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經開區第6次改革,有種“破釜沉舟”的氣勢

“以前是‘站在岸上’,現在是‘下到水裡’,只能自己拼命往前遊。”打開園區體制改革的話匣子,醴陵經開區黨工委書記黎平顯得喜憂參半。在他看來,改革是賦權,更是加壓。

園區內持這一想法的同事還挺多,採訪中會聽到有工作人員喊累,但幹事的手腳和腦子一應不肯停。

活力激發,效能提升,這種變化,始於今年,醴陵經開區推進自成立以來最為大膽的綜合體制改革,實現園區管理放權、獨立經營,告別過去“輸血式”被動發展,走上“內循環”自強道路。

行政改革,

全員“下水”衝向目標

從“站在岸上”到“下到水裡”,改變了什麼?意味著什麼?

“人,是改革的核心。”黎平介紹,要讓每個人都把園區壯大作為目標往前遊,首先要讓想幹事的氛圍濃起來、會幹事的人才引進來。

就以行政體制來說,此前,園區黨工委、管委會一般都是地方黨委、政府的派出機構,根據幹部管理權限,園區黨工委對園區幹部任免上的話語權不夠重,這就導致園區實際管理中的“尷尬”,也難最大限度調動幹部職工幹事創業的熱情。

“一直想改、在改,但最後落實推進,各有難處。”黎平介紹,醴陵經開區自2003年成立以來,已經歷過5次改革。

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改革遇到的問題,要以更大力度的改革來推進。在充分調研基礎上,今年9月,醴陵市委、市政府《關於湖南醴陵經濟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下發,拉開園區綜合體制改革大幕——

人事管理權首先下放,讓園區在人事任免上有更多發言權,園區內打破身份界限,建立幹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

賦權,也意味著責任上肩,採訪中,不少幹部職工都感到“時不我待”,甚至“每天都有種睡不著覺的緊迫感”。

壓力也是動力。園區發展靠項目,由此帶動的是園區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去年,醴陵經開區全年引進項目47個,引資額30.82億元;今年截至目前,園區已引進項目31個,引資123.27億元,同比增長近300%,投資70億元的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等大項目、好項目紛紛落地。

更進一步,該園區將招商成果、服務成效等納入考核激勵指標的績效薪酬體制改革,也將在本月啟動。

(小)財政改革,

從“輸血”到“造血”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園區發展涉及如投融資、土地、人才等政策要發揮作用,都離不開財政支持。此前,醴陵市財政每年對醴陵經開區給予2000萬元財政支持,用於支出項目諮詢、政策獎勵等各項費用,單靠外部“輸血”,也出現過收支不平衡,致使園區不敢施展手腳,發展受限。

先進園區的經驗也表明,缺少財政體制改革,其他方面的改革往往成為“畫餅”。

“不能總向市裡要支持,園區改革,必須自己‘造血’,形成良性循環。”醴陵經開區產業發展局副局長何澤華介紹,建立獨立財政,是此次園區大刀闊斧改革至關重要的一環。

目前,醴陵經開區已明確相對獨立的稅收徵管機構,完成了設立金庫的基礎工作,已報人民銀行株洲市中心支行審批;制定並實施園區財力增長計劃,預計3年後園區年可用財力將達10億元。

與之相關的園區建設公司市場化轉型也在同步推進。今年,醴陵經開區已對醴陵高新集團行使出資人權利。在由園區建設方向園區產業運營商轉型的過程中,醴陵高新集團已完成對碲化鎘發電玻璃、科一環保、三創陶瓷機械智能製造等8家企業的股權投資2億元,實現自主經營收入2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