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趙國就能把匈奴“打趴下”,為何匈奴卻消耗漢朝100多年?

陳韜


戰國時期的趙國位於今日河北及山西一帶,與燕國並肩於北境,都處在抵禦外族的前線。

趙國有三個里程碑式的勝利,可以說明在抵禦匈奴方面有著相當卓越的戰績。   

第一個勝利的關鍵人物就是著名的推行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

趙國的地理位置使國人與遊牧民族的接觸非常頻繁,趙武靈王得以在全國推行“胡服騎射”,而這僅僅是趙國“胡化”的一個標誌——沒錯,向遊牧民族轉變。


這以後,趙國境內出身狄夷的大批武人得到任用,全國上下也掀起了更猛烈的尚武風氣,所以後來得以西略胡地,至榆中,又先後平定三胡,闢地千里。   

而第二個人物,趙惠文王這個君主本身可能沒那麼聞名,但他在位時,趙國文武大將是大名鼎鼎的廉頗與藺相如,可見趙國國力強健一時——二十六年,趙軍大敗東胡取歐代地。   

第三個人物則是趙悼襄王時的邊將李牧,此人功名卓著,可謂趙國的擎天之柱,曾率軍大規模反擊匈奴,斬殺匈奴10餘萬騎兵;也是他在對抗匈奴的時候,玩了歷史上著名的“美馬計”:在匈奴的馬場附近豢養母馬,讓母馬日夜嘶鳴,引誘大批匈奴良馬飛奔而來。

戰國時期,特別是北境,戰馬可是極其珍貴的戰略資源;李牧還有種種奇計軼事,此處不贅述,總而言之,李牧身為趙國當之無愧的戰神,成功地收拾了匈奴。   


但漢朝身為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好像在對抗匈奴這方面很是說不過去。

武帝之前,從漢朝的祖宗劉邦開始,西漢都要以宗女名為公主,嫁匈奴單于為妻;贈送金、絮、繒、酒、米等物於匈奴;開放關市,准許兩族人民貿易。

和親和防禦在國威和國庫上都是消耗,而這樣的和親防禦政策持續了百年之久,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莫過於“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的昭君,搞得後代文人一提起和親就搖頭,明朝更是打死不願意送公主出遠門。   

趙國和大漢在國力上似乎是不可相比的。但要明白,這僅就古代國家最主要的要素——疆域和人口來說的。

就軍事力量這一決定大漢和匈奴誰低頭的核心要素,其實趙國未必比西漢早期差。   

趙國自從推行胡服騎射以後,整個國家的發展是根本性的。經濟上國家更趨於遊牧經濟,政治上胡人精英加入權利高層,推動了國家的文化和政策轉變。胡人重義尚武的精神也傳播開來,所以後代常說燕趙之地多義士,北方人的豪爽脾性也有所萌芽。



整個國家在經常為生存而作戰的情況下完成了軍事力量上的蛻變,這樣的土地也養出了眾多名將,使得從君至民都勇武善戰。強力的人民組成的軍隊,再遇上能幹的領導人,擊退匈奴的要素就齊了。   

然而西漢早期首先面臨著楚漢之爭後,經濟上的衰退和政治上的混亂。漢高祖時期,君王都不能湊齊四匹同樣顏色的馬,大臣有的只能坐牛車上朝,那你猜戰馬又是什麼情況?

沒有戰馬,步兵面對騎兵就是天然的劣勢,更不提糧草等必備物資在百姓都吃不起飯的時候能不能準備齊全了。

政治與經濟的疲憊不同,反而先是七王之亂,然後呂劉之爭,在幾任君王先後短命而死或朝立夕廢甚至活活被母親嚇瘋以後,自文帝開始,中央才慢慢穩定下來。

比起趙國擊敗匈奴時期厚積薄發的國情,西漢前期必須面對如此廣闊疆域的百廢待興。  

 另一個原因則如宋朝,宋朝在國力尚可的時候,面對外族侵略,也寧可選擇繳納錢財而不打仗,除去宋朝時漢人生氣與尚武之風大不如前的原因,繳納的錢財其實對於整個國家的財政而言,只佔很小很小一部分。

所以漢朝也願意在打不起仗的時候花錢買平安,或者送幾個女孩子。


  

最後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則是戰國時的匈奴與漢朝時的匈奴情況也不相同。

秦末大亂以來,匈奴的活動範圍比起戰國時期空前擴大。趙國時期,匈奴主要是集中在一個地方作戰,所以趙國的手段則是在邊境集中大量駐軍,但在漢朝這樣的辦法明顯不適用。

首先大量擴充各州邊軍,財政負擔沉重;更重要的是漢朝時中央與邊境的距離非趙國可比,大量屯軍容易造成權力分散,養出權將,威脅中央。所以漢朝邊境上每個小的地理單元都只能在匈奴入侵的時候先頂住,等大軍來援,這中間又橫生種種枝節,效率不高,除非朝廷穩定而且鐵了心要打匈奴,否則是難以有所作為的。   

總之,趙國與匈奴的單次戰役規模大,但漢朝則是長時間長戰線的鏖戰。但不管是哪一種,都是我華夏抗擊外族的錚錚勇武之體現。


歷來現實


不僅趙國能把匈奴打趴下,最弱的燕國也能把東胡打趴下,秦國就更不用說了,直接殺義渠王、滅義渠國。

戰國七雄,三個地接草原胡人,但個個都是好樣的,不僅外打匈奴而且還不耽誤逐鹿中原,而最後竟是秦戰國統一了天下。

那麼,為啥擁有華夏九州的漢朝卻跟匈奴人耗了上百年?

