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時,其他王爺在幹什麼?

餘味67651376


大都在觀望以求得自保(明太祖第二子秦王朱樉,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征伐叛番過程中因多次露宿山野時得瘴癘,同年三月,朱樉去世,年四十。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晉王朱棡,洪武三十一年病逝。)!建文帝“削藩”本身不得人心,諸王權力被大大剝奪,同時,削藩沒有系統的指導綱領,過於急躁,在王公大臣中引發了一系列的“不良反應”。

“藩王”問題

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前朝教訓,大封諸子為王,諸子就藩於要地,一方面可以加強邊防,防備蒙古韃靼、瓦剌部,另一方面,可以在必要時進京勤王,防止國家內部動亂。1370年以後,明太祖陸續分封了他年長的九個兒子(其中包括朱棣),把他們封在西北邊境和長江中部,王位世襲;這些藩王都是用來作為抗擊蒙古侵略和鎮壓叛亂的支柱。王子們都享有鉅額年俸和廣泛的特權;雖然他們在法律上對境內平民百姓不享有直接的行政權力,但他們每人都節制三支輔助部隊,其人數在3000到15000之間。

“藩王”做大本來不是問題,至少不會短時間內出現大問題,朱元璋相信自己的繼承者能“解決”,可是,朱元璋心目中的“合格”繼承人卻出現了問題:洪武25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病逝,這給朱元璋帶來的打擊是巨大的!朱元璋一直在培養朱標做一個“優秀”的君主,朱標做為嫡長子,也一直是各位兄弟的“好大哥”,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朱標做為太子“深得人心”,朱元璋之後,太子朱標完全有能力應對朝政、處理中央與地方藩王的關係。

可是,朱元璋的“苦心經營”因為朱標的逝世而付之東水,朱元璋又一次面臨抉擇:帝國由誰繼承?最終,朱元璋選定了“皇長孫朱允炆”做為太子朱標的繼任者。史料記載,朱允炆從小聰明好學,極其孝順。在他14歲時,父親朱標生病,他在一旁小心伺候,晝夜不曾離開,就這樣一直照顧著自己父親兩年。洪武25年朱標逝世,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他在守孝時因過度哀傷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說:“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

朱元璋看中了朱允炆“仁孝”,可他能守衛偌大的一個帝國嗎?為此,朱元璋繼續大肆削減“開國功臣”,他設立的特務機關錦衣衛監視全國各地,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錦衣衛權力甚大,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朱元璋製造了誅殺開國功臣的“胡藍之獄”,像徐達這樣的元勳都不得不“安分”做人。

剪出功臣武將,朱元璋將軍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軍權皆出於朝廷,不敢有所專擅。可他還不放心皇長孫,朱允炆繼承了父親朱標的仁孝,可卻完全沒有能力“壓制”群臣,更不要說他那些“擁兵自重”的叔叔,如何處理“藩王”問題是朱允炆必須面對的“難題”!

建文“削藩”

缺乏治國經驗的建文帝重用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密謀”削藩鞏固中央皇權。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柏懼,無以自明,闔宮焚死;齊王被軟禁在南京;代王被軟禁在封地大同 。兩個月後,削岷王,廢為庶人,徙漳州。

朱允炆認識到了“藩王”尾大不掉,必須“除之”,可他卻忽視了“削藩”問題如若處理不好,肯定會引發國家動盪,漢景帝削藩引發“七國之亂”便是最好的教訓。

建文帝即位伊始便開始對“藩王”動手,在和親信討論之後,他支持黃子澄的主張,先後廢除五位親王(先弱藩後強藩,拿有“問題”的藩王開刀)。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建文帝和他的謀士們從一開始就沒有一個“正確而又系統”的綱領,燕王朱棣作為當時最年長的叔叔,無論是執政經驗還是魄力都是南京最大的“敵人”,可朱允炆第一步就走錯了,強制廢除藩王走“極端”;擒賊而不先擒王,走歧途;“求速而不求穩”明顯缺乏“政治眼光”;“重文輕武”招致滅亡。

朱允炆用“文官”制武將方法可行,可卻不是時候,既然你鐵定了心要“剪除藩王”卻忽視武備,這不是自己找打?實力才是硬道理,你沒有能征善戰的武將本身就該引起警惕,燕王常年鎮守北平抵禦蒙古軍隊,其治下軍隊將士一流,反觀南京方面呢?雖然軍隊十倍於燕王,可一沒有統兵大將,二軍隊缺乏戰力!朱允炆用文官制衡武將,本身就引發軍隊將領不滿,你還指望能打勝仗?

