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扶蘇繼承大秦的帝位,劉邦項羽還有機會成功嗎?

朱坤明


當然有機會,只是成功的可能性會低一些!<strong>

有機會是因為秦朝的癥結不是換個人就能解決的,即使沒有秦二世、沒有大澤鄉起義,沒有陳勝吳廣。也會有張勝趙廣揭竿而起,農民起義無法避免!

為什麼這麼說。

當初秦朝在統一的過程中和統一後,其實對民眾的傷害是巨大的,無論是戰爭還是後期修築長城和秦直道,都給國家和民眾帶來了巨大的傷害。還有“書同文,車同軌”,以及統一貨幣和度量衡這些東西,都對當時的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衝擊!

這些秦朝的新政策是不被當時的社會所認可,眾所周知,秦國的法制是相當嚴厲的,所謂的暴政,酷吏在秦所統治的地方及其普遍,雖說秦朝統一文化,貨幣和度量衡,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但是就當時而言是不認可的

或許從歷史長遠角度來看,這些是好的!但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一切都顯得有些操之過急,顯然亂世之後的休養生息才是實現國家長久發展的更好辦法。而且六國剛滅,民眾對故國的懷念極其嚴重,同時各地都有所謂的亡國者在傳播故國的好,在企圖復國,就算扶蘇有能力並非短期內能扭轉整個局面的。

然而秦朝在一統後沒有真正的修養生息,長年的戰亂和瘟疫爆發都給人民照成了巨大的損失,流亡和飢餓都是家常便飯,這些社會情況下,不是單單一個扶蘇能解決的,也許會在扶蘇繼位後有所改變,但人民的積怨已經根深蒂固了,農民起義的爆發是必然因素。

最後還得說說扶蘇這個人,眾所周知,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可以這麼說秦朝的歷史大量來自於漢朝,漢作為秦後世的王朝,貶低前朝是必然的,不突出前朝的不好,或秦二世的暴政,如何表現出當朝的好。

而且在古代篡位是一個極其讓人不齒的行為,貶低胡亥抬高扶蘇也是歷史的必然,至於扶蘇這個人真的怎樣,後世也無法真正的瞭解,但作為秦始皇這麼偉大的一個帝王,在一直推行法治和暴政的政治下,他選出來的接班人也不會心慈手軟到什麼地步。

當然了,換人之後,至於會不會還有劉邦項羽的楚漢之爭那就不得而知了!雖然他們很可能會在起義大潮中扮演主要角色。但是沒有秦二世的暴虐和趙高的亂政。扶蘇和蒙家兄弟治理下的秦朝實力無疑會更強大。

要知道,當初一個章邯就打得起義軍哭爹喊娘。當時得大秦軍隊在實力上依然佔據優勢。只可惜鉅鹿之戰,項羽開了掛。

那麼若是當時主將不是王離,而是蒙恬,結果會怎樣?


白話歷史君


在我看來,如果是扶蘇繼承了大秦的帝位,那麼劉邦與項羽成功的機會就大大的降低了。

首先,扶蘇與秦始皇截然不同的性格。

  • 秦始皇是一個剛愎自用,極度自信的人,他會為了達成自己的想法不擇手段。同時,他又是法家思想的堅定支持者,主張用嚴苛的法律制度來管轄黎民百姓。在秦始皇在世的時候,那些統一六國,叱吒風雲的秦之銳士,是他推行政策的堅實後盾。但是人總會老去,在沒有強悍的軍事力量支撐之後,面對暴政,黎民百姓肯定會奮起反擊。而歷史上陳勝吳廣起義所爆發的時間,正是在秦始皇過世前後,這恰恰說明秦始皇嚴苛的法家思想與當時社會發展的格格不入。

  • 扶蘇呢,在後世的記載當中,是個寬厚仁慈但有些優柔寡斷,敢於直言進諫,很有自己的思想,非常親民的人。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扶蘇就當庭提出反對意見,也正是因為這次進諫,使得扶蘇被外派到北方駐守,失去了先機。最終由於他的優柔寡斷,斷送了自己性命與秦始皇的夢想。但是如果扶蘇沒有那麼軟弱,成功的從北方回到首都咸陽繼位,那麼,從我的想法來說,他肯定會更多的聽取基層的意見,在其父秦始皇的政策上進行修改,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平息民眾的怒火,減輕民眾的負擔,這樣一來,雖然在他繼位的時候,陳勝吳廣起義已經發生,但是他肯定有足夠的方法和軍隊支持,來平定起義軍,並吸收教訓,給國家平穩發展打下基礎。

