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崛起背后,看山东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嬗变

2019年12月31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了拟认定山东省第二批独角兽企业、第三批瞪羚企业名单。其中,山东有6家企业入围第二批独角兽企业,141家入围第三批瞪羚企业。

独角兽企业是新经济的典型代表,也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和带动区域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2019年,山东全省经济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山东企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表现可圈可点。

独角兽出现,山东如何布局?

独角兽企业是创新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创新能力极强,市场潜力巨大,对引领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升级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山东正积极培养独角兽企业。

根据申报条件,独角兽企业成立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0年,进行过私募且尚未上市,最近一轮融资估值超过10亿美元,且达到该估值时的融资股权占比合计不低于5%。

浪潮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东中商惠民集团有限公司两家济南企业,聚好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伟东云教育集团有限公司两家青岛企业,以及烟台泉源食品有限公司、烟台宏远氧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家烟台企业,共6家企业进入榜单中。

而在第三批141家瞪羚企业名单中,既有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受理的企业,也有IPO已过会的新三板企业。根据瞪羚企业标准,入选企业需要持续经营三年以上,且尚未在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和境外上市。

“独角兽”企业出现,意味着山东的营商环境、新旧动能转换有了新起色。在过去的几年间,山东以制度创新推动改革开放,用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确定了“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总体部署。

山东省明确2019年要培育100家“瞪羚企业”,积极培育“独角兽企业”。“独角兽”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山东是如何布局的?

早在2017年9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十条意见》,支持发展“四新”促“四化”项目,首次提出“对认定的独角兽企业,省财政一次奖励300万元”。

2018年,省委印发《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及,加快科技型企业培育,大力培育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到2020年,山东省瞪羚企业总数达到300家,独角兽企业达到20家。

同年11月,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到“开展瞪羚、独角兽培育行动,对认定的瞪羚、独角兽企业,省财政分档给予奖励和融资支持”。

以济南高新区为例,该区以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指引,充分发挥各产业园的载体优势,大力推动重点产业发展,高度重视瞪羚、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发展工作。2016年,济南高新区开始瞪羚企业培育相关工作,在随后的山东省瞪羚企业认定培育和奖励行动计划(2017-2019)中,济南高新区前两个批次入选35家企业。

打造“独角兽”矩阵,各地做了什么?

济南市委常委、副市长郑德雁曾称:“近几年济南经济保持一个较快速度增长,在山东省领跑,关键是抓住了新旧动能转换这个重大机遇,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做了很大的提升,关闭了产能1200万吨的济钢,也代表了济南转型的一种发展。”

以济南为例,该市是如何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的?

济南将成为具有高竞争力的独角兽企业孵化基地。在建立认定机制、完善孵化培育载体、加大招商引资等方面出台具体奖励措施,对独角兽及培育企业,按地方经济贡献率最高可奖励2000万元。

除了在金融上加大支持力度,济南还加大人才保障力度、强化专项培训等方面落实相关政策保障措施,独角兽人才创业最高可获得1亿元的综合资助。济南还规定,在精准服务上,独角兽及培育企业自主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将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认定为国内、省内首台(套)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单位和使用单位均可获得一定数额奖励。

再看青岛,从产业基础看,青岛在制造业全球化发展阶段诞生了享誉全球的“五朵金花”,工业基础较雄厚,为依托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奠定基础。

在山东省全面部署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青岛探索全新发展路径,培育新经济、新动能。一些大企业如海尔、海信等依托自身创新平台、产业资源、品牌资源、管理经验等搭建双创平台,赋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

青岛各大区市为“独角兽”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如崂山区对独角兽企业采取多维度奖励政策,青岛蓝谷对独角兽企业的技术研发、融资等制定相应的补贴支持。

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高善武曾称,未来,青岛独角兽企业的培育方向将着重依托制造业,到2020年,青岛计划培育出10家独角兽企业。目前,青岛已经加大了对独角兽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菜鸟智能骨干网园区、佰才帮5G和时空信息产业园、中商惠民物联网产业园、青岛36氪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独角兽企业投资项目成功落地青岛,总投资额超百亿元。

烟台开发区则致力于培育高成长创新型企业群体,大力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等高成长创新型企业群体,建立了50多家高成长高质量发展中小企业培育库。烟台开发区聚焦十强产业、市八大主导产业、四新经济等重点领域,按照“开发新产品—培育新企业—发展新产业”的思路,以及“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瞪羚—小巨人—准独角兽—独角兽—产业链”的企业成长路径,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地培育高成长高质量企业。

新旧动能转换下,山东做了哪些努力?

2019年,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徐现祥带领课题组,在山东随机选取了济南、淄博、东营、枣庄、青岛、滨州6市,访问了500多个市场主体后,对山东营商环境的变化形成直观的感受。

“90%的市场主体认为和政府职能部门打交道的时间、费用成本都有所下降,放到全国范围内来看,山东市场主体的认可比重都是非常高的。”在“照后减证”“一窗办理”“一次办好”等多个方面,山东明显走在全国前列。

商事制度改革以及营商环境优化,有效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2019年9月末,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突破1000万户,总量居全国第二位。2019年1-11月,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98.7万户,增长32.8%,其中新登记企业65.3万户,增长33.3%。

减税降费也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2019年前10个月,全省累计实现新增减税降费1318亿元。

为提高优化营商环境举措的针对性,山东省直面问题,实施精准有效措施。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国务院公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山东也在研究制定相应条例,这标志着,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19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成效逐步显现。省属企业在研发上不惜巨资,例如山东重工、山东国投、山东能源、山钢集团研发费用分别为53亿元、26亿元、17亿元、12亿元,重点投向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安全高效生产、新材料领域。

山东国企业绩表现同样亮眼,再创历史新高。今年前三季度,29户省属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10681亿元,同比增长16.29%;实现利润总额520亿元,同比增长10.47%;净利润363亿元,同比增长14.96%。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进入“加速期”。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创新上下功夫。山东省国资委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省属企业在创新研发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更显著,累计投入研发费用100亿元,同比增长73.33%。


财界观察 | 独角兽崛起背后,看山东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嬗变


“三量”齐升,指标再创新高

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曾称:“山东要增强发展活力,民营经济必须释放活力;山东要成为现代化强省,民营企业必须做优做强。民营经济就是山东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板”,迫切需要吹响山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

山东省属企业在2019年全省经济发展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在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三量”方面齐升,为全省经济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据山东省国资委信息,2019年1-11月,省属企业主要指标再创历史新高:省属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13233亿元,同比增长13.15%;实现利润总额661亿元,同比增长13.85%;净利润474亿元,同比增长19.63%。主要指标在全国均位于前列。

山东企业在经济上的亮眼表现,与企业在科技创新的巨大投入与持续输出密切相关。以潍柴动力为例,公司在全球搭建的“日不落式”协同研发平台,遍布世界各地,确保企业技术紧跟世界前沿水平。

为了推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加速省属企业改革,山东将混改、企业科技创新、资产证券化、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7项指标纳入新旧动能转换考核。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鲁商集团为例,公司将自身主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在全省各地考察储备20多个项目,成立乡村振兴产业母基金,将在未来3-5年,投资500亿元打造50个左右乡村振兴鲁商样板片区。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企业的一举一动是省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山东企业仍将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深入推进,为全省经济稳定增长作出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