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將打造“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空間結構

松山湖將打造“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空間結構

松山湖功能區將強化規劃在資源精準配置中的作用,引導有限的空間資源向重大平臺、重點產業、重點發展區域集聚。圖為“國之重器”中國散裂中子源 松山湖融媒體中心供圖

2019年12月27日,松山湖功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動員大會在松山湖控股大廈召開。松山湖管委會各部門、公安分局、交警大隊、消防大隊、控股公司、省直/市直駐松山湖有關單位、功能區九鎮自然資源分局和規劃管理部門等56家單位相關負責人參加會議。

會議發佈了《東莞市松山湖功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指引(2020-2035年)及各鎮(園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工作方案》(徵求意見稿)(下簡稱《工作方案》),部署規劃編制工作。

根據《工作方案》,依據國家和省市的相關要求,結合松山湖功能區的實際情況,明確本次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重點內容,具體分為“總—分—總”三大部分。第一個“總”是指總體上形成1個功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指引(含5個專題),“分”是指10個鎮(園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最後一個“總”是總體上形成成果與統一數據庫,形成“1+10+1”的工作內容體系。

按照國家和省市要求,功能區及各園鎮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在2020年底前要基本完成。

松山湖管委會負責人表示,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是一項基礎性工作,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是實施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直接影響到松山湖功能區及園鎮今後十幾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發展。做好松山湖功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實現“多規合一”

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

當前,東莞正面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東莞建設省製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三區”疊加的重大機遇。

在此背景下,松山湖功能區及各園鎮作為重點探索平臺,亟須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佈局上加強與深圳的規劃銜接,引領和保障深莞合作不斷深化;亟須開展國土空間規劃,進一步深化國土空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土地要素供給,提升國土空間品質和利用效率;亟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作為改革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探索重塑新型城鄉關係,強化都市空間協同和自然資源統籌利用,推動解決制約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難題,助力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取得更大成效。

會議表示,本次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就是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著力化解過去各類規劃原因導致的歷史問題,使松山湖功能區成為“灣區都市、品質東莞”建設的先行區和排頭兵。

松山湖管委會負責人表示,松山湖功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是把握“三區”疊加機遇,松山湖功能區支撐東莞建設“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重大抓手。必須抓住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這一機會,堅持高標準規劃,充分考慮時代性,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集約節約、立體開發的理念,探索建立生態保護跨鎮補償機制,強化規劃對山水生態空間、城市發展空間、公共生活空間佈局的統籌,完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佈局,切實以空間治理方式的轉變助推城市品質提升。

松山湖将打造“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空间结构

規劃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集約節約、立體開發的理念松山湖融媒體中心供圖

著力提升重點平臺的資源配置

會議指出,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使功能區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目前,松山湖園鎮發展速度差異大,“園區帶鎮區,大鎮帶小鎮”的效應還未完全凸顯出來,重點在於園鎮間功能協調和產業分工未完全理順。未來應重點明確園鎮的發展目標、產業分工、功能佈局等,從優化城市功能入手,打造“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的空間結構,強化園鎮在產業、功能、配套、空間、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的融合。

會議強調,應著力提升重點平臺的資源配置。強化規劃在資源精準配置中的作用,引導有限的空間資源向重大平臺、重點產業、重點發展區域集聚,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益,為城市品質提升、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做大做強引擎動能,針對如松山湖科學城、東部工業園(企石轄區)、寮步高鐵站(暫定)、東莞火車站片區以及各鎮重點戰略片區加強資源配置,打造多個“發動機”,強化輻射效應。同時要針對重點平臺進行土地供給、存量土地盤活、統籌招商等政策創新。

此外,新一輪城市發展的邏輯正在發生變化,勞動力的流動遷移逐步轉向以文化、環境和服務要素為導向,從追求“有序” 到追求“有趣有品質”。因此功能區應以生態宜居、複合高效、活力多元為導向建設高品質新城,加大對公共服務設施、民生基礎工程的資源傾斜,全面夯實優質醫療教育、文體福利等民生工程的規劃建設基礎。按照先易後難、合作共建的原則,著力推動松山湖功能區教育、醫療、交通、環境等重大項目合理佈局、統籌建設。

形成“1+10+1”的工作內容體系

其中,1個功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指引的5個專題包括松山湖功能區發展願景及總體空間戰略專題研究、水環境綜合治理專題、人口與住房保障專題研究、重大市政基礎設施及韌性安全專題研究、優化挖掘城市空間專題研究5個重大專題。另外,產業、交通與公共服務配套等內容從已開展的相關規劃中吸納整合成果。

松山湖功能區發展願景及總體空間戰略專題研究,落實市級規劃要求,提出功能區的國土空間開發利用、國土綜合整治、生態保護修復、自然資源利用、人文品質等方面規劃目標和具體管控指標。將松山湖功能區與周邊深莞惠及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廣州南沙科學城片區等,特別對松山湖科學城與深圳光明共建國家科學中心進行協同研究,重點分析創新引領下的深莞空間佈局結構。

水環境綜合治理專題,通過對流域水文、生態本底、汙染特徵、規劃建設等因素的系統研究,科學劃分水環境協同治理單元,提出基於城市汙水系統、面源汙染控制、海綿城市建設、水生態修復、水資源高效利用相互耦合的水環境區域協同治理總體策略、建設標準、技術路線、分區方案,為後續“1+9”功能區水環境治理及水生態修復的工程實施方案奠定基礎。

人口與住房保障專題研究,人口研究包括人口總量預測、調控與空間佈局。全面系統梳理功能區保障性住房(人才房)現狀建設情況和存在問題,結合預測人口與空間佈局,評估規劃保障性住房與人才房配置需求,逐步明確配置標準、服務體系與空間佈局,確保為松山湖功能區提供充足的保障性住房與人才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