其次,如果扶蘇成功上位,那麼他所倚重的自然是蒙恬而不會是趙高。

  • 在歷史上,秦始皇死後,是李斯與趙高勾結,擁立的二世胡亥,並矯詔讓扶蘇自殺。隨後趙高處理掉李斯,獨攬大權。面對國內紛亂的局勢,趙高只顧著撈權撈錢,並沒有什麼措施去緩解局面,最終導致秦朝的滅亡。

  • 假設扶蘇繼位之後,肯定不會重用趙高等奸詐之人,他最倚重的自然是與他一同在北方抵禦匈奴的蒙恬等人,而李斯也會因為自己的才幹被選用。在蒙恬的軍事支持與李斯的治國才能輔佐下,扶蘇能夠很快的處理掉當時已經爆發的小規模起義,然後根據戰報以及民眾的呼聲,做出適當的政策改變。

最後,在扶蘇溫和的思想政策下,劉邦與項羽或許不會起兵,反倒是會加入秦朝官場,成為重要的成員。

在扶蘇相對溫和寬厚的政策下,秦末的群雄或許就不會紛紛起兵。面對扶蘇的善意,原六國貴族與秦朝政府合作的機會自然也會大大增加,作為楚國名將之後,項羽在穩定的局勢當中,應該會去到北方邊疆征討匈奴,而劉邦應該會從亭長一職開始,逐漸提升,成為地方要員。而不會發生現實中由於秦二世及趙高的暴政,所激發的大規模起義。

總結:在我看來,如果扶蘇成功繼位,在扶蘇溫和寬厚的政策引導下,秦朝會穩定很長一段時間,而劉邦項羽等人,則會逐步成為秦朝官場的重要成員,最終成為封疆大吏或者是地方要員。


小川讀歷史


事實無論是誰繼承帝位,大秦都不可避免的會走向滅亡,劉邦與項羽都有機會成功。

要說這個原因,源頭還是商秧變法,此變法使得秦國成為了“唯耕唯戰”的國家,整個國家只有二個事——種田與打仗,也可以說就是一件事——戰爭。

這就很好理解了,秦國開戰,打贏了,分土地,憑軍功分爵位,也就是瓜分戰爭紅利,所有人都有好處,這種積極性打動了還是貴族的廣大百姓。

可有一個問題,六國都被滅了,沒戰爭可供秦國打了,也沒土地財富供秦國分了。而且秦國還沒有改革商秧的政策,國家沒及時向其它行業轉向。如此沒收入,又有大量支出的公司,焉能不亡?

一個重要原因,六國原有貴族並沒有完全被剿滅,比如後來反秦勢力中有“齊國田氏,韓王信(不是韓信)楚國的項氏一族等等。

秦始皇的郡縣制相對於那個時代來說,還是有些許超前的,強行推廣會造成反噬。比如後來的漢高祖就分封自己的親戚為王,給封地;當然最重要的土地只留給自己,這也算是一種半分封半郡縣的方式,乃至釀成後面的七國之亂,這是後話。

亂用民力,統一天下後,始皇帝還徵發大軍北南匈奴,南下南越,國內還大搞基建,還強迫百姓為他勞動,沒工錢。陳勝吳廣起義就與苛政有直接關係,這種情況下,只要有一點火星,全國都會燃起來,再加上六國的餘黨。用現代的話來說,七國間的戰爭是大地主之間的兼併,統一之後的秦與起義軍的戰爭,是地主與百姓之間的戰爭(雖然也有項羽等地主黨在內),性質變了,戰爭的意義也就不一樣了。

我的觀點是,無論是誰繼承大位。帝國的繼承者在不能完全剿滅六國殘餘者的情況下(事實上對於秦國來說,剿滅無影無形的敵人比滅掉一個國家還難)。尤其統一六國後,打不死敵人的情況下,又不能安撫他們。又亂征戰,修皇陵等等大項目,逼起家民起義。


