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長平之戰趙國勝了,會出現什麼結果?

廖淵博


長平之戰是決定秦趙兩國國運的生死之戰,也是影響戰國後期天下格局的關鍵之戰。那麼當時的長平之戰的背景是怎樣的,秦與東方六國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趙國如果勝了,他又究竟能勝在哪裡呢?



如果給當時的七國作一個實力排名那應該是這樣的:

第一名無可爭議的秦國,秦國佔有整個西部地區,擁有漢中、成都平原,後來韓國為了削弱秦國國力,派間諜鄭國去修水渠,想借此來消耗秦國的國力,不料秦國修了水渠以後國力不但沒有損耗,反而使得關中八百里秦川成為沃野千里的大糧倉,秦國變得更加強大了。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都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從滅楚之戰可以動員60萬大軍,加上其他防守的軍隊來看,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那樣,秦軍帶甲百萬,秦國士兵由於商鞅變法後實行的“軍功爵”制度空前提高了秦兵的作戰積極性,所以單兵作戰能力也遠高於別的國家。所以綜合實力排名第一。



第二名楚國,之所以把楚國排名第二位,是因為楚國的疆域確實太大了,整個江南地區 淮河領域,長江中下游,方圓5000裡,雖然被秦國打敗幾次,屢次遷都,但是組織個幾十萬軍隊來參加戰鬥也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南方盛產水稻,與物資相對貧瘠的北方相比要富饒的多,但是那個時候的南方不像現在這麼發達,雖然領域很大,但是很多地方都沒開發。所以總兵力要少於秦國。而項燕可以打敗秦國名將李信帶領的20萬大軍,而王翦非60萬方可伐楚來看,楚國的總兵力大概在50萬左右的樣子。綜合排名第二。



第三名趙國,趙國長平之戰前排第二。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大大的提高了軍事力量,滅掉了肘腋之患中山等一些小國家,拓土千里。國家實力大大的增強,而且也是戰國末期唯一有能力以一國之力擊敗秦國的國家,但是趙國人不喜歡種田,他們似乎更具經商的天賦,所以戰事稍久趙國糧草就捉襟見肘,這大大限制了趙國的戰爭潛能,這一弱點在長平之戰中暴露無遺。雖然經歷了長平慘敗,但是趙國依然可以在後來的邯鄲之戰中擊敗秦軍,而且被滅國前邯鄲發生了地震 旱災,百姓流離失所。但是廉頗仍可以帶領5萬趙國士兵擊敗10萬入侵燕國大軍,可見趙國將士的驍勇善戰 ,長平之戰前總兵力在大約50至55萬左右。長平之戰後經過徵兵兵力應在20萬左右,所以綜合排名第三。



第四名齊國,齊國自古就是東方大國,春秋時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時齊國是何等的輝煌,但是到了戰國後期經歷了五國伐齊的慘敗,雖然後來成功復國,但已經是元氣大傷,攻伐不足,自保尚可,再加上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齊國一直被秦國拉攏著,別的國家向齊國求救時,總是拒絕。認為只要聽話,秦國就不會打他。齊國在最東方,靠近大海,煮海水賣鹽,發展經濟,軍隊戰鬥力不是很高,到了秦國開始統一戰爭時,齊國估計也有近20萬的大軍,所以綜合排名第四。



第五名魏國,魏國在戰國初期非常的強大,李悝最早在魏國變法,魏武卒的重裝甲方陣曾經打的秦國滿地找牙,根本出不了函谷關,但是後來經過馬陵之戰,魏國元氣大傷,名將龐涓戰死。魏國的霸主地位漸漸消失了,而且魏國處於大平原,是個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加之秦國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魏國戰敗就割地求和,所以國土越來越小。但是中原大地,生產小麥。人口稠密,所以即使如此。組織個15萬大軍抗秦問題不大,所以綜合排名第五。



