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口無限制增長是禍還是福?

歐陽建高1956

印度半島屬熱帶和亞熱帶氣候,很適合人的生存,光一個小小的孟加拉國就有1億多人口,而印度人口更是個天文數字,人口已過13億大關。印度曾經也有過計劃生育政策,但受到各邦的抵制,沒有很好的執行。

印度人口的膨脹是福是禍,這要從兩個方面去分析。

印度這幾年經濟能快速的增長,得益於人口紅利。由於印度勞動力人口豐富,看到廉價的勞動力,世界上許多跨國公司和企業,紛紛到印度投資。

印度人口的增加不僅給經濟帶來繁榮,也在軍事和地緣政治是帶來空前強大。莫迪政府也雄心勃勃,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和野心。

印度的人口暴漲真的能給印度帶來福嗎?我看也未必。

首先人口增長給環境帶來破壞性的影響。印度的環境這幾年來急劇遭到惡化,霧霾天氣嚴重,水質空氣都受到很大程度的汙染。

印度的國土面積也只有大約300萬平方公里,雖然利用率較高,但有限的土地不可能養活無節制增長的人口,人均自然匱乏。由於眾多的人口,必然壓縮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空間。近些年來,經常有新聞報道印度象,孟加拉虎闖入民宅傷人事件。有一些小型動物可能不知不覺地急劇減少和滅絕。

印度的教育和養老問題。印度的人口暴漲,而GDP只有不到中國的五分之一,有大量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普及初等教育估計也是印度的一種奢望。人口紅利時間不會很長就會成為人口包袱,養老問題很快將成為印度的頭疼問題。

印度的人口增長可能給其國內和鄰國帶來安全隱患。大量的素質不高的人口,必然給社會帶來壓力,就業問題,社會治安問題等都會接踵而至,嚴重的可能導致社會動亂和國家分裂。由於龐大的人口,對鄰國的邊境安全也必然帶來空前壓力,看看印度近來對中國還是巴基斯坦的舉動,都是咄咄逼人的,很容易引起戰爭。

印度人口的暴增,是弊大於利,是禍大於福。


永恆的桃花源

這個問題恐怕答案很多人已經預設為禍了。然而凡事福禍並存,印度人口爆炸式增長也不例外。禍:環境惡化、貧困、混亂;福:兵源,補充歐美人口銳減的缺口。

對於禍患,我們的教育裡說了很多了,在印度目前也確實驗證了。印度現在的霧霾汙染程度非常嚴重,水汙染也是。雖然不是全由人口過量引起,但是無疑是重要原因。

印度尤其是農村,每家每戶孩子眾多,吃不飽飯,更沒有良好教育,一直陷於貧困惡性循壞。如此眾多的貧困無業人口,安於現狀寄託於來世的不少,但是也有很多人起來反抗,成為印度內部動盪因素長期無法消除的重要因素。此外,人口過多,到時各種基礎設施使用十分緊張,比如著名的印度開掛火車~

對於福利,包括印度在內各國首先關注的是國家安全,印度與周邊國家關係非常糟糕,要麼對峙,要麼控制人家。這種情況下,印度巨量人口,一方面使得別國不敢輕易動武,另一方面真要開戰,這些天文級的青年人口就是上好的兵源,一定程度上可以確保印度安全。

另外,美歐現在人口增長緩慢,有的甚至負增長。過快增長不好,這樣負增長無疑對於整個人類也不是好事。環境是好了,但是沒人享受了有啥用。印度雖然低端人口多,但是高端的如軟件行業從業人員在世界上是“香餑餑”,移民歐美,無疑也是對其缺乏勞動力的有益補充。

其實福禍難有定論,近期看是禍,長期看未必。


北玄武

印度國土面積將近300萬平方公里,人口到2017年已超13億,無需多少時日就可以超過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一一中國。


印度的人多,國家不採取措施,不實行計劃生育,肯定它嚐到了人多的甜頭。至於印度人多的好處是什麼我不知道,但中國在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人多對國家的建設確實起到了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作用。大躍進、高級社、人民公社、三線建設,修渠修壩、修橋修路,都是用人力硬拼出來的。曾有愚公移山的故事,感天地泣鬼神。人多,在科學技術欠發達的年代,確實是好事,正如當年熱火朝天的奮鬥場面,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人多力量大,人心齊泰山移。可謂當年的中國確實分享到了人多的紅利。