1.草原還是那個草原,但匈奴已不是那個匈奴

中原華夏在質變,從列國諸侯到統一帝國。

草原大地也在質變,而且質變的程度一點不比中原帝國小。

匈奴的冒頓單于弒父篡位後,就開始了一系列的統一戰爭,當然他不是統一華夏,而是統一草原。

向東,攻滅了東胡;向西,趕跑了大月氏,同時已經開始著手控制西域諸國了。

所以,等到劉邦建漢稱帝,匈奴早已建成了幅員萬里的草原帝國。

這個帝國的實力有多強?

首先是強大的軍隊,號稱控弦之士30萬。

劉邦首次出擊匈奴而白登山被圍,也就帶了32萬軍隊;70多年後,漢武帝馬邑之謀,總共動員了30萬軍隊。

也就是說,在軍隊數量方面,匈奴人已經能跟中原帝國打成了平手。

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

草原作戰靠騎兵,步兵基本就是靠邊站,戰馬不如匈奴、騎兵不如匈奴、戰士不如匈奴,在兵力對等的情況下,打起來,漢朝方面真心沒啥優勢可言。

其次就是匈奴已經建立了政權,也就是步入了國家形態,成為草原帝國。

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匈奴謂賢曰“屠耆”,故常以太子為左屠耆王。

之前,趙國、秦國以及燕國能打敗胡人,那是因為胡人的組織形態是遊牧部落。

國家打部落,就跟歐洲人殖民非洲和美洲一樣,基本上就是想怎麼打就怎麼打。

但是,抹除了文明代差之後再交手,那就不可同日耳語了。

2.中原在變弱,而且已經殘弱非常。

劉邦建國之時,中原是個什麼形勢?

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饟,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

這就是中原之形勢,經濟已經破產了。

而經濟破產原因就是從公元前209年大澤鄉起義之後就開始打仗,而且一直打到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

打了整整八年時間,這時間已經是足夠長了。

更關鍵的是,中原帝國不是局部的打,而是全面的打,基本上每一寸土地都被戰火燃遍。

關中秦地、韓魏之地、趙地、齊地、燕地以及楚地,基本上都打遍了。

打的時間足夠長、打得空間足夠大,秦末戰火是“世界大戰”的級別。

歷經此等級別的戰火,中原帝國能不殘破嗎?

除了經濟破產,還有政局不穩。

劉邦統一天下,可並未擁有天下,整個大漢帝國遍地是諸侯王,而且多是實力雄厚的異姓諸侯王。

他們不僅削弱了中原帝國的力量,而且都是不穩定因素。

韓王信造反,是勾連了匈奴的。

也就是說他不是一個人在造反,匈奴人已經在干涉中原內政了。

劉邦帶三十萬大軍北伐韓王信,也想趁機一戰定匈奴,效仿一下始皇帝的大將蒙恬。

但是,劉邦或有蒙恬的武力值,但匈奴已經不是秦時模樣,而且匈奴也出了一個“始皇帝”——冒頓單于。

先出兵示弱,再退卻誘敵,見你孤軍深入,便準備來一個包圍殲滅戰,所以劉邦有了白登之圍。

可以說,冒頓單于組織戰爭的能力,是相當強的。他既不是死命地硬打,也不是無利便退,而是極有章法的。

韓王信造反、勾連匈奴;陳豨造反,也勾連了匈奴,而且動靜更大。再之後,還有盧綰造反、彭越不出兵,英布徹底造反。

等等此種境況,中原帝國自顧不暇,怎麼還有力量去收拾匈奴。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稱帝之後,便是消滅異姓諸侯王的戰爭,這可不是簡單的平叛戰爭,而是中原帝國的又一次滅國統一戰爭。

這場統一戰爭,劉邦一直打到死都沒有打完。

燕王盧綰是大將周勃給平定的,而此時劉邦已經駕崩長樂宮。

經濟不行、政局不穩、內戰連年,要打匈奴是不可能了,能不被匈奴打,就已經阿彌陀佛了。

所以,劉邦和親匈奴,得說是走了一步高明的棋。

如果匈奴入侵和異姓諸侯王造反徹底攪和在一起,那天下大亂不知會幾時休。

3.匈奴就那麼難打嗎,非要打一百年

可能,一百年都說短了,而是打了兩千多年。

這不是漢人與匈奴人的較量,而是兩種文明的較量: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

中原帝國跟草原帝國的競相較量,一直較量到清朝中期才算結束。

哪是什麼一百年就能完事的。

雖然漢武帝追亡逐北地打了幾十年,把匈奴人的囂張氣焰給打滅了,但草原帝國還在,所以邊地問題一直就是中原帝國的生死劫。

這個問題總是處理不好,而且總是在這個問題上亡國滅家、改朝換代。

為什麼會這樣?