第六名燕國,燕國在趙國東北,在齊國以北由於齊趙的強大,所以自己沒辦法向南拓展,向北拓展都是少數名族,而且北面氣候寒冷,天氣惡劣,不太適合居住、之前燕國趁趙國長平之戰傷亡45萬大軍的情況下,想率領大軍攻佔趙國城池,典型的乘人之危,結果被廉頗擊敗,並且割地給趙國才算完事,樂毅雖然帶領五國聯軍佔領齊國70餘座城池,著實風光了一把,但是怎麼看都像是被秦國利用了,而且五國伐齊時齊國的主力都是被秦軍消滅掉的。所以可以看出燕國確實比較弱,最後估計也就10來萬軍隊,綜合實力排名第六。



最後一名韓國,韓國國土最小,人口最少。在強大秦國不斷的消耗和蠶食下,韓國版圖越來越小,秦國消滅各國時,韓國是第一個被滅的,而且沒用王翦 ,王賁這樣的名將,所以只能排到最後一名了。



綜上來看,指望其他五國來支援趙國恐怕是不現實的,一是這些國家經過秦國多年的蹂躪早已經是畏秦如虎,疲弱不堪;二是秦趙都是強國,誰把誰打殘了對其他五國來說都是利好。所以外援基本沒有希望。

長平之戰無論從國力,雙方國君的意志,將領的能力,還是士卒的素質來看,趙國要想贏很困難。但是並不是沒有一點希望,如果一定要假設趙國最後贏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那他的勝算又在哪裡呢?

我個人認為趙國有兩大勝算:

一,大將李牧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李牧生平事蹟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績,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趙破匈奴之戰和和對秦“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令後人無不扼腕嘆恨。




據推算,李牧在長平之戰時年齡大概在20至30歲之間,應該正在北方長城一線抵禦匈奴,如果此時將他調到長平,趙軍的歷史就會被改寫了,因為從後來李牧對秦軍的戰績來看可謂輝煌,能夠擊敗其他國家的軍隊不足為奇,能夠擊敗秦軍著實難能可貴呀,能夠連續擊敗秦軍這簡直就是神話再現呀,在秦強趙弱的實力對比下,李牧幾乎沒有敗過,這讓人想起了同樣被封為武安君的白起。有人會說趙括出擊被圍是趙孝成王因無糧催促所致,但是將領帶兵在前線即使餓肚子也不能把自己的將士往虎口裡送吧!李牧若在就算無法速勝白起,起碼維持廉頗的策略深溝高壘、伺機而動,從李牧對陣匈奴和秦軍的戰績來看,這也是他最擅長的。

二,秦國綿延千里的糧道

咸陽到長平的直線距離有500公里,而邯鄲到長平只有239.2公里,而且大部分都在趙國境內,在後勤補給上趙國要比秦國輕鬆許多。如果趙國在秦國這綿延千里的糧道上做文章的話,我相信在長平前線的40萬秦軍就要大禍臨頭了,趙國的優勢是胡服騎射,但是在長平谷地似乎絲毫也沒有發揮出來,如果,將趙國的騎兵部隊分成數十隊,放在秦國綿延千里的補給線不同的點位上,利用其機動性強的特點,對秦國的運糧部隊反覆出擊,打完就搶,搶不走的就燒,相信不出十日,秦軍大營必大亂。



如果秦國想派重兵保護糧道,在綿延千里的運輸線上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要多少部隊才能保證糧道安全?就算秦國打算這麼做,此時秦國國內已無兵可派,要麼從長平抽調部隊護糧,多了前線吃緊,少了不起作用,如果按十里一千人計算,千里最少也要十萬人,這樣趙國前線的壓力將大大減輕,雙方兵力對比出現差距,秦軍已不具備圍困趙軍的能力。要麼徵發所有15歲以上的男丁來保護糧道,而這部分勞動力脫離了生產,從糧食的生產者變成了糧食消耗者,運往長平前線的糧食很大一部分要供應給這支護糧部隊,那麼前線的軍糧就會不足,時間一久軍中無糧,秦軍只能撤退,此時李牧帶兵追擊,糧道上的趙國騎兵部隊在出來截擊,秦國不全軍覆沒也會元氣大傷。