國家大人口多,在很多方面還是有很大優勢的。比如:

人口多兵源廣,人口基數大,國家徵兵,報名者勇躍,這樣可以招到精兵良將;

人口多容易舉辦盛事,不論什麼體育賽事,文藝演出,捧場者參與者大有人在;

人口多容易戰勝困難,無論是什麼天災人禍,人多都容易渡過難關;

人口多出英才的比例高,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人多點子多,人多智慧齊;

人口多有利於國家經濟正常運行,有抗拒自然災害與抵制列強經濟封鎖的能力。

總之,人多有人多的優勢,但任何事情都有雙重性,有利亦有弊。

就現在的印度而言,人口無限制的猛增,不但對當下人民的生活和教育是極大的挑戰,而且對未來人們的就業問題也是莫大的擔憂,

人類對於低級產業的每一次升級,都會毫不留情不可避免地擠出數以億計的低素質勞動力,還印度低素質人口占到全國人口的將近一半,印度不會有機會讓自己的人口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和勞動力優勢,印度的高端產業與低素質人群無法接軌。

所以,人多在人類社會科技較為發達的今無或在科技更為發達的明天,智能科技將替代大多數人工的位置,人多將會弊大於利。

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國家人口無節制的增長,導致人口嚴重膨脹,個體空間制約相互生存之時,它不僅影響本國人民的生活,還必須向外擴張,這就會關係到臨國的安危,邊境戰爭的可能性將會大大增加。這是周邊國家應該高度關注的。


歐陽建高1956

印度人口無限增長當然是禍不是福。事實上,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口無限增長都是禍大於福。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是,世界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即使能源枯竭可以通過開發風能、太陽能等緩解資源緊缺局面。但是世界的糧食生產需要的土地、化肥,現代生活方式對鐵礦石的高度依賴,都意味著資源枯竭(土地、金屬礦物、糧食)遲早會因為人口過度繁衍,而制約人類的發展。

目前我們經常談到人口紅利。但是人口紅利主要體現在“規模優勢”,也就是能帶來國家GDP的快速增長。但是,他能否直接促進人均GDP的增長呢?即使人均GDP在增長,人均財富的數量是否在增長呢?

人均GDP是一個流量的概念,而人均資本存量則是一個存量的概念。換言之,前者代表你掙了多少錢,後者代表你存了多少錢。你掙得再多,存不下來也變不成富人。

那麼怎麼能變成富人呢?第一種方式是你多掙錢、少花錢,也就是出口導向型國家,通過壓低本幣匯率,少進口、多出口,積累外匯、進口關鍵設備、建設基礎設施,增加資本存量;第二種就是,隨著人口自然減少,新一代人所擁有的人均資本存量顯著增加,例如在日本,由於全國的GDP還在增長,而人口卻在減少,所以人均GDP增長速度快於整個國家GDP的增長速度,而人均資本存量(人均的鐵路、公路里程、人均的居住面積、人均的自然資源)更是大幅度增加。這樣看來,人口減少雖然讓國家損失了一定的規模優勢,但是並不意味著人們生活質量會下降,或者人均收入會減少。這就是說,大家大業不一定生活水平高,小家破落戶,反而餘錢不少。

回到題目,印度人口無限制增長,一方面帶來資源環境約束非常強。現在印度還沒有完成工業化,人均GDP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製造業產值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不到,但是其大氣汙染水平早已超過了中國;而土壤、河流汙染、傳染病程度,更是極為嚴峻。惡劣的環境一方面是習慣的原因(如農民焚燒秸稈、城市焚燒垃圾等),但更重要的是人口密度太大,所排放的汙染物遠遠超過環境的自淨能力,這就是人口過度增長的弊端之一。另一方面,印度的經濟發展成本大大提高。2014年之前,印度需要投入大量外匯購買石油。2014年之後,油價顯著下降,促使印度經濟增速一度超過中國。但是2016-2017年,印度經濟增速又下滑了,其中固然有“廢鈔”、稅收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影響,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這一年多以來油價在溫和上漲,印度正在失去油價紅利。