燕王起兵“靖難”

朱允炆登基還是個黃毛小子,完全憑藉自己的“熱血”做事。可他忘記了,他和那些親叔叔缺乏“感情”,他根本沒有資歷卻繼承大統。上任伊始,樹立威信,惠民愛民才應該是最佳方法,削藩應該緩緩圖之。可他大刀闊斧的劍指藩王,公然向諸多藩王宣告:你們是我的敵人!老謀深算的燕王怎會不知?朱允炆又走了一步錯棋:釋放了在京的燕王朱棣三個兒子(人質也不要了),試圖以此降低燕王“戒心”。

好了,朱棣徹底“安心”了,反也是死,不反也是個死,還不如放手一搏。1399年,朱棣起兵反叛,迅速控制了北平城。他援引《皇明祖訓》,號稱清君側,指國君身邊的齊泰和黃子澄為奸臣(謀害皇室親族),需要剷除,稱自己的舉動是,為國“靖難”(意為“平定國難”),並上書於惠帝朱允炆。

四年的靖難之役,朱允炆卻一再暴露“能力”不足,他生怕背上罵名“射殺親叔叔”,致使南軍一再喪失剿滅朱棣的機遇,最終,燕王朱棣憑藉自己原本屬軍及寧王的軍隊,擊敗百萬之眾的南軍,1402年飲馬長江,在眾臣的“擁戴”下登基,是為明成祖(建文帝是不是被燒死了,成了一個謎)!

☞(聚焦國際時事,探討熱點事件,迴歸歷史趣事,用客觀、公正的心看待問題,感興趣的可以關注我)


past穎甜


朱棣造反時,已經沒有其他王爺了,其他王爺已經被朱允炆撤了,只剩下朱棣這一個最大的王爺沒有撤。

老朱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朱標一出生,所有皇子都知道朱標將來會繼承皇位,而老朱的表現也非常強硬,一直對其他皇子和大臣強調,皇位肯定是標兒的。所以其他皇子對皇位沒有一點非分之想,因為他們知道沒用,老朱只認朱標,但是朱標去世後,老朱沒有考慮其他皇子,而是把皇位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這就讓其他皇子不滿了,尤其是朱棣,我不如朱標,還不如他兒子?

朱棣雖然不滿,但也不敢怎樣,朱允炆就朱允炆吧,我這輩子做個王爺也行。但朱允炆上臺後,王爺也不讓朱棣做了,他要撤除邊境擁兵自重的各個藩王。

朱允汶知道撤藩王是個大事,得一步一步來,他先穩住朱棣,告訴朱棣,四叔放心,你的王爺我絕對不會撤。然後先把其他小王爺撤掉,但朱棣心裡跟明鏡似的,能不知道這小娃娃心裡想的啥?所以朱棣在朱允炆撤除其他王爺期間,積極備戰。

撤王爺是直搗朱棣的心窩,我好不容易把當皇帝念頭按下去了,侄兒這不是逼我呢?於是朱允炆的撤番令一到,朱棣揮師南下,只用了四年時間就攻破了南京,朱允汶失蹤。

當時橫掃天下的明軍,為什麼在朱棣手下如此不堪一擊呢?這點都得怪老朱,老朱為了讓自己孫兒皇位坐的安穩,臨終前把能打仗、有野心的將領全部都殺光了。所以朱棣揮師南下的時候,明朝沒有一個可以和朱棣相媲美的武將,於是兵敗如山倒。



歷史歷來有趣


我是三維策論,歷史愛好者,在這裡回答你的問題。

明朝初期,朱元璋在國內,尤其是北部邊境分封了大量的藩王,依靠他們的力量來守衛邊境。朱元璋死後傳位給孫子朱允炆,史稱建文帝。

(明朝初期藩王分佈)


由於當時各地藩王的實力強大,建文帝擔心尾大不掉,於是一上臺就火急火燎的開始削藩,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最終引發了強烈的反彈。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從北平打到南京,最終從建文帝手裡奪走了皇位,這就是歷史上的靖難之役。

那麼燕王朱棣和他侄子朱允炆爭奪天下的時候,其他藩王又在幹什麼呢?