如果真是這樣,趙國此時儼然就成為了抗秦的一面旗幟,多年來被秦所苦的韓國、魏國、楚國,當然不排除還有前來佔便宜的燕國和齊國,都會紛紛聚集在這面旗幟下,他們會集合百萬大軍來到函谷關前向秦昭襄王興師問罪,這就叫牆倒眾人推。

而此時的秦昭襄王也一定不會閒著,他會給除了趙國之外的每個國家準備了一份厚禮和一套說辭:

寡人為多年來給貴國造成的損失和傷害深表歉意,為表誠意現將侵佔貴國的土地如數奉還,並奉上黃金若干、美玉若干、錦帛若干,如今的秦國,已不能與昔日相比,沒落啦,如今的七國首強當屬趙國,如今連我秦國都不是他的對手,你們自己可都要當心了,胡服騎射名不虛傳,有我在尚可使趙國有所顧忌,我要是被滅亡了,趙國就更加的肆無忌憚了,現在咱們只有抱團取暖或許還有一線生機,若是咱們不團結就會被趙各個擊破,望各位國君三思呀!

各位國君收到禮物和書信紛紛藉口國中有急事要事向趙王辭行,趙王正在納悶,李牧上前諫曰:大戰過後,國內空虛,現在各國各懷鬼胎,他們都已辭行歸國,這函谷關深溝高壘,急切之間難以立刻攻下,況且秦是大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咱們也不可在此久留,免得……趙王深以為是,下令撤兵。



這樣戰國還會延續多久就沒有人知道了,但是從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來看,如果不出大的意外,(如某國進行了更加先進的變法改革)秦國最終還是會統一中國。


ty898


首先表明下態度,就是長平之戰趙國贏不了,這是國力,軍力,戰場環境決定的必然。

不過既然是假設,那就沿著假設討論。

第一種情況,趙軍大勝,類似於白起在長平所取得的戰績,全殲秦軍,並坑殺之。

此時,趙國面臨的情況應該和歷史上的秦軍差不多,就是軍中死者近半,更慘的是,趙國已經缺糧,只能向其他國家借糧,也就是說,下一步大規模軍事行動的糧食短缺,則趙軍的部隊,最大限度的擴展,就是全取長平谷地,同時在晉陽方面奪回秦國佔據的失地,而趙軍基本上不會有餘力拿下河內了。

此時,就是其餘各國表演的時刻了,魏國會奪回河內,齊國會奪回剛壽,甚至定陶,但是魏國是否允許,就是兩可之間,雙方更可能為此大打出手。

楚國此時已經遷都陳地,並且剛剛經歷莊jiao的內亂,楚國裂而為三四需要粘合,反攻郢都所在的南郡,力量上也就是五五之數,又有上游巴蜀可能順江而下的支持,楚國是最沒希望的。至於韓國,只能對宜陽出手,能不能打下來,實在是看運氣的事情。