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人口多可能成為人口紅利,但其前提是:一、這些人是受過教育的、能夠投入現代工業生產的勞動力,而非文盲;二、這些人健康狀況良好,能夠健康工作到60歲左右;三、經濟結構能夠吸納這些勞動力。目前看,印度這些條件並不完全具備。一是文盲率高;二是印度製造業落後,無法充分提供就業崗位,這也導致印度前兩年的經濟增長被稱作“無就業增長”;三是印度人口健康水平低,很多人不到50歲就因為疾病失去勞動能力,而且平均壽命低(當然人均壽命低也降低了老齡化水平,加劇了人口紅利的幻象)

最後總結一下,印度人口無限增長是禍不是福。


萊蒙夫人

印度的人口為13.26億人(2016年),是世界上僅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人口大國,人口數世界排名第二。其中男性人口6.237億,女性人口5.865億。根據普查結果,過去十年,印度人口增長率為1.764%,較2001年人口普查時的2.115%出現明顯下降。普查結果還顯示,印度目前擁有自獨立以來的最低兒童性別比例,即男女比例為1000:914。

這是印度人口狀況的基本情況。

13.2億X0.0176那麼每年大概淨增長2300萬人口,而死亡人數大概是900萬,900萬中減去新出生嬰兒,印度每年新出生人口大概在3000萬,這是極其恐怖數字。

印度人口無限制的生長是福還是禍?目前來看是禍,至於這禍要何時轉化為福那麼就要看印度的政府的作為了。而如今的國際經濟形式下行,對印度盼望的人口紅利期還遠著。恰恰周圍國家都不缺人,也都是發展中國家,面對中國,緬甸,越南,孟加拉國……等這些國家毫無競爭力。還有現在是21世紀是人才的的時代,人工智能,科技水平才是最好的武器。估計印度人口紅利還沒到來就被工業科技取代了,印度想要依靠人多力量大來發展機會已經失去了,人口無限的增加,或許就是禍害的無限增加。

印度是一個極其年輕化的國家,平均年齡還不到29歲,具有很大的人口紅利,也是印度人引以為傲的,天天渴望人口紅利的到來。

我們都知道人多力量大,人多也未必就壞事,但是前提是需要很好的利用這些力量才行,而印度這個社會目前來看就是人多禍害大,就業率極低,失業率高,真正的勞動力只有3億,而我國有8億,還有印度3億多勞動力百分之七十的人還在從事的是農業和低端的服務業,人是多而生產力極低。

印度想要發展就必須進行大改革

第一土地改革,在一個人口密度很高的國家,政府不能充分的開發利用土地,那麼很難實現現代化。

第二政府機構改革,我們都知道印度這個國家是資本主義國家,中央政府卻對各個邦政府很難統一管理協調,官方語言都二十多種,還有稅收,計量單位,教育很多東西都不一樣,還有嚴重腐敗造成政府功能和社會生產效率低下。

第三徹底消除種姓制度,印度人的階級思想根深蒂固,窮人認為這輩子窮是神對他的考驗,這輩子越窮下輩子就越富有,所以很多人不思進取,多喝恆河水就能精神滿足了,導致貧富差距懸殊。


晨東社角

印度人口公元2017年末達到13.4億人,增長率保持在1.25%左右的適中水平,且婦女生育率業以降到了時代更替的平衡水平2.1個。這就意味這,印度人口,不可能無限制增長。

我在前些天的回答中,論證過,印度人口公元2061年左右達到18億多,就會出現峰值。屆時中國的人口為9.7億左右。印度人口幾乎是中國人口的2倍,整個南亞次大陸的人口,是中國的3倍。歷史上整個南亞次大陸的人口,從來沒有超過中國的人口,因為,古代社會中國一直領先於南亞次大陸。中國農業社會的領先性保證了中國人口一直高於南亞次大陸的人口,近代中國落後於世界了,二十世紀中葉南亞人口超過了中國。就是在中國人口空前得到增長的前後,超越的中國。而到了公元2061年,終於迎來了中國的時代,新時代的早期起點處,也是資本晚期的起點處,中國的人均和美國持平的2061年時,南亞人口達到峰值27億人口,幾乎是中國9.7億的三倍。而這時,中國的人均也剛好是南亞次大陸的3倍。世界兩大經濟體旗鼓相當,而此時的美國,只有兩大經濟體總和的五分之一。世界進入中南爭霸的時代。而此時此刻,中國老齡化登峰造極,總人口每年減少1750萬。剛剛達到峰值的南亞次大陸,人口變化不大至少十年內。而十年後,對應的85年前的出生人口也是平滑的也不會陡然下降。世紀末南亞次大陸人口不是以增長的方式達到中國的4倍,而此時,中國的人均只是南亞次大陸的1.5倍。南亞次大陸的總值是中國的2.67倍。是美國的6倍。