一些藩王已經被削藩了。

朱允炆削藩是從弱到強的,撿軟柿子捏。在燕王朱棣造反前,這些實力較弱的藩王已經失去了王位。其中周王由於實力最為弱小,首先被削。之後齊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又相繼被削。

這些藩王有的被髮配邊疆,有的自殺身亡,下場非常悽慘。或許是見到了他們的下場,燕王才決意造反。

(大刀闊斧削藩的建文帝)


絕大多數藩王隔岸觀望。

皇權的爭奪畢竟是高風險的,勝利則掌天下權,失敗者不但自己死無葬身之地,追隨者也沒有好下場。大多數藩王在形勢明朗之前不敢胡亂站隊,因此按兵不動,關起門來做了縮頭烏龜。

這些藩王有楚王朱楨、蜀王朱椿、 肅王朱楧、慶王朱栴等。

(靖難之役示意圖)


一位藩王支持朱棣

寧王本來打算隔岸觀火,但是他的封地離燕王很近,而實力又沒有燕王強大。因此在燕王的威逼利誘下和燕王合兵一處,共同討伐建文帝。

(寧王劇照)

一位藩王被改封,一位藩王率軍勤王

和寧王一樣,谷王朱橞和遼王朱植的封地距離燕王也很近,因此也被捲進這場風波。其中遼王接受了建文帝的旨意,被改封到湖北,但並沒有介入戰爭。谷王則率軍勤王,表示支持建文帝。可是恰恰是谷王打開了城門放燕王大軍進入南京。至於谷王是臨陣怯場還是早有打算,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谷王打開了城門,也成就了永樂大帝)

綜上所述:

朱棣造反的時候,絕大多數藩王都在“打醬油”,只有兩位其他的藩王率軍參戰,其中寧王支持朱棣,谷王明面上支持建文帝,但實際上更像是給朱棣到建文帝那邊當臥底了!可憐的建文帝就這樣被三位叔叔給趕下了皇位。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經解答了題主的疑惑。歡迎留言,更多精彩關注@三維策論(以上圖片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

三維策論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後,由於其太子朱標已死,因此直接讓皇太孫朱允炆繼承了皇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繼位後不久,燕王朱棣就開始造反了。

四年之後,朱棣便從北平一路殺到了南京,建文帝則化妝從皇宮的地下暗道潛逃了出去。

朱棣為何用了四年,就奪取了天下。

明朝的精兵強將都去哪兒?猛將大都被朱元璋殺了。

朱元璋晚年確實殺了不少的將領和大臣,這一現象直接導致了邊塞的防守有兵缺將。

朱元璋聰明著了,人都殺光了,自己的兒子們都還在呀。

朱元璋二十六個兒子,除了太子朱標剩下二十五個中有二十四個都封了王。

讓他們到全國各個地方去,讓他們幫忙看好老朱家的大明天下。

那麼問題來了,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其他兒子都幹什麼呢?都在看戲,吃瓜,嗑瓜子麼?

他們都是朱允炆的叔叔呀,自己的侄子是皇帝,按說應該盡力維護皇權正統的呀。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朱允炆和朱元璋身上找答案。

在朱元璋封的眾多藩王中,實力比較強的有秦王(老二)、晉王(老三)、燕王(老四)、寧王(老十七)等人,其中秦王和晉王都先於朱元璋而死去。

剩下的諸王中,數寧王和燕王實力較大,燕王朱棣造反首先得把寧王朱權給拉上。

寧王手下有戴甲控弦之兵八萬之多,另外還有戰車六千乘。

在寧王手下的士兵中,尤其以蒙古人組成的朵顏三衛騎兵最為驍勇善戰。

對著寧王手下的軍隊,燕王朱棣早就垂涎三尺了,朱棣連哄帶詐的把寧王給拉到了自己這一邊,還開口許諾,說是事成之後,咱們兩兄弟共分天下,劃江而治或者劃鴻溝而治,都兄弟你說了算。