就是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文明。

從中原文明的思維方式去處理草原邊地的問題,就始終處理不好。

既然處理不好,那沒辦法,只能一直打,要麼中國打草原要麼草原打中國。

能把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處理得比較好的,唐代算一個,但只是開始,安史之亂之後便徹底崩盤,中原算是處理好了但草原出問題了。

契丹遼國,算是一個,草原和中原分治,但金人做強,還是被滅了,問題還是出在了草原。

元代也是一個,但是它能搞定草原,因為自己本就出自草原,卻始終搞不定中原,所以有國90年後便被朱元璋取而代之,問題出在了中原文明。

清代雖然各種非議,但卻是把草原和中原都處理好的,可以說清朝全部實現了對中原和草原的有效統治。

但是,如果非要仔細論的話,滿人還是沒處理好中原文明,包容性更強的中原文明已經準備跨越至現代文明瞭,但滿洲貴族卻不能與之同步、成為文明進步的絆腳石,所以愛新覺羅家族便被歷史一腳踢開。


減水書生


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吧!

簡單地說,就是漢朝的實際戰鬥力遠不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國。要承認這一點,真的很痛苦。但是,事實真的就是如此。

戰國時期的諸國,尤其是趙國(人口不足500萬)、燕國(人口不足300萬)、秦國(人口不到600萬)這三國,戰鬥力都是爆表的,草原蠻族與之相比,是處於絕對劣勢的。

這一時期的戰國諸國,國內人口雖少、但可戰之兵卒卻遠多於後世。長平之戰,趙國損失四十萬大軍,但並沒有因此滅亡,而是仍舊堅持了三十多年,這顯得非常的奇怪。

究其原因,戰國時期的各路諸侯倚靠的還是各家國內大大小小的門閥或更小規模的諸侯,以及下面的門客。說白一點,他們相當於歐洲後世的職業騎士。

國家出糧少、成本低,但戰鬥力強,更有旺盛的戰鬥慾望。因此,國家也願意發起各種規模的戰鬥。

但是,再後來,大一統的封建極權社會慢慢形成,門閥和大小諸侯消失,下面的門客也跟著消失了,導致軍隊戰鬥力低下和戰爭成本的大規模增加。


費其士


當位列諸侯之一的趙國在戰鬥中將匈奴人擊敗並且打得他們不敢南下而牧馬時,我們又會產生一個質疑,那就是為什麼區區趙國都能夠擊敗匈奴,而天下大一統的漢朝卻在劉邦被圍之後陸陸續續被匈奴騷擾了數百年的時光?難道漢朝作為統一的封建王朝都比不上一個中原諸侯趙國嗎?



其實,我認為趙國能夠擊敗匈奴而漢朝被匈奴騷擾數百年,這兩者之間實際上是存在著非常複雜的情況與客觀環境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對比一下為什麼趙國與漢朝之間會出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區別呢?

一:匈奴的強弱



春秋戰國時期匈奴人正處在發育成長期,雖然有一定的戰鬥力與軍事實力,但是面對著來自成熟期的趙國,無論是戰術還是單兵素養,匈奴人只能被趙國按在地上捶。

但是經過了先秦的混亂與秦朝末年發生的農民起義,中原各諸侯以及中央朝廷對邊境的掌控逐漸削弱。匈奴人趁著這個機會大肆發展自身實力,搶奪地盤。當漢朝再次統一天下時,匈奴以及發展得足夠強大·,成為了可以與漢朝叫板的強大勢力。

二:國力的強弱



趙國徹底擊敗匈奴的時期在當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之後,經過大規模的軍改以及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的改革,趙國一躍成為了諸侯中最為強大的勢力之一。國富民強,擊敗開化不久的匈奴自然不在話下。


而漢朝剛剛成立的時候天下百廢待興,經過了數時年乃至上百年的混亂,百姓疲敝、倉廩空虛,漢朝上下已經無法再次發動大規模戰爭也談不上打敗匈奴了。

總結:



春秋戰國時期的匈奴不可與漢朝初期的匈奴同日而語,而漢朝初期情況的複雜程度也不是趙國所能比較的。但是隨著漢朝實力的逐漸恢復,也是最後將匈奴徹底擊敗了。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我一直認為,趙國七雄中,趙軍的戰鬥力強於秦軍。

一是李牧率領戍邊的趙軍(還不是全部主力)。消滅匈奴十餘萬。

二是在閼與之戰中,趙奢率趙軍對抗秦軍。斬首八萬。閼與地形狹窄。任何迂迴包抄的計謀都用不上,將軍只有正面硬碰硬。閼與之戰,趙奢率領的趙軍大破秦軍。斬首八萬。

三是長平之戰中,趙軍陷入包圍中,糧草箭矢用盡。沒有後勤補給,才被全殲的。在趙軍被圍前,秦趙兩軍正面硬碰硬。趙軍只損失幾萬人,消滅秦軍30萬。

四是長平之戰後。趙軍45萬主力全軍覆沒。燕國20萬大軍伐趙。廉頗率5萬趙軍抵抗。斬首15萬,殺燕軍主將。廉頗反攻燕國。燕王求和,廉頗不許。燕國割讓城池。廉頗才同意求和。

正因為趙軍強大的戰鬥力,李牧才能斬首匈奴十幾萬。滅匈奴三國。


楊朱學派


一個小小的趙國,一個龐大的大漢王朝,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這兩者之間完全沒有可比性,一個是王朝一部分土地曾經的領主,一個則是龐大的王朝,但實際上,趙國真的就那麼弱嗎?趙國一點也不弱。