艾洛布


如果扶蘇即位,最關鍵的變數是秦國的統治模式會不會改變。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以法立國,以軍功授爵。像陳勝、吳廣和劉邦,都是因為嚴苛的刑法沒有退路才選擇造反的。而秦統一六國後,雖然統一了文字、度量衡等,但對待山東六國並沒有從文化層面真正接納、認可、融合六國的文化。所以,六國人並不認為自己是秦國人,而認為自己是亡國奴。一旦法律逼得沒活路,那造反就是必然。陳勝所說的“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就是當時底層百姓內心最真實的呼聲。

扶蘇上臺後,如果能一改秦國嚴苛的法治節奏,與民休息,那麼至少不會有那麼多民變,像劉邦這樣的人可能就做一輩子老炮,也未可知。

但項羽與劉邦不同。作為官N代的項羽與秦國既有國仇,又有家恨。項羽是一定不會甘心俯首稱臣的。而且,項羽也有奪取天下的野心。他見到秦始皇儀仗隊的時候說的是“彼可取而代之”,而不是“我要替爺爺報仇”。所以他報仇的情愫中摻雜著建立功業的雄心。

那如果扶蘇即位,可能會延緩項羽起兵的時間。結合上面的分析,如果沒有其他起義軍的策應,秦軍只需對付項羽一軍,那麼勝算確實是很小。





即將有文化的新青年


有,而且機會很大。

下由文史老斯基給您簡單的說兩句

第一,扶蘇公子在《史記》中的人設厚道仁愛,當然是對大秦群臣和宗室,而不是對天下百姓或六國餘部,後者就算再仁愛,也打不動了,人家是國恨和家仇。

第二,秦朝的宮室力量有所衰退,但文官集團,軍功貴族,勢力極為龐大。維持帝國運轉的基礎是財政,而秦朝超前的大基建,大國防,以及秦始皇的六次大規模自駕遊,對於當時民眾,造成極大負擔。

也就是所謂的,天下苦秦久矣。

嚴酷的秦法,繁重的徭役,讓最底層不堪重負,各郡縣的六國人民還心念故國,地方精英勢力龐大,後期起事的齊國田氏,江東項氏,燕趙的張耳陳餘都是六國貴族,後期的英布彭越則是地方草莽。

第三,不論扶蘇胡亥即位,劉邦項羽的性格和行為模式,已經定型,扶蘇還要為始皇帝厚葬,還要按照他父親規格給自己修陵墓,南方百越戰事不能聽,北方蒙恬還要守長城。軍備必須保持。

沒有大澤鄉的暴雨,沒有陳勝吳廣,也會有小澤鎮的颶風,然後有張勝趙廣頂不住了,揭竿而起。

第四,當時秦朝的高壓統治,到了爆發的臨界點,不是換誰即位就能解決的。是全社會體系的危機,差的就是引爆。

扶蘇上臺,可能會搞懷柔,但民怨基本壓不住。不殺蒙家名將,及早出兵山東,也就是延緩一下。

而那個造反多麼苗頭一旦冒出,很難壓制的。

歷史沒有假設,但我們可以根據歷史規律來推演其走勢的。





野生歷史老斯基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死後,宰相李斯和趙高篡改了始皇帝的遺旨,將原本屬於扶蘇的皇帝位給了心狠暴戾的胡亥,結果導致秦朝天下群雄四起,二世而亡。

假如秦始皇傳位給扶蘇的話,小編覺得劉邦項羽不可能有機會,甚至陳勝也沒有機會帶頭造反,因為自古開國皇帝后繼之人,首先是守城之君,扶蘇也許說守城之君,身邊有很多的能臣武將。

秦始皇可沒有像劉邦和朱元璋一樣大殺功臣,反而那些功臣都好好的,如果沒有胡亥,扶蘇繼位,也許會善終的,所以說,扶蘇繼位,劉邦和項羽沒有任何的機會。

如果扶蘇繼位,秦朝也必然會是另一番景象,他身邊有很多能臣武將,必然會輔助扶蘇治理天下,相信在扶蘇的帶領之下,天下太平,所以,不管是陳勝吳廣,還是項羽劉邦,都沒戲,可以說,我國第一次發動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就不再是他們了。

還有就是秦末,各路諸侯打打殺殺,老百姓過夠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了,希望有一個統一的不再戰爭的國家,而以扶蘇仁慈龔德的性格,想必會出臺一系列修養聲息的計策。