簡單滴說,即使秦軍喪失了戰略進攻的力量,此時五勞七傷的六國,也很難對他造成實質性的傷害,無非是把新佔領地丟失,根本不會受傷。

唯一可能造成傷害的,就是楚國、魏國、韓國、趙國四國合縱,直入函谷關,只需要洗劫關中,秦國緩過來的時間會延長,20-50年,即兩代人。

第二種情況是普通勝利,比如斬首十萬,造成秦軍潰敗,趙國所得也差不多,而秦國可能連新佔領地都不會丟失。

第三種情況是小勝利,就是擊退秦軍,秦軍沒有傷筋動骨,那麼,趙國基本上就能保住一部分上黨郡,結果和歷史上不會有什麼變化。

歸根結底,此時的秦國氣候已成,除非各國合縱,否則根本不足以對他造成真正的損傷,其國力,仍舊可以同時對付戰國的兩雄。


劉三解


實際上,即使趙國勝了,仍舊會是秦國一統天下,時間也不會推遲。

一、昭襄王時期,秦國幾乎是拼掉了整整一代青壯,抽乾了秦國。長平之戰前,白起三攻楚國,連破韓魏,戰績無雙,但同時也造成秦國損失數十萬。長平之戰,雙方共百萬人,對峙三年,幾乎搬空秦國府庫,在殲滅趙國五十萬餘軍力的同時,秦國傷亡也在三十萬左右。其後,無力再戰,本可一鼓作氣滅亡趙國或劫掠邯鄲彌補秦國損失的結果沒有出現。再後,白起不願攻趙被賜死,信陵君救趙殲滅十萬秦軍。到了莊襄王時期,五國合縱,直抵函谷關,秦國損失巨大。所以,長平之戰沒有贏家,雙方都損失慘重,甚至趙國勝了,都不敢坑殺秦卒,因為當時沒有人有白起的魄力。

二、巴蜀在佔領到秦昭王時期,實際上是一個累贅,直到秦昭王51年才開始修建都江堰,真正自給自足差不多是秦昭王去世時候,反哺秦國也是在始皇繼位時期,鄭國渠是始皇親政時才修建的,因為關中基礎建設和交通好,所以次年鄭國渠就可以反哺秦國了。說這些,我就是想表明長平之戰後,秦國也沒有那一對使秦國翱翔九天的大翼,秦國的恢復就不是靠他們,而是依靠建設他們的人和執政者。到這裡也就不得不提呂不韋和秦始皇,從長平之戰完(公元前260年)到秦皇開始統一天下時(公元前230年)這三十年裡,呂不韋執政秦莊襄王三年加秦王政九年共十二年時間;秦皇二十一親政,二十九歲開始征伐統一,治國八年積蓄國力後開始征伐。總得來說,呂不韋發展了秦國經濟為始皇帝再次發展打好了基礎,始皇對秦國進行了全面發展,使得秦國成為七國之中的最強者,所以認為始皇就是靠父輩才統一天下的人可以面壁去了,始皇也是靠能力上位奪天下的,其臣下大員無一不是人傑。

三、秦國的體制完勝六國。戰國末期,各國人口加起來應該有四千萬,統一後降低到三千萬左右。四千萬人口中,秦國就有一千萬,其餘六國共三千萬(夾縫中的小國不計)。秦國編戶齊民的國策下,一千萬就是一千萬,即使封君名下的人口也登記在冊;而六國呢,在國府統計下的人口估計就只有一千五百萬左右,大量人口是不被統計的,尤其是楚國,國土最大,人口隱藏最甚,楚國的體制也和周朝最初差不多,楚王就是個共主。所以,楚國在秦國壓力下迸發出了巨大能量,但是在和秦國僵持中就慢慢自動崩潰了。在當時背景下,就秦國的中央集權最好,為後來大統一帝國做出了良好鋪墊,因為只有秦國的體制能建設並掌控一個從來不曾有過的龐大的幅員萬里的帝國。楚國行嗎?又是宗周體制(看項羽就知道了)。

四、秦國的活力是六國無法比擬的,在軍功爵、民爵、農爵的刺激下,每個人都富有激情。軍人嗷嗷爭戰,大商踴躍款資,農民刻苦耕種,他們這樣做,無一不是為了那爵位,而且是看的著、實實在在不誆人的爵位啊。國力勝於六國,軍隊戰力勝於六國,政府人才勝於六國,秦國的各個階層都處在良性循環中,我得爵了,土地奴隸哪裡來?秦國存貨不夠就去六國拿,如此,秦國的激情活力一直不滅,哪怕六國覆滅也沒有消失。