寧王被朱棣給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寧王和燕王聯手了,除了已經死了的秦王和晉王,其他的藩王呢,他們在幹什麼呢。

其他的藩王大都被朱允炆給弄的沒脾氣了,自保都來不及。

朱允炆上臺之後,就大肆削藩,先拿實力弱的藩王開刀,周王(老五)首先被朱允炆給搞掉了,找了個罪名,把其給廢為了庶民,接著代王、湘王、齊王、岷王都被朱允炆給廢掉了。

一時間,眾藩王都人心惶惶。

藩王們自保都來不及,哪兒有時間來幫朱允炆啊。

後來燕王朱棣一路南下,朱允炆那個著急呀,這時候他也想有哪位叔叔能不能棒棒自己呀。

還真有一位,朱元璋的第十九個兒子谷王朱橞率領著三千軍士來到南京,與李景隆替朱允炆把守南京城的金川門。

就是這麼一位來幫朱允炆的叔叔,在看見朱棣大兵壓進的時候,直接和李景隆一起打開了城門,將朱棣的大軍給直接迎進了城來。

朱棣勝了,他等上了皇位,他笑了,父皇,你不是不看好麼?既然你不給,我就自己來拿吧。


6別無選擇6


朱元璋叫花子逆襲當了皇帝,所以對江山非常珍惜。

但朱元璋沒有對過去老一套的接班人制度進行改革,不是任人唯賢,而是任人唯"種"。他的嫡長子朱標是一號種子選手,可是這個朱標還沒有達標就早逝了。

嫡長子不在了,最有實力的是自己的兒子們,可朱元璋犯下一個大錯,把江山傳給了孫子。傳給孫子也沒有關係,問題是朱元璋應該把自己的兒子們全都"閹割"了,因為兒子們會威脅到孫子的政權。可是朱元璋沒有這樣做,所以就給埋下了動亂的禍根。朱元璋死後,孫子建文帝接班,他發現爺爺朱元璋給自己挖了個坑,沒有把自己叔叔們的權力剝奪了。於是那些大臣們就給建文帝提建議,趕緊把你叔叔們的事擺平了,不能讓他們危及到你的江山。

孫子畢竟是孫子,搞政治嫩了點,削藩雖勢在必行,可好歹等自己坐穩皇位再說,還沒有紮下根基就出手,不是找死嗎?

建文帝削藩命令下達的同時,四皇子朱棣的造反決心也下定了。

那麼朱棣造反的時候,朱棣的兄弟們、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們都在幹嘛呢?

皇帝都非常能幹,朱元璋雖然是叫花子也不例外。朱元璋的女人為他剩下二十六個兒子。朱棣造反時,八個已經先走一步了。

這八個皇子是:老大太子朱標、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晉王朱棡、老八潭王朱梓、老九趙王朱杞、老十魯王朱檀、還有湘王朱柏和皇子朱楠。所以,皇子除了朱棣,還有17個活的。

這17個皇子立場也不盡相同,因為他們的遭遇不同。

一、朱棣的同黨。

這類人都是建文帝權斗的犧牲品,建文帝拿他們開刀了,他們能不恨自己的侄子?他們跟朱棣同病相憐,所以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

這些皇子有老五週王朱橚、老七齊王朱榑、老十三代王朱桂、老十八岷王朱楩。

建文帝當權後出手削藩,他聽從智囊齊泰的建議向老四燕王朱棣開刀,因為槍打出頭鳥,朱棣是藩王裡的老大。可是齊泰的建議卻被另外兩個智囊否決,理由是先易後難,先撿軟柿子捏。建文帝聽從了後兩個智囊的餿主意,對老五週王周王朱橚下手了。

第二批遭殃的是齊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這裡面湘王朱柏是個小心眼,一看被廢想不開就尋斷了短見,剩下四個被建文帝充軍流放。

朱棣起兵後建文帝又想了個餿主意,把廢黜的叔叔們又抓了回去當人質,囚禁在南京。直到朱棣成功後,這哥幾個才恢復了自由身。因此,這弟兄四個跟朱棣是一條船上的。不過在當時他們失去人身自由,也不能有什麼作為,只能在心裡為朱棣加油助威了。