其實趙國被秦國輕易擊敗這件事,還是很讓人懷疑的,在戰國後期,趙國可以說是諸侯國中唯一能夠與秦國比肩的一個強大國家,趙軍的戰鬥力很強,兵丁數目也不少,比之秦軍也是絲毫不差,可是最終卻因為一個趙括的紙上談兵失了國之根基,趙國元氣大傷,從此再也無力與秦國對抗。

曾經的趙國,面對北方胡人的入侵,早就習以為常,北方胡人雖然入侵趙國,卻逃不到便宜,這是為何?趙國的強大是一方面,胡人不團結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分割的可不僅僅是華夏大地,即使是北方匈奴之地,也是處於一種分割狀態的,當時的匈奴人也不是統一的,因此,趙國面對的僅僅是匈奴人中的一小部分,即使兩者實力相當,以趙軍的剽悍戰力,攻破胡人的一次次南下還是輕而易舉的。

而漢朝建立以後,匈奴也完成了統一,這時候的匈奴雖然在人口,經濟上完全無法與中原王朝相提並論,可是在軍隊戰鬥力上,中原王朝卻也不一定是匈奴的對手。

眾所周知,數千年來,華夏民族之所以被北方遊牧民族步步緊逼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北方遊牧民族強悍的民族風氣,數目眾多的卓越騎兵。基本上可以這麼說,但凡是北方遊牧民族,總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在手。

特別是當年秦國崩潰的時候,匈奴人其實也從中分得過一杯羹,匈奴的力量進一步壯大,加上匈奴人全民皆兵的現狀,對於劉邦而言,匈奴的確是一個惹不起的存在。

漢初最大的窘境是什麼?漢初最大的窘境正是劉邦雖然是皇帝,卻不能完全掌握全國要務,劉邦曾經分封過許多諸侯國,這些諸侯國都不是劉邦能夠輕易動得了的,因此,與匈奴大戰之際,劉邦其實並不能舉全國之力抵抗匈奴,而匈奴卻可以盡全國之力南下擊潰劉邦。

趙國不在了,曾經的匈奴也不在了,趙國面對的匈奴尚且較為弱小,而劉邦面對的匈奴人卻是剽悍不可抵擋,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

再加上,劉邦治下的漢軍,其實在質量上與之趙軍還是有些差距的,面對同等水平的對手,趙軍可以大獲全勝,而漢軍卻可能全面潰敗,這就是失敗根本原因。

等到漢武帝時期,大漢王朝終於達到了巔峰,這時候漢軍才能夠將匈奴打的節節敗退。


魏青衣


都別搶,我來答。

如果趙國把匈奴給打趴下,那漢太祖劉邦可得謝謝趙國了,畢竟白登之圍確實挺丟人。

另外整個漢朝也得謝謝趙國了,這樣一來就不必大費周章深入漠北攻打匈奴了。

實際上匈奴遠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大,從戰國時代開始就被各個諸侯壓著打,但是匈奴有一個特點就是機動性太強。

畢竟是遊牧民族,走到哪就是家。

所以中原各諸侯也很尷尬,雖然把匈奴人打敗了,但是也僅僅只是獲得戰術上的勝利,沒有獲得戰略上的勝利。

你今天把它打敗了,它騎著馬一溜煙就跑回大草原上躲起來。

等實力恢復了,明天又來騷擾你。因此匈奴招人煩的就是這點,正面衝突它打不贏,只能跟打游擊似的,今天來打你一下,明天來打你一下。

所以秦國人也比較苦惱,只好修築長城,試圖把這些匈奴人擋在外面。

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史記·匈奴列傳》

趙武靈王時代,為了能夠在諸侯爭霸中脫穎而出。他學習胡人的服飾和騎射,這在當時“華夷觀”的背景下,趙武靈王能夠做出這個決定可以說是十分偉大的。

但不管是趙國,還是燕國都無法完全消滅匈奴人,上面說過遊牧民族機動性太強,居住地點不固定。

所以即便把匈奴人打敗了也解決不了事情,等它恢復實力了還是會來侵擾你。

因此當時主流的辦法就是修長城,這對攔截匈奴人還是很有效。

而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其後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裡。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史記·匈奴列傳》

到了戰國末期,趙國即便在長平之戰後元氣大傷,但是在大將李牧的帶領下,匈奴人依然被打的抬不起頭,連趙國邊境都不敢接近。

可見匈奴人真的就屬於游擊隊似的,實力不咋地,但是能折騰。

在秦始皇時代,他派遣蒙恬率軍十萬北上攻擊匈奴,不用說也獲得了勝利。但是這支軍隊主要是拿來鎮守邊疆。

其後趙將李牧時,匈奴不敢入趙邊。後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史記·匈奴列傳》

真正開始和匈奴人較勁的是漢武帝時代,漢朝前期匈奴人很強大,因為它完成了對其它民族的統一,人口大增。

劉邦率領三十多萬軍隊都沒能把匈奴人擊敗,結果還被圍了起來。

到了漢武帝時代,漢朝對匈奴不再放縱了,開始主動出擊,一共發動了四場戰役:漠南之戰、河西之戰(兩次)、漠北之戰;