再加上扶蘇在外親眼看到底層民眾的痛苦,在施政上也可能要寬鬆些,也能減少敵對力量,有了這兩條,劉邦項羽只有當順民的份,造反必當人人而誅之。







Zh上善若水W


是不會有機會成功的,因為扶蘇的得民心,並且朝中多數的大臣都是願意跟隨扶蘇。

在民心,以及朝中大臣都願意追隨扶蘇的情況下,他們兩個不會有什麼機會的,就簡單的打個比喻,項羽帶兵和蒙恬對戰,未必能夠打得過蒙恬,並且在期間扶蘇是願意全力支持蒙恬的。

其實在秦始皇倒下的時候,秦朝國力還是非常的強盛,開國簡單守國難,而恰好,扶蘇就是有著這種君主能力的人,給他機會繼位,秦朝很快就能打造成鐵桶一塊。

別說項羽劉邦了,就連後來的陳勝吳廣都不會有,他們的打的就是扶蘇名號,側面說明了扶蘇在秦朝大臣和民眾心中的地位。



歷史小林


秦王朝要保住江山,必須殺掉兩個人:趙高和李斯。但李斯可以等扶蘇登基一年後殺之。因為此人秦始皇死後新皇難以駕馭,思想太複雜,必須死掉!而趙高是必須迅速殺掉的奸臣。如此做了,劉邦和小羽都沒有機會上位,因為秦大將和秦暴政在扶蘇的主持下將得到很好的保護和處理。秦王朝必將迎來江山一統,天下安心!


德育天地之精華


隨著巡遊到沙丘一病不起,贏政也知道行將大限,為此只好選擇將皇位傳承給扶蘇。然而這位皇位的繼承人,此前因為政見不合,已經被他趕了北方與蒙恬一起戍邊。第一時間皇位無法得到傳承,就給了趙高鑽營空間。

為此,扶蘇不僅沒有能夠當上皇帝,而且還被偽造的聖旨逼死,陪葬的還有大將軍蒙恬。很多人讀到此處,也唏噓不已。很多人都在想,假如按照贏政的臨終願望,扶蘇真的繼承皇位,那麼他所一手建立的帝國,還會不會二世而亡呢?其實細細分析一下,還真是不容樂觀。

先來看一下,扶蘇如果繼位的話,會給帝國帶來哪些好處。首先,從他此前的經歷來看,他對於儒家思想更為推崇,再加上他本人性情更加仁厚,更容易推行輕徭薄賦。如果他早早得以繼位的話,也許焚書坑儒這件事就不會發生了,當然他也就不會被趕到北邊去鎮守了。

其次,還有一個比較有利的條件,就是軍隊的支持力度。如果扶蘇不死,與他關係不錯的蒙恬等人肯定會被重用起來。即使當時天下有人起來反對,但他們的能力根本無法與強大的秦軍相抗衡。事實上胡亥之所以不堪一擊,與他當時掌握的軍隊,大都是此前關在阿房宮裡的犯人有關。

第三點,考慮到當時的秦制已經開始發揮作用,即使扶蘇沒有父皇那樣的才能,但由於他位置來得正統,民間的反對之聲無疑會更少。只要他不像弟弟那麼糊塗,還是很容易收服民心的。當然想讓他完全廢棄秦國的法制,那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必要的法制還是必須的。不過,即使是他繼位,有很多問題,也並不是他能夠克服的。首當其衝的,就是山東六國貴族弟子的仇恨。除了陳勝等農民起義軍以外,反對秦朝的最大力量,其實還是那些被翦滅六國的貴族勢力。包括項羽、張良等人,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們根本不會考慮扶蘇推行的是不是仁政,他們想要的只是恢復自己的權益。

其次,還有一個矛盾,就是秦朝自身內部。秦國原本自身就有一大幫傳統貴族,他們與後面那些憑藉軍功的新興貴族之間,一直是在爭權奪利。為了能夠把這對矛盾掩蓋下去,按照商鞅的軍功制度,就必須要持續不斷地發動戰爭。這在和平時期,矛盾就會激化,扶蘇也根本無力解決。也許他繼位,能夠使王朝多延續一段時間,但滅亡的命運,是從帝國建立之初就埋下的!







扶蘇上來他們沒機會了,扶蘇還是很有能力的人在秦軍中威望很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