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丁……是否等於一二三四……?

現在我們對時間的概念已經很清晰了手表、電視、電話隨時隨地都可以確定時間,利用現代科技,已經可以準確到毫秒、甚至微秒。但是在一兩千年前人們是如何計算和記錄時間的?今天和大家說一說古時候的計符號——干支。

甲乙丙丁……是否等於一二三四……?

什麼是干支?“干支”即“天干”和“地支”的簡稱。郭沫若先生咋《甲骨文字研究》中寫到“《白虎通》‘甲乙者幹也,子醜者枝也’由乾枝省而為干支”。古人最早用“幹”來記日,以日出和日落為準,日出到日落為一天,所以“幹”也稱為“天干”。“支”有分支的意思,古人最早用來記月,用月亮的盈虧為參考。月亮盈虧一次就是一個月。從中醫的陰陽理論來看,日為陽,月為陰,天為陽,地為陰,所以支也被稱為“地支”。

天干

天干有十個: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我們也常常用甲、乙、丙、丁……來表示順序的先後,但是天干不僅僅是代表序數的先後,也不是隨意排列的。它並不等於一、二、三……。根據後世著作,如《史記·律書》和《漢書·律曆志》的解釋,甲乙丙丁等還包含生、長、化、收、藏的含義。

“甲”字,《史記·律書》解釋為:“萬物剖符甲而出”;《漢書·律曆志》解釋為“出甲於甲”,甲字同莢,指嫩芽破莢而出的初生之象。“乙”字《史記·律書》解釋為:“萬物生軋軋也”;《漢書·律曆志》解釋為“奮軋於乙”,指幼苗逐漸抽軋而生長。甲、乙兩幹具有“生”的含義。

“丙”字,《史記·律書》解釋為:“丙者,陽道著明”;《漢書·律曆志》解釋為“明柄於丙”,意思就是陽氣充盛,生長顯著。“丁”字《史記·律書》解釋為:“萬物丁壯”;《漢書·律曆志》解釋為“大盛於丁”,指幼苗不斷壯大成長。丙、丁兩幹具有“長”的含義。

“戊”字,《漢書·律曆志》解釋為:“豐楙(mao 草木茂盛)於戊”;指幼苗日益茂盛; “己”字《漢書·律曆志》解釋為“理紀於己”,指幼苗已成熟至極。戊、己兩幹具有“化”的含義。

“庚”字,《史記·律書》解釋為:“陰氣庚萬物”;《漢書·律曆志》解釋為:“斂更於庚”;庚字代表生命開始收斂; “辛”字《史記·律書》解釋為:“萬物之辛生”;《漢書·律曆志》解釋為“悉新於辛”,辛字有新的生機,生機由此開始醞釀的含義。庚、辛兩幹代表事物“收”的屬性。

“壬”字,《史記·律書》解釋為:“陽氣任養萬物於下也”;《漢書·律曆志》解釋為:“懷任於壬”;壬字代表新的生命已開始孕育; “癸”字《史記·律書》解釋為:“萬物可揆度”;《漢書·律曆志》解釋為“陳揆於癸”,癸字指新的生命又將開始。壬、癸兩幹代表事物“藏”的屬性。

甲乙丙丁……是否等於一二三四……?

可見,甲乙丙丁……並不是只代表一二三四的次序,而是有著更深的含義。今天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天干,下期繼續給大家介紹地支的釋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