其中漠北之戰就是讓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的著名戰役。

經過這四次大規模打擊後,匈奴人實力大損,而漢朝也擁有了對西域的掌控,絲綢之路也才得以順利建立起來。

而匈奴人也被打得分裂,南部匈奴開始臣服漢朝,再加上又採取和親的方式,漢朝和匈奴還是保持了一段時間的和平。

東漢時代,匈奴分裂,南匈奴內附,北匈奴後期也被打的抬不起頭,只好西遷。

即便在三國時代,匈奴人也被北方的曹操壓的死死的。

終漢一朝,匈奴人都始終被漢朝壓著打,最後直接被打的內附稱臣,應該說這是戰國時代諸侯遠沒有取得的成就。

當然這也是因為當時各個諸侯的重心都放在中原地區,所以對匈奴都只是被動防禦。

而漢朝自漢武帝開始,就採取主動出擊的方式追著匈奴人打。

魏晉以後,由於統治者自身的腐敗加上社會局勢的混亂,最終才開啟了“五胡亂華”。

自此以後,那個“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榮耀時代就再也一去不返,唐朝也只是在李世民時代重現這一榮光過,但是一場安史之亂把唐朝沒差點折騰死。

縱觀中國大一統王朝,獨漢朝的強盛如此迷人,文治武功,可謂殊絕一世。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說這問題,首先要說當時趙國和匈奴的形勢其實差不多!

中國並沒有經歷秦朝大一統,還是諸侯紛爭時期,戰國七雄割據沒日沒夜打仗,而當時匈奴也差不多,還處於東胡控制之下,自身也經常進行部落戰爭,沒日沒夜也在打仗,都沒有形成整體!

於是,無論秦,趙,燕也好,需要面對的都是跟自己接壤,實力最強大的遊牧部落而已,而不是統一的匈奴。

實力差距並不明顯,而且趙國可不是小國,而是戰國時軍事實力最強國,我一直認為趙國戰鬥力比秦國強,只是綜合國力還有戰略位置限制了趙國的發揮!

更何況當時中原紛爭,各國為強大,無不勵精圖治,變法圖強,民眾也尚武之風盛行,特別燕趙大地,人人習武,只要成年就是好戰士,那有絲毫文弱之風?

而這才是古漢人最早的民族氣質!

至於為什麼這麼強大的趙國還要修築長城來防備分散的遊牧民族,則和遊牧民族於農耕民族不同的生活還有戰鬥方式有關!

一個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它的社會形態,中原文明和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衝突,本質上在於兩者的生產方式不同。

作為農耕民族的中原文明,因土地禁錮,必然無法進行流動戰,而且不能脫離後勤補給長距離作戰,那麼面對擁有騎兵優勢的遊牧民族,打追不上,只能被動防守,伺機反擊!

這就是長城的由來,也是中國無數朝代面對遊牧民族的辦法!

而作為遊牧民族的塞外文明則不同,他們隨水草而居,哪裡草原肥美哪裡就是家,一個帳篷幾匹馬就可以搬家,對他們而言,後勤補給是什麼?

不存在啊,於是他們的作戰方式就是來去如風。

草原食物充足他們就不會過多的侵略中原文明,草原如果受災那就只能南下打秋風!

這也是為何每次遊牧民族活動最頻繁的時候,都是地球小冰河期時候的證明!

五胡亂華為何發生?就是小冰河期在後面搗鬼!

以上分析完了大趨勢再說說趙國和西漢的不同!

之前說過趙國雖是諸侯之一,但當時的草原民族也不是鐵板一塊,這就讓雙方實力對比沒有了太大的差距,沒有太大差距也就有了一戰之力!

那麼趙國能一舉搞定匈奴,除了趙國本身實力不弱外,還有就是名將光環!

趙國大敗匈奴是在長平之戰後的國力貧弱期,當時的趙國經歷連番大戰。(長平之戰,邯鄲保衛戰,燕國伐趙戰)

國家經濟困難,於是國君趙孝成王不得不放權,讓邊郡自治,當時主政趙國北方的就是李牧。

李牧即是戰國四大名將,也是個治理地方的天才,在他治下,趙國邊地代郡,一改頹勢。對內發展畜牧業和農耕,吸收流民,對外積極防備匈奴,還利用處於交通要衝的條件,不斷髮展貿易業!

農耕畜牧業給代郡帶來了糧草馬匹,吸收流民帶來了兵員,發展貿易帶來了財富!

一時間,趙國北地代郡兵強馬壯,擁兵近20萬,其中騎兵7萬,步兵13萬!

這就是趙國北方當時的實力,那麼以這樣一隻強悍的部隊,打敗遊牧民族匈奴的一個部族?

有什麼可奇怪的?

況且李牧還指揮得當,也能集中力量戰鬥,這都是他的天然優勢!

那麼為何後期強大統一的西漢,面對匈奴要鏖戰100多年,還沒徹底消滅,這原因涉及實力對比,政治經濟還有權利集中度等各個方面!

首先是實力對比:

西漢完成了統一,而當時的匈奴也完成了統一!