長平之戰,其實勝負不那麼重要,只要六國的根本體制不變,國家沒活力,人民沒有好盼頭,軍隊沒有公正賞罰,人才沒有好的拔擢,六國還是待宰的六國,最多就是在活秦國磨刀的時間。實際上,秦昭王,幾乎是把戰國七雄變成了七弱,他把楚趙齊三個平級的戰國都整衰了(秦齊東西二帝,秦國沒有直接動手,但是坑了齊),把韓魏打的不要不要的,燕國也在和趙國的爭鋒中不值一提了。然後就是秦國開始恢復了,也幸是秦皇降臨,秦國恢復速度超快,再彙集八方人才,完成統一。


神晤


長平之戰的結局如果顛倒一下,最終是趙國取勝,那麼歷史的走向又將何去何從?首先明確一下觀點,歷史不可能也不可以假設,長平之戰的結局意義重大,所以更不可能假設改寫。但是如果真如題主所說,長平之戰如果發生逆轉,趙國逆襲秦國,那麼我認為歷史的大線條還是不會變,就是秦國東出,統一天下!只是細節上發生微調罷了。原因如下:

長平之戰的結局是歷史註定的,非一朝一物一人可以改變。關於長平之戰的研究實在太多,筆者這裡沒有必要花筆墨去陳述耽誤大家的時間。總之在眾多林林總總各色的評論中,沒有一個是說秦國勝利是來自於僥倖的。趙國之敗,個人原因說,主要是集中於趙括身上,亦有將責任歸咎於趙孝成王,甚至大將廉頗身上的。但這些都有失偏頗。趙國之敗,實際上就是國力之敗。趙國在與秦國對峙多年後,國力顯然無法繼續支撐,否則也不會在主張以退為進、穩妥防守的廉頗打得挺不錯的情況下將其換下,而派了一個基本沒有戰爭經驗的理論高手趙括上場。因此,趙國失敗的實質是國力不敵。

趙國國力不敵的原因有多個方面。其一是它的改革很不徹底。趙武靈王的改革基本僅限於軍事領域,在政治體制和經濟結構上完全沒有變化。所以,改革之後其軍力迅猛提高,但支撐軍力的政治和經濟基礎卻不允許長久地高消耗。其世家政治和頑固保守勢力仍然十分強大。趙國統治者本身的格局和境界也有限,否則趙武靈王的晚年也不至於被自己玩死。這跟秦國有本質區別。商鞅變法之後,秦國銳意進取,從根本上厲行法家治國之道,獎勵耕戰,鼓勵軍功,是其一舉成為耕戰一體的戰爭巨獸。所以在戰爭的耐受力上,兩者不可同日而語。其二,趙國是四戰之國。東西南北,分別是齊國、秦國、魏國和匈奴,都不是省油的燈。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坐視趙國這個強鄰過得太舒服,短期的配合甚至結盟不可能代替長期的疑慮和芥蒂。秦國則不然,地理位置比趙國好得多。秦國地處天下以西,僅僅在東部和北部是強大的鄰居,況且秦國有函谷關這個天險可守。進可逐鹿天下,退可以穩妥防守,其形勢要比趙國好得多!

所以,無論是國力上還是地理位置上,秦國都比趙國有太多的優勢。關鍵是這個優勢並不會因為一次兩次的失敗而尚失。所以秦趙長平之戰,即使真如題主所說,秦國失敗了,我想大概率不過秦國再次鎖起門來穩固防守,假以時日,以秦國強大的再生能力一定會再次捲土重來!秦國的東出是歷史定律,其勢不可阻擋!




週週說古今


趙不併吞三晉,就沒法與秦相爭!長平勝亦無用。

三晉之滅在於自身!三個分裂份子把春秋唯一能抵禦秦的強國晉分成三份時,就放開了秦的韁繩,定下自己的死期。

趙魏韓三國領土交錯,又互相猜忌,互相攻伐(圍魏救趙等例子)。各國紛紛賄秦以自保,終是死路一條。

不謀萬世者,何以圖天下?