二、隔岸觀火到逼上梁山。

朱棣發難時,谷王和遼王選擇跟朱允炆的中央政府站在一起。而寧王選擇了隔岸觀火,他想看看走勢,觀觀風向再做選擇。最後他們殺個兩敗俱傷、筋疲力盡,自己再漁人得利出來坐享其成。所以寧王無論侄子建文帝怎麼催促,就是裝聾作啞。反正天高皇帝遠,皇帝拿他沒辦法。

可是朱棣不給這個弟弟坐山觀虎鬥的機會,朱棣一心要擴充隊伍,要求寧王加盟,不然就會要他好看。

寧王得罪了侄子沒有了退路,被逼無奈只好跟朱棣站在一起。

三、保皇派。

發表聲明服從建文帝中央政府的皇子有兩個:遼王朱植和谷王朱橞。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後,因為遼王的封地距離朱棣太近,建文帝怕他們同流合汙,就勒令朱植南下。朱植無奈從海路來到南京,被封到湖北荊州。朱棣奪得帝位後對他網開一面並沒有為難他,沒有殺他也沒有關他,還給他軍校廚役三百人供他差使,香火得以延續,爵位得以繼承,也算是走運。

谷王朱橞是個機會主義者,見風使舵的老手。他的封地在現在的河北,離朱棣也非常近。朱棣起兵後,朱橞一開始態度堅定擁護建文帝,前去南京勤王。等侄子敗局已定的時候,朱橞吃裡扒外、變節投敵做了朱棣的內應,打開城門投降。

四、逍遙派。

在這場窩裡鬥中,10個皇子嚴守中立,不左不右,不黑不白。他們分別是六皇子楚王朱楨、十一皇子蜀王朱椿、 十四皇子肅王朱楧、十六皇子慶王朱栴、二十皇子韓王朱松、二十一皇子沈王朱模、二十二皇子安王朱楹、二十三皇子唐王朱桱、二十四皇子郢王朱棟以及二十五皇子伊王朱。

其中後面幾位在靖難之役時,都還是十二三歲的少年,老實說,他們既沒有想法、也沒有膽量跳出來站隊,只能算作是無知派或者說是逍遙派。

總而言之,朱元璋的皇子們在這場骨肉相殘的爭鬥中基本採取了中立,沒有參與到雙方的血戰中,一定程度上也讓自己封地的老百姓免受戰亂之苦,這一點值得肯定。






堅持是一門學問1


明朝是朱元璋一手打下來的江山,而明朝初期也發生過許多傳奇的故事。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朱元璋不斷減除功臣的往事,這也令他背上了不少的罵名。事實上,朱元璋這麼做是有自己的用意在裡面的。因為他很清楚自己手底下這批開國元勳的能量有多大,一旦自己駕崩太子是鎮不住他們的。

朱元璋的太子是他和馬皇后的長子朱標。朱標是一個素質很高的人,不僅得到大臣的一致好評,同時在自己的兄弟中也享有極高的威望。他宅心仁厚,是一個合格的接班人。然而朱標卻沒有當皇帝的命,他在當了二十多年太子之後就不幸英年早逝,病死了。朱標的離世令朱元璋十分傷心,同時不得不面對一個難題:誰來做自己的接班人。

事實上當時朱元璋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從其他兒子裡選一個,一種是讓朱標的兒子接班。要知道,連同朱標在內朱元璋一共生了26個兒子,除了一個早逝之外,另外的24人陸陸續續都長大成人了,也被朱元璋封為大大小小的藩王。因此他可以從裡面選一個靠譜的藩王接班。比如當時呼聲最高的就是燕王朱棣,畢竟朱元璋自己也說過這個兒子和自己最像。

而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當時還是一個十多歲的孩子,但是這個孫子和朱標一樣性格仁愛,十分討朱元璋的喜歡。在兩者的糾結中,朱元璋最終決定還是把皇位給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或許這是他對朱標感情深厚的體現,也是想要安慰自己的這個好孫子。於是他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明確了皇儲的繼承人。

就這樣,朱棣等藩王想要當皇帝的夢想就破滅了。而此時朱元璋卻顧不了那麼多,日漸老邁的朱元璋要為小孫子繼續鋪路,所以加緊步伐剷除功臣宿將。朱元璋認為有這二十幾個如狼似虎的皇叔拱衛朱允炆,孫子的皇位一定可以坐穩。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真正對皇位覬覦的,正是他的這些兒子們。