草原和中原統一時間差不多,都是秦漢時期,統一匈奴的就是著名的冒頓單于,那個用響箭殺父奪位的單于。

他在奪得單于寶座之後開疆擴土,先是打敗了一直控制自己的東胡部落,後來又打敗月氏部落,逼其遠走西域,之後又南下吞併樓煩,還奪走了秦始皇開拓出來的河套地區,建立起疆域遼闊的大匈奴帝國!

這個時候,以統一的大匈奴帝國,對抗統一的漢帝國,鹿死誰手就不好說了!

其次是漢朝初期經濟困難

剛剛建立的漢帝國其實是元氣大傷的!

按史料說法:貴為天子的劉邦居然連四匹一樣顏色的馬都找不到,由此可見有多窮困!

可劉邦還是發動了對匈奴的戰鬥,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圍,最後50萬大軍被匈奴騎兵追的雞飛狗跳,要不是陳平計策,估計要全軍覆沒!

在這場大敗之後,才有了漢朝前期對匈奴的和親政策出現!

其實漢朝初建時,人口約1300萬人,而匈奴人口約200萬!

看上去綜合國力漢朝依然對匈奴有巨大優勢,可是人口和動員率還有兵員是沒法比的!匈奴200萬人口,可以動員最多50萬軍隊,還都是精銳!而漢朝1300萬人口,卻分佈在全國各地,無法集中,在局部地區的戰鬥力甚至不如戰國時期趙國在邊境的兵力?

那就沒法打仗啊!

攻擊習慣於游擊戰的匈奴人,最關鍵的就是戰爭資源的高度集中。

你這一分散就沒法打仗,如何集中戰鬥力?

最後是君主權威沒有完全集權:

漢初時,君主權威其實是分散的,在當時的漢朝內部,劉邦時期還有無數的異性諸侯王,之後雖被劉邦剷除,卻還有無數的同性諸侯王!

這都讓漢朝戰鬥力無法集中!面對這樣的情況才有文景之治時,除了發展生產力,還不斷打壓諸侯國這樣事情發生,所有的目的其實都是為了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的目的就是集中全國力量做大事!

而這個大事,在漢武帝時期,就是雪恥匈奴,掃百年屈辱!

時間到了漢武帝時候,所有的準備都已就緒,經濟狀況隨文景之治勵精圖治,國庫豐盈,財帛充足,政治上,隨文景兩代帝王的努力,平定七王之亂後,到漢武帝時諸侯國已不成氣候,然後漢武帝施行推恩令,諸侯國煙消雲散。

隨著經濟發展,政治集權而來的必然是軍事的強大,漢朝終於可以集中全國力量對抗匈奴了!

而這就是為何漢匈鬥爭持續百年的關鍵!

首先:匈奴變的更加強大,鐵板一塊的他們實力雄厚

其次:漢朝需要恢復期,需要經濟發展期。

最後:恢復和發展經濟後要在政治上解決力量無法集中問題,於是諸侯國就必須要消滅!

做好以上所有準備之後,才能集中力量,真正發揮優勢打敗匈奴!

然後就是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不斷用兵,不斷勝利,不過漢武帝打了一輩子仗,還是沒有消滅匈奴,也是可惜了,匈奴問題的徹底解決還是在漢武帝孫子,漢宣大帝時期才解決!


阿斗不傻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和晉國的接替者之一的趙國是草原部落文明距離最近、接觸最頻繁的勢力。

史書記載,公元前5世紀,“襄王(晉國趙襄子)並戎取代,以攘諸胡襄,此愚知之所明也”。

“諸胡”這兩個字充分說明了此時的晉國或趙國面對的是什麼,“胡”顯然指的是草原上的騎射部族。

而且在趙襄子時期,“諸胡”並不是一個統一的部落族群,而是分成幾個部落族群。那時候緊鄰華夏農耕地區的草原上,還沒有形成強大統一的草原政權。

所以到了戰國時期,趙國面對的草原力量是分散的,還沒有形成統一政權的,所以還不算可怕。

趙國與草原部族政權直面相對,給趙國與戰國諸強的爭鋒帶來了重大變化。

趙國是典型的四戰之國,除了要與中原各諸侯國抗衡之外,它的周圍其他方向也有敵人,比如東北方向的東胡,北方還未壯大的匈奴,西北方向的樓煩和林胡。

趙國為了富國強兵,趙武靈王決定向草原文明學習,積極吸收草原軍事力量的先進軍事制度,提倡“胡服騎射”,經過改革後的趙國一躍成為七雄之中超級強國,僅次於秦國,不僅稱雄於中原地區,還積極向北擴大疆域,而未統一的草原部族只能向北轉移。

可以說華夏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之間的融合,那麼趙國無疑是有確切史料記載的兩大世界大融合的嘗試者,中國第一個把草原的軍事優勢與華夏的農耕優勢初步結合在了一起的前驅,並且在思想文化上產生深遠意義。

但是到了戰國中期,上百年的戰爭,草原各部族雖然仍未統一,卻也在慢慢的吸收外來文化,已經形成了較強大的實力,趙國早期還可以擊退對手,甚至向北深入,雖然無法無法徹底消滅對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趙國越來越力不從心,特別是逐漸強大起來的匈奴。

到了戰國末期,趙國不得不派出精兵良將來守衛北部邊疆,比如名將李牧就曾率領大批趙軍與匈奴、林胡、東胡長期作戰。來自北方草原文明的軍事力量牽制,嚴重削弱了趙國與戰國七雄中其他國家作戰的能力。