唯一慶幸的是,南亞次大陸要補新時代的體制課。而歷史上,世界有總是同步波動的,從沒例外過。只是,一馬當先衝出迷霧的銳氣和活力有天壤之別。

當年我國清朝佔世界三分之一GDP不也一樣敗在了,銳意進取的西方手下了嘛。相信中國下個世紀人口會翻番,而下個世紀南亞次大陸一定會人口減半。再次中南人口持平,且保持超越的趨勢。新時代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今天印度人口隨世界人口平均增長速度的增長,對於終將被中國超越的宿命來說,是福不是禍


世界發展等比周期律

印度人口的快速增長,有著重要的社會宗教文化根源,印度教對於生殖有強烈的宗教崇拜。 比如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曾記載溼婆與妻子做愛,一次就達100年之久,中間從不間斷,精液噴灑成恆河。印度神話中類似的,甚至更誇張得有關性生活的細節還有非常非常多。

我們先來看看數據。印度現有人口為13.4億,自70年前獨立以來,增長了近乎4倍。印度每年新增人口1500萬,人口增速居世界第一。中國人口約為14.1億,與印度同期相比,人口增長了僅近一倍。所以,印度人口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在未來幾年是可以輕鬆實現的。

印度也曾經在短暫實行過一年的計劃生育政策,這甚至還要比中國早幾年。有人把印度計劃生育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政府缺乏強力措施。但在這樣一個民選國家,任何政府都必須考慮選票因素,計劃生育違背印度教對生殖的崇拜,失敗是必然的。換句話說,印度教的文化下,印度人的性生活是不採取避孕措施的。

印度人口的快速增長,尤其是印度勞動力的充足讓其成為國際經濟界看好印度未來的重要因素。外界普遍認為,印度經濟的人口紅利期才剛剛開始。相比之下,中國經濟的人口紅利期基本結束了。

但是,年輕人口多是否就一定能釋放“人口紅利”?不過也小心變成人口炸彈。印度大量青年尚屬無工作、無學歷、無技能的“三無人員”。這些人可能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另外,印度人口的快速增長也給國家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印度的社會保障相對滯後,近一半印度兒童營養不良,半數以上的印度農村人口缺乏衛生設施,比如說沒有廁所。


李明波論中東

印度人口並不是無限制的增長,印度也有計劃生育,只是印度主張的是生兩個,而且監管的力度也不太,而且最主要的是印度人口沒有接近飽和!

也許大家會覺得奇怪,但是印度確實是人口沒有飽和。印度有13億人口,只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但是印度的耕地面積達到了驚人的18億畝!也就是和中國差不多的耕地面積,所以說印度人口的增長,他們國家完全可以負擔得起。而根據印度的估計,他們國家的人口頂峰大概是16億!

而印度以現在人口的增長率計算,大概在2025年左右,印度的人口將超過中國,達到14億。也就是說印度在2030年人口才會接近飽和,而且受經濟的影響,印度人口的增長率其實是在下降的。

而且印度的人口壓力比中國小,因為印度的產業大多是比較基礎的,而且全國城鎮化僅僅是35%左右,全國大部分是農村,也就是說印度未來將獲得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以及大量的內需,這對於經濟的增長是有好處的,可以預見的是在2030年左右,印度將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但是現在印度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引起技術和外資,製造出大量的機器和工廠來消化這些人口。而且教育壓力的增大,也將成為印度所要面臨的最大難題。所以印度莫迪總理,一直希望藉助於建設製造業,但是東南亞國家的競爭是印度所沒有意料到的。

未來的印度,怎麼來解決人口問題,增長是是好事,但是如果政府無能解決不了,那遲早會成為社會進步的阻力!


