了國都薊城。

廉頗在率軍追擊的過程中,聽說燕王居然在前面逃命,就率軍在後面猛追,一連追殺了五百多里,直接殺到了燕都薊城下,並把薊城給圍了。燕王害怕的要死,就提出割讓五座城邑求和,趙軍當時沒有能力破城,便撤軍退圍。

此戰後,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假相國。燕國的樂間由於憤恨燕王不聽自己的勸諫,因而向趙國投降,也成為趙國的一代名將。

四、勝負因素

第一、燕趙鄗代之戰是在長平之戰九年後才開打的,當時趙國雖然持續的高強度戰爭導致大量青壯戰死,但是趙國的動員能力畢竟強,經過幾年恢復,也積攢了一些實力,並非處於亡國之際。

第二、趙國常年與秦軍交戰,老百姓都有很好的戰爭素養,即便是小孩子,那也比沒跟秦軍交過手的羸弱燕軍強上不少。

第三、燕國出師無名,激怒趙軍。鄗代之戰前夕,燕國剛剛跟趙國結好,還派國相慄腹到趙國祝賀。這先結好又動兵,毫無信義可言的行為,明顯會激怒趙人。

第四、燕軍驕兵必敗。出征前,燕國群臣都認為趙國虛弱,支持伐燕,燕王更是率軍在前線督戰。並且燕軍規模又高達六十萬,佔據兵力優勢。這樣一來,燕軍從將到兵,從上到下難免產生一種驕縱輕敵的情緒,這對燕軍而言當然也是一種不利因素。



五、後續

鄗代之戰後,趙國認為燕國羸弱,便屢屢欺負燕國。如名將李牧就曾攻燕,奪取燕國的武遂和方城。

燕國被打的急眼了,就決心反擊。當時廉頗就被趙王逼走,投奔魏國,燕王認為趙國沒有廉頗了,應該會不堪一擊,便典齊兵馬向趙國發動反擊。

結果燕軍統帥劇辛輕敵,率軍冒進,被趙軍統帥龐煖擊敗,劇辛被俘殺,燕軍損失二萬多人馬。

公元前236年,秦攻趙,趙軍不敵,趙王遂決定從燕國身上把損失找回來。此戰,趙軍打得燕軍再次丟盔棄甲,連取狸、陽城,燕國被迫割地求和。

不過,趙國打燕國雖然取得了一些戰績,但就大形勢而言,燕趙內耗,其實便宜的對象只是秦國而已。


Mer86


有句話說得好。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趙國與秦國交戰之前,那可是當世一流的軍事大國,軍馬強備,騎兵幾乎無敵。雖然在長平之戰後,趙國實力大損,直接跌落成了一個二流國家。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趙國雖然慘敗於秦國之手,四十萬大軍埋骨長平,卻依舊能在邯鄲保衛戰擋住秦軍的進攻,其實力是不容小覷的。

趙國雖敗,但趙國百戰不撓的精神猶存。

長平之恥,一方面確實讓趙國實力大損,但另一方面也大大激勵了趙國必勝之心。全國上下,眾志成城,誓死抵禦外侮。要知道,邯鄲保衛戰的時候,趙國全民皆兵,就連孝成王后宮中的妃子都主動站了出來,為守城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大家試想一樣,趙國有如此決心,又怎麼會輕易受外敵欺侮?

而且還是燕國這樣一個經年弱國。

燕國自武王分封列國,至秦趙長平之戰,立國近八百年,一直都是邊陲地帶的小透明。

唯有燕昭王和樂毅這對神仙組合,成就了燕國的高光時刻,讓燕國化為一道無比璀璨的流星,劃過戰國時代的天空。可自從燕昭王一死,燕國這顆新星就毫無保留的墜地了,直到燕王噲亡國,燕國都沒有重新煥發生機的機會。

長平之敗,雖然羞恥,但敗給天下第一的秦國,也不算丟人;但你小小一個燕國,都想要趁此機會上來分一杯羹,趙國人又怎麼會答應呢?