面對越來越強的北境草原文明威脅,與草原世界接壤的的秦國、趙國、燕國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修築了各自的長城,來抵禦草原軍事力量的侵擾。

秦國、趙國、燕國不惜人力物力、幾十年連續不絕的修築長城,這本身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草原軍事力量正在強烈的威脅華夏大地。

此時此刻分處長城兩側的草原世界和華夏世界,正在進行一場軍備競賽,因為不管是草原還是華夏都正在逐漸走向大一統,誰先統一,誰就佔據優勢。

結果上天還是眷顧華夏大地。

“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秦國領先一步,完成了統一華夏文明圈的歷史重任,變成了秦王朝,變成了秦帝國。始皇帝沒有半點猶豫,他統一天下之後立刻著手解決實力不斷增強的草原力量的威脅,尤其是僅一牆之隔的強敵——匈奴。

大將蒙恬在攻破了六國中最後一國——齊國之後,立刻接到向草原進攻的命令,帶領30萬大軍攻向河套地區。內蒙古河套地區在秦漢時朝是豐肥厚美的膏腴之地,不論對於匈奴還是秦王朝,都是一塊肥肉。匈奴人一度佔據了河套地區,逼近秦國都——咸陽,日益威脅著秦王朝。

而如果秦朝佔領了河套地區,就能夠擁有一大片牧場,騎兵所需的馬匹將有糧草保障。整個在冷兵器時代,騎兵都是天下爭霸戰中的決定性軍事力量。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當時尚未統一整個草原世界的匈奴還不是秦軍的對手。挾殲滅六國的餘威,秦軍順利拿下了河套地區,匈奴首領頭曼單于無奈之下,只能帶著草原部族向北退卻,避讓秦軍無敵的兵峰。然後蒙恬將昔日秦國、趙國、燕國修築的長城連成一線,構築起一條綿延萬里的防禦工事,把包括匈奴在內的各個草原政權草原力量擋在華夏農耕地區的外面。

在長城這條萬里長龍的兩側,草原文明與華夏文明的這場軍備競賽中,華夏文明先得一分,統一天下的秦王朝面對北方草原上尚未統一起來的各個遊牧部族,擁有強大的國力優勢,以萬里長城為基礎的北方防禦工事固若金湯。

當時的草原世界上月氏、匈奴、東胡在長城地帶以北的草原上從西到東依次排列,這幾個草原政權很可能在秦朝統一華夏之前就已經形成了。匈奴地處華夏農耕地區正北方,是首當其衝受到秦朝正面打擊的一方。這樣的局面如果繼續持續下去,草原遊牧部落只能繼續向北方苦寒之地遷徙,其他草原部族不清楚,但是匈奴則將危在旦夕,乃至於滅亡。

可惜,秦王朝突然倒下了。

這給了匈奴喘息之機,事實證明匈奴也是受上天眷顧的,他們也迎來了轉機,秦王朝突然崩潰算一方面,而草原一代霸主冒頓單于的誕生算另一方面,兩方面缺一不可。

《史記》對冒頓單于有著極其藝術化的記載。比如冒頓原為其父頭曼單于的太子,後來頭曼單于所愛的閼氏生了個小兒子,頭曼單于就想殺冒頓而立小兒子為太子,於是便派冒頓到月氏去當人質。冒頓剛到月氏,頭曼馬上急攻月氏,月氏欲殺冒頓,冒頓偷了月氏的良馬,騎著它逃回匈奴。頭曼單于認為他勇猛,就命令他統領一萬騎兵。萬騎是匈奴的軍事單位,匈奴號稱有24個萬騎。有了自己的隊伍後,冒頓培養起一支忠於自己的力量,鳴鏑弒父,殺死自己的父親和一干兄弟,自立為單于。

又比如冒頓單于即位不久,東胡王乘其立足不穩,遣使索要單于千里馬。冒頓為麻痺東胡,不顧群臣反對,將千里馬送給東胡王。東胡王得寸進尺,又提出索要單于閼氏,冒頓左右皆非常忿怒,請求出兵攻東胡,但冒頓仍滿足了東胡王的要求。東胡王認為冒頓單于軟弱可欺,不再將其放在眼裡。冒頓單于則乘機穩固統治,擴充軍備,發兵突襲東胡,東胡猝不及防,東胡王被殺,其民眾及畜產盡為匈奴所得,東胡遂滅。冒頓單于又乘勝西攻河西走廊雍州的月氏,迫其西徙。從而解除了兩面威脅。此後,向北降服了渾庾、屈射、丁零、昂昆、薪犁等一大幫草原部族權;向南吞併了樓煩及白羊河南王之轄,甚至趁機奪回了被秦軍侵佔的河套地區。至此,匈奴居有了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西逾蔥嶺的廣大地區,號稱將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 ,擁有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成為北方最強大的民族。

冒頓單于之所以能夠在草原世界上縱橫疆場,毫無顧忌地到處征討,最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是來自華夏王朝的壓力突然消失了。曾經讓匈奴望風而逃的秦王朝在秦始皇死後近於崩潰,根本無法顧及草原。

