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平生得意之作,无一怨字却句句是怨,皇帝听后变了脸色

开元十六年(728年),满腹才情、颇有诗名的孟浩然来到了长安参加科考,不想,现实狠狠地打击了这个诗名在外的才子,他落第了。一天,落第后的孟浩然应当时任集贤院学士的好友王维之邀入内署,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唐玄宗恰恰也去了内署。

才子当面见君,还可献诗,这对科举落第的人来说不失为一个入仕的难得的机会,这是幸。然而,之后的事,成了孟浩然永远的阴影和遗憾。

孟浩然平生得意之作,无一怨字却句句是怨,皇帝听后变了脸色

岁暮归南山

当日玄宗听闻孟浩然正在内署,便命他见君赋诗,待孟浩然吟完了诗,玄宗已是不悦,遂丢下一句“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后拂袖而去。初见君王,还没拿捏到方寸的孟浩然就这样得罪了玄宗,为自己的入仕之心生生堵上了获得君王青睐这条路。一首诗在须臾间就这样影响了孟浩然的命运,这首诗就是他平生得意之作之一《岁暮归南山》。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孟浩然平生得意之作,无一怨字却句句是怨,皇帝听后变了脸色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整首诗情景相合,来回往复间将内心的尴尬复杂之感表现得悠长深远。前两句开始点出了心中的哀怨:无法入庙堂奏事上书,还是回到终南山自己那简陋的茅屋,看似自哀的表面实则涌动着一丝置气和不甘。

接下来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正是当时惹恼唐玄宗的两句诗。因为自己才智疏浅才不得明主任用,又因自己多病才使得故友疏离,这里的后一句其实是说因为朋友的疏离而没有引荐之路。其实这两句与一、二句表达情感相似,自伤的心绪中悲怨不甘,只是较开始这两句表达的这内中情感更为强烈和深刻。

孟浩然平生得意之作,无一怨字却句句是怨,皇帝听后变了脸色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一片不甘愤怨中,想到岁月如梭,春来冬去,难抵鬓已发白,年华逝水。千愁万绪中难以入眠,只看到松树在月光下映照的松影,窗前一片凄清空寂。这是后四句通过抒发之前的复杂情绪,进而产生的内心深处的空寂失望,全诗在孤寂自哀中落下了帷幕。

《岁暮归南山》是无可争议的一首经典好诗,只是其中的怨天尤人之感透过自哀的表面已经暗涌出来,作为帝王,若非有超出常人的胸怀,恐怕多会有几分恼怒罢。

孟浩然平生得意之作,无一怨字却句句是怨,皇帝听后变了脸色

我总是更相信这首诗是孟浩然在落第之后,亦或更早年间渴望通过他人引荐而入仕,却无所成后所写,也许正因是他过去得意之作,才会在面君时将其吟出。匆忙方寸间,他定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好诗,和诗中自哀的情感得以让玄宗青眼有加,孰料,诗中情感表达除了悲哀无奈,还有置气怨愤,而后一种情感表达,并不会多么令人难以察觉。

是孟浩然错了吗?倒也不是。是唐玄宗过于较真错了吗?倒也未必。只是这首诗不合时宜的出现,关上了孟浩然离庙堂最近的一扇门,这一关,就是一生。时隔几年后,734年,孟浩然第二次入长安求仕,无果,自此,他收起所有的入仕之想,从此寄情山水,舒展性情。

孟浩然平生得意之作,无一怨字却句句是怨,皇帝听后变了脸色

有时回头想想,对于性情使然又不善于琢磨探查君王心思的孟浩然来说,这样的结局未必不是一件幸事。一句“不才明主弃”虽令他当时失去了最好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真正的机会,经年累月后,未尝不是得到,他终是纵情山水间,可以无所顾虑地生活,直到走完一生。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时的失意,成全了一生的得意,再多的哀怨和不甘,终归于了山水日月、一草一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