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意象集锦、思想感情、借代形式,读后涨知识

一、古代诗词中的意象集锦


古诗词中的意象集锦、思想感情、借代形式,读后涨知识


1.“青山”意象。

①“青山”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变的特色,是文人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因而备受文人喜欢。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②“青山”是故乡的象征,故乡山脉的轮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朓《游东田》),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③“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

2.“月”意象。

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②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③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3.“冰心”“冰雪”意象。

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心性高洁。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4.“水”意象。

①绵绵愁思,离愁别恨。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②时光流逝。

“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关山”意象。

①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②历史存在。“关河梦断何处”“关山度若飞”“秦时明月汉时关”等。

6.“清风”“白云”意象。

①望云思友,见月怀人。

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②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这种思想常由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组成悠远、清静、平淡的意境来表现。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

7.“斜阳”“云烟”“清霜”意象。

①沉郁思古幽情。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②惆怅、凄苦、悲凉情绪。

“暮霭沉沉楚天阔”。

8.“梅花”意象。

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9.“兰花”意象。

兰花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蕴含着追求淡泊的精神,象征君子隐士。

李白《古风》:“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徐渭《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

10.“竹子”意象。

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蕴含着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质,象征着隐士君子。

张九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11.“菊花”意象。

菊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蕴含着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象征隐士君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12.“草”意象。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变化,易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分布上,碧草连天,易将人的思绪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3.“落花”意象。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流水”一去不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落花而感叹人生的无常,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作者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14.“杨柳”“杨花”等意象。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5.“松柏”意象。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生长环境恶劣,但它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文人笔下,松柏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16.“梧桐”意象。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梧桐叶先行凋落,即所谓“一叶落而知秋”。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7.“芭蕉”意象。

代指离情别绪。

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18.“莲”意象。

“莲”与“怜”音同,古诗常用“莲”表达爱情。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切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乐府《子夜歌四十二首》中“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利用谐音双关,写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的敏锐感觉。

19.“蝉”意象。

①品行高洁清高。

骆宾王《咏蝉》“无人信高洁”。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两首诗都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②孤独无助,孤苦无告。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20.“杜鹃”意象。

①孤独悲苦。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乡思乡愁。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21.“鸿雁”意象。

也叫“雁书”“雁足”“鱼雁”等,是书信、音讯的代称。

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22.“乌鸦”意象。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衰败荒凉之意。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23.“猿啼”意象。

在诗歌中往往表现为一种悲伤凄凉的情感。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等都是借助猿啼来表达伤感情绪。

24.“鹧鸪”意象。

①游子思乡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②“鹧鸪”还象征历史盛衰沧桑变迁。

“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25.“燕”意象。

①燕子因常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酒醒后的凄寂惆怅以及浓重的相思之情。

②世事变迁的寄托。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透露了诗人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常见的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记叙

说明: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作用:使意境具体深邃,使形象生动丰满,为下文做铺垫。


古诗词中的意象集锦、思想感情、借代形式,读后涨知识


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1.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岁暮》。

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陆游的《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的《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的《涉江》。

3.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2)思亲念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闺中怀人,如王昌龄的《闺怨》。

4.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刘禹锡的《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的《雨霖铃》。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示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表达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为下文写壮志难酬做铺垫。

说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

作用: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渲染气氛,深化主题。

示例:“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赏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说明: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明的观点。

作用:画龙点睛,表明观点,突出主旨。

示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赏析: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说明: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类。

作用: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渲染气氛,增强力量。

示例:“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赏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古诗词中的意象集锦、思想感情、借代形式,读后涨知识


三、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借代形式

1.用事物的部分代事物的整体。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鳞”是鱼身体表面长的角质或骨质的小薄片,是鱼身体的一部分,这里代指鱼。

[译]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中游泳。

2.用具体事物代抽象事物。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这里是用古代兵器“干戈”来代指战争。

[译](自己)辛苦勤奋地研读诗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这种仕途生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3.用抽象事物代具体事物。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陈涉世家》)

该句借抽象的“坚”和“锐”来代指具体的盔甲和武器。

[译]将军您身穿着战甲,拿着武器亲自作战,讨伐无道的君主,诛杀暴虐的秦王。

4.用工具代事物。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这里的“丝”和“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在本句中代指奏乐的声音。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各种)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5.用事物的材料代事物。

同舍生皆被绮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句中的“绮绣”是用来制造华丽服装的材料,这里代指漂亮华贵的衣服。

[译]同一个屋舍的书生都穿着漂亮华贵的衣服。

6.用事物的范围代事物。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句中的“四海”代指四海之内的国家。

[译]六国灭亡了,四海之内的国家统一了。

7.用人名代物。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句中的“干将”本来是一个善于铸剑的工匠的名字,这里用其代指锋利的宝剑。

[译]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出,发着耀眼的光芒。

8.用形象特征代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句中的“黄发”和“垂髫”分别为老人和小孩的形象特征,这里分别用它们来代指老人和小孩。

[译]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9.用衣着特征代人。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句中的“布衣”本是古代庶人之服,这里用平民的衣着特征来代指平民。

[译]大王曾经听说过老百姓发怒吗?

10.用事物代人。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魏禧《大铁椎传》)

句中的“大铁椎”是文中主人公使用的武器,这里以其使用的武器来代指其人。

[译]大铁椎,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11.用官职代人。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句中用官职“江州司马”代指作者本人。

[译]满座中谁流的泪水最多?我的黑色单衣都湿透了。

12.用民族代人。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

句中的“吐谷浑”是古代少数民族,在今甘肃、青海一带,这里用民族名称来代指吐谷浑族的首领。

[译]前军(和敌人)在洮河北夜战,已经传来了活捉吐谷浑族的首领的报告。

13.以汉代唐。

这是一种特殊的借代形式,主要出现在唐代。唐代的一些文人为了躲避文祸,常常喜欢用汉代皇帝来隐指唐代皇帝。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

这里的“武皇”本来指汉武帝,但在此句中是暗指唐玄宗。这就是采用了以汉代唐的方式。

[译]边疆将士们血流成海,但唐玄宗用武力扩张领土的想法(还是)没有停止。

图文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