秦始皇死於公元前210年,而冒頓單于於公元前209年殺父自立,開始了自己的草原霸業。華夏地區動亂給了匈奴短暫而寶貴的歷史機遇,冒頓單于看準時機,抓住機遇,成為一代霸主。短短的幾年時間,冒頓就基本統一了整個北方草原世界,而華夏地區的劉邦與項羽還在進行內部戰亂。

公元前202年,劉邦終於擊敗了項羽,建立了漢王朝。經過短暫而規模宏大的動亂之後,華夏地區終於再度統一了。

但是秦漢之間那短暫的時間卻給了華夏地區致命的威脅,劉邦的皇位還沒坐熱,就感受到了草原力量那赤裸裸的軍事威脅。

草原世界各個草原部族自古以來就在互相掠奪和打仗,而草原這種長期戰爭第一次被冒頓單于的匈奴帝國所終結,正如華夏農耕地區被始皇帝所一統一樣,
可以說冒頓單于是草原版始皇帝。

至此,草原世界和華夏農耕世界都基本完成了統一大業。

草原世界和華夏農耕世界的碰撞即將拉開真正殘酷而宏大的戰爭序幕。

長城內側,漢高祖劉邦收到消息,韓王信反叛,聯合匈奴軍隊南攻而來,已經逼近晉陽。劉邦決定集結軍隊迎擊匈奴。

冒頓和劉邦,分別統一了草原和華夏的兩大雄主,終於迎來了在戰場上直面彼此的歷史時刻,但是這一次華夏卻輸了,被草原世界扳回一局。

公元前200年,平城之戰爆發。漢高祖劉邦不愧為一代開國皇帝,率領先頭騎兵部隊征戰,劉邦的漢朝大軍先後擊敗韓王信和匈奴左右賢王的幾支大軍,到達平城。但是過於順利的戰爭態勢讓久經沙場的劉邦也開始輕視匈奴起來,不等漢朝大軍趕到平城,他就馬不停蹄地率領先頭騎兵向北追擊。結果迎頭遇到了冒頓單于的匈奴主力大軍,被團團包圍在白登山上。

《史記》記載,漢高祖被圍白登山七天七夜,依靠賄賂單于閼氏,通過閼氏遊說冒頓單于,讓包圍圈打開了一個口子,被圍漢軍才從白登山脫險而出。

兩大雄主的平城之戰,以漢高祖狼狽逃跑而結束。

其實很多歷史學家對於史書所載的白登之圍有很多懷疑。比如雙方投入的龐大軍力,再比如賄賂閼氏脫逃的情節更像是戲說而不符合常理。所以,歷史學家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冒頓單于率領匈奴主力大軍從戰場撤退後,平城城下有小部分匈奴軍隊未能及時北撤,反而被趕來的漢軍主力包圍並殲滅;韓王信的地盤也被漢軍悉數收回。所以進行推測:平城之戰從結果看,絕對不是漢朝的失敗,因此白登山解圍,更大的可能性是漢軍據險而守,匈奴圍攻未果,雙方僵持不下,當然整體上還是漢軍佔劣勢,但是匈奴大軍優勢也不大。攻堅戰本來就不是匈奴大軍擅長的,在漢軍主力大軍不斷逼近,自己卻沒有援軍的情況下,冒頓單于主動接受賄賂,選擇了放棄包圍漢軍,避免與漢軍主力決戰,見好就收。這才有可能是事實的真相,因為冒頓單于與漢高祖劉邦都是當世人傑,很少有外在因素能干擾他們。

正因為雙方都有所顧忌,於是平城之戰只能這麼草草收場了。

平城之戰具有十分深遠的歷史意義。這代表著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有史料記載的第一次文明大碰撞。對於華夏王朝來說,如何處理草原世界的強大草原部族將成為最重要的大事。反過來講也成立,草原帝國如何面對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的華夏王朝,也是其要考慮最重要的大事。

這次白登山碰撞,正式掀開了草原世界與華夏農耕世界從接觸到融合的漫長曆史篇章。

這才是趙國為什麼一下子打趴下匈奴,而統一的漢朝卻用了上百年的時間都沒有真正完全消滅匈奴帝國的原因,因為趙國面對的只是一個或幾個小小的草原部族,而漢朝面對的卻是兩大世界文明對抗之戰——草原文明與華夏農耕文明的生死之戰。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這是一個偽命題,趙國對付的並不是後來的匈奴

匈奴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強大遊牧政權的名稱,但他也是一個遊牧民族的名稱,實際上草原民族都是有這個毛病,那就是一盤散沙的時候力量薄弱,一旦統一就能分分鐘變出幾十萬騎兵來,其實匈奴強大是在秦漢相交之際,這時候匈奴得到了一統,因此能夠南侵中原,至於戰國的時候,不要說趙國,燕國也能打敗散兵遊勇的匈奴

用比較形象的說法是,戰國時期匈奴是小狼崽,中原各國是老虎。到了漢朝初期,匈奴是成年野狼,有戰略縱深,背對大漢的當地有廣闊的退路,所以殺不死狼。只要同是遊牧民族的種族才能滅掉它。歷史上匈奴一次次被打敗,但一向沒被滅族,直到鮮卑入主草原,和匈奴通婚多代混血,改稱 鐵弗人,後來建立國家“胡夏”。後被北魏滅國,匈奴才算是徹底離開歷史舞臺。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