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登基成為了大明的新皇帝,改元建文。而當時,藩王裡年長的次子秦王、三子晉王都已經去世,生下的人裡面實力最強的就是四子燕王朱棣和十七子寧王朱權了。而朱允炆一繼位就動手要收拾他的這些虎視眈眈的皇叔們,於是朝廷開始一個接一個地裁撤藩王,很多勢力薄弱的藩王都被廢為庶人。這個情況下,朱棣舉起''清君側''的大旗在北京造反。

那麼,朱棣一造反,其他藩王們都在幹嘛呢?首先最為關注的肯定就是同樣實力強大的寧王朱權了。事實上朱棣比任何人都更加關心自己的這個十七弟,他造反之前就已經找了自己這個老弟,極力忽悠他一起造反,甚至許諾事成之後和這個弟弟平分天下。被朱棣這麼一頓胡吹之後,寧王也就懵了,於是上了賊船和朱棣一起造反。

而其他藩王由於實力較弱,加之當時通訊不便,他們也不能及時聯繫上朱棣,因此也都閉門不出,靜觀其變。事實上,當時輿論普遍認為朱棣一個小小的藩王要對抗朝廷,遲早是死路一條,因此大部分藩王都選擇聽朝廷的話,不摻和這件事。然而由於朱元璋將功臣宿將誅殺殆盡,朝廷雖然兵員充足,卻沒有一個統兵的將才。

而沒有軍事經驗的朱允炆一再出昏招,派去的將領大多是酒囊飯袋,就這樣朱棣越打越有信心,朝廷越打越失敗,四年後朱棣終於從北京殺到了南京城下。這時候有一個藩王坐不住了,眼看天子有難,他率領自己王府的3000名護衛來南京勤王,幫助皇帝把守城門抵擋朱棣叛軍的進攻,朱允炆為此還十分感動。這個藩王就是朱元璋的第十九子谷王朱橞。

然而令朱允炆做夢都沒想到的是,這個谷王也是個飯桶,沒有真刀真槍打過仗,當他看到朱棣的叛軍兵強馬壯準備攻城的時候,他情不自禁地打開了城門轉投了朱棣,反而成為朱棣叛軍的引路人。就這樣朱棣順利攻下南京城,朱允炆也在一把大火中不知所蹤。而朱棣登基後繼續延續朱允炆的做法,將剩下的藩王也都做了細緻的安排,避免他們舉兵謀反。最慘的就是那位寧王了,非但沒有平分天下,反而自己被遷到了江西南昌,失去了所有的部隊,再也對朱棣構不成威脅。在這場狗咬狗的窩裡鬥中,10個皇子嚴守中立,不左不右,不黑不白。他們分別是六皇子楚王朱楨、十一皇子蜀王朱椿、 十四皇子肅王朱楧、十六皇子慶王朱栴、二十皇子韓王朱松、二十一皇子沈王朱模、二十二皇子安王朱楹、二十三皇子唐王朱桱、二十四皇子郢王朱棟以及二十五皇子伊王朱。

其中後面幾位在靖難之役時,都還是十二三歲的少年,老實說,他們既沒有想法、也沒有膽量跳出來站隊,只能算作是無知派或者說是逍遙派。

總而言之,朱元璋的皇子們在這場骨肉相殘的爭鬥中基本採取了中立,沒有參與到雙方的血戰中,一定程度上也讓自己封地的老百姓免受戰亂之苦,這一點值得肯定。





大愛中國書畫


極少數被“利益綁架”造反如寧王、部分造反前已被削藩如周王、其餘在打醬油…


傻fufu的桃寶


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啊!分三種情況,一、幫朱棣。二幫他侄兒。三、中立的。


本心之旅


這個問題其實在建文帝收拾他幾個叔叔的時候就有了答案。

很多朱元璋封的王都已經被建文帝拿下了,有的變成了平民,有的成了囚犯,有的自殺了,反正這些蕃王沒有消停的。

其中有幾個王爺是有實力的,比如寧王,但是主力部隊被燕王借走了,其他一些王爺,要不是看熱鬧,要不就是沒能力,真正的爭一哥,有實力的只有建文帝和燕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