對秦而言,即使敗於長平,徐徐生聚,五至十年又出兵關東,經略天下,於大事無大礙。

欲堵秦之一統,唯晉楚合力,使其不得寇中原,秦之戰功體系如敗仗多了,自然崩潰,才是正解。


廿二層雲


這要看看當時的人怎麼評價的

信陵君:

秦與戎翟同欲

有虎狼之心

貪戾好利無信

不識禮義德行

苟有利焉

不顧親戚兄弟

若禽獸耳

此天下之所識也

非有所施厚積德也

秦一統天下,勉強維持了15年,東山再起什麼的無所謂了。打天下靠實力,坐天下靠民意。趙國勝了也不會一統天下。就當聽個樂呵算了


洛陽美家Deep


直接來表明我的觀點吧,如果長平之戰趙國勝了,也不會改變秦國一統天下的結局。

我們就以趙國獲勝來說,即使是趙國勝了,也只能是打斷秦國攻滅六國的節奏而已,但是對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勢並沒有太大改變,只能是將秦國統一六國的時間往後推一點!

原因很簡單,秦國攻佔巴蜀之後,其國力已經在諸侯國中一馬當先,並將其他國家遠遠甩在後面,因此,即使是長平之戰秦國敗了,對秦國來說也只是小傷而已,並不致命!

那麼,秦國只需要花點時間將傷口癒合,那麼就會再次著手發動統一戰爭,而那個時候,即使趙國贏得了長平之戰,也只能是慘勝。

趙國的恢復能力絕對比不上秦國,因此在下一次的戰爭中,趙國能不能再次抵擋得住秦國的進攻猶未可知,但可以猜想的是趙國的勝算肯定大不過秦國。

因此,秦國的統一戰爭即使在輸掉長平之戰後,也會在短暫的恢復時間後再次發動,天下一統的趨勢並不能被改寫,而趙國也不會因為贏得長平之戰而具有一統天下的能力!

秦國依然會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六國多苟延殘喘一段時間而已!!!


Mr這史香


長平大戰,即使是最後趙括被圍,也不是絕對沒有機會翻盤的,其他五國,有一國出動軍隊,戰局都會被打亂,要是楚國和齊國有一國出兵,那秦都會失敗,如果真能在組織一次聯軍,也許秦國就真被從地圖上抹去了,但這一切都是如果,楚國要發兵被秦王一嚇唬縮了,魏國就更沒脾氣了,至於韓這場大戰本來就是它挑起來的,正偷笑呢,而齊國呢?直到最後滅亡,都沒有在進軍中原。



秦國雖然使用反間計,成功把廉頗搞走換來了趙括,而趙括也確實如秦所願,大舉進攻最後被圍,但這個時候趙國並沒有敗,秦國倒是開始難受了,因為趙括沒有想象的那麼不堪,不是一味的進攻,而是開始龜縮防守,那這意味著什麼呢,想在短時間解決趙軍是不可能的了,必須在增派人手,加固防線,以保證把這四十五萬人,全部包進來,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曾兵,把秦國其實也掏空了
而作為本次大戰的另一方的趙括,就真的那麼不堪嗎?也許有人會說,如果在知道自己上當了,第一時間往出衝,就是送人頭也送出去了,也不至於被全殲啊,是有這個可能,那我問你,這和都死了有區別嗎,是不是還是輸了,對於趙括這樣貴族來說,是不願意承受的,他更願意拉上所有人,賭一把大的,那就是有人能救援,那樣就可以裡應外合,徹底把秦國的有生力量消滅,而這也正是戰爭的不確定性,因為上一秒看還是你贏而下一秒就變了,所以現在趙括考慮的就是怎麼,有效的多拖住秦國人,來的越多越好,咱們玩個大的,可惜最後他賭輸了,所有的國家,都只是看熱鬧而錯過了,可能改變他們命運的機會