小司馬遷論史

印度的人口增長確實是個問題,據資料顯示,2017年印度人口達13.68億人,是僅次於我國(13.9億),差距已經縮小到3千2百萬,而且印度人口的增長呈現出爆發式的不可控現象,根據2016年印度人口還是13.26億計算,一年之間人口增長了4200萬之多,而且呈直線上升趨勢,由於印度文化,國情,和社會發展水平的滯後,印度政府根本無力改變這種人口爆炸趨勢,任何措施無異杯水車薪,超不了什麼作用。

但是要看到印度人口增長的同時,它的經濟也呈增長的趨勢,GDP已居世界第七位,達2.26萬億美元,加上印度國土地理條件優越,29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上最好的農地區域之一,印度河平原桓河平原和東西沿海平原都具有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有利氣候條件,即使德干高原也不過是海撥1000米以下,印度半島又有深入印度洋,印度洋暖溫氣流也能進入高原形成降雨,北方又有喜馬拉雅高聳小脈的阻擋,寒流難以逾越,所以一年四季都可以耕作,而且一年四熟,土地又非常肥沃,所以298萬平方公里國土人口可承載很高,這才是印度人口一直增加的基礎,如果生產的糧食不能養活如此眾多的人口,自然也不會出現人口爆炸式增長。


印度地形圖,地理條件獨具優勢

但是人滿為患的局面始終是壓在印度頭上的大山,印度由於制度不同,政府不能強行干預民眾的生育願望,只是提倡節制生育,但是由於國民接受的教育程度低,觀念難以改變,生孩子就是自然而然,能混得過去,就盲目生。即使有采取少生觀念,也會因文化程度低而措施歸於失敗,所以就陷入越窮越會生的怪圈。

印度人口無限制的增長,除了會對印度自身帶來不利影響外,同樣會對印度以外產生不利影響。印度獨立除了繼承了前殖民主子的擴張遺產外,同樣繼承了英國殖民者擴張稱霸的野心,印度在南亞次大陸已經是區域超級大國,除了巴基斯坦還稍微有點實力(實際上印巴衝突印度都是基本勝利者),對其他南亞國家都呈壓倒性優勢,印度卻不滿足區域稱霸,還要做“有聲有色”的大國,妄圖把印度洋視為自己的“印度洋”,控制印度洋,還介入中國南海,又妄想加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隊列,野心不是一般的大,而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猖狂。但是除了在南亞這些落後地區稱王稱霸外,他的國民素質,工業基礎,社會發展水平根本不能讓其野心得逞,實力還差遠著呢!光從GDP看他還不到我們的五分之一,人均就更別提了。


老狼182339806

現在國內很過網友都過於誇大印度的人口問題了,其實印度的龐大的人口並不是他們國家的主要問題,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是一種優勢。

作為世界上唯二的兩個人口超過10億的國家,但是和中國不同的是,印度的國土面積不足三百萬平方公里,而他的鄰居中國國土面積則是超過了960萬平方公里,這就讓很多人認為印度的國土面積不能養這麼龐大的人口,但是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有超過百分之六十的地區並不是適合大規模的人類活動,比如說250萬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人口只有900萬,而中國騰衝漠河一線以東的地區集中了中國92%的人口,而印度呢,超過90%的國土非常適合人類的生存,重要的一點就是印度幾乎所有國土都處於熱帶地區,在這一地區,農作物可以達到一年三熟,而在我國,除了南方的廣東海南一帶,大部分農作物只能一年兩熟。印度的人口承載力還遠沒有達到上限。

龐大的人口意味著各種社會矛盾,但是印度與其他多民族的國家不同,他有著非常bug的印度教,可以說,印度現在是以宗教為紐帶的國家,印度教叫人忍耐今世的痛苦在享受來世的幸福,印度教塑造了印度國民非常忍耐的性格。即使是收到很大的壓迫,他們依然很少會起來鬧事,比如說印度國父甘地,他用什麼手段對付英國殖民者,用的是絕食、苦修。現代那個獨立國家的的建立不是靠血與火,除了印度。所以,即使印度現在大部分人口都處於絕對的平困狀態,但是他的國內依然保持。

在現代社會,人口是國家實力的重要體現,這就是印度為什麼國內生產總值那麼低,國民很貧困,國民受教育水平很低。但他依然是地區性大國的原因了。近幾年印度也在控制人口增長,目前印度政府建議每個家庭生育數最好不超過3個。至少在他們看來,人口現在還不是他們最主要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