更何況,趙國軍中還有廉頗這樣的擎天之柱,擊敗燕國也就不是什麼意料之外的事情了。


盜帥夜留香YE


長平一戰,趙國有將近50萬將士長埋黃土,趙國經歷如此鉅變,接下來能再參戰的軍隊已經寥寥無幾,以至於後來秦國大軍開到邯鄲,趙國老弱病殘羸弱之兵僅僅湊齊了20萬人馬。

這都虧了廉頗堅壁清野,才得以湊齊。

廉頗憑藉20萬老弱殘兵能夠抵擋45萬秦軍精銳之師的連番攻擊,除了廉頗戰略得當,趙國人破釜沉舟、眾志成城外,魏國、楚國的支援也很重要。

趙國人上下捨生忘死,顯示了他們別具一格的人文氣質,他們的血氣方剛,他們的精神昂揚都表現出來了。

如果不是大勢所趨,加上秦國在制度上已經遠遠走在東方六國前面,趙國憑藉其尚武的精神、百姓的堅強,不說一統天下,也定然能夠長期立於不敗之地。

可是燕國偏偏不信這個邪,長平之戰後,燕王急忙命令丞相慄腹為大將,要趁火打劫。

公元前251年,燕國大舉攻伐趙國。

樂間是名將樂毅的兒子,他勸說道:“雖然趙國與秦國連年征戰,國力耗損,軍民大傷,但無可厚非的是這樣的做法讓趙國百姓熟悉了軍事,全民皆兵,而且燕國伐趙,名不正言不順,勢必士氣大損,而趙國軍民皆哀,哀兵必勝。”

可是燕國君王見到如此千載難逢的機會,他怎麼能放棄做一回漁翁呢?

燕王沒有聽,派出60萬大軍,主將慄腹率領40萬攻打鄗城,副將卿秦率領20萬攻打代城。

廉頗、樂乘遂和趙王商議決定主動出擊、各個擊破。趙國剛剛遭遇大戰,損兵折將,能夠正面抗擊燕軍的兵馬真的不多。

但是廉頗認為這剩下的軍隊只要略加調教就一定能成為一隻視死如歸的軍隊,無往不勝。

燕軍驕傲之兵,加之落井下石的做法為人所不齒,士氣大受影響,還有長途跋涉,人困馬乏,趙國以逸待勞,可以一戰。

趙孝成王緊急派出25萬大軍,由廉頗和樂乘分別阻擊慄腹和卿秦。

縱觀當時趙國和燕國的形勢,他倆關係一向不錯,兩國在軍事上還有過合作,將領們都能夠互相幫助禦敵,此次伐趙,燕國軍隊中許多將士都不能理解這種做法而心生懈怠。

同時慄腹用兵不善,趙國此時最怕60萬大軍鐵板一塊,但慄腹卻將大軍分兵幾處,希望能同時出擊,全面攻取趙國。

從趙國方面來看,廉頗等將領都是從連年戰爭中滾爬出來的,邯鄲一戰就很好的見證了趙國軍力的強勢和將領的才華,這一點燕國都難以企及。

果然,燕軍大舉進攻時,廉頗率領大軍以逸待勞,迅速出擊,全軍上下同仇敵愾,人人奮勇衝殺,趙軍很快就將燕軍打敗,主將慄腹被斬殺。

副將卿秦聽說主將被殺,頓時軍心大亂,樂乘當機立斷全力出擊,就像已經排練好了似的,燕軍兵敗如山倒,幾乎沒懸念,卿秦被俘。

燕國兩路大軍敗亡,對於趙國來講影響力巨大,為了擴大戰果,廉頗率領大軍乘勝追擊500裡,甚至一度圍困燕國都城,最後燕國割讓15座城池求和才算了事。

此次戰役使得趙國內外交困的情況得到了喘息的機會,讓其他國家重新認識到了趙國,國際地位有所回升。

經歷長平之戰,趙國軍隊視戰爭如夢靨,這次大勝一定程度上恢復了趙國的自信。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此役,趙國中一大批優秀將領得以脫穎而出,如,李牧,樂乘,龐煖等人,趙國不至於在軍事上出現斷層。

趙國在廉頗的帶領下,多次擊退各國進攻,國力得到複數,終於從內外交困中走出來了,經受住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出現了短暫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