持刀斬牛耳


從歷史背景來看,秦趙之戰前,其他五國情況。均收到過大的創傷,就韓國,魏國而言,先是魏國從初期的一家獨大,到後來的被壓制,尤其是伊闕之戰,韓魏聯軍二十四萬被殲滅。韓國安邑以東直到幹河的大片土地喪失,華陽之戰,魏軍再次喪失十三萬軍隊,丟失大小城池六十一座。韓魏倆國,無論軍事實力,還是領土面積,都大幅度縮減不足以稱霸。楚國,則是丹陽之戰,宜陽之戰,重丘之戰,襄城之戰,國土被大面積攻陷,加上國內政治形式,楚國也是內憂外患。齊國被五國伐齊後也退出了強國的位置。燕國長年的處於內亂,國力一直不強。

反觀趙國,戰國後期,趙武靈王時期,胡服騎射,軍力強大。甚至趙奢在閼與之戰中打敗虎狼秦軍,李牧在北方屢屢大財匈奴,而廉頗在對齊,燕的戰爭中一直取勝,攻取城池。內有,藺相如和平原君的賢臣。除了趙孝成王太過年輕,在人才上趙國底子也不薄。後來長平之戰,馬服君已故,藺相如病重,年輕的趙孝成王做了最受爭議的決定撤下廉頗,出擊秦軍,結果四十五萬趙軍盡數喪失。

如果趙軍在長平戰勝了秦國,長平之戰時雙方戰死的人數都在二十萬左右,秦軍還有四十萬左右,只要這些部隊退回函谷關。對秦國並不致命,秦國仍有東出的資本。

而趙國的國土面積不是很大,就意味著戰略縱深不大。北有燕國,匈奴,東有齊國,南有魏國,西有秦國。這樣的位置不利於對外征戰,一旦被其他國家聯合,像合縱伐秦,伐齊,趙國就會陷入多線作戰。就算要滅亡他國,就秦國有函谷關,有巴蜀,這些易守難攻的地方,就楚國而言,就要度過淮河,長江,在這倆條大河作戰,顯然不是曾經吞併了吳越水軍的楚國的對手。楚國的封君制度也會讓任何一個國家在楚國陷入苦戰。

在國力上,秦國,楚國,齊國都是強於趙國的,趙國的糧產,礦產匱乏,根本支持不來一場統一戰爭。

秦國的強大也覺不是偶然,商鞅變法的執行,早就讓他們的政治制度領先於天下,彪悍的民風,和戰功制度讓秦國的戰鬥力遠遠高於其他國家。巴蜀天府的物產豐富,讓秦國的戰爭不會有後顧之憂。

等等,就算秦國在任何一個地方在局部上輸掉了某次戰役,也不影響天下大的戰略格局。所以說戰國就算贏了長平之戰,也不會從本質上影響天下。


自樂樵蘇


趨利避害,就算趙國贏下長平也不可能打到關中,戰線太長,最多就打到河東,但這也意味著眾諸侯不會有像邯鄲之役的那種兔死狐悲的心理,所以他們不會幫秦國以拒趙國,最有可能發生的就是他們會從剛剛大敗的秦國身上撈份油水,獲得利益最大化,就像燕國對待長平戰敗後的趙國一樣。所以我的推想是眾諸侯不會讓趙國發展太甚,所以秦不會亡,但有極大概率會失去宜陽河東等地盤,不會有機會東出了。

而以後的格局則是趙國一超多強,眾諸侯合縱的目標將會由秦轉至趙。而因為趙國的地利沒有秦國那麼優越,他們將被迫三面禦敵,這也意味著他們不會向秦國那樣面對五國攻秦時憑藉函谷來獲得充足的時間破解合縱,因此也趙也